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变迁:马徐维邦香港电影生涯探析(PDF X页)

合集下载

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变革历程研究

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变革历程研究

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变革历程研究香港电影产业是全球最重要和活跃的电影产业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起,通过20年的黄金时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下半年的顶峰期,再到21世纪的挑战期,香港电影产业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历程,分析其中的变革与转型。

第一部分:黄金时期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香港电影产业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被称为“东方好莱坞”,注重创新、快速和集成,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创造了许多不朽的电影艺术。

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叶大鹰、李小龙、周润发、曾志伟等名导演和演员。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最特别的一个方面就是快速和集成。

香港电影产业不仅的确比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制作周期短,更是全球电影产业中最为高效率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地区之一。

这与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制度安排有关,香港电影无需安排长时间的室外外景拍摄和大量的CG特效制作,因此制作周期缩短为数周甚至数天即可轻易完成,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电影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另外一个让香港电影产业高效的原因,还在于电影中应用了许多各领域的技能和技术,例如音乐、武术、舞蹈、绘画等等,从而丰富了电影中的线条、形状、颜色等方面,其中音乐和娱乐元素对片中的дramatîsm十分重要。

这样,香港电影产业快速、集成的特点,就让它成为世界电影制作和经营的一种成功模式。

第二部分:顶峰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下半年到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产业的顶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的产量达到了每年三百多部,创出了1988年的全球票房第三的大红火的业绩,一度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电影产业。

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周星驰、张家辉、刘德华等名导演和演员。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持续发展,核心是创新和投资。

香港电影产业获得了大量的国际知名导演、制片人和演员的参与,加上高度的产业自由竞争环境和国内市场的充足,香港电影产业获得了持续的增长,赢得了巨大的社会认可和国际声誉。

孤单的繁荣与尴尬的求索——从《夜半歌声》到《夜半歌声续集》对

孤单的繁荣与尴尬的求索——从《夜半歌声》到《夜半歌声续集》对

续集 》 等 。这 些影 片恰 恰 是从 1 9 3 7 年的 《 夜 半歌 声 》到 1 9 4 1 年 的 这 样 记 载 : “ 新 华 公 司 自开 办 迄 今 以此 片 所 花 成 本 为 最 大 , 马 《 夜 半 歌声 续 集 》这一 时 间段 。 这期 间 , 电影繁 荣 得到 了极 致 的 徐 维 邦 自开 拍迄 今 会 卧病 四次竟 吐 血三 回 。 ”。 在接 下来 2 月2 8 日 发挥 。然 , 电影 《 夜 半歌 声 》在 当 时还没 能 形成 “ 恐怖 片 ”这样

成 为不争 的事 实 。 现 实与影 响的 影片 ’。该 片是 一 部 改编 自德 国表 现 主义 电影
的杰 作 ,影片 前半 小 时的情 节 来 自 《 歌 剧魅 影 》 。” 谈 论 家 国故 影片 《 夜半歌 声》在 1 9 3 7 年2 月2 0 日于 上 海 金 城 大戏 院 上 事却 不 是站 在宏 大 的场 面来 表 现 ,从 一对 恋 人之 间来 展 开 ,大 格
种 类 型范 式 。尤 其是 在 以 1 9 3 7 年的 《 夜 半 歌声 》 到 1 9 4 2 年 结 束 面来 讨论 儿 女感 情 ,体 现 了导 演把 握 全局 的 能力 和悉 心 的构 思 。 的 “ 孤 岛 ”时 期 ,恐怖 片 开始 作 为一 种 新颖 的 “ 类 型片 种 ” 已然 “ 马徐 维邦 的 《 夜 半歌 声 》 ,该片 被 认 为是 中国第 一 部 明显 受
期 的现 实 困境 。这说 明 了马 徐维 邦 面对 趋 向于 追 求市 场 感官 而绝 不 妥协 的 内心 诉 求 与现 实抗 争精 神 。 电影 (《 夜 半歌 声 》 )上 映 第二天 , 《 申报 》 刊 登 大 幅 标 语 : “ 街头巷尾都说 ( 僵 尸 )出

香港电影从光辉岁月到后港片时代嬗变

香港电影从光辉岁月到后港片时代嬗变

香港电影从光辉岁月到后港片时代嬗变香港电影从光辉岁月到后港片时代嬗变周为筠/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年,一部为十周年献礼的《老港正传》在内地上映,这部40天拍完40年的电影,可谓创造香港电影奇迹,也代表了香港电影速度。

