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重点及问题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问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问题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P276-277)
4、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91-193)(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P221)
7、简述中共八大路线的主要内容。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集及答案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集及答案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题集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抗日战争D. 中国共产党建党答案:A2. 中国开辟对外贸易的第一个通商口岸是?A. 广州B. 上海C. 大连D. 青岛答案:A3. 红船精神的主要内涵是?A. 反对帝国主义B. 反对封建主义C. 反对资本主义D. 反对压迫和剥削答案:D4.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A. 法国凡尔赛宫复仇行动B. 五四运动纪念活动C. 中共一大召开D. 上海学生抗议日本答案:D5.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哪个地点正式成立?A. 北京B. 上海C. 武汉D. 广州答案:B二、判断题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答案:正确2. 五四运动是中国学生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

答案:正确3.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

答案:错误4.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北伐”战争,统一了中国。

答案:错误5.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曾积极参与国共合作,致力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答: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清朝的腐败统治、对外民族压迫以及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的封建主义统治结束,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 请简述五四运动的起因和影响。

答:五四运动起因于1919年,是中国学生对《凡尔赛条约》的抗议和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呼吁拒绝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追求民族独立、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主觉醒,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 请简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三大改造。

答: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工业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是指解放农民、没收地主土地并分配给农民的改革,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题库简答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题库简答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题库简答答案1、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①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中国领土主权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

③甲午战争的爆发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①政治上:中国不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司法于行政的统一不复存在。

②经济上:中国虽然有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但传统的自然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

③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⑶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⑷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①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

2、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侵略、文化奴役。

⑵危害: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领土大量丧失,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巨额的战争赔款加剧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贫困;列强在华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腐朽文化入侵,传教士犯罪活动猖狂。

⑶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胜利,他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起点。

②三元里人民的抗争斗争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各地人民为反抗英、法和沙俄的入侵也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④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

⑤19世纪60至90年代各地接连不断的反洋教斗争。

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际爆发的义和团运动。

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及重点内容

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及重点内容

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及重点内容简答题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盾是什么?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2.1840-1919年西⽅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次鸦⽚战争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年,⽇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甲午战争1900年,⼋国联军侵华战争3.⾟亥⾰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法是根本⾏不通的。

从主观⽅⾯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命派本⾝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第⼀、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命纲领。

第⼆、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坚强的⾰命政党,作为团结⼀切⾰命⼒量的强有⼒的核⼼。

4. ⼋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武装起义是什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州起义5.列举5位在抗⽇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忠,左权,孙⽴⼈赵⼀曼冯⽟祥杨靖宇李宗仁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改造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量是什么?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阶级8.新中国成⽴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第⼀,从争取经济独⽴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从赢得政治独⽴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化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位对外开放第五,从“⼩⽶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辨析题先辨别正确与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1/3 的分数说明认为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2/3的分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段。

正确,他们⼀张先进的俗⽓和军事结束,或者进⾏武⼒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涉中国内政,升值直接出兵镇压中国⾰命。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重点简答、论述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答: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

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引起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答: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它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近代史重要问题及答案

近代史重要问题及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近代史 考试 重点 总结 简答题1

近代史 考试 重点  总结  简答题1

1.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答: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

没有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抗日民族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发扬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条件。

第四,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民族反法西斯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政权。

为此,必须率领同盟者想共同的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必须对同工人阶级斗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含答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2012——2013学年第 1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0中要考5道}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皇帝,贵族,官僚和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占有很少的土地,需要租种地主土地缴纳高额的地租,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闭眼尖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2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主。

4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5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

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有声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王朝的任何改良措施,便再也难以挽救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有三通俗的说即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权民生民族。

3、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答:1. 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下半年期末考试题型及考试重点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期末考试的题型及重点简述如下,请各位老师将第十八周安排为复习周,并将复习重点告知学生,对若干重要知识点可在第18周课堂上进行串讲,以提高复习效率。

题型及分值(五种题型)一、辨析题(辨别观点正误并说明理由,共2小题,每题7分,共14分)二、分析与阐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4分,计 28分)四、材料解析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回答问题,1或2题,38分)考试复习重点如下: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史实及其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资本-帝国主义侵华时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各方面控制盒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各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了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好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总结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

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历史作用(意义、影响、评价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等问题的认识与分析。

一、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主要内容: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第三、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

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

洋务运动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评价:首先,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其次,洋务运动有积极作用。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失败原因: 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三、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清政府服务,这就是要注定失败的。

客观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主观原因: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

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二、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变法内容: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碃恭官幌擢呵规童海阔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民族危机。

①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②救国方案: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抵御外侮,将古老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直接原因: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四,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评价: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

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辛亥革命: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与影响的分析与认识。

(1)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基本口号——“民主” 与“科学”(2)意义: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