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三人改革的共同
点的认识和把握。三人改革都没有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虽然
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彻底改变“斯大林模
式”,走向单纯的市场化,但另外两人的 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 夫改革在政治上放弃了党的领导。故A、 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
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 产党的领导。(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 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不同程度 的改革。
益,挫伤了其生产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 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不满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解析:选B。材料的时间信息是“20 世纪20年代初”,由“骷髅化”知是 对当时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损害了农 民利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应 该选择B项。
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捍卫新政
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自身存在着
严重的弊端。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特点是“ 战时”和“共产主义”。1920年,国
内战争结束,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甚至出现农民暴动和兵
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 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
角 度 立 意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原因、启示类内容 的考查,侧重于透过历史史实看问题本质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等高频考点关注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 题立意侧重于体现“以史为鉴”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教材版本课题预计课时实际完成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1课时教学分析课标要求: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苏联是当时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唯一超级大国。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苏联的发展历程,从斯大林模式到最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也让我们对苏联有全新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对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但很多中学生在大量的作业中很难有思考的多余时间,所以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成败,使学生了解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借助材料与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探讨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3.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学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利用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北部种玉米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检测 1.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该环节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4.东欧剧变: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 1.内容: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 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方面。
2.结果(评价)
①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 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②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 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内因) 3、客观原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外因) b.西方和平演变 4、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多元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东欧剧变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改变
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解体,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加速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措施:① 政治方面;
②经济方面。
结果: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评价)林模式, 使农业形势有所好 转 ②但没有从根本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莫斯 科市 民排 队购 买日 用品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 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 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 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 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 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 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 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 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
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思考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去了总统职务。
此后没过多久,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师讲述东欧范围,并让学生观察PPT上东欧范围。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经互会”的建立;●全方位内部改造;●中苏互助;师展示经互会旗图片,斯大林图片、斯大林与毛泽东图片。
并注释。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
生: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结局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第18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演变

你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吗?
中国 越南
朝鲜
古巴
老挝
第18课 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
演变
知识回顾:
十月革命 是俄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它 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一社会 主义国家的第一任领导人是 列宁 ,他为了巩固新 生的苏维埃政权,分别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实行“和平演变” 战略。
影响:苏联解体意味着冷战的结束,以两大军事集团对 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两极格 局被打破,多极化发展趋势出现。
1922年,苏俄改为苏联。1924年,列宁因病逝世,
继续领斯导大苏林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他所进
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称为
,斯大林模式
这一体制最突出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情况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时期, 经济建设方面采用行政手段制 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 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 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 到严重影响。权力体制僵化最 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 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 峰造极的地步,民主、法治遭 到践踏,成为苏联继续发展的 障碍。而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 营以苏联为首,政治、经济建 设都模仿苏联模式,经济状况 不佳,社会并不安定。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汇报人:日期:•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目•结论:总结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以及苏联的经济改革录01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资源分配、价格制定等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特点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长期来看,存在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影响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特点影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经营,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经济波动等问题。
03西方市场经济体制0201特点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企业没有自主权,资源分配和价格制定都由国家统一决策。
背景苏联在建国初期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目的是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
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长期来看,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缺乏激励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01匈牙利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特点02引入市场机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影响03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提高了经济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多等。
02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和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国内战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指令性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排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少量集体所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存在中央政府对各级企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限制地方和企业自主权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后初期,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36年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进展缓慢03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带来的经济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影响二战后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效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农业和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第一阶段:1921-1928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推进第二阶段:1928-1941年第三阶段:1941-1991年0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03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04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经济关系苏联在改革初期,重新审视了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苏联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改革的起源、目标和实施方式入手,探讨它在苏联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深远变化。
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内战,苏联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国家计划经济为核心的。
这种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包括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产目标等等。
这使得苏联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苏联经济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二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集体化运动。
在苏联农村地区,农民被鼓励加入集体农庄,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其次是工业化的推进。
苏联在1920年代末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个计划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工业基础。
此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苏联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需要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和调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等。
其次是人为因素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权力过度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浪费。
此外,苏联的经济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过程较长、较为复杂的过程。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苏联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如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式、面临外部压力等。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在苏联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基础,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4 -3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 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
2.方针和原则: 3.存在问题: 4.结果: 1991年,苏联解体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与里根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议会中祝贺挫败“8·19”事件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从中国与苏联改革的不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从中国与苏联改革的不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导入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 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 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 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的历史意义。 的历史意义。
工业 3.评价: 评价: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 成效; 得了一定的成效;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1. 提出的战略目标(建成共产主义)超越 提出的战略目标(建成共产主义) 实际 2. 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 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有很大的盲动性。 有很大的盲动性。 3.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急噪,反复无常) 急噪,反复无常) 4.根本上 没有突破旧体制的弊端 根本上:没有突破旧体制的弊端 根本上
20世纪 年代,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大量人力 世纪70年代, 美国军备竞赛, 世纪 年代 物力、财力。 物力、财力
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年代初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比 较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 较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 按陈规办事, 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 变革和转折, 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 进冒失的举动。 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 或讨论问题时, 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 大家发表看法, 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 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 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 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 所以,有人称他为“ 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 能手” 能手”
为斯大林送葬ຫໍສະໝຸດ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赫鲁晓夫
苏 共 “ 二 十 大 ” 现 场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赫 鲁 晓 夫 的 墓 碑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与斯大林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与斯大林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改变了斯大林时期
的经济体制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如何认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新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谈判桌上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196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66 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1966— 1970 社会总 产值 国民收 入 劳动生 产率 7.4 7.8 6.8 1971— 1975 6.3 5.7 4.5 1976— 1980 4.2 4.3 3.3 1981— 1985 3.3 3.2 3.1 1986— 1990 1.8 1.0
自我测评 提示:( :(1)相同点: 指导思想: 提示:( )相同点:①指导思想:都为了解决斯大林 体制的弊端。 具体内容:都在农业、 体制的弊端。②具体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系列措施,进行调整。③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2)不同点: )不同点: 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 ①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 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 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是从所有制 的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 的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 ②结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一定的成 结果,赫鲁晓夫、 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而进行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 失败原因,赫鲁晓夫、 ③失败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为 未改变原有体制, 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 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苏 联 宇 航 员 加 加 林
1957年11月 1957年11月 前苏联“ 7日,前苏联“斯普特 尼克2 尼克2号”卫星将第一 个试验动物——小狗 个试验动物 小狗 莱伊卡 送上了轨道。 “莱伊卡”送上了轨道。
日 常 生 活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原因: 原因 2.内容 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农业 提高农产品价格;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评价: 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 评价: 评价 4.结果 结果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内容: 内容: 内容 农业 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 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 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 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 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1)破除旧体制的束缚,大胆改革。 )破除旧体制的束缚,大胆改革。 (2)改革要循序渐进,要实事求是。 )改革要循序渐进,要实事求是。 3)改革要全面考虑,目标明确, (3)改革要全面考虑,目标明确,在经过一段时间 的改革实践后,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 的改革实践后,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 (4)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体制改革的关系, 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5)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