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前苏联经济计划体制的演进与变革

前苏联经济计划体制的演进与变革前言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苏联开始推行计划经济,即以中央计划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在苏联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体制变革。
但是,在经历了40年的演进中,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其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
本文主要从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演进与变革入手,深入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发展历程,并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1928年,苏维埃联盟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个计划以提高工业生产力为目标,推行全面的中央计划。
复兴农业,为工业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的工业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稳步增加出口等方针被正式确定。
在此过程中,计划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完全不同,计划经济的发展规律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委、地委和各企业经济部门共同制定,实行全国统一的计划管理。
苏联成立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无法解决国内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矛盾。
为此,1921年,布尔什维克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农民自由出产、流通、收购剩余产品与商品,为国家提供了财政收入。
在此后的政策中,苏维埃政府开始逐步颁布更为控制全面的政策。
这种全国计划的银行和国家企业通过国家对于所有经济企业的支配和管理,进行统一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管理,将各种生产力向着国家计划的发展方向整体导向。
第二部分: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熟阶段和合理化改革在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技术转移的发展,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成熟起来。
随着工业生产的衰退,党和政府逐渐感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之处。
面对重工业部门中的技术和组织事务过于复杂、国家资本投资约束不足、工业计划失控等问题,苏维埃政府在1936年提出了克里姆林宫决议,进一步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范围,将苏维埃国家的大多数资源是否决、工业分支类别的限制与规范放宽,实行了工业化计划,强调科学计划、节约经营和进一步深化工业化和农业化。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政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 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 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 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 生产长期落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侧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自主权) 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评价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1960年增长2.8倍。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 钢产量增长1.5倍,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九 五期间,谷物产量从1.3亿吨增长到1.8亿吨,肉 类从930万吨为1400万吨。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1.(09广东文基,34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 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 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在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 部的调整,以促进社会主义制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 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大全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可以从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计划经济、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工业化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我整理的苏联经济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苏联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是指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国家对生产和分配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通过五年计划或者其他方式来组织经济运作。
在苏联,国家控制着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通过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计划来调配资源和指导生产,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
苏联的经济体制以国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二、苏联经济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其中最有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要包括“帕拉斯特罗伊卡”(古巴词语,意为“重新组织”)和“加拉斯诺斯特”(俄语,意为“重组”)。
这些改革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鼓励私有制来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灭亡。
三、苏联计划经济苏联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通过五年计划来统一规划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
这些计划包括对生产、贸易、投资、就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企业和农场必须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
在苏联计划经济中,产品的价格、供应量等都是由政府决定的,企业和个人无法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易。
四、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指在苏联推行的一项农业改革,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农联盟。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鼓励农民组建集体农庄,进行集体经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农庄逐渐成为苏联农业的主体形态,成为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承担了国家对农业的规划和管理。
五、苏联工业化苏联工业化是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联掀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包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等,旨在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苏联的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1.需要适应时代变迁:苏联的改革表明,一个政治体系或经济模式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经济衰退、政治僵化和社会不满等问题,最终选择进行全面的改革。
这提醒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2.重视民主和法治:苏联改革的过程中,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被强调。
从公民社会的崛起到政治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坚持民主原则和法治的基本规范。
这提示我们建设一个公正、透明和有参与性的政治体系的重要性。
3.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苏联的改革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试图引入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权,以激励经济发展和提高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4.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苏联的改革将焦点放在对文化多样性和个体自由的尊重上。
