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刘三姐歌曲分析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作者:周佐霖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16期[摘要] 《刘三姐》山歌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歌传统的赋、比、兴、夸张、重叠、对仗、诗性形象等艺术手法,为世人开创了一个有声、有色、有形、可听、可视、可吟的诗性审美境界。
[关键词] 《刘三姐》山歌诗性审美1960年,歌舞剧《刘三姐》大演于广西,震撼1200多万观众,接着四进中南海演出,全国巡演500多场,红遍中国,拍成电影之后又疾速风靡港、澳、台、日本、东南亚等地,掀起海外持续20多年的“刘三姐热”,成为今古奇观的国际文艺品牌。
《刘三姐》魅力巨大而恒久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独具的山歌艺术审美。
一、“赋”直无弯,刚劲深刻“赋”是我国传统的民歌表现手法之一,对于刻画形象、揭示本质、表现主旨具有特殊的艺术功效。
“赋”就是白描,直说无弯,且铺开来说。
《刘三姐》山歌用赋极其频繁,如当面驳斥财主的“众人地,众人天,众人河川众人山,众人茶山众人管,与你莫家不相干”,就非常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赋的用法往往是先白描后铺开,如揭露秀才的“不懂唱歌你莫来,看你也是一蠢才;山歌从来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运来”,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将“不懂唱歌”、“是蠢才”的主旨进行展开铺叙,深化论证,说得既直白又刚劲;赋的力量不仅在于直说,更在于铺开,如“州官出门打大锣,和尚出门念弥陀;皇帝早朝要唱礼,种田辛苦要唱歌”,“州官”、“和尚”、“皇帝”的連串重磅铺陈,直说了“要唱歌”的理所当然,表述得十分强劲而深刻,无可辩驳,显现“白描见心,直言见情,铺开来说见灵魂”之功效。
其实赋不仅仅直,直中亦有曲,如“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谁不幸先死了,也要在奈何桥上等待另一个,然后一同走进阎王殿,把相伴百年的忠贞之情表述得异常隐寓而深切,潜在着十足的表现力。
二、“比”、“兴”联姻,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比”即比喻,是利用人们日常所见惯了的具体事物作比喻,把想说的复杂事物、艰深情理明白、生动地表现出来,如“想妹一天又一天,想妹一年又一年;铜打肝肠都想断,铁打眼睛也望穿”,用具体、通俗的比喻把深切思恋的情态表现得鲜明又生动。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是一首古老的民间山歌,它来自中国传统歌谣传统。
这首歌讲述了清朝年间刘三姐从贫穷中走出来牛逼的故事。
传统艺术赏析《刘三姐》山歌就要从视觉艺术、文字语言等方面来研究讨论它的艺术特点,以及它在文化上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中所塑造的素材都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
歌中简洁的词语,又多了几分温柔、细腻、动人的情调,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字技法,但也能感受到画家对细节的精心描绘,能够勾勒出一个立体的灵魂世界。
再者,从文字语言的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充满着悲伤的抒情意味,其旋律、押韵的格律配合的非常好,既有节奏感,又有气势。
歌词节奏活泼激昂,充满了溢于言表的深情厚谊,表现出新意。
另外,从文化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对于人们来说,既是一种感情上的安慰,又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它使清朝年间刘三姐的传奇故事被人们所熟知,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激励着人们以刘三姐作为榜样,勇于担当,勇于奋斗,勇敢前行。
总之,《刘三姐》山歌充满着历史的温馨与深刻,它不仅有着极强的视觉艺术表现力,还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被誉为“文化宝藏”,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我国传统文
化研究中,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电影《刘三姐》插曲在广西民歌传承中的艺术作用

