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骨小梁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朱华;田发明(综述);张柳(审校)【摘要】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软骨下骨改变在OA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软骨下骨组织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改变是OA主要病理进程之一,明确软骨下骨对OA进程的影响,可更全面地认识OA的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文中从生物力学、生物学、影像学和基因学等方面就软骨下骨在OA的改变和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Osteoarthritis ( OA) is a chronic joint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degeneration of articular cartilage and changes of subchondral bon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A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ubchondral bone is one of the main pathological processes in OA .To confirm the role of subchondral bone in OA process can provide not only more details about the pathogenesis of OA , but also new targets for treatment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A may be possible by detecting radiographic and genomics of subchondral bone .We review subchondral bone chan-ges andits role in OA process in aspects of biomechanics , biology, radiological and genomics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4页(P1095-1098)【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骨重建【作者】朱华;田发明(综述);张柳(审校)【作者单位】063000 唐山,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063000 唐山,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063000 唐山,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30 引言随着全球老龄化人口的增加,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成为关节炎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功能残疾、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主要疾病之一[1]。

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关节外侧室OA或膝外翻畸形,如采用胫骨高位截骨,不仅 能加大膝关节间隙向外上方倾斜的程度,还将导致膝关节侧 方不稳定,半脱位和OA进行性进展。因此要采用股骨髁上 截骨术。
胫骨高位截骨的手术方法简单,关键是要避免将胫骨平台关 节面造成骨折,如果能以坚强内固定,可以早期行关节功能 性锻炼,则术后疗效提高。推荐德国Link公司的改良 Giebel槽式钢板,其两枚皮质骨钉利用张力带的原理使截 骨面加压,并控制了远端旋转。
假体分:单髁型,全髁型。 固定方式:骨水泥、非骨水泥;按限制程度分:限 制型,非限制型。
固定方式:骨水泥,绝大多数骨水泥固定型膝 关节置换临床效果十分满意,骨水泥本身并不 是人工置换术的薄弱环节。而使用方法不当才 是问题的关键、而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是通过 紧密压配和骨组织长入假体多孔层达到生物固 定的效果,非骨水泥假体对患者局部骨质及术 者的技术要求很高,术后负重推迟4~6周。长 期随访,两者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关节镜下软骨成形术,软骨移植术,微骨折软骨修复术,这 些都是针对OA软骨缺损的新兴手术,疗效不十分确切。韩 国学者的微骨折术在软骨缺损处用钢针戳出数个小孔,二次 关节镜检查,见原缺损处有软骨样组织附于骨面上,这种组 织日后能否演变成真正的软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工全膝关节 置换的状况
料分两大类,钴合金和钛合金,只有少数患者对钴过敏,应询问相关病史。钴合 金+超高分子聚乙烯组成的假体是膝关节材料的“金标准”。
膝关节OA与肌力
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肌力测试分析,得出患侧与健侧差20%以上,而正常 在10%以内,结合临床实践,常常发现骨关节炎患者的股四头肌和 绳肌之力下降势 必对下肢功能状态有影响,使膝关节不稳定因素加重,而不稳定又会加重OA的病变 程度,如此造成恶性循环。Nelson等认为对患肢进行有目的肌力锻炼。不但可以增 加关节的稳定性、阻断或降低这种恶性循环,而且可以缓解病情。

骨小梁的名词解释

骨小梁的名词解释

骨小梁的名词解释骨小梁,又称为骨小柱,是人体骨骼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结构。

它是由一组排列紧密的细长骨组成,构成了骨骼的支撑网状结构。

骨小梁所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以使其能够承受身体的重量和各种力的作用。

在人体骨骼组织中,骨小梁分布于骨头的内部。

它们呈均匀的纵横交错排列,形成了一种棱柱或六边形的结构,使骨头具有了更强的承重能力和抵抗力。

这种网状结构不仅能提供必要的强度,还能保持骨骼的轻量化,从而提高了身体的整体机能。

骨小梁是由细胞和骨基质构成的。

细胞通过骨吸收和骨形成来维持骨小梁的形态和稳定性。

其中,骨吸收是指骨细胞的分解和吸收已有的骨组织,而骨形成则是指新骨的生成和沉积。

这两个过程相互平衡,以维持骨骼的健康和正常功能。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骨小梁的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它们通常沿着骨力线方向排列,形成了与受力方向相适应的结构。