这表明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中,需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和个体的自由权利,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苏联的改革还呼唤对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视。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试图改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增强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
这提示我们在改革中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福祉问题,确保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综上所述,苏联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适应时代变迁、重视民主和法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承认文化多样性和自由,以及社会权益和福利改革的重要性。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秉持灵活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原因探析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经济体制突然崩溃,引起了全球的震动。
苏联的经济失败不仅对本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启示。
本文将介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内容以及其失败原因。
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苏联的经济改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时苏联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频频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76年,苏联政府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称之为“科西金改革”。
科西金改革提出了消费品生产、劳动生产率和质量、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苏联的经济体制,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而且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苏联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1985年3月,苏联共产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上台。
他提出了一项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珂里申诺夫改革”。
该改革的目标是通过逐步深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使苏联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二、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珂里申诺夫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私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目的是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量、改善和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数量、吸引合法和合理的“非社会主义”资金投入、使农业和轻工业逐渐实现商品经济,开展农村、城市小商业和个体劳动自谋生计的活动。
2. 宏观调控改革旨在根据市场化的要求形成新的计划机制,并以市场为基础加强中央计划和地方计划的协调性、强化宏观调控,实行价格改革,消除跨地域和不同产品之间的财政条款不同之弊,权力下放,改革金融等措施,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控。
3. 社会保障改革目的是重新提高平民人群的收入水平、保障生活、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提高福利待遇以及加强社会救济体制,为个体和小生产者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
苏联兴亡史纲

苏联兴亡史纲
要:
1、1985年苏共第三届上党夏令会:在改革政策的推进下,确定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改善经济管理和实行改革的立法体制上。
2、1991年苏联解体:在Gorbachev的改革政策推动下,12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联盟共和国”形式被建立,最后以乌克兰脱离联盟而正式分裂苏联。
3、1992年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主与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所有企业被改组,货币改革完成,货币改革创造了新的货币单位—卢布,以及经济改革完成。
4、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1993年,俄罗斯联邦成为继苏联解体后新的法律根基,由俄罗斯总统签署的宪法确立了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体制。
5、1996年俄罗斯经济转型:俄罗斯经济体制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时期。
6、2001年俄罗斯新政府成立:新政府成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强了对内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局限苏联在经济建设中采用了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国有化和集体化。
这种模式带来了苏联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局限,这些局限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首先,斯大林模式打破了私有制,将所有资源都收归国家所有。
这一措施解决了扶植本国经济的问题,但国有化带来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竞争。
在一个全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市场中,没有市场竞争来管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卖家没有动机来提供消费者想要的服务或产品。
因此,在苏联,市场缺乏多样性和选择,人们只能买到有国家为他们安排的产品。
这种市场限制助长了制造劣质产品、懒惰和浪费。
其次,斯大林模式推行的是集体化农业。
这一政策的成效好在于农业规模化、设备化,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在实践中,集体化的政策常常在对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权利上加以限制。
无论是在分配上还是掌握农业生产决策的权利上,集体化的农业一直存在种种问题。
由于集体化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机制上没有好的设计,落实集体化制度引发了大量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其中可能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粮食。
除了集体化的问题,斯大林模式的第三个重要局限在于中央集权。
斯大林执政时期,中央政府充分控制了苏联经济中的所有要素。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所有生产规划和决策都由中央政府集中确定,这样的管理方式一方面确保了生产效率,而另一方面妨碍了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
中央集权取消了市场自由的管理机制,使经济发展没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为苏联当时的工业化和快速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斯大林模式的实实在在的局限也极为明显,导致了许多生产和供应的问题,严重妨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最终,这一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苏联的经济衰败,成为了苏联和同盟国的乌托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类别 背景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全面滑坡,陷入危机边缘
措
推行“加速战略” 方针、
施
实施根本性变革、改革所有制;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评
缺乏配套措施;
价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 致苏联解体
“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加速战略”是戈尔巴乔夫于 1985年提出的改革方针。其基本目 标是:到2000年,国民收入和工业 总产值要增长 1倍,国民收入年增 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 增加60%—80%。
其基本思路是:对经济体制 进行根本性改革,给企业放权让利,国家对经 济管理逐步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经济管理为 主的方法过渡。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 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不同:赫氏侧重农业,勃氏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 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 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 改革
无法从根 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 式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没有突破原来 的计划经济体 制,无法从根 本上破除斯大 林模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1953
