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期来临?你确定吗
中国最冷的时期,揭秘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

中国最冷的时期,揭秘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本文导读:据查阅,历史上,明朝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后、清代康熙年间以前,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
明末清初《阅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到1644年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清代康熙中叶左右。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七千多年。
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
从竺可帧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
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
东汉末,汉族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
随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
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
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
地球可能已进入小冰河期,天气将慢慢变冷,科学家表示并不是坏事

地球可能已进入小冰河期,天气将慢慢变冷,科学家表示并不是坏事地球可能已进入小冰河期,天气将慢慢变冷,科学家表示并不是坏事地球可能已进入小冰河期,天气将慢慢变冷,科学家表示并不是坏事科学奇谭昨天22:39地球可能已进入小冰河期,天气将慢慢变冷,科学家表示并不是坏事现如今人类的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快,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之下,人类就开始去研究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地球已经生存了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期间,地球经过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环境变化。
而在这环境变化当中,最为剧烈的就是冰河时期了。
冰河时期分为大冰河期和小冰河期。
其中大冰河期从远古到现代为止,地球总共经历了大约11次,每一次持续的时间大概在100万年左右,这个时间是非常长,而在大冰河期的时候,其中的温度是一直在下降,最终导致地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最终导致大多数生命被饿死或者是总是在寒冷的环境里。
每一次大冰河期,其实都是大自然对生物的考验,也导致了生物的不断进化。
适者生存,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话,最终生物就被大自然淘汰,大冰河期就像一个大的过滤器,把一些适应能力弱的生命给筛出来,最终留下的都是强悍的生命,因此现在地上这些生命,都是经过一次次的大冰河期,逐步进化最终生存下来的。
小冰河期相对于大冰河期而言,就已经弱了很多,大约在每个世纪左右出现一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也仅仅是在70年左右,还是相对比较短暂的,小冰河期对地球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强烈。
虽然小冰河期力度比较小,但是影响还是有的,温度逐渐下降,最终会导致粮食减产,有人就会因为饥饿而面临死亡。
如今国外的研究机构曾经宣布过一个发现,地球还有可能已经进入了新的小冰河期。
他们认为地球上现在全球变暖已经停止了,地球已经开始逐渐变冷。
近年来北半球已经变得非常的冷,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地球的天气已经在开始改变,而且这个过程还会持续20到30年。
这个看法,也被国外很多权威专家所认可。
很多人都在担心地球进入小冰河期之后,人们的生活会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不会挨饿或者是挨冻。
地球可能已迎来小冰河期,天气慢慢变冷科学家:人类要早做准备!

地球可能已迎来小冰河期,天气慢慢变冷科学家:人类要早做准备!目前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对于地球的损害也是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近几年能够明显地发现现在地球的温度也是越来越高。
就是因为人类向地球排放了太多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如果温室气体一直残害地球的话,那么对于地球的影响肯定是非常严重的,首先就是北极的冰川融化,如果南北极的冰川融化的话,海平面会大幅度的上升,有大部分的陆地都会被海水给淹没。
这对于地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而且温度不断上升,不仅会使海平面上升,还会让一些极寒地区冻土开始融化,然后相关的病毒也会从动土当中释放出来,感染人类。
目前人们一直担心温室效应会抑制残害地球,但是曾经有科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即将可能进入一个小冰河世纪,科学家认为现在温室效应已经逐渐停止了,地球也开始在逐渐的变冷,这主要是通过对北半球近几年的温度数据研究发现的,科学家发现北半球的温度近些年来在不断的下降,而这一现象也是经过了很多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确实如此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地球即将进入小冰河世纪,为什么我们却感觉到温度一年比一年高了,这可能和不同的地域有关,气候变化肯定是由小到大的,比如先从北半球的一部分地区开始,然后再蔓延整个北半球,从而再影响全球的温度,其实对于冰河世纪网友们并不陌生,而且科学家们对于冰河世纪也是有一定的研究,冰河世纪其实是有周期性地,在远古时期地球也曾经经历了很多个冰河世纪,最近一次冰河世纪是在17世纪发生的,当时北欧大部分地区乃至全球一些地区都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饥荒,冰川到处可见,导致地球很多农作物没有办法生长,粮食减少饿死了很多人。
冰河世纪可以分为大冰河世纪和小冰河世纪。
大冰河世纪的周期非常长,甚至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在过去地球大概经历了11次大的冰河世纪,而持续的时间,每一次可以持续上百万年,在这段期间内陆球的温度不断下降,导致地球的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很多生物没有办法适应,这样的环境都灭绝了,而有一些生物适应力比较强,所以就存活了下来。
有气象学家说到2030年左右地球会再次出现小冰河时代是真的吗?