这种排列方式能够有效地分散应力,减轻受力部分的负荷,从而提高整体力学性能。

骨小梁的形态和密度与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和活动水平等因素有关。

儿童和青少年的骨小梁密度较高,而老年人则逐渐减少。

骨小梁密度的变化与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疾病的发生有关。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钙摄入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支撑作用外,骨小梁还具有其他生理功能。

它们能够提供骨髓形成的环境,生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参与免疫和造血等重要生理过程。

此外,骨小梁还是矿物质的储存库,可以储存钙、磷等重要元素,当身体需要时释放出来。

综上所述,骨小梁是构成骨骼组织的关键结构,具有重要的支撑、稳定、吸收与形成等功能。

它们的结构和分布状态对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持骨小梁的健康状态对身体的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症骨小梁的变化

骨质疏松症骨小梁的变化

骨质疏松症骨小梁的变化1. 骨质疏松症概述骨质疏松症,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个老朋友在唠叨,特别是在我们渐渐变老的时候。

说白了,就是骨头变得脆弱,容易折。

这就像一根老树枝,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得干瘪,轻轻一碰就断了。

骨小梁,这可是我们骨头里的小英雄。

它们像一根根支撑的钢筋,把我们的骨架撑得稳稳当当。

如果骨小梁出现问题,咳咳,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1.1 骨小梁的角色那么,骨小梁到底是什么呢?想象一下,一个复杂的建筑结构,里面有很多支撑柱和横梁。

骨小梁就是这个结构里的支撑者,负责让我们的骨头不那么容易碎掉。

它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骨密度,简而言之,就是我们骨头的“健康值”。

一旦骨小梁被打乱,咱们的骨头可就成了“纸糊”的。

1.2 骨质疏松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小梁就像勤劳的小蜜蜂,开始渐渐懈怠,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这时候,可能你还在为减肥、健身而拼命,骨头却在悄悄“罢工”。