电影《刘三姐》插曲在广西民歌传承中的艺术作用作者:莫恭莲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故事情节以音乐创作手法进行分析,从电影传说中的刘三姐追寻真实的刘三姐,探索广西民歌的历史传承过程,了解广西原生态山歌的文化特点,通过生动的曲例探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山歌钢琴伴奏编配赋比兴民族团结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145-03一、传说刘三姐“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电影一拉开序幕,就听到阵阵山歌伴随着广西山水的画面由远及近驶来,这首山歌名为《山顶有花山脚香》,河面上,正在打鱼的老渔夫和儿子阿牛也在侧耳倾听,他们循着歌声往上游找去,只看见江水中漂来一个藤筏,筏上站着一位姑娘,她用歌声诉说着“自己被地主陷害导致家人失散”的遭遇,原来她就是刘三姐!爷俩既同情又喜欢这位姑娘,于是请刘三姐来到家中。
消息很快传了出去,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为了一睹刘三姐风采,有的为了与她对歌,更有的是专程赶来请她去自己的家乡传唱山歌的,把圩日赶得好不热闹!这时,刘三姐失散的哥哥刘二也和大伙一起来到了李老头的家里,刘三姐感激地看着四方八邻,唱出了著名唱段《多谢了》(独唱与对唱):“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啊,只有山歌敬亲人”。
当地的地主莫怀仁对刘三姐早有耳闻,为免刘三姐来到自己的地头兴风作浪,赶紧派人去街上收鱼租,企图打断歌会,谁知计划落空,几天后,他又亲自带着“禁歌牌匾”上茶山禁歌,此举再次以失败告终。
地主发现刘三姐不可小觑,于是宣布要和刘三姐来一场对歌比赛,莫老爷盘算着:让我聘请几个高手来打败你,看你还有什么好嚣张。
哥哥刘二劝妹妹离开此地,以免闯祸,但是李老头说“去哪都有恶霸,躲得一时躲不了一世,我们要勇敢与财主作斗争,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
刘三姐受到鼓舞,答应莫老爷的要求:如果对歌失败,就不再唱歌。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一、电影《刘三姐》和乔羽、雷振邦影片《刘三姐》是建国初期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音乐山水风光片,故事取材于广西壮族著名歌手刘三姐的古老传说。
该片由著名导演苏里指导,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谱曲,词坛巨匠乔羽编剧作词,黄婉秋主演,共同创作了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地区流传已久的神话人物,相传她是唐代壮族的农家女,自幼音乐天赋极高,能够指物索歌,开口即成,且旋律优美动听。
与她前来对歌的人络绎不绝,有时是一两天,有时是三五天,无不铩羽而归。
她的才华遭到了流氓恶霸的嫉恨,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悄然逃脱,最后骑着鲤鱼飞天成仙。
在本片中,刘三姐和哥哥刘二、老渔夫、阿牛、舟妹在河边过着亲如一家的生活,壮族姑娘们喜欢边采茶边唱山歌,但是地主恶霸莫怀仁为了霸占山上的茶叶,禁止百姓们上山采茶,刘三姐不但不听,反而扔倒了莫怀仁所立的“禁止采茶”的牌子。
后来刘三姐提出,如果不让百姓们采茶,需要跟她对唱山歌,如果能赢过她,百姓们就不再上山采茶。
莫怀仁请来了三个秀才,在船上和刘三姐对歌,结果一个个都在老百姓的奚落下落荒而逃。
气急败坏的莫怀仁又使出毒计,将刘三姐抢到家中,威逼利诱,百般威胁。
刘三姐则是坚贞不屈,后来在阿牛和百姓们的共同营救下,刘三姐成功逃脱,在新的地方继续教大家唱山歌,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当时的导演苏里,拍摄影片时无意中被开水烫伤,是在担架上完成影片创作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导演和词作家、曲作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百花奖中斩获了多个奖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
担任该部影片歌词创作和编剧的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有词坛泰斗之称的乔羽先生。
半个世纪以来,乔老为我们写下了无数经典,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最鲜活的见证。
1959年,乔羽在广西整理彩调戏的素材,被刘三姐的故事深深吸引,在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采风之后,他力邀苏里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电影《刘三姐》音乐赏析(5篇)

电影《刘三姐》音乐赏析(5篇)第一篇:电影《刘三姐》音乐赏析电影《刘三姐》观后感摘要:刘三姐勇敢、善良。
她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并且用歌声作为武器来对抗地主的压迫。
