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高密四中于秀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⑴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基本内容。
⑵知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大致情况。
技能目标:通过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异同,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对比中、苏改革概况,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探究法学习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⑶采用表格学习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谈谈对改革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本国的实际状况。
⑵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史实的了解,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艰巨和长期的。
教学重点:⑴了解各次改革的内容⑵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重点突破:⑴通过学生自读课本,自主学习各次改革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次改革的特点及这些改革的共同点。
⑵教师组织学生在比较各次改革异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⑴各次改革遭到挫折的原因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⑴范例教学法。
(学生通过学习一个改革,自己“照方抓药”,主动学习)⑵讲解法。
(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法⑴合作探究法(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⑵自主学习法(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工 业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 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年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 地被风“刮走了”。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 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2013-8-27
一 赫鲁晓夫改革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1894 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 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 14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 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 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 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 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 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 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 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 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 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 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3、结果
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 善。 执政后期,经济发展停滞,80年代经济全 面滑坡。
2013-8-27
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 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 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 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 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 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 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 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 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 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 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 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 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 应当送给敌人……”
第17苏联的经济改革上课

3. 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结果)
(1) 积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经济改革取 得了一定成效。
(2) 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 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最终失败。
结果——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 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 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 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 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 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搬他国模式。 3、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 6、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 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7、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 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8、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9、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两者相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大展生产力。
C
2.二战后,首先冲破传统观念进行改 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C
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A
B
C
D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 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 B.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 C.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宣称苏联的 共产主义是家家都能 吃上“土豆炖牛肉”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 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 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 生产长期落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侧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2.8倍。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 钢产量增长1.5倍,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九 五期间,谷物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1.8亿吨,肉 类从930万吨为1400万吨。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1.(09广东文基,3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 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制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 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 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向外宾介绍他的玉米
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
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 岳 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 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 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继任者又进行 了怎样的改革?结局如何?为什么?
(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③④ C.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符合题意。 D 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B.②③④ D.①②③
岳 麓 版 历 史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社会陷入__________的时刻。
2.方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
针。 3.措施 (1)经济领域 ①从______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________是独立 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________方法管理经济,打破 单一的__________形式,允许________存在。 ②把重点放在__________上。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三单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推行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扩大了
企业的__________。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__________;降低农产品 收 购 计 划 指 标 ; __________ 农 产 品 价 格 ; 放 松 对 __________限制。 2.失败原因: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__框框,后期 更趋于保守。70年代下半期,与__________军备竞赛加剧。
高一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重工业 国防工业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成为超级大国 对原有经济体 制的修补 问题
苏联剧变并最 放弃了马克思 终解体 主义、社会主 义、苏共领导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 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 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二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 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 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 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 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 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 材料四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 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 位。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 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 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列宁
斯大林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复习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2022.111.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消灭的是()A.社会经济进展丢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订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把握【答案】A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间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救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高校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方案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方案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方案 B.由市场打算产品价格C.鼓舞私营企业进展D.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动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6.20世纪30年月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能够避开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进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开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