有气象学家说到2030年左右地球会再次出现小冰河时代是真
的吗?
这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是不要害怕,这种小的冰河时代对于地球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上一次小冰河时代出现在300多年前,刚好是明末时期,由于地球降温导致的北方降雨减少,使得农作物大量减产。
这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诱因,当然,也有其他的观点……这是闲话。
南极的冰原
地球的大气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所以太阳的活动周期会影响地球大气的温度变化。
根据科学家建立的太阳活动模型显示:太阳的活动将在2020~2030年减弱。
形成一个“迷你小冰河期”,这期间地球的年平均气温将下降。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还只是一个模型的预测,只是有可能发生。
即使发生的“小冰河时代”,这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人类早就过了靠天吃饭的时代了。
就算是发生“第四纪冰河时代”这样的大冰期,原始的人类还是
挺了过来。
虽然有一点凄惨,根据DNA分析,当时的人类可能只剩下了千余人了。
但人类因祸得福,成为了这个地球的霸主。
所以,这样的小冰期不过是一点大气温度变化的小事件,正好给日渐“发烧”的地球降降温呢……。
霍金预言2032年冰河时代或将成真?专家:明朝就发生过冰河时代!

霍⾦预⾔2032年冰河时代或将成真?专家:明朝就发⽣过冰河时代!⼀万年前,地球⽓温骤然升⾼,并且保持了平稳状态⼋千多年。
那段时期的⽓温⼀直在⼆⼗世纪初⽓温左右⼩幅波动,这种⽓候给予了⼈类发展良好的条件。
但在1300年后,⽓温骤然下降,最低的阶段17世纪,专家提出这个⼩冰河时期是1550年—1770年,也就是中国明嘉靖⼆⼗九年到清乾隆三⼗五年。
根据明末年万历记载,海南北部澄迈⼀带连下三天⼤雪,椰榔尽枯;洞庭湖、长江、太湖也都有过数次冰封的记载。
⼩冰期到来,⽓温下降,使植物⽣长季节变短,⼟壤变温,粮⾷作物产量骤然变少,⾕物价格上升,全球各地出现饥荒。
据史料记载:明代⼩冰河期出现冷冻灾害72次,清朝出现了277次。
⼤图模式在英国:1683-1684年、1715-1716年、1739-1740年冬天,英国伦敦泰晤⼠河冻结,当时⼈们在冰上举⾏过冰冻博览会。
在美国,1780年冬天,纽约港被冻结,⼈们可以从曼哈顿步⾏到斯塔滕岛,厚厚的冰层⾜可以承受最重的⼤炮的重量。
⼤图模式霍⾦预⾔:2032年地球⼜将进⼊冰河时代,全球变冷。
⼀些证据慢慢验证了预计预⾔正确。
俄罗斯的科学家提出地球将进⼊“⼩冰河世纪”,时长约250年。
⽽⽇前科学家发现⼤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可导致温度下降。
全球变暖的趋势会被扭转,但是还不⾄于让全球冻结起来。
⽽⽬前⼜⼀重⼤发现:从⼤西洋到太平洋的西北航道全年为⼤块浮冰所阻塞,原本计划通过该航道的艘游艇被迫返回。
这也预⽰着地球将进⼊冰河世纪。
⼤图模式因此,专家警告:全球变暖是个误导性信息,事实上,全球变暖从1997年已经“停顿”,全球已经在逐渐变冷。
这⼀变冷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才将结束。
⽽有科学家称,太阳将在2030年“休眠”,必然导致地球⽓温⼤幅下降、地球将步⼊“⼩冰河期”。
脱发不⽤怕,头上滴点它,让头发变浓密凡⽊匠茶桌实⽊茶桌椅组合茶台桌茶⼏桌功夫茶桌茶桌套装茶具桌泡茶桌喝茶桌新中式办公桌茶桌+1圈椅+4⽜⾓椅(仿古⾊) 1.76⽶。
小冰河时期再度光临地球?大幅度降温,人类需早做准备

小冰河时期再度光临地球?大幅度降温,人类需早做准备巴黎气候协定,相信很多人都有所听闻。
人类在最近的百年时间内,科技进步飞速,研究成果也是非常的多。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设备设施逐渐完备,社会的经济发展迅速。
