死水教案设计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人闻一多及其作品《死水》的背景知识;(2)分析《死水》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死水》;(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背景知识;2. 诗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闻一多及其作品《死水》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抑扬顿挫、对仗工整等;(2)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3)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如“死水”寓意着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死水》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绝望情绪。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含义。

2、难点(1)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理解诗人在绝望中蕴含的希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引出他的诗歌创作。

(2)展示一些关于社会黑暗、腐败现象的图片或文字材料,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为理解诗歌的主题做铺垫。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闻一多的文学成就、政治主张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强调《死水》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动机和情感基础。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重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挑选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4、诗歌内容分析(1)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死水”的含义,以及诗人为什么以“死水”为标题。

(2)意象分析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死水”“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腐朽、恶臭的氛围。

(3)象征手法探讨“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通过对死水的描写,实际上是在批判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4)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单纯的厌恶和绝望,还是在绝望中蕴含着一丝希望。

5、艺术特色分析(1)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押韵方式和节奏特点,体会其韵律美和节奏感。

(2)修辞手法找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讽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6、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人对死水的态度是怎样的?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死水》的意象、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反讽、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社会腐败、黑暗现象的图片或简短的文字描述,引发学生对社会负面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2)提问学生对于这些现象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死水》,让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2、作者介绍(1)简要介绍闻一多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求学、工作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

(2)重点强调闻一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他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3、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4、诗歌分析(1)意象分析提问学生诗歌中“死水”这一意象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死水”这一意象可能象征着什么,比如腐朽的社会、黑暗的现实等。

分析诗中与“死水”相关的其他意象,如“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探讨它们对强化“死水”意象的作用。

(2)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介绍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死水”象征着当时那个毫无生机、腐朽堕落的社会。

探讨诗人通过描写“死水”,想要表达对社会现实怎样的批判和不满。

(3)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反讽手法,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明明是一沟毫无希望的死水,却用“绝望”来强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探讨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死水”的丑恶与“翡翠”“桃花”等美好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死水”的不堪。

《死 水》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死 水》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死水》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死水》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死水》这首诗。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死水》这首诗的意义。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自信心。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死水》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对《死水》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死水》这首诗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和创作的教材或参考书。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闻一多及其作品《死水》。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诗歌鉴赏:(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死水》这首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死水》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诗歌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和创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2)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诗歌作品,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死水教案教学设计

死水教案教学设计

死水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死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死水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死水形成的原因和影响;3. 能够分析死水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死水的定义和特点;2. 死水形成的原因和影响;3. 死水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环境保护与死水问题。

教学重点:1. 死水的定义和特点;2. 死水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死水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环境保护与死水问题的关系。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死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死水现象的兴趣和思考;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死水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可能导致死水形成的原因;3.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水质测试实验,观察不同水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4.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死水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死水问题;5.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设计一个环境保护计划,以减少死水的形成。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展示死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死水吗?它有哪些特点?2. 知识讲解与讨论(15分钟):- 讲解死水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可能导致死水形成的原因;- 教师总结并澄清学生的疑问。

3. 实验观察(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水质测试实验,观察不同水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析。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 展示一个实际的死水案例,让学生了解死水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5. 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设计一个环境保护计划,以减少死水的形成;-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计划,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死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死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死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死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许多高中英语教材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不同难度程度的故事。

而在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中,有一篇名为“Dead Water”的短篇小说,中文译名为“死水”。

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的一段惊险恐怖的故事。

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Dead Water”这篇文章的教案教学设计,通过对此文章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内容以及阅读积累的技能。

以下为针对此篇文章的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Dead Water”是一篇严谨精美的短篇小说,利用了惊悚、悬念等多种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故事设置也很有张力,非常适合进行阅读教学。

教学目的:通过阅读“Dead Water”短篇小说,让学生们达到以下的教学目的:1. 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拓展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思维敏捷度。

3. 对于学生们不熟悉的语言或文化现象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中。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的内容:1. 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们将主要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2. 文学分析:学生们将探索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以使故事更吸引人,讨论故事中的语言、节奏以及它们对故事产生的影响。

3. 阅读技巧:学生们将学习一些阅读技巧,以使他们的阅读更加高效,例如如何判断故事的中心思想和结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两个问题,让学生们猜测此篇文章的大致情节。

