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鉴赏

合集下载

歌舞剧_刘三姐_喜剧形象的塑造与意蕴

歌舞剧_刘三姐_喜剧形象的塑造与意蕴

柳州彩调剧《刘三姐》[1]的歌词是从民间一万三千多首山歌中精选、提炼、加工而成的[2],深刻生动,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与古代乐府民歌和优秀绝句相媲美。

《刘三姐》是将山歌融入戏剧的首创,选取了韵律优美、历史悠久的柳州山歌“石榴青”的曲调作为主题音乐曲调,兼用广西特有的民间彩调戏曲音乐作为辅助曲调,音乐形象丰富,民族情味浓郁,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振奋。

1960年广西《刘三姐》大会演之后,由大会组委进行改编,再荟萃了各地优秀民间乐曲及各族优秀舞种,尤其是将京剧、桂剧的表演艺术与彩调剧融会贯通,加强了“剧”味,在彩调剧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将《刘三姐》改编成了歌舞剧[3]。

此时的《刘三姐》,在“歌”、“舞”、“剧”的素质上,独具了广西地方的、民族的特质,艺术造诣达到空前水平,已不是一般意义的歌舞剧。

上北京演出时曾四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演出,受到高度赞扬[4]。

之后的一年间又应邀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362场,观众达五十八万多人;日本艺术家也深受感染,改编演出了《刘三姐》。

《刘三姐》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化“歌”、“舞”、“剧”的艺术功用,在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情节中巧妙穿梭,塑造一组组新颖、生动的喜剧形象,以“喜”衬“斗”,让斗气中充满喜气和生气,使全剧笼罩在一个优美、抒情的氛围之中,渲染一种乐观、轻松的战斗情绪,从一种特殊的角度凸现阶级斗争主题,在艺术上作了大胆的创新,独具表现力。

一、以歌、舞塑造喜剧形象载歌载舞,抒情欢乐是歌舞剧的表现本质,《刘三姐》优美的山歌和舞蹈主要用于表现农民,紧扣阶级斗争主线,贯穿全剧始终,多方位塑造喜剧形象,意蕴丰富而深刻。

1.反衬压迫。

《刘三姐》全剧由霸山与反霸山,逼婚与反逼婚,禁歌与反禁歌三大矛盾构成戏剧冲突,表现农民与财主两大阶级争夺生存权和文化权的斗争。

剧作以财主的主动行为推动剧情发展,表现对农民的残酷压迫,每次财主行为出现之前,都有一场由农民歌舞构成的喜剧形象。

刘三姐观后感

刘三姐观后感

刘三姐观后感概述电影《刘三姐》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片,讲述了刘三姐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不仅对刘三姐的勇敢与坚韧深感敬佩,同时也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沧桑。

本文将从情节、演技和主题三个方面,探讨《刘三姐》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情节电影《刘三姐》的情节设置紧凑而富有张力。

整部电影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情节展开。

第一个阶段是刘三姐的成长过程,她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为一名杂技演员,并坚守对家庭的责任。

第二个阶段是刘三姐与革命斗争的结合,她在抗日战争时期,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展现出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

第三个阶段是刘三姐的转型与传承,她毅然决定将杂技之道传承给后代,为之后的一代人埋下了希望之种。

整个电影情节紧凑,通过一系列的扣人心弦的剧情,在观众心中激发出共鸣。

特别是第二个阶段,刘三姐的身世和家庭背景与国家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这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和感人。

我在观影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为刘三姐的坚持和奋斗所打动,对她的坚强和勇敢表示由衷的敬佩。

演技电影《刘三姐》的演员们展现出了出色的演技,为角色注入了生命。

特别是主演杨洪基在扮演刘三姐这一角色时的表演,他凭借细腻且真实的演技,将刘三姐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刘三姐的成长、痛苦、坚持到与爱人的情感,杨洪基都能通过自己出色的演技将这些情感真实地传递给观众。

此外,影片中的配角演员们也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演技。

他们无论是在刘三姐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中,都将各自角色的复杂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非常逼真。

整个演员团队的出色表演使得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电影的情节中,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意义。

主题电影《刘三姐》的主题丰富而深刻。

通过展现刘三姐的成长、奋斗和传承,电影探讨了女性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自我价值和坚持。