1964
1982
1991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
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
课前预习:苏联经济改革一览表
类别 背景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
阶段
1
2
3
4
5
6
7
8
1.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A.取得一定成效 B.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 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 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戈尔巴乔夫 改革
农 措业
施工 业
积 评极 价局
限
一、赫鲁晓夫改革
类别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体制弊端暴露;农业问题严重
措 农业 施 工业
①收购制,给予一定的私有生产资料; ②开荒增产 ③种植玉米运动
①权力下放; ②物质利益原则
评
成效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 定成效。
价
局限
①没有突破旧体制;②脱离实际;
•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1 5:54:09 15:54:0 915:54 11/10/2 020 3:54:09 P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1015 :54:091 5:54No v-2010 -Nov-2 0
•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15:54:0915:54:0 915:54 Tuesday , November 10, 2020
•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 1020.1 1.1015:5415:54 :0915:5 4:09No v-20
•
务实,奋斗,成就,成功。2020年11 月10日 星期二3 时54分 9秒Tu esday , November 10, 2020
•
相信相信得力量,创造应创造的事情 。20.11. 102020 年11月 10日星 期二3 时54分9 秒20.1 1.10
③盲目性;
④赫氏的个人作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类别
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目的 ①继续革除弊端;②纠正混乱
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措
①扩大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
施 农业 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
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失
①没有突破旧体制;
败
②脱离实际;
原 因
③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减速甚至滑坡; ④勃氏后期保守作风、后期改革停止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改革已经背 离了社会主 义道路
反思:
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 会主义经济改革有何启示?
提示:可从政治稳定 跟经济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速度、理论指 导、改革方向、配套 措施及政策、改革遇 到的阻力和矛盾等方 面考虑。
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
●改革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
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A
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所致 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 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 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
A
8.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 得出以下正确的认识:
① 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 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②社会主 义建设与改革没有规律可寻。③改革 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④社 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C
2.二战后,首先冲破传统观念进行改
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C
A
B
C
D
3.(2004.广东高考题)下列关于勃列 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B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 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 B.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 C.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C
5.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
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
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
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
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
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1. 1020.1 1.1015:54:0915 :54:09 November 10, 2020
•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1 月10日 下午3时 54分20 .11.102 0.11.10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1月10 日星期 二下午3 时54分 9秒15:54:0920 .11.10
谢谢大家!
回忆: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 利益; 4.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 性。
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苏联进行了 多次自身改革,但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强大, 而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这是为什 么?
戈尔巴乔夫
材料三:1991年的“8·19”事件是苏共挽狂澜于既倒、 “避免自己走向灾难深渊的最后尝试”,可惜在生死 存亡的关头,苏共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 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
•
加强做责任心,责任到人,责任到位 才是长 久的发 展。20. 11.1020 .11.10 Tuesday , November 10, 2020
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长,
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
A. ②③④ C. ①③④
B.下列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彻底冲破了传统
观念的束缚
B.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推行新经
济体制
C.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
根本性的变革
D.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国家
A. ① ③ C. ② ③
B. ① ④
A D. ② ④
材料一:勃列日涅夫爱好贵重衣服、纯种马、烈性酒、 丰盛菜肴、豪华轿车、游泳、打猎、名牌猎枪。在他 的私人车库里有各国送给他的高级轿车;在他豪华无 比的别墅里,拥有冬夏分别使用的两个游泳池;为了 让他打猎,国家专门建了一座狩猎场 。
材料二:苏联解体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 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 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 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1月 下午3时 54分20 .11.101 5:54No vember 10, 2020
•
重标准,严要求,安全第一。2020年1 1月10 日星期 二3时54 分9秒1 5:54:09 10 November 2020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3时54 分9秒 下午3时 54分15 :54:092 0.11.10
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 改革方向; ●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 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课 堂 小结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 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 搞跨了,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把苏联搞死了。你 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 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