刘三姐的歌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刘三姐;山歌;感悟前言唱山歌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每一次和同学爬山,我们都会说,咱唱一会儿山歌吧。
话音刚落,那边的同学就就开始唱歌了,我们一边爬山一边对歌,这种感觉很令人回味。
上一次课堂上,老师放了一场电影《刘三姐》。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刘三姐。
以前我经常听说刘三姐的山歌唱的是多么的厉害,这一次才真正进一步增加对山歌和刘三姐的了解。
一、影节梗概从电影的开头说起吧,开场音乐是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的,我们知道《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地区的山歌,而那里山美水美,女孩个个婉约甜美,用笛子来表现最贴切,同时又用其他乐器协奏,衬托出开场的气势恢宏,这也与刚开始出现在镜头里的广阔壮丽的美景相符合。
开场音乐过后,安静片刻,随着好山好水的出现,远处传来了三姐嘹亮壮阔的山歌声,这一段演唱描述了三姐的遭遇以及她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同时表现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
也许山歌真的还是得在山上唱,山谷的回音完全不同于音响的混响,山谷的回音更为广阔幽深。
设想一下,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之间,从静静的江面上传来优美动人的歌声,肯定会吸引人,这时候正在打鱼的老渔夫和他的儿子阿牛被三姐的歌声吸引了。
只见从上游漂来的藤筏上站着壮族人民的歌手刘三姐。
原来,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来到这里。
老渔夫看着刘三姐无家可归并且从心里面挺喜欢她的,于是他把刘三姐留在家里。
刘三姐看这对父子很实在,而且有那么喜欢唱山歌,还痛恨地主,所以三姐决定安心的留下来和他们一起生活。
后来刘三姐的哥哥刘二沿江找寻,正巧听说这里有一个唱山歌唱的很好的小姑娘,叫刘三姐,听到自己的妹妹还活着,很高兴。
他马上赶到这里。
于是,刘二和刘三姐同老渔夫、阿牛与舟妹住在1一起。
刘三姐中的电影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刘三姐》中的电影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电影《刘三姐》首先经历了从彩调剧到歌舞剧的创编过程,之后歌舞剧《刘三姐》诞生,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后来才出现了在中国电影史上轰动一时的电影《刘三姐》,本世纪以来,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已成为广西的文化品牌和商业品牌。
电影《刘三姐》中应用的颇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力,本文将对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特点进行综合研究,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描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概述从“刘三姐”传说到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到歌舞剧《刘三姐》再到电影《刘三姐》中所采用的民歌的的创作过程,以此来看电影《刘三姐》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创作思想。
第二章:分析电影《刘三姐》中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研究音乐在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如何塑造中心人物刘三姐的形象。
分析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方面的作用,论述民歌在影片中矛盾冲突高潮所发挥的戏剧性作用,研究对唱、合唱在各个场次所起到的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对其音乐创作中山歌的特点做以阐述。
第三章:首先分析电影《刘三姐》的历史成因,第一,电影中所采用的山歌是沿着黎锦晖开创的区别于我国传统戏曲的新型道路进行创作的,第二,电影受到我国广西民歌中的小戏彩调的直接影响。
第三,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特点的产生与当时的戏曲改革以及新歌剧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最后,讨论影片中音乐的艺术价值即对电影中民谣、山歌的历史地位做出总结和评价。