刘三姐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她在逆境中不放弃、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终身。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是一首古老的民间山歌,它来自中国传统歌谣传统。

这首歌讲述了清朝年间刘三姐从贫穷中走出来牛逼的故事。

传统艺术赏析《刘三姐》山歌就要从视觉艺术、文字语言等方面来研究讨论它的艺术特点,以及它在文化上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中所塑造的素材都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

歌中简洁的词语,又多了几分温柔、细腻、动人的情调,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字技法,但也能感受到画家对细节的精心描绘,能够勾勒出一个立体的灵魂世界。

再者,从文字语言的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充满着悲伤的抒情意味,其旋律、押韵的格律配合的非常好,既有节奏感,又有气势。

歌词节奏活泼激昂,充满了溢于言表的深情厚谊,表现出新意。

另外,从文化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对于人们来说,既是一种感情上的安慰,又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它使清朝年间刘三姐的传奇故事被人们所熟知,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激励着人们以刘三姐作为榜样,勇于担当,勇于奋斗,勇敢前行。

总之,《刘三姐》山歌充满着历史的温馨与深刻,它不仅有着极强的视觉艺术表现力,还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被誉为“文化宝藏”,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我国传统文
化研究中,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刘三姐

刘三姐

刘三姐
电影《刘三姐》塑造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子,她的聪明伶俐、美丽动人、尤其是那副美妙的歌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三姐不仅歌唱得好,人品更好。

她嫉恶如仇、仗义执言,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令乡亲们拍手称快。

她勇敢正直,恶霸莫怀仁处处刁难老百姓,但勇敢正直的刘三姐用她的歌声与智慧打败了莫财主,就连三个秀才也被她羞辱的狼狈不堪,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她所唱的: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合众人拍。

横梁不正刀斧砍,管你是斜还是歪。

”大灭乡绅恶霸的威风,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正直勇敢,不畏权势。

不仅如此,她还善良、大胆,用歌声传递感情,最终求得真爱。

总之,刘三姐的歌声走遍山山水水,传遍千家万户,另土豪劣绅如坐针毡,丧魂落魄;另乡亲们扬眉吐气,拍手称快,她代表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令人钦佩。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一、电影《刘三姐》和乔羽、雷振邦影片《刘三姐》是建国初期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音乐山水风光片,故事取材于广西壮族著名歌手刘三姐的古老传说。

该片由著名导演苏里指导,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谱曲,词坛巨匠乔羽编剧作词,黄婉秋主演,共同创作了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地区流传已久的神话人物,相传她是唐代壮族的农家女,自幼音乐天赋极高,能够指物索歌,开口即成,且旋律优美动听。

与她前来对歌的人络绎不绝,有时是一两天,有时是三五天,无不铩羽而归。

她的才华遭到了流氓恶霸的嫉恨,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悄然逃脱,最后骑着鲤鱼飞天成仙。

在本片中,刘三姐和哥哥刘二、老渔夫、阿牛、舟妹在河边过着亲如一家的生活,壮族姑娘们喜欢边采茶边唱山歌,但是地主恶霸莫怀仁为了霸占山上的茶叶,禁止百姓们上山采茶,刘三姐不但不听,反而扔倒了莫怀仁所立的“禁止采茶”的牌子。

后来刘三姐提出,如果不让百姓们采茶,需要跟她对唱山歌,如果能赢过她,百姓们就不再上山采茶。

莫怀仁请来了三个秀才,在船上和刘三姐对歌,结果一个个都在老百姓的奚落下落荒而逃。

气急败坏的莫怀仁又使出毒计,将刘三姐抢到家中,威逼利诱,百般威胁。

刘三姐则是坚贞不屈,后来在阿牛和百姓们的共同营救下,刘三姐成功逃脱,在新的地方继续教大家唱山歌,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当时的导演苏里,拍摄影片时无意中被开水烫伤,是在担架上完成影片创作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导演和词作家、曲作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百花奖中斩获了多个奖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

担任该部影片歌词创作和编剧的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有词坛泰斗之称的乔羽先生。

半个世纪以来,乔老为我们写下了无数经典,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最鲜活的见证。

1959年,乔羽在广西整理彩调戏的素材,被刘三姐的故事深深吸引,在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采风之后,他力邀苏里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刘三姐的艺术形象