不运动、饮食不均衡、缺乏钙和维生素D,这些都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元凶”。

就像“得了便宜还卖乖”,平时不注意,结果可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哦。

2. 骨小梁的变化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骨小梁的变化也是缓慢而隐秘的。

初期可能你一点感觉都没有,心里想着“我这骨头多结实啊”,其实人家早在暗中“打小算盘”了。

2.1 骨小梁的数量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骨小梁的数量开始减少。

想象一下,一座繁忙的城市,突然间人们都出门打工,留在家的只有一小部分人。

城市显得空荡荡的,骨小梁也在悄然离去。

骨密度下降,骨头变得脆弱,走路时都得小心翼翼,像在走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

2.2 骨小梁的质量下降而不仅仅是数量,骨小梁的质量也在悄悄降低。

就像一块好好的砖,逐渐变得松软,不再结实。

这时候,骨小梁不再能承担应有的负荷,容易产生裂缝,甚至造成骨折。

你可知道,有的人甚至在打个喷嚏的时候就能摔个跟头,真是让人心痛得直掉眼泪。

3. 如何应对骨质疏松面对骨质疏松,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正 骨 2O 年 1 月第 2 O8 1 o卷第 l 期 l
( 89 总 8 )・7 ・ 5
骨质 疏 松 症 中医药 治疗研 究进 展
浙 江 中医药大 学 ( 州 杭 305 ) 万 103 蕾 卢 建华
骨质疏松 症是 以性增 高 的骨 骼疾病 , 痛为其 最典型 的 疼
结果黄芪水提液加激素与激素组 比较 , 骨吸收减少 6 % , 9 形成 增加 10 , 0 % 骨小梁面积增加 2 % , 示黄芪 能预 防类 固醇 性 7 提 骨质疏松症 。黄芪水溶液主要是抑制骨形成 , 又抑 制骨吸收 , 但 以抑制骨 吸收为主 , 因此黄 芪能从 整体 上改善 去卵 巢大 鼠 的骨代谢 。
2 达及成骨 细胞增殖 影 响的 实验研 究发 现 , 曲能 明显 增 表 红 加骨 中 B P2的含量 , M- 促进 间充质细胞 向成骨细胞转 化 , 同时
临床表现 。近年来 中医药对 骨质疏松症的研 究取得 了很 大进
展, 现综述如下 。
随着药物浓度升高 , 曲含药 血清刺 激细 胞增殖 与分 化 的能 红
原 mR A的表达 , N 结果 表 明 , 中药治 疗后 , M - R A的 经 M P9m N
度, 改善大 鼠骨结构力学及骨材料力学指标 , 有效抑制 骨量丢
收 , 制骨吸收 。 抑
22 4 淫 羊藿 ..
淫羊藿为传统 的补 肾壮 阳中药 , 富含黄酮 类
化合物 , 具有性激素样 作用 ; 直接 抑制 骨吸 收和促 进骨 形成 ,
使机体代谢处 于骨 形成 大 于骨 吸收 的正 平衡 状 态 。张 荣 华
刘和娣 等l 对 中药促进肠 钙吸收 的 6 J 等 lj 1 对治 疗骨 质疏 松症用 药进 行 统计 , 0 筛选 了有效 方药 3 1 条 , 中补 阳药 占整个 补益药 的 4 % , 羊藿 在统计 的 8 其 o 淫 4味 用药 中, 使用频率在 9次 以上。 杜靖远等( 】

2023年骨科医生个人总结:全球骨科研究进展与中国实践

2023年骨科医生个人总结:全球骨科研究进展与中国实践

2023年骨科医生个人总结:全球骨科研究进展与中国实践全球骨科研究进展与中国实践引言:2023年已经到来,对于作为一名骨科医生而言,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

回顾过去几年,全球骨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同时,中国在骨科领域的实践也迎来了辉煌的时刻。

本篇文章将对2023年全球骨科研究发展进行概述,并探讨中国在骨科领域的实践。

一、骨科研究的全球进展1.1 骨折修复技术的改进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骨折修复技术逐渐被更新,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3D打印技术和生物材料的应用,骨折修复的准确性和可塑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1.2 先进的人工关节人工关节在骨科医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全球骨科研究积极开展人工关节研发,并实现了更加持久和适应多种运动的人工关节植入,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面临的一大健康问题,全球骨科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随着新型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手段的改进,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中国骨科实践的辉煌成就2.1 骨科手术的精确化中国骨科医生在手术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借助先进的影像技术和精确的手术方案,骨科手术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患者手术风险。

2.2 海绵骨移植技术的创新中国骨科医生将海绵骨移植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骨折修复、骨缺损填充等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一创新使得患者的骨折愈合更加完整和均匀,恢复期缩短。

2.3 骨科康复的个性化方案中国骨科医生注重康复阶段的个性化护理和康复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这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促进了骨骼功能的恢复。

三、展望与反思2023年,全球骨科研究在技术革新和治疗手段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更加优质和精确的服务。

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3.1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骨科研究进展的关键。

骨关节炎诊治要点及研究进展-175-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骨关节炎诊治要点及研究进展-175-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骨关节炎诊治要点及研究进展-175-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75-骨关节炎诊治要点及研究进展一)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的原因分析1.骨关节炎的疼痛原因不包括骨膜炎。

正确答案为E。

2.人体下肢在站立时是一个闭合动力环。

正确答案为A。

3.腰椎、髋和膝关节是一个生物力学单位的整体,三个部位存在密切联系,分析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三者在发育上来源于同一个细胞。

正确答案为E。

4.腰椎、髋和膝关节是一个生物力学单位的整体,其中膝关节应填写在括号内。

正确答案为A。

5.骨关节炎疼痛时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从形态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发生了问题,不包括物理学。

正确答案为E。

6.OA最新定义包括关节软骨纤维化、关节软骨破溃和磨损、软骨下骨硬化、象牙变、骨赘及软骨下囊肿、慢性滑膜炎。

以上说法均正确,错误选项为E。

7.骨关节炎疼痛的关节外因素不包括髋关节疾患-闭孔神经(关节支、隐神经)。

正确答案为D。

8.关节外其他因素导致骨关节炎疼痛,不包括血液粘滞度高。

正确答案为C。

二)骨关节炎的前期病变及其处理1.骨髓刺激技术、骨软骨自体、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和骨软骨异体移植均为软骨再生技术,唯独接骨折术不是。