绪论第一章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第一节“刘三姐”传说的来龙去脉第二节彩调剧《刘三姐》的产生过程第三节歌舞剧《刘三姐》的诞生第四节电影《刘三姐》的拍摄第二章歌舞剧《刘三姐》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第一节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时代背景第二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第三节音乐在戏剧结构各场的安排及对剧情的推动作用第四节山歌与彩调的结合特点第三章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艺术价值第一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于劳动人民的意义第二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中国民歌发展的影响第三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开创了中国歌舞剧的新篇章第一章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要阐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就要先从“刘三姐”的传说谈起。
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音乐论文

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_音乐论文音乐论文摘要:电影《刘三姐》的歌曲时至当前仍然在受到人们的喜爱,自问世至今已有诸多研究,但着重点多是对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经济的关联性,对于其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音乐魅力方面的研究不多。
本文立足于音乐的民族特色、音乐的喜剧元素方面,对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刘三姐;音乐;民族特色;喜剧前言:电影艺术中的音乐与纯音乐相比较,故事情节虽然束缚了音乐的想象空间,但在视觉的补充下,电影艺术里的音乐会更加具体和形象,甚至有时候我们无法分清是被剧中人物感动还是没音乐感动。
因为往往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作品的主题音乐会被人们长时间传唱,因为一旦人们想起它,片中人物便会历历在目。
电影《刘三姐》便是这样一部以主题音乐被传唱大江南北,至今不衰的电影作品。
本片以广西各地壮族民歌歌曲调为基础,融合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用现代音乐技法进行再度组合,从而散发出更加耀眼的艺术光芒。
一、音乐的民族特色电影《刘三姐》于1963年获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电影美工奖。
虽然已是上个世纪的电影,但是时至今日电影《刘三姐》的歌曲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辈份、年代和地域的局限。
故事以唱歌为中心展开叙事,充分再现了壮族人民能歌善唱、以歌代言的民族传统,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了一种将充满诗情画意的漓江水与优美抒情的音乐完美地融于一体的魅力意境。
本片以广西作为拍摄地点,将富有壮族特色的歌唱词与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融会提炼,曲调更优美,民族特色更鲜明。
片中音乐是由优秀民族音乐家雷振邦先生谱曲, 乔羽填词。
歌由广西彩调剧团刘三姐的扮演者傅锦华配唱,音色清亮甜润,犹如锦上添花。
配乐由长影乐团演奏,音响经特殊塑造,更为美妙动听。
片中还切合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艺术风格的演唱方式,增强了美学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主要有:1.独唱:如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歌”,三姐唱着《顶有花脚香》,摇着竹筏唱着出场,“顶有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歌如火出胸膛……”接着就与老渔翁和阿牛用“歌”对上了话“。
民歌鉴赏

《刘三姐》观后感大学里,我在选修课上看到了电影《刘三姐》。
被里面的阵阵歌声所吸引,不时跟着哼唱几句,总会想着身临其境和她们一起唱歌,一起智斗财主。
现在脑海里还清晰的留下刘三姐唱歌时微红俊俏的脸庞,和那生气时的杏眼圆瞪。
《刘三姐》在音乐表达效果上分为三部分:音乐,歌词,情感。
这三部分分开来说有不同的表达寓意,合起来又意义相承,达到共同的表达目的。
就音乐而言,里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二胡,快板,唢呐等。
电影开始的时候,给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静画般的美景,绿水青山,接着一曲悠长的笛声轻轻撩开画面,打破漓江水的平静。