刘三姐的艺术形象

刘三姐的艺术形象特点
《刘三姐》这部电影文学剧本是配合当时的国家文艺政策,在剧中,塑造了一个阶级立场鲜明,正直、能歌善唱、聪明、勤劳、勇敢、乐观、勇于斗争的劳动人民刘三姐的形象,反映了壮族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以及表达了壮族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壮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积极乐观、率真豪爽、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这样的民族性格在电影《刘三姐》的歌谣中被体现,如“我今没有好饭茶,只有山歌京乡亲”,尽管环境艰苦、生活贫困,仍然不忘用“山歌来人热情款待乡亲;“青山绿水一竹排,荡尽人间旧尘埃。

龙江风景观不尽,君子有幸泛槎来”,唱出了壮族人民对待远方来客的热情迎接及其赤诚之心,展现了壮族人民慷慨率真、诚挚豪爽的民族精神。

她以山歌为武器,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勇敢的与土豪劣绅作斗争,不畏强权,面对财主莫怀仁的威逼“唱歌不怕头落地,阎王殿上唱三年”,刘三姐用歌谣给予其强硬应对:“入山莫怕虎狼多,下海莫怕蛟龙恶,剥下龙鳞当瓦盖,砍来虎头垫柱脚”;而对莫怀仁的利诱,刘三姐以“多谢你的好茶饭,三姐不吃富家筵,多谢你的好绸缎,是人谁把狗屁穿”加以回绝。

刘三姐正是在“你来我往”的对歌中与财主莫怀仁展开斗争,在诙谐风趣的歌谣中,唱出了壮族人民机智勇敢、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

在爱情中,刘三姐是个执著、热情的壮家妹子,对爱情的追求主动、热烈并且充满柔情、略带羞涩。

从莫府逃出后,刘三姐以藤和树作比喻,勇敢地向阿牛哥表白:“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绣球。

”刘三姐用明亮透彻的声音,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既富有时代性,又彰显了民间情趣,是一朵永不凋零的壮族艺术之花。

印象之《刘三姐

印象之《刘三姐

印象之《刘三姐》农林在我比较小的时候就看过《刘三姐》蛮多次的,那时候懂的不多,只是觉得音乐好听。

如今重温经典,便对这部电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且继续不断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声鼓舞民众,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

影片创作者为刘三姐设计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先说说影片讲述的故事:原本在山上以砍柴维生的刘三姐因为反抗当地的地主,地主砍断藤落江想致她于死地,却不料刘三姐命福,在遇龙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

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来到了这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并邀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百鸟朝凤。

劳动人民唱山歌是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事情呢,而那些一样能歌善舞的老百姓还是拜刘三姐为歌仙,刘三姐能达到这样的感召力,怎么只是因为唱歌好而已呢?看看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

反抗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整一个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精神领袖,是任何地方恶霸的眼中钉。

于是当地的莫地主开始想方设法不让刘三姐唱歌,又不敢对她明枪明刀,怕的就是群众的暴动。

所以便有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

那些读之乎者也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刘三姐却是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

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

地主和秀才们斗不过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利。

电影《刘三姐》音乐赏析(5篇)

电影《刘三姐》音乐赏析(5篇)

电影《刘三姐》音乐赏析(5篇)第一篇:电影《刘三姐》音乐赏析电影《刘三姐》观后感摘要:刘三姐勇敢、善良。

她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并且用歌声作为武器来对抗地主的压迫。

刘三姐的歌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刘三姐;山歌;感悟前言唱山歌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每一次和同学爬山,我们都会说,咱唱一会儿山歌吧。

话音刚落,那边的同学就就开始唱歌了,我们一边爬山一边对歌,这种感觉很令人回味。

上一次课堂上,老师放了一场电影《刘三姐》。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刘三姐。

以前我经常听说刘三姐的山歌唱的是多么的厉害,这一次才真正进一步增加对山歌和刘三姐的了解。

一、影节梗概从电影的开头说起吧,开场音乐是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的,我们知道《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地区的山歌,而那里山美水美,女孩个个婉约甜美,用笛子来表现最贴切,同时又用其他乐器协奏,衬托出开场的气势恢宏,这也与刚开始出现在镜头里的广阔壮丽的美景相符合。

开场音乐过后,安静片刻,随着好山好水的出现,远处传来了三姐嘹亮壮阔的山歌声,这一段演唱描述了三姐的遭遇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同时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

