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绪言

合集下载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绪言序言等的区别

绪言序言等的区别

绪言序言等的‎区别前言(即序言)序言古称“序”或“引”,现在也叫序文‎、叙言、叙文、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它是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应该隶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绪论(即绪言)绪言也叫绪论‎、导言,是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

它隶属于作品‎本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修订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选用了四篇‎文章:《〈呐喊〉自序》、《胡同文化》、《〈宽容〉序言》、《〈名人传〉序》。

就文体来看,它们同属于序‎言:《〈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的序言,《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作‎品集《胡同之没》作的序言,《〈宽容〉序言》是荷裔美国人‎房龙为自己的‎作品《宽容》作的序言,《〈名人传〉序》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自己的‎《名人传》作的序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序‎言同绪言、跋、后记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序言这种文体‎的文章我们在‎中学阶段已经‎或将要接触很‎多,除本单元的四‎篇序言外,还有《桃花源记》——陶渊明为自己‎的诗《桃花源诗》作的序,《鲁迅的精神》——瞿秋白为《鲁迅全集》作的序,《〈农村调查〉序言》——毛泽东为自己‎的《农村调查》作的序,《〈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中山为邹鲁‎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作的序,《伶官传序》——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言,《〈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作的序言等。

由于序言和绪‎言均置于卷首‎,都对书的内容‎或成书的目的‎及过程等方面‎情况作概括的‎介绍,不少人认为,绪言是序言的‎一种,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

从二者概念的‎内涵来看:序言古称“序”或“引”,现在也叫序文‎、叙言、叙文、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启示录01

启示录01

第三位是大祭司亚那的 亲戚约翰(徒4:6)。他 也不是作者,因无证据 显示他成为基督徒。
第四位是最后一位是西庇 太的儿子约翰(可10:35)。
有三点理由支持他是启示 录的作者: (1).他是十二使徒之一,他 最亲近耶稣
(2).早期教会都认为约翰是 作者 “殉道者游斯丁-C. A.D. 100-165; 迦太基的
「启示--Revelation」的希 腊文「apocalysis」其意思 是揭开面纱,在宗教上特 别指揭开未来。
第二节
作者
作者自称约翰「John,希 腊文称Ioannes,意思是 “耶和华是仁慈的和亲切的” “Jehovah is gracious.”」 (1:1, 4, 9; 21:2; 22:8) 。
可见作者在当时是出名的人 物;因此,单用名字就可以 代表他自己。另外;到第二 世纪才有假托使徒之名出现 ;所以,启示录的作者是用 真名。
新约圣经中有四位约翰 是那一位约翰写启示录?
第一位是施洗约翰:
他在耶稣被钉十 字架前已经殉道; 因此,不是作者。
第二位:绰号马可的约 翰。他不是作者,因为 马可福音和启示录的用 字和文体形式都不同, 再者早期教会没说过马 可是启示录作者。
若以意译作者之名,可译 为「天仁或天慈」。约翰 『Yochanan』这是一个一般 希伯来人的普通名字,这名 字出现在旧约后期、启示文 学和约瑟夫(Josephus)的著 作中,因此肯定作者是犹太 人。
约翰是本书的作者。约翰 没有使用假名,若使用假名 应自称是使徒,但是他只自 我章叙述启示录书的名称 、作者、历史背景和主题
第一节
启示录书的名称
现存最早希腊文手稿以 及一些教父的著作。
例如:爱任纽 C.A.D. 130-C. 202)称此书为约 翰的启示录(Apocalypse of John)。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全册课件-2024鲜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全册课件-2024鲜版

2024/3/27
12
空气
空气的组成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 体、二氧化碳等组成。
2024/3/27
空气的性质
空气无色无味,具有一定的密度和 压强,是一种混合物。
空气的作用
空气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 件,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
13
氧气
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 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配平;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比例关系;注意单位换算和计算 结果的准确性。
28
07 第六单元 碳和碳 的氧化物
2024/3/27
29
金刚石、石墨和C
金刚石
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具有高热导率、高硬度等特点,用于切割、 磨削、钻探等领域。
石墨
具有润滑性、耐高温、导电导热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铅笔芯、润 滑剂、电极等领域。
探究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探讨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分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生 活污水等,以及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 健康的影响。
2024/3/27
提出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等 具体措施,以及国家和个人在保护水资源方 面的责任和义务。
21
水的净化
2024/3/27
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和原理
介绍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 的水净化方法,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 用范围。
2024/3/27
26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01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
物的状态。
02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吴琼-01绪言

吴琼-01绪言
分子遗传、群体遗传 分子遗传、
吴琼
欢迎大家建议、讨论
• 课件下载: /教学园地 • 一切问题和建议: wuqiong@ 力争三天内给予答复 • Tel:62771664(o), 62792311(h)
课堂纪律
• 要来上课 • 不许迟到 不许在上课时间进教室 迟到同学请课间再进教室 • 上课时不能吃东西
“遗传学”学什么?
• 遗传学三大部分:
传递遗传 分子遗传 群体遗传
“遗传学”怎么学?
遗传物质的变化 基因突变 核内遗传 核外遗传 个体传递 中心法则 染色体突变
遗传物质的 分子基础
绘制 生命谱图 数量遗传 遗传物质的传递 遗传调控
遗传工程
群体传递
遗传课和其他课的关系
微生物水平 微 生 物 学 植 物 学 工具 遗传学 解 释 分子生物学 DNA、GENE水平 DNA、GENE水平 动 物 学 个体到• • 掌握基本概念 熟悉经典实验 了解广泛背景 领悟科研方法
学习科学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01章 绪言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01章 绪言