正确答案为B。

2.关节僵硬不是需要重视骨关节炎前期病变的情况。

正确答案为E。

三)膝关节的骨赘需要切除吗?该部分内容缺失,无法进行修改。

1、骨赘切除在早期不建议采取,因为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裸露骨面,导致血性关节积液,这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2、骨赘长期刺激骨组织常会导致滑囊炎和滑膜炎的形成。

3、关于OA最新定义,所有说法都正确,包括关节软骨纤维化、关节软骨破溃和磨损、软骨下骨的硬化、象牙变,以及骨赘和软骨下囊肿的形成,还有慢性滑膜炎。

4、骨赘切除可能会导致血性关节积液的出现,因此并不常规推荐。

5、骨关节炎疼痛时,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从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等多个角度都会发生问题,唯独不包括物理学。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总的来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大家 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期待未来服务。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严 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KOA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西医治疗KOA各有其特色和优势,本次演示将就中西医治疗KOA的研究进展 进行综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药物治 疗是基础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软骨保护剂、激素类药物等,可以缓解疼 痛、减轻炎症反应。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病情较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包括膝关节镜手术和人工关节置换等。物理治疗如针灸、推拿、水疗等可以改 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4、中药外敷:将中药制成膏剂、酊剂等外敷于患处,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缓解关节疼痛。
5、拔罐疗法:通过拔罐负压吸引,可舒经活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及 关节疼痛。
6、艾灸疗法:通过艾灸的温热作用,可温通经络、散寒止痛,适用于寒湿痹 阻型KOA。
7、针刀疗法:通过针刀松解粘连、剥离瘢痕,可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关节功 能。
例如,采用西医的非手术治疗结合中医的中药内服、外敷等,可缓解疼痛、改 善关节功能;采用西医的手术治疗结合中医的术后康复训练及中药调理等,可 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四、总结与展望
中西医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各有其特色和优势。西医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 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中医的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药内服及 外敷等也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多种因素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年龄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软 骨细胞的合成和分解平衡失调,导致软骨退行性变。此外,性别、体重、家族 史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骨小梁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胡建华黄公怡作者单位9#"":$"北京医院骨科骨质疏松症和骨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骨与关节疾病。

骨质疏松症骨量丢失首先是骨小梁,其次是皮质骨。

骨强度;<,+=(>,&?下降除因骨量减少外,骨小梁的显微结构、几何形状发生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

通过对骨性关节炎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关节软骨的退变是本病的起始改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软骨下骨小梁的特性改变在关节软骨退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骨小梁特性及其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一、正常人骨小梁特性及其评价;一?物理性质及组成9骨密度;@-(=A=(<’,B ?被广泛用于评价骨小梁的硬度和力学强度。

例如9骨表观密度;1..1+=(,A=(<’,B ?和骨体积分数;C-4DE=F+12G ,’-(?。

骨密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骨小梁的杨氏模量;H-D(>I<E-AD4D<?和强度。

皮质骨的主要成分包括矿物质和胶原。

矿物质的质和量决定它的杨氏模量和强度;胶原决定骨的弹性。

胶原的排列方向是决定皮质骨力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J=+<<=(<等K #L 对腰椎、髂嵴、股骨颈和跟骨的骨小梁的组成进行比较,发现腰椎矿化率最低,胶原含量最高;股骨颈正相反。

随着年龄增长,所有部位都有矿物质增加、胶原含量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M1’4=B 等K !L 发现胶原含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但骨小梁胶原的分子组成无改变。

胶原含量与生物力学特性密切相关。

N’(>等K $L 认为正常人骨小梁矿物质含量随年龄变化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

骨小梁胶原含量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但老年人胶原密度下降。

生理性力学特性下降在于骨量的丢失;数量改变?,而不是骨小梁组成的变化;质量不变?。

取材部位及实验方法不同可能是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结构9以往对骨小梁结构的研究主要应用组织形态计量及模式化的二维研究方法。