从黄秋生所饰演的电影放映员老左眼里,我们依稀目睹了香港几十年来地沧海桑田地变化。

几十年来,香港电影有过往的辉煌,也有过当下的颓败。

曾经的小马哥只剩下一个穿风衣的剪影;陈家驹与香港皇家警察一起成了历史名词;黄飞鸿变成了哼哼哈哈的霍元甲;如花已撒手人寰,宁采臣随风而逝,聂小倩红颜不在……我们也在渐渐长大,成熟,变老。

我们明知无人禁得起岁月的打磨,却不愿香港电影随我们一起老去。

然而,历史的车轮始终向前,碾成了一条永远不变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理。

与青春有关的电影香港电影是在昏暗幽深的录像厅里,一段与成长平行的青春故事。

每个70年代生或80年代初出生的人,估计都有段关于光与影的记忆深藏在内心一隅。

李小龙的精武门,小马哥的风衣和牙签,黄飞鸿的无影脚和宝芝灵……那一本本大字典一样的录像带里,包裹着一个个玫瑰色的世界。

为那里的故事,我们曾欢欣曾流泪。

这种挽歌般的抒情一方面让香港电影的过去显得辉煌无比,另一方面也让它香港电影现在的落寞相形下更加凄凉。

香港电影可谓在中原沃野边缘生长出来的一种草根奇葩,带有明显岭南文化特色的异样色彩——缺乏强势的国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其实“名份”也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它的香港电影更容易轻装上阵。

香港电影曾雄霸东亚市场,打败了比邻的台湾电影。

这其中除了历史与文化原因,还在于香港电影多元性和民间性,它富余生气与想象力,一直和大众文化有亲密接触,却保存了一些传统的东西,并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来满足大众口味。

上个世纪在改革开放到来之季,西方思想源源不断的涌入,一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困惑。

长时间只能看样板戏的内地观众,在异彩纷呈的香港电影面前一下沦陷了。

《少林寺》敲开了内地大门,一时万人空巷,创造了观影人数达到5亿人次的神话。

继承、创新与演变2015年以来的香港电影

继承、创新与演变2015年以来的香港电影

2020年5月第34卷第3期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May.2020Vol.34No.3继承、创新与演变:2015年以来的香港电影吴涤非(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北京100073)[摘要]2015年以来的香港电影,可以从类型片与文艺片两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前者由各种类型电影所组成,而后者则是广义的艺术电影。

五年来的类型片包含警匪、黑帮、武侠/功夫、喜剧、爱情、奇幻/科幻、青春、鬼怪、体育、歌舞等大大小小的类型,其中的一些作品,在香港本土,尤其是内地,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业绩,并荣获一些重要奖项。

而文艺片方面,除了许鞍华、陈果等资深导演之外,一些新导演开始崛起,其作話颇受好评。

两大类影片均显现出继承与创新并存的特征,而类型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地化与文艺片在题材与主题方面表现出的高度本土化,更成为近年来港片的标识性特征。

这种趋势的萌发,应该不晚于CEPA的实施,在可见的未来也会继续存在。

[关键词]香港电影;类型片;文艺片;两极化[文章编号]1003-3653(2020)03-0111-10D01:10.13574/ki.artsexp.2020.03.012[收稿时间]2020-02-10[作者简介]吴涤非(1963—),男,吉林德慧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当代华语电影(1979年以来)、电影理论与批评。

[引用格式]吴涤非.继承、创新与演变:2015年以来的香港电影口艺术探索,2020,34(3).在中国内地一香港合流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对香港电影的身份认证也逐渐成为一项棘手的工作。

除了少数低成本的本土影片之外,大量具有市场雄心的作品,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呈现出跨地区的高度包容的创作格局。

考虑到这种复杂的现状,我们将本文中所讨论的对象一一2015年以来的香港电影,设定为那些由港人执导,香港资金和创作团队参与制作,名列当年香港华语片票房前十,或者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剧情电影。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