就像阳光冲破沉湿的空气刺入森林深处,惊醒了困睡的金丝雀,发出清晨的第一声最美的清嘀。
这是远处传来了刘三姐的歌声。
那一段是清唱,未见人来却闻歌。
歌声顺风而播,顺水而流,清脆动人,宛如漓江水般清澈,如划过天际的飞鸟,不留一点多余的雕琢痕迹,更加衬出桂林山水的美景。
在影片里面唱什么山歌,用什么背景音乐都是很有讲究的,其中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三姐和三个秀才船上对歌的那一段。
由于我自己也是门外汉一个,,听不出里面用了什么乐器,也道不出导演用了什么音乐技巧,也只能浅薄的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当秀才唱山歌时只用了一两种乐器,而且唱到最后总会停顿一下,然后提上去,这样的表达效果使观众感觉到秀才们的那一停顿,像是在思索,也是在犹豫,表明了他们的歌都是从书上死的,与刘三姐对歌时的词穷形象突兀出来。
而到刘三姐唱歌时,快板打出很快的节奏,还有各种乐器的配合,没有一丝停顿,显出刘三姐的聪明才智。
同时快节奏也表现出受地主压迫人民的愤怒与反抗。
两种音乐一对比,导演想表达的感情色彩已无须多言。
好音乐配上好歌词才是优秀的作品。
影片在歌词方面也是有很大的讲究的。
歌词多次体现了受压迫老百姓的艰苦。
正如刘三姐在影片开始所唱:“财主刁,半夜举起杀人刀,害我不死偏要唱,唱的大河起波涛。
”刘三姐的山歌不是普通的山歌,它比钢刀还锋利,与财主的凶残做斗争,不卑不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刘三姐》歌曲的音乐特点分析摘要: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
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
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关键词: 电影《刘三姐》歌曲音乐特点一、电影《刘三姐》音乐的创作背景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明清以来有关于她的传说和歌谣文献记载很多。
传说中的壮族姑娘刘三姐被壮族人尊称为歌仙、歌神,是壮族人心目中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的化身,所以壮族同胞们也自发地在每年三月三日聚集到一起,以歌墟的方式来寄托对这位“歌仙”的思念。
她的故事不断被改编成戏剧、歌剧、电影。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该片以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而誉满全国,风靡东南亚。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编剧乔羽和导演苏里把流传于广西的有关刘三姐的美丽传说,用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的格外优美抒情①。
影片主要是讲述了刘三姐用她那美丽动人的歌声来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来抗议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电影《刘三姐》的一大亮点就是用山歌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本片的音乐是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一手创作的。
雷振邦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他所创作的电影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等,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在创作电影《刘三姐》的音乐时,他坚持深入生活,并且向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
雷振邦并没有运用西方音乐技巧来对这些山歌进行修改,更多是在大量壮族民歌的基础上,经过编选和加工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些民歌的特点。
雷振邦为该片谱写了14首歌曲,其中有轻快活泼的《采茶姐妹上茶山》,悠扬动听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还有坦然大气的《只有山歌敬亲人》,以及赛歌会上那些幽默诙谐的经典段落。
这些歌曲把以刘三姐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部影片的剧本由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乔羽同志有着极其扎实、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为一部音乐电影创作剧本恰好是发挥他的才能的绝好机会。