其结果表明结构参数,例如9骨体积分数、骨表面密度;<D+F12=A=(<’,B ?及骨表面与体积比率;@-(=<D+G F12=G,-GC-4DE=+1,’-?,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水平方向骨小梁厚度、骨体积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骨髓间隙星状体积;E1++-O <.12=<,1+C-4DE=?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JE4’(>等K 8L在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人群中比较椎体、髂嵴、股骨和跟骨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现年龄引起的椎体骨量丢失主要是水平方向骨小梁丢失,增龄引起的骨量和骨结构变化在上述四处解剖位置几乎相同。

骨小梁有三个主要的显微结构9板状结构;.41,=<?、棒状结构;+-A<?以及它们的连接结构K P L。

上述组织形态或二维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骨小梁三维显微结构。

体视学及组织断层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可能。

外周骨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14QD1(,’,1,’C=2-EG .D,=A ,-E->+1.&B ,RS%T ?、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E’2+-G2-E.D,=A ,-E->+1.&B ,E’2+-G%T ?及核磁共振;E1>(=,’2+=<-(1(2=’E1>’(>,0UV ?等逐步得到应用,从三维图像可直接观察骨小梁的显微结构并定量分析其三维结构参数。

各向异性;1(’<-,+-.B ?、三维连接性;2-((=2,’C’,B ?、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及骨小梁结构形态;<,+D2,D+=E-A=4,B.=?是骨小梁最重要的三维结构参数K W L。

结构与力学特性密切相关。

%’1+=44’等K :L 报告单一骨密度指标能决定8"X Y 7"X 杨氏模量和极限应力;D4,’E1,=<,+=<<?。

各向异性和骨体积分数能决定Z"X 以上K 7L 。

结构各向异性是骨小梁结构最显著的特征。

胫骨骨小梁显微结构研究显示不同年龄组各向异性都是按主要方向排列的;.+’E1+B A’+=2,’-(-+’=(,1,=A ?。

老年组各向异性程度最高/骨小梁强烈集中在胫骨纵轴方向上以支持负重K Z L 。

三维图像分析能够定量三维连接性。

年龄引起的三维连接性密度;2-((=2,’C’,B A=(<’,B ?变化与解剖位置有关。

靠近髓腔的骨小梁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较大。

三维连接性的生理性改变也与性别有关。

另外,随年龄增长,骨小梁体积下降超过其表面积的下降,故老年人骨表面与体积比率较高。

;三?力学9近!"年,人们对人体骨小梁力学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椎体骨小梁。

0-<=[’4A=K #"L 发现椎体骨量丢失每#"年达75PX 。

研究表明杨氏模量、骨折能量;F1’4D+==(=+>B ?及极限应力与年龄呈负相关。

此外,02%14A=(等K ##L 报告股骨骨小梁骨量及抗压强度;2-E.+=<<’C=<,+=(>,&?每#"年下降75PX 。

对于年龄引起的胫骨骨小梁生物力学特性变化,N’(>等K $L研究结果显示杨氏模量在8"Y P"岁时达最高峰值,W"岁后明显下降;极限应力在$"Y PZ 岁之间保持稳定,W"岁后下降;极限应变;D4,’E1,=<,+1’(?在青年组值最大,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折能量与极限应力的研究结果相似。

因为骨的结构是非均质体,不同部位所受应力不同,骨结构的构成符合力学载荷的需要,因此力学特性在不同解剖位置变化很大/且受到许多实验条件的影响。

二、骨质疏松症骨小梁特性及其评价低骨量是骨质疏松症重要的特征,但是骨量丢失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释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小梁强度下降、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这一现象。

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小梁骨体积分数轻度下降时,其显微结构已发生明显改变K #!L 。

与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比较,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小梁体积、骨小梁表面密度和骨小梁数目均下降,而骨小梁间距9,+1:;2<41+=;.1+1,’-(>和骨髓间隙星状体积却增加?#$@。