……
25/120
26/120
…… 毒理遗传学 (Toxicogenetics) 辐射遗传学 (Radiation genetics) 肿瘤遗传学 (Cancer genetics) 医学遗传学 (Medical genetics) 血型遗传学 (Blood group genetics) 生化遗传学 (Biochemical genetics) 应用学科: 生物工程学 (Biotechnology) 优生学(Eugenics) 育种学(工业微生物、农、牧和水产)
13/120
23. Lewin,B.,GENES Ⅶ. University Press,Oxford. (2000) 24. J.D.Watson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4th The Benjamin /Cummings PublishingCoompany, Inc.1987 25. B. Alberts,D. Bray,J. Lewins,M. Raff,K. Roberts, J.D. Watson: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3rd Garland Publishing,Inc. New York & London 1994 26. Strachan,R.F. and Read,A.P., Humen molecular Genetics ,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Oxford. (1996)
10/120
11. 王德宝 祁国荣: 核酸 (上,下) 科学出版社 1986 1987 12. 张玉静主编: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美]D.弗雷费尔德著 蔡武城等译: 分子生物学(上,下) 科学出版社 1991 14.李汝祺 :发生遗传学(上,下) 科学出版社 1985 15. 杜传书 刘祖洞 :医学遗传学 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廖念钊 第六版 01绪言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廖念钊 第六版  01绪言
1.优先数系的构成
由公比分别为10的5、10、20、40、80次方根,且项值中含 有是的整数幂的理论等比数列导出的一组近视等比的数列,代号 Rr( r=5、10、20、40、80),称为Rr系数。每个数都是一个优先数。
基本系列
补充系列
四、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四、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2. 优先数的派生系列和复合系列
• •
本身的零部件 加工和检验用的刀、夹、量具及机床等

使用性能
防止数值传播的紊乱 把产品品种的发展一开始就引向科学的标准化轨道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就是对各种技术参数的数值进行协 调、简化和统一的一种科学的数值标准 目前我国数值分级的国家标准 GB321-2005

四、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四、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二、公差与配合标准发展简介
要使零部件具有互换性,就要求制订统一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1902,英国伦敦以生产剪羊毛机为主的钮瓦(Newall) 极限表 1906,英国国标B.S.27。1924,英国国标B.S.164。1925,美国标准A.S.A.B 4a 德国标准DIN 基孔制、基轴制、公差单位等概念,标准温度20℃
计量器具不断改进