但是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小冰河时期的天气可能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晚上是冬天。
冰川融化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全球气温在未来将会变得更低,但是高温也会变得更加高。
之后产生一系列的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包括北极冻土地区的植物高度增加,生长向海拔高的地区迸进;冰川融化,海洋面上升等等。
特别是近几年四季变化规律已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冬日不见雪,夏日暴阳炙烤大地,井盖煎鸡蛋的新闻层出不穷,传染病高发。
人们正在全力想办法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的时候,美国NASA局却在2012年宣布,地球即将进入'小冰河时期',我们担心的全球变暖的问题其实正在停止,气温反而在逐渐的降低,温度发生着缓慢的变化。
开始还只是小部分科学家赞成这一说法,现在的支持人数呈现增长的趋势。
很多人都对冰河期有着疑问,还以为是一个新的名词,其实地球上很早就出现过小冰河时期,并且还不止一次。
当地球进入恶劣的冰河期时,地球就是一个白色的星球,冰雪主导了这个星球的主色调,动植物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进入小冰河期的中期时,人口数量将会急剧减少,饿死率持续走高。
冰河期的到来也是地球对于优势的物种的一次筛选。
冰河期有大小之分,大冰河期一般持续时间长达百万年。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小冰河期持续大概70年的时间。
要知道地球生物所需能量,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太阳黑子的活动,科学家的观测显示太阳黑子的活动正在减少。
温度的变化对于人类其实影响还是比较小的,暖气和空调可能成为必备条件之一。
但是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就起决定性作用了,温度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就会降低。
夏天时间缩短,寒冷的天气则越来越多,那时候我们都会自觉的穿上厚厚的秋衣,秋裤了。
物价上涨,粮食在小冰河时期恐怕就会成为稀缺的物质,一部分人可能因为粮食问题饿死。
传说中的小冰河期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中的小冰河期是怎么回事呢?地球是人类生存了无数年的家园,地球诞生46亿年以来,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环境变化。
这其中冰河时期就是很剧烈的环境异变,冰河期分为大小冰河期其中大冰河期从远古现代,一共经历了约11次,每次持续时间大概100万年,这个时间是非常久的。
而在大冰河时期,地球环境的温度一步步下降,使地球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变,导致大部分动物饿死或者不适应如此冷的环境被冻死。
地冰期和间冰期相隔大约数十万年,当前地球正处在第四纪大冰期,50万年来出现了5次冰期,每次冰期持续7万年,间冰期持续2万年,目前地球正处在间冰期,不过我们的好日子已经过了1.1万年,距离下一次冰期开始还有9000年,似乎时间还长得很哈!在1645年至1715年的这段时间里,地球上出现了一个被称为“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的小冰河期。