结构的变化可能与骨小梁穿孔有关,其结果是骨小梁网状连续性中断。

结构变化引起的骨小梁强度下降比骨量丢失引起的强度下降要大?#A@。

通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骨小梁研究发现,随着骨量减少骨小梁数目也减少;水平方向骨小梁首先被吸收,而后垂直方向骨小梁代偿性肥大?#A/#8@。

但B(CD;+等?#E@的研究结果正相反。

他们发现骨密度下降时,椎体垂直方向骨小梁丢失的速度是水平方向骨小梁的两倍。

患者处于不同病期可能是两者形成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B<F’,1等?#G@研究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股骨颈骨小梁力学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承重方向平行的骨小梁杨氏模量、极限应力和骨折能量随骨密度下降而下降的程度超过与其垂直的骨小梁。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丢失增加,但保留的骨小梁组成成分与正常无异?#7@。

*H4<(D等?#I@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椎体研究中发现,虽然其胶原密度与正常人无异,但是其胶原交联却减少。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患者一方面骨量丢失,另一方面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改变。

后者在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脆性、骨折危险性增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骨性关节炎骨小梁特性及其评价在过去的$"年中,关节软骨破坏是骨性关节炎病因研究的焦点。

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包括组成关节的所有结构,软骨下骨小梁也包含其中,它们在关节软骨退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随着骨密度的增加,软骨下骨小梁的结构也发生改变?!"@。

其原因可能是骨改建加速,骨质的体积和厚度增加。

骨性关节炎患者骨小梁的表面和形状与正常人不同,其软骨下骨小梁数目增加,间距变小,而厚度无改变?!"@。

因年龄引起的正常人骨密度下降,骨小梁数目虽然减少但厚度增加,骨小梁间距也无改变?!#@。

J1K’:1C1=&’等?!!@研究认为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小梁骨体积分数增加的同时,骨小梁厚度也增加。

他还发现与正常人比较,骨性关节炎骨小梁方向与关节表面更垂直?!$@。

骨性关节炎患者虽然软骨下骨小梁数目增加,骨表观密度增高,但间距下降。

相对于骨表观密度增加速度而言,骨小梁刚度增加速度较慢。

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对照,骨性关节炎患者骨组织密度9,’==<;D;(=’,C>明显下降?!A@。

上述结果反映了骨性关节炎患者软骨下骨小梁骨转化率较高,而骨矿化率较低。

胶原代谢在骨性关节炎病理发生中的作用,也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

对一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研究发现,股骨头软骨下骨小梁胶原代谢及胶原交联增加,但处于低矿化?!8@。

骨性关节炎病理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能观察到关节软骨退变时,它已进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此时要识别哪一部分改变是最早期的改变显然太晚。

软骨下骨9包括软骨下骨板和软骨下骨小梁>特性的变化是否改变了关节软骨的力学环境而使软骨趋于退变,还不十分清楚。

虽然动物实验已揭示软骨下骨增厚早于软骨纤维化?!E@,但是对于人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骨小梁各种特性的评价方法9一>物理特性及组成L现在可用标准的方法检测骨小梁的物理特性及组成。

物理特性中胶原密度和体积分数是决定力学特性的主要元素。

胶原和矿物质含量测定能给力学特性变化提供更多信息。

9二>结构L力学试验在研究骨小梁力学特性时有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即骨小梁的各向异性,不同负荷方向的骨小梁力学特性不同。

#I世纪下半叶,从M-4NN定律开始逐步建立起的力学特性决定了骨小梁结构,而它又反映了骨小梁力学特性的理论。

密度在评价结构变化时,对单一解剖位置及方向的骨小梁能作出较好的判断。

而不同个体、解剖位置和方向的骨小梁单用密度这一指标不能全面地解释力学特性。

骨小梁结构变化很大,模式化的二维方法显然有局限性。

组织形态计量学因限于二维断面,其中大部分方法不能准确反映结构特征。

近来,三维影像技术的发展使骨小梁三维定量成为可能。

三维影像是研究和了解骨小梁力学特性的有力工具。

从三维图像可以直接计算结构参数,例如L各向异性和三维连接性。

只有三维图像才能描述三维连接性。

三维图像研究各向异性的方法有界面方法9’(,;+N12;O:1=;D K;,&-D>和体积方法9P-4<K;O:1=;D K;,&-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