也许山歌真的还是得在山上唱,山谷的回音完全不同于音响的混响,山谷的回音更为广阔幽深。

设想一下,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之间,从静静的江面上传来优美动人的歌声,肯定会吸引人,这时候正在打鱼的老渔夫和他的儿子阿牛被三姐的歌声吸引了。

只见从上游漂来的藤筏上站着壮族人民的歌手刘三姐。

原来,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来到这里。

老渔夫看着刘三姐无家可归并且从心里面挺喜欢她的,于是他把刘三姐留在家里。

刘三姐看这对父子很实在,而且有那么喜欢唱山歌,还痛恨地主,所以三姐决定安心的留下来和他们一起生活。

后来刘三姐的哥哥刘二沿江找寻,正巧听说这里有一个唱山歌唱的很好的小姑娘,叫刘三姐,听到自己的妹妹还活着,很高兴。

他马上赶到这里。

于是,刘二和刘三姐同老渔夫、阿牛与舟妹住在1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三姐》鉴赏
在《钢琴艺术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刘三姐》这一部音乐艺术片,如果你能静静的把这部电影看完那你心中一定有所感触。

我对《刘三姐》这部影片有着不一样的情绪,我生于广西,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开始看这部影片,也学唱其中的歌曲。

里面的歌每一次看都是充满兴趣,每一次看都会被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感动,每一次也会沉浸在纯朴的歌声中。

由于学习了老师的《钢琴艺术》,这一次看,我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山歌本身和电影的音乐鉴赏上。

整场电影都融入了很多的山歌,就像一场音乐剧,在美丽的桂林山水的衬托下,更显得生动真实,唯美纯朴。

影片开头以刘三姐的美妙歌声开场,融入漓江的清晨美景,歌声飞越大山,弥散漓江,当然也飞进了阿牛和大伯的心里,阿牛他们也是善良的贫苦人民,但是热爱生活,饱受地主压迫,却也不断的抗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的内心。

相同的爱好,让他们从此开始结缘,开始一段不平凡的生活。

刘三姐的到来,让远近的居民都聚集起来,一起享受刘三姐的歌声。

采茶的情景是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反映。

绿油油的茶树,曼妙的采茶少女,边采茶边唱歌,这一段的歌声都以欢快为主,轻松愉快,表达了大家因为收获、因为刘三姐的到来而愉悦的心情,比如说《采茶姐妹上茶山》这首歌,众姐妹和三姐各有唱歌部分,歌声中透露了采茶女的收获愉悦的心情,也表达了采茶女的艰辛生活,如“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得茶满园”。

而刘三姐的部分,虽只有少少的几句,但是很好的赞颂了采茶女的歌声——蜜蜂忘记回窝去神仙听歌下凡来。

刘三姐是砍柴为生,会场采茶歌,比哦啊试了山歌是人民生活的反应,不需要歌词,那完全是内心的表达。

紧接着是男女对唱的部分,在辛苦劳作之余,男女对唱,一问一答,有领唱也有合唱,起承转合,歌声中全部都是人生的智慧。

以上部分的音乐基调都是欢快的,愉悦的。

但是当地主前来捣乱后,歌声变得铿锵有力,怒斥了地主的恶行,如《众人水来众人山》、《富人只会吃白米》等,也有哀怨倾诉,如两位老人唱歌的部分,表达了生活的艰辛。

和地主的对歌是影片的重头戏,秀才的迂腐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以为胸有三分墨水就不把劳动人民放在眼里,孰不知,那他们才是智慧的源泉,有形的歌书怎么比得了庞大的内心,比如说《你歌哪有我歌多》,完美表现了“山歌自是心中出”的人民。

这部分的音乐随着对歌的发展,以欢快为主,也有沉重,比如说《多谢了》,再比如说《财主心肠比蛇毒》,骂人还有艺术呢,狠毒又不带脏字。

影片中的山歌是那么的多,每一首都是劳苦人民生活的反应,山歌对于他们而言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快乐的源泉。

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智慧,也有自己的文化。

《刘三姐》就是这样的一部劳苦大众人民的缩影,不畏困难,乐观生活,善良淳朴,会为了捍卫自己的文化而奋斗。

有精神的影片,才能称之为经典。

《刘三姐》就是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