在之前的研究工作中,人们发现在“蒙德极小期”的期间,几乎没有太阳黑子的记录,并据此推测出这一次小冰河期是太阳活动减弱造成的。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正处在高峰期,按间冰期计算还有将近1万年的好日子!塞尔维亚的地球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米卢廷·米兰科维奇对地球这种特殊的气候变迁类型提出了一个影响模型,它认为地球的离心率,自转轴倾角以及轨道进动的变化影响了地球气候模式!在此之后,有科学家通过相关计算机模型计算出,在2030年至2040年期间,太阳活动有可能会出现与“蒙德极小期”类似的现象,然后大胆地预言在这个时间段里,地球上将出现另一个小冰河期。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说法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反对者指出,太阳的活动只能造成太阳辐射总量出现很小幅度的变化,总的来说,太阳向外辐射出的能量是非常稳定的,实际上造成“蒙德极小期”的主因,其实是由于当时持续数十年的大型火山喷发。
虽然未来会不会有小冰河期目前尚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这个现象,与之前有的科学家预言的小冰河期完全没有关系,因此至少可以说,传说中的小冰河期并不会在现在就到来。
小冰河时期

小冰河时期19世纪时,英国有些经济学家说,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使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濒临崩溃。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经济危机会席卷全世界,甚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都会坍塌。
当时,一些经济学家们还推测,地球气温将急剧下降,温度将降到零下10度左右。
现在想想,当时他们应该去看看天文学家了。
在此期间,一些冰河学家们预测了不少预言。
如北极海冰和格陵兰冰盖即将消失,地球两极的冰川正在缩小,对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等。
他们还预言,南极大陆很快就要不复存在了。
现在再回头来看看那些预言,真是令人惊讶。
北极和格陵兰冰盖的消失,难道不会使海平面上升吗?20世纪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说,由于气温下降,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水蒸气变多了,全球性的大冰冻灾害也随之而来,他们甚至认为海面的冰将会重新回到海里。
现在看来,虽然海面的冰雪消融得很慢,但总有一天会重新覆盖在大地上,而且科学家们还预测,随着海面的冰越来越薄,再加上海水的作用,大西洋海底的地壳会出现裂缝,那时,大西洋会逐渐地从地球上分离开来。
地球两极的冰川都在缩小,那么大西洋的裂缝不是越来越大吗?海底地壳的裂缝扩大后,海水可以畅通无阻地流入大西洋,到时海水的含盐量增高,海水的颜色会变成红色,这种海水可不能喝,海洋生物也将会死亡。
但是,近些年,由于气候的异常,使得南极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已经接近最高警戒线了。
如果海水涌入大西洋的话,会把陆地淹没,淹没土地后的土地肥力下降,植物也会枯萎死亡,到时粮食就会减产,人类将会挨饿。
南极冰川一旦消失,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我的爷爷是一位非常喜欢运动的人,每次他出去旅游时,都带着滑板车,这是我见过的最棒的交通工具。
爷爷经常拉着它穿行于茂密的丛林间,观赏着花花草草,看着青山绿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我自己就置身于大自然中,在其中悠闲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每次他都非常满足,因为有了滑板车,旅途才充满乐趣。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爷爷又准备外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冰河期来临?你确定吗?