他为本片精心创作了数百句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词,既讲究韵律又简单明了,朗朗上口。
《刘三姐》这部音乐电影,因为保留了这种地方文化的鲜明棱角,所以在同时期同类型的电影中脱颖而出,而里面的歌曲则被大众广为传唱。
二、歌曲的旋律特点(一)歌曲采用壮族山歌的特点。
电影《刘三姐》是根据壮族传说人物刘三姐而拍摄的。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壮乡向来具有“歌海”的美誉,当地人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曲作家雷振邦完全运用壮族地区的歌曲特点来为本片作曲。
雷振邦到广西各地采风,还听了傅锦华演唱的彩调《刘三姐》,捕捉广西山歌的神韵,并进行改编,运用到影片插曲中。
1.采用单声部平调山歌的特点壮族民歌具有真挚自然、清新流畅的民族特色,最能反映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山歌体裁,它的流传也最为普遍。
壮族山歌从旋律发展特点分为:单声部山歌和多声部山歌,而《刘三姐》中的歌曲都是以单声部为主。
平调山歌是单声部山歌中的一种曲目。
平调山歌曲调酣畅,节奏舒缓,结构均匀,富有歌唱性②。
在电影《刘三姐》中许多歌曲都采用了平调山歌的这些特点,如《山顶有花山脚香》。
此曲是一首五声民族调式C商调式,旋律流畅、婉转、高亢,歌曲的节奏稍慢、自由高亢,歌曲旋律较为简单,朗朗上口。
这首曲子也是整部电影的主题旋律。
2.采用单声部谣唱山歌的特点谣唱山歌也是单声部山歌的一种曲目,其曲调平缓而接近口语,句幅紧凑、节奏规整③。
影片中有许多歌曲都采用了谣唱山歌的这一特点,如歌曲《砍柴过岭又过坡》,这是一首D羽调式曲子,其拍子为四四拍子,曲调平稳、接近口语并且句幅紧凑,完全采用了壮族单声部山歌中谣唱山歌的特点。
3.采用对唱的演唱形式壮族山歌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对歌这一演唱形式,对歌也是壮族山歌里最主要的演唱形式,对歌就是摆山歌擂台,歌手双方面对面短兵相接,针锋相对,双方刚唱完,马上就针对性地回唱以对。
对歌的过程中,不但经常转题,而且随着内容的变换,歌手唱的腔调也有所不同,所以歌手思维要敏捷,精力要高度集中,耳脑并用,听到对方唱开头两句,就马上想出对答的歌。
在电影《刘三姐》中有一段经典的对歌——《什么结子高又高》,这首曲子是一首民族调式F徵调式歌曲。
在电影场景中,阿牛哥为主的男方和刘三姐为主的女方在劳动的闲暇时间用对歌的形式互相斗智斗歌,这是一首在“歌墟”上男女“盘歌”时所唱的民歌。
歌墟又称赶街,是广西壮族的一种传统集体歌唱活动。
“盘歌”是指在春节中秋等大的节日里,壮族青年男女必须聚集在村外,分男女两个自然群体互相对唱,知识问答性的对唱④。
在这首民歌中,人们不仅机智地问答了日常所见的一些奇怪现象,而且通过问答形式,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平等。
(二)歌曲中丰富变化的节奏、节拍。
作曲家雷振邦通过对影片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刘三姐清纯俏皮形象的性格特点,为本片谱写了一首首生动欢快的歌曲。
在影片中为了凸显不同的情节与人物性格特征,其歌曲的风格也完全不同,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之前所说的旋律中,而且体现在节奏节拍上的不同。
歌曲中的节拍有两种,一种是四三拍,影片中四三拍的歌曲旋律抒情、优美,另一种是四二拍的歌曲旋律欢快、活泼、热情。
影片中的歌曲以欢快优美为主。
但曲作家为了歌曲的旋律更加有新意,使用了变拍子的手法。
例如影片刚开始的《山顶有花山脚香》、《世上哪见树缠藤》等都使用变拍子。
此曲的变拍子属于改律性变拍。
改律性变拍是为改变重拍的律动规律而运用变拍,使旋律发展不在意料之中⑤。
这首歌曲以四二拍为主,歌曲在第25、29、30小节变成四三拍,曲作家运用变拍子是为了使歌曲旋律更富有变化和新意。
歌曲中的节奏丰富多彩,有自由高亢的《山顶有花山脚香》、轻快活泼的《什么结子高又高》、甜美悠扬的《世上哪见藤缠树》,不同的节奏表现了不同的情绪,这也使得影片中的歌曲更加丰富多样。
三、歌词与旋律的和谐统一壮族人的山歌没有固定的内容,都是随编随唱的。
壮乡儿女出口成章,而且词曲兼备。
他们所唱民歌的内容更是广泛,从自然景观、动植物到农工技艺、婚丧嫁娶,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影片中轻快活泼、优美流畅的歌词经过作曲家雷振邦的精心配置和形象的诠释后,歌词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歌词与音乐奇迹般地交织在一起,更传神、传情、传境,旋律创作达到极高的水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受到广大民众的追捧和传唱。
歌曲用抒情的旋律描写爱情,用欢快的旋律描写劳动,用俏皮的旋律讽刺财主。
词作家乔羽当年亲自到广西采风,为本片创作了数百句富有诗情画意的歌词,每首歌曲的歌词都讲究韵律,朗朗上口。
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与阿牛哥的爱情故事让观众难以忘怀。