四、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GB/T321—1980 )
优先数就是一种对各种技术参数进行简化、协 调和统一的一种科学的数值制度。
四、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在生产中,为了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要求,同一品种同一参数 还要从大到小取不同的值,从而形成不同规格的产品系列 例:普通车床加工最大直径 φ320,φ400,φ500,φ630 形成产品系列
3. 优先数系
由一系列十进制等比数列构成,代号Rr。优先数系中的每个数都是一个优先数。每个优先数 系中,相隔 r项的末项与首项相差10倍;每个十进制区间中各有r个优先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20000 堪称宋代方书之大成 788 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 编制的成药药典 开方论之先河( 开方论之先河 ( 第一 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 方原理) 方原理) 现存古医籍载方最多 的方书
成无己
20
朱橚
61739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一、治法来源于方剂 二、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 医宗金鉴》: “ 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古人 医宗金鉴 》 方者一定之法 , 法者不定之方 。 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 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 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 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
补法
“八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清法 温法 消法 补法
“八法”
医学心悟》 《 医学心悟 》 : “ 一法之 中 , 八法备焉 , 八法之中 , 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百法方说 、
《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 至真要大论》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佐五, 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 君一臣 佐五 , 制之中也 ; 君一臣三佐九 , 制之大也 ” 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补上治上,制 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补上治上, 以缓, 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 以缓, 补下治下 , 制以急 , 急则气味厚 , 缓则气味薄 ”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和法
“八法”
清法
清法是用寒凉药清除里热 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 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 火证、热毒以及虚热等。 火证、热毒以及虚热等。 由于热邪所在部位不同, 由于热邪所在部位不同, 所以清法又分为清气分热、 所以清法又分为清气分热、 清血分热、清脏腑热等。 清血分热、清脏腑热等。
“八法”
温法是用温 热药祛除里 寒的一种治 法。适用于 各种里寒证 和阳虚证。 和阳虚证。
五、方剂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① 书中载有13首方,剂型有汤、丸、散、丹、酒; 书中载有 首方,剂型有汤、 首方 ②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理论的建构,为方剂学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理论的建构,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标本缓急、三因制宜、正治反治等治疗原则及寒之、热之、 ③ 标本缓急、三因制宜、正治反治等治疗原则及寒之、热之、 泻之、补之等治法,是为处方用药的指南; 泻之、补之等治法,是为处方用药的指南; ④ 提出方剂配伍原理中“君、臣、使”的概念,“七方” 方 提出方剂配伍原理中“ 的概念, 七方” 剂分类法,均为后世方剂学的重要理论。 剂分类法,均为后世方剂学的重要理论。
艺文志》 经方者, 《 艺文志 》 : “ 经方者 , 本草石之寒 量疾病之浅深, 假药味之滋, 温 , 量疾病之浅深 , 假药味之滋 , 因气感 之宜, 辨五苦六辛 , 致水火之剂 , 以通闭 之宜 , 辨五苦六辛, 致水火之剂, 解结,反之于平。 解结,反之于平。”
五、方剂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方剂学
绪言
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 1. 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 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一、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 用的一门学科 二、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三、方剂学的性质 四、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五、方剂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现存医籍中, 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七方的实质上是以病情轻重、 病位上下、 七方的实质上是以病情轻重 、 病位上下 、 病势 缓急、病邪的微甚、药性缓急、 缓急 、 病邪的微甚 、 药性缓急 、 药味奇偶以及病人 体质的强弱为方剂分类的依据的
2、十剂说 、
《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云:“制方之体,宣、通、 制方之体, 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 湿十剂是也。
五、方剂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4.《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五、方剂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4.《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5.《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6.《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首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开了方论的先河 首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
五、方剂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4.《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5.《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6.《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7.《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 药方论》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8.《普济方》 《普济方》 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大的一部方书
吐法
“八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的方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的方法, 使停留在胃肠的有形积 滞从大便排出。 滞从大便排出。适用于 各种积滞为病。 各种积滞为病。如燥屎 内结、冷积、食积、 内结、冷积、食积、痰 瘀血等。 积、瘀血等。
下法
“八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 和法是通过和解 、 调和的 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 方法 , 使半表半里之邪 , 或脏腑、表里、 或脏腑 、 表里 、 阴阳不和 的病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 适用于少阳病、 法 。 适用于少阳病 、 肝脾 不和、肠胃不和、 不和 、 肠胃不和 、 表里同 病、寒热错杂等病证。 寒热错杂等病证。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

13 113 262
张仲景
孙思邈 王焘
5000余 余 约2900 6000余 余
书名
成书年代
作者
医官院, 医官院, 王怀隐等 赵佶
载方
16834
历史意义
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 组织编写的方书
公元992 太平圣惠方 宋,公元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 伤寒明理 论·药方论 药方论 普济方 宋,1117年 年 宋,公元 1252年 年 金,公元 1156年 年 明,公元 1406年 年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程钟龄·《医学心悟》:“论病之情,则以 医学心悟》 论病之情,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 而论治病之方 , 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清法 温法 消法 补法
温法
“八法”
消法是通过消导、 消法是通过消导 、 疏 利的方法使气、 利的方法使气 、 血 、 痰 、 食 、 水 、 虫等有 形之邪, 形之邪 , 得以渐消缓 散的一种治法。 散的一种治法。
消法
“八法”
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 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 , 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 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 。 适用于各种虚证, 如气虚、 适用于各种虚证 , 如气虚 、 血虚、 阴虚、 血虚 、 阴虚 、 阳虚以及脏 腑虚损等。 腑虚损等。
宣可去壅 补可去弱 轻可去实 滑可去著 燥可去湿 通可去滞 泻可去闭 重可去怯 涩可去脱 湿可去枯
3、按病证分类 、
首见于《 五十二病方》 后来的《 金匮要略》 首见于 《 五十二病方 》 , 后来的 《 金匮要略 》 肘后备急方》 太平圣惠方》 普济方》 《 肘后备急方 》《 太平圣惠方 》《 普济方 》《 医 方考》等均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性方书。 方考》等均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性方书。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 《备急千金要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备急千金要方》《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 》《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
方论专著的涌现, ①方论专著的涌现,使方剂学的发展日趋成熟 罗美《 古今名医方论》 汪昂《 医方集解》 罗美 《 古今名医方论 》 、 汪昂 《 医方集解 》 、 王 子接 《 绛雪园 古方选 注 》 、 吴谦等 的 《 医 宗金 删补名医方论》 吴仪洛《成方切用》 鉴 ·删补名医方论》 、 吴仪洛 《 成方切用 》 、 费伯 删补名医方论 雄《医方论》。 医方论》 清代温病学派的崛起, ②清代温病学派的崛起,又创制了许多治疗温病的 著作与方剂,大大丰富了方剂的内容。 著作与方剂,大大丰富了方剂的内容。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一、治法来源于方剂 二、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三、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临证应用成方或组创新方的依据, 治法是指导临证应用成方或组创新方的依据, 方剂从属于治法,是体现和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剂从属于治法,是体现和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① 辨证论治,方中蕴法。创造性地将理、法、方、 辨证论治,方中蕴法。创造性地将理、 药融为一体。 药融为一体。 其中绝大多数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 ② 其中绝大多数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 流传久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著,流传久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经方 之祖” 之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