小龙哈勃发表于 2012-02-09
2003年多伦多的暴雪。
来源:维基百科
原文发表在叶儿山:/?p=5839
这几天欧洲极寒天气过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关注。
几天前,微博上有朋友转了篇博文,标题为《北半球将进入小冰河期》,问我有何看法。
我当时的回答是:“我只能说呵呵二字了…… 这个内容嘛,就相当于看某人小指比较小就断定某人发育不良……”总之,没太当回事。
没想到后来各门户网站也发布了类似的报道,于是果壳网的编辑就找上门来要稿汁了。
这下我就不能用“呵呵”二字打发了,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由来……
然而,文章是不好写的,为什么呢?因为,“槽都不知从何吐起”。
打个比方,这儿有看球的朋友吧。
大家可以统计一下各大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一年要出现多少次“惊世蜕变”、“N 年一遇”、“XX二世”之类的词语,事实上呢?当然没有这么多惊世蜕变、N年一遇、XX二世,多数情况下只是某人恰好打入了一个关键进球而已,可能两三年后你就想不清楚他在哪
个球队混了。
所以关键点来了:偶然发生不等于经常发生。
炒得满城风雨的“小冰河期”是否确有其事?如果你懒得往下看,想想那些个“XX二世”,心里大概就有答案了。
好了,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小冰河期”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小冰河期”应该被称为“小冰期”(Little Ice Age),所谓“小冰河期”可能是电影看多了的翻译者的用法(其实我没看过《冰河时代》…… 那是讲什么的?)。
以下我们将严格使用“小冰期”的说法。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定义,小冰期指1550年到1850年之间全球气温显著偏低的时期,与之前的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作为比较。
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呢?说起来似乎并不夸张:比20世纪偏低不到1摄氏度,但这小数点之后的变化已经足以让海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下雪了(如《琼台志》记载正德元年“冬,万州大雪”等),广州等地更是多次有平地积雪数寸乃至尺余的记载。
总之,我们注意到一点:“小冰期”的重要特征,是长时间、全球范围内气温的显著下降。
过去20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来源:R. A. Rohde
那最近欧洲的极寒算不算“长时间大范围”呢?时间再长也就几个星期,范围再大也就小半个地球罢了,和小冰期那一连几十年全球一块遭殃的景象是没法相比的。
身在北美大陆的
我还可以给大家描述一个不同的场景:我们这儿可热乎着哪。
我所在的城市有五大湖地区“雪城”的美誉,从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有超过5厘米的连续积雪;然而这个冬天几乎就没几天有雪的,身边的加拿大同学都连连说“这个冬天不算冬天”。
北美洲东部多数地区气温也明显偏高。
当然,我们还可以更严谨一些,借助科研资料定量的说明:
2000-2011年全球气温平均值与1951-1980年平均值比较。
来源:NASA/GSFC 以上是我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宇航中心的在线工具生成的分析结果,这个东东很有意思,人人都可以玩,大家可以到生成自己的分析。
我们将2000-2011年全球气温平均值与1951-1980年平均值比较,可以看到大多数地方的升温在0.5-2摄氏度之间。
考虑一下全球降温不到1度就可以让四季如夏的海南岛有个雪白的冬天,大家可以自己想想看这个升温的量级有多么大?
小冰期的成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主流的说法是地球轨道变化、太阳活动偏弱以及大规模火山爆发等。
刨去近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或者无法预料的一前一后,太阳活动偏弱是最可能和所谓的“新小冰期说”挂上钩的:不错,历史上的“蒙德极小”(Maunder Minimum)的确对应着1645-1715年的极寒期,即将到来的2013-2014年太阳极大年比预期到得偏晚,活动预计也偏弱。
但别忘了,“同时发生不代表相互联系”,目前人类对太阳活动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它对与地球气候变化有何关联等问题仍然不十分清楚,科学家们对此也有持不同意
见的(诸如Miller et al. 2012),我们更无法预测未来三五十年是不是会出现下一个蒙德极小。
17世纪至今太阳黑子数的变化。
来源:Hoyt & Schatten 1998, Solar Physics 文章的结尾,我就直接拿那几篇文章动刀,逐条吐槽了:
整个北半球正在遭遇严寒考验,从亚洲的日韩到欧洲的英法,寒流正横扫欧亚大陆……
应该说“除了北美洲以外的整个北半球”……不过北半球也就三个大洲吧?除去偏南的非洲之外。