刘三姐充满柔情、略带羞涩地坐在床沿缝着绣球唱着山歌表达对心上人的情思时,唱道:词作家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婉转地表达了一个少女怀春的细腻心思,作曲家运用抒情的旋律和四二拍的慢板的节奏来表现刘三姐此时的心情。
刘三姐是个执着、热情的壮家妹子,对爱情的追求同样主动、热烈。
从莫府逃出后,刘三姐以藤和树作比喻,勇敢地向阿牛哥表白:“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绣球。
”这首歌曲还是用了与《花针引线线穿针》的旋律,刘三姐用明亮透彻的声音,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但是当阿牛接到三姐抛出的绣球后,歌曲的节奏立即变得欢快明朗起来,表达了两个相爱的人对爱情终始不渝的情感。
壮歌通过委婉曲折的歌词和旋律表露出了恬静而明秀的意境。
壮族人唱山歌都是随编随唱,无论在何时何地,就连在劳动的时候大家也会唱起歌来,在电影中,刘三姐和采茶姐妹们在山上采茶时,她们用合唱的形式来演唱《采茶山歌》:歌词押韵、顺口,优美流畅的歌词配上轻快的旋律,把春天美丽的景色和劳动者愉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者把丰富的情感寓于“采茶”这艳丽清新的艺术境界之中,让人从中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温馨。
电影中另一首体现劳动主题歌曲《砍柴过岭又过坡》,这首歌曲是刘三姐与阿牛哥的妹妹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曲,刘三姐唱道:“砍柴过岭又过坡,岭上山鸡尾拖拖。
岭上山鸡尾摆摆,展翅飞过虎狼窝。
”歌曲用欢快活泼的旋律表现出了他们的心情,词作家运用广西当地的风景与勤劳的壮族劳动人民劳动的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歌词中还有许多叠字,如“拖拖”、“摆摆”,这是词作家乔羽根据壮族山歌的特点来写的,壮族山歌的歌词要求押韵。
这首歌曲里有许多小常识,如“砍柴莫砍岭上松,小小松树有大用。
有日松树撑天起,敢挡东南西北风”,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这首歌曲也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之情。
(三)讽刺主题。
刘三姐用歌声讽刺地主,唱尽心中不平事。
乔羽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为电影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歌曲,其中讽刺地主的歌曲听完后有种大快人心的感受,比如李老头演唱的歌曲《我家不是财神庙》中唱道:这首歌曲的歌词幽默讽刺,其旋律也俏皮幽默,歌词与旋律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李老头的风趣幽默并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人物性格特征,并且把财主唯利是图的形象描述得淋漓尽致。
电影里《不种芝麻他吃油》歌曲中唱道:“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穷人血汉他喝尽,他是人间强盗头。
”这些犹如锋利的尖刀一般的词语配合铿锵有力的旋律,把刘三姐对财主恨之入骨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把地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丑恶嘴脸表现得入木三分。
这生动活泼的歌词是歌曲的灵魂,而这些歌曲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乔羽用流畅押韵的歌词为这部电影添加了浓重的色彩,而雷振邦用恰如其分的旋律为这部电影的歌曲插上了翅膀,这部描写壮家姑娘的电影真正体现了壮族山歌的特色和壮族的风俗特点。
四、歌曲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电影《刘三姐》以地主老财的丑恶与刘三姐及乡亲们的善良、机智构成鲜明对比,雷振邦用音乐准确的表达出影片中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
悦耳动听的音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为古老的传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正面人物,一种是反面人物。
(一)正面人物。
影片中的正面人物有刘三姐、阿牛哥、劳动人民。
词曲作家通过对人物不同性格特点来为其作词作曲。
在影片中正面人物的歌曲旋律比较明朗和欢快,其中最为主要的人物就是刘三姐,刘三姐的性格既泼辣诙谐又聪明智慧,例如在影片一开始时,刘三姐用她那悠扬高亢的歌声唱道:“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还有当莫财主的管家来示威的时候,刘三姐唱道:“天下怪事样样有,敬酒不吃吃罚酒,山中老虎都见过,难得怕你这跳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