(5分钟)2.介绍故事背景,并简要说明这篇文章的主题为何。

(5分钟)二、阅读活动1.个别阅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先阅读这篇文章。

(10分钟)2.小组讨论:将学生成小组,让学生们共同探讨从文章中所获得的东西,并寻找文章中未解决的问题。

(15分钟)3.班级讨论:组织学生们交流他们在小组中讨论的结果,并提出提出不同的观点。

(20分钟)三、文学分析1.做一些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故事的活动,例如寻找作者的语言和故事的结构。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2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2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2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①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死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死水》教案教学设计1《死水》教案教学设计《死水》是由著名作家安妮·鲍尔德(Anne Baldock)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挑战自我和打破陈规的故事。

故事主要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孩儿艾达,她生活在一个严格遵循传统的环境中,但她却有着独特的梦想与追求,因此她选择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并面对现实。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此小说中的思想,探索故事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本文将分享一些适用于初高中的《死水》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辅导学生思考的策略。

授课目的:• 通过阅读并研究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如主题、结构、人物、情景等),加深学生对文学精神的理解。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考一个与传统规则背道而驰的故事,彰显自我价值。

• 提高学生的英语解析能力,学习阅读有关文学形式、用法等的基本理论知识。

教学策略: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使学生产生共鸣并激发他们思考鼓舞他们实现梦想:1. 开始前导入: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解之前,通过一些简短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预习。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什么是舒适区?当我们走出舒适区时,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机遇?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看法和经历。

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思考问题,准备下一堂课的讨论。

2. 阅读小说,并为学生展示主要情节:教师应该让学生看完整部小说,以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情节和主题。

在开始课堂分析之前,教师应该简要叙述故事情节,并问学生他们对故事的看法。

3. 基于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推广学习的本质: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主题、角色和情况的意义,并考虑这些元素如何支持或阻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

教师不仅可以和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文学讨论,还可以使用一些案例和示例,引导他们探索学习的本质。

4. 基于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创造性写作: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他们自己的经历或类似经历的短文,描述学生们如何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并面对自己的不安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水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把握《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2、领会《死水》“反讽”“象征”的手法。

3、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4、诵读指导贯穿全诗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1、“死水”象征什么?《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一般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第二种看法: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第三种看法: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2、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分析:诗人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

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促人思考的魅力。

[教学工具]诗歌朗读带,歌曲《七子之歌》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二、初读《死水》,整体感知。

引导题(只思考,不必回答):1 说说读这首诗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2 说说读这首诗想到了哪些画面。

3 你觉得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感?以上问题,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不难感受。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是它的特征。

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生事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三、二读《死水》,探究意象意义,体会诗人的感情,分析诗歌“三美”。

讨论:你觉得如何朗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情感,说说理由。

明确:体味意象的情感、重音、节奏。

(一)分析意象特点,探究形象意义。

引导题:1 死水的“绝望”表现在哪里?(学生可以根据诗中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谈,言之成理即可)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

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

可见,死水的“华美”,处处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就是绝望、无生气。

2 如何表现这种“绝望”的?(手法分析)分析:诗人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

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 探究形象意义。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

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

你认为死水象征什么呢?(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

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

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投影:象征意义的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4月”。

这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

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

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忆菊》等。

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

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第二种看法: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第三种看法: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

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

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

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

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

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小结: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确立重音、语调、语气。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示例1: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绝望”“半点”要重读,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也写出了污秽、滞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无可救药的特点,任凭清风吹过也毫无生气。

这里的“清风”的象征意义也不难理解;“不如”“爽性”正是诗人忧愤的心情的写照,要读出决绝的语气。

)示例2: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也许”是一个假想,可以有一个心理停顿。

“绿成”“绣出”等动态的词语要强调,这里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语调要用曲折调,读出讽刺的语气。

)示例3: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那么”指代上文,要强调。

其他处理同“示例2”。

)示例4: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句,不是简单的重复,与第1节相比,要读出情绪的变化,语气要更加肯定。

“断不是”应重读,“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中“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

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

“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以上的处理要在师生、学生之间读读议议中完成,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朗读中表现理解。

对一些“点”的理解、鉴赏可以穿插其中。

(三)三读《死水》,分析句式上的特点,体味“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1 确立朗读停顿,体味节奏特点。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322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2322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2322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2232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3222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2232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2232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3222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3222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3222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2322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2322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2232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2232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2322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2232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322小结:《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从形式看,全诗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内部又有变化,结尾双音节收尾;从韵律看,二四句为脚韵,每节有所变换,读起来十分和谐。

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

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

从这个角度上说,体现了音乐之美。

2 分析“建筑美、绘画美”。

(学生可以理解到句式整齐、全诗遣词造句多绘声绘色即可)四、四读《死水》,体味诗人情感。

(形式可以多样,如分组读、男女分读、指名朗读)五、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