美国媒体报道说,气象专家指出北半球严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
英国《每日邮报》称,今年的寒冬显示“小冰河期已来临”。
《每日邮报》的原文应该是这篇:
/sciencetech/article-2093264/Forget-global-warmi ng--Cycle-25-need-worry-NASA-scientists-right-Thames-freezing-again.html。
里面的句子是“...suggest that we could even be heading for a mini ice age...”——显然,翻译者直接忽略了could和even这两个表不确定的词。
对于啃不动英文的读者,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甚至可能”——比如我可以说you could even win $1,000,000,000 lottery tomorrow ——“你明天甚至可能能赢十亿美金的彩票”——我想这下,不少人倒是很希望能忽略“甚至可能”这几个字。
寒流狂袭,英国或成南极…… 日本遭遇严寒56人丧生…… 中国,春节前后,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牙克石市持续遭遇极寒天气侵袭,最低温度始终保持在零下40℃以下……
冬天很冷这不挺正常嘛。
我去年到内蒙古东北部的时候每天最低也是零下四十六七度。
有没有这一带的朋友来说说,零下四十多度在你们那算非常异常吗?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北半球遭遇寒冬,并非是全球变冷,而是因为北半球出现了气象颠倒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北极磁场震荡造成的。
报道解释称,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出现两种极端变化,直接影响北半球出现暖冬或寒冬。
这读起来简直太让人哭笑不得了…… 的确,有时人们会觉得加个什么“磁场”之类的词语会让文章看起来更新潮些…… 然而,这和所谓北极磁场毫无关系:《联合早报》本身要提到的显然是“北极震荡”(Arctic Oscillation)。
这又是什么?各位读者别害怕,这只是描述一个特别简单的现象,那就是如果北极气压高,北半球中纬度气压就低,反过来也一样。
研究表明,这个简单的现象和北半球冬季气候存在关联:北极震荡处于正相位的时候,北美偏暖,欧洲偏冷;反过来则是北美偏冷,欧洲偏暖。
今年冬天北极震荡指数超过+2,是1990年以来冬天最高值,所以我们注意到现在的天气和这一点符合得挺好。
1950-2012年北极震荡指数的月变化。
来源: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OAA/NCEP)
而此前有科学家预计2012年太阳会面临非常强烈的活跃期,这将影响到地球磁场变化,甚至出现地球磁场偏转或者转移。
太阳活动的确会影响到地球磁场,但没人知道它是否能让地球磁场反转…… 什么?你知道?来来来,过来读六年PhD先吧。
如果读完你还确信自己知道,将结果发表出来并得到公认,那当然将是中国科学界的幸事!——我这没说反话呢,努力学习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嘛。
《每日邮报》说,根据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自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议防止全球变暖的人士也未反驳这一点。
你拿1000块钱去炒股,亏得只剩下500块钱,然后牛市里你又挣了26%也就是630块钱,但本质上还是亏了超过三分之一,这个说法没错吧。
于是我们直接拿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数据看看,事情就很清楚了:
2007-2012年夏秋季北冰洋海冰面积。
来源:国家冰雪资料中心(NSIDC) 的确,这几年北冰洋最小海冰面积的确增加了一些,但比起1979-2000年的平均值仍然缩小了三分之一左右。
今年冬季,北极震荡指数出现负值,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寒带喷射气流都被挤压到比以往更远的南部地区,造成美国、欧洲和中国出现寒冬。
……北极震荡同全球变暖或全球变冷都没有关系。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第一次出现。
我就不解释寒带喷射气流是个什么东西了…… 首先如同上图所显示的,今年北极震荡指数可是个大大的正值,北极震荡也已经被证明和北半球区域性气候存在相关性。
此外什么叫北极震荡不是第一次出现?这可是个必然会在那里的东西啊。
有兴趣的学术型读者,可以去读有关北极震荡的经典论文:Thompson & Wallace 1998, JGR。
显然,会有不少对2012末日论不明就里的同学会将欧亚严寒与2012末日论联系起来…… 在我看来,这大概就将一个喷嚏与各种各样可怕的呼吸道疾病(从非典到猪流感,诸如此类)联系起来一样荒谬。
于是乎,我在这里请大家欣赏小提琴家A. Igudesman的《猪流感波尔卡》作为结尾吧。
本文修改版已发表于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