大卫· 波德威尔称:“香港电影不仅口味新鲜,而且生 动刺激,是70年代以来最富有生气与想象力的大众电 影”。
香港电影前史
如果将观影经验纳入电影史的范畴,那么,香港电影几乎与大陆电影的历史同步 。
从1896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派技师前来香港放映电影并拍摄 一些风光素材 1913年黎民伟自编自导香港第一部影片《庄子试妻》 1923年5月黎氏兄弟正式创办民新影片公司 1930年10月联华影业制片印刷公司在香港成立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华南电影界赈灾会组织的抗战影片拍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香港电影的复苏
电懋与邵氏的激烈竞争
双雄对峙的“邵氏”的“电懋”公司,在60年代初期的竞争逐白热化。后果是产生了一系列 的“双胞案”——两大公司的竞争,很快更发展到抢拍成风。电懋在面对“邵氏”的大型歌舞 片攻势,本来要筹备拍摄开拍《武则天》、《杨贵妃》和《红楼梦》等大型古装片作为 对抗,后者更邀得张爱玲担当编剧之职,谁晓得这边剧本还没有水磨出来,那边厢的“邵 氏”得悉后抢先开镜,集中人力物力快马加鞭赶拍推出,
1949年以前的香港电影史划为前史(初创期、孤岛时期、复兴期)
1949年以后的香港电影(黄金时期、转型时期、新浪潮时期、及合流时期)
香港电影时间线
初创期:30年代以前的无声片 孤岛时期:抗战电影(1933—1941) 复兴期:(1945—1949) 黄金时期:(5、60年代)
转型期:(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
新浪潮时期:(80年代) 合流期(90年代)
香港电影传奇
“华人电影制作中心”,是娱乐电影的东方大本营,有“ 东方好莱坞”之称 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电影鲸吞全球市场,香港电影依 然屹立不群 身份尴尬的处境 ——自由创作、娱乐至上 高度商业化 “文化沙漠”正由于视野的狭窄,使香港 电影一向缺少历史感和史诗格局的电影作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自上世纪初逐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辉煌而又多变的历程。

本文将对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阶段以及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早期发展阶段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早期阶段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才真正崛起。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开始通过引进外国电影来吸引观众,同时也开始培养起本土电影制作人才。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主要以商业片为主,以快节奏、动作、犯罪等题材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二、黄金时代的崛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人和电影作品。

香港电影不仅在华语电影界取得了重要地位,同时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以浪漫爱情、武侠、黑帮等题材为主导,代表作品如《霸王别姬》、《无间道》、《英雄》等,被誉为亚洲电影的经典之作。

三、逆境与新观众群体的兴起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到来,香港电影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由于内地电影的崛起,香港电影市场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盗版问题的严重,也使得香港电影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此外,社会的变革也导致了观众口味的改变,观众对于香港电影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然而,面对逆境,香港电影产业并没有消失,反而开始寻求创新。

一方面,香港电影开始与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进行合作,出现了一系列跨地区合拍的电影作品。

另一方面,新的观众群体的兴起也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机遇。

年轻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突破传统的电影更加感兴趣,这使得香港电影产业得以在市场上重新拥有一席之地。

四、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变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观众数量和潜力吸引着众多香港电影人的眼球。

许多香港导演、演员纷纷加入到合拍片的制作中,也使得香港电影更加国际化。

同时,新兴的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

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

中外影视史中的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在中外影视史中,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一直是重要的主题。

通过电影与电视剧,观众们可以了解不同年代和地域中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过程。

本文将探讨中外影视史中的几个典型案例,分析它们如何展现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

首先,我们将回顾中国电影史中的《活着》这部作品。

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

《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其一生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剧变和文化传承。

该片生动地刻画了农民在人民公社时代的艰辛生活,也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从社会主义时期到市场经济的改革,这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与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变革相呼应。

而文化传承方面,影片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艰难时期的坚韧与韧性。

通过主人公的一生,观众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对个体与家庭的深远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国外影视史的案例,关注一部代表性的美国电视剧《西部世界》。

该剧以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主题公园为背景,探讨了科技革命对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在《西部世界》中,观众进入一个模拟的西部世界,在这个虚构的环境中,主题公园中的机器人人工智能开始产生意识,并试图摆脱人类的控制。

这部剧通过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探索了人类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并反思了科技进步对人类固有价值观念的冲击。

同时,该剧也将美国西部文化作为背景材料,传承并再现了这一片段历史的文化特征。

此外,法国新浪潮运动对于法国电影史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也值得一提。

20世纪6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崛起,其代表人物如让-吕克·戈达尔、法国新浪潮电影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和风格,对法国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这场运动也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变革。

法国新浪潮电影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对常规的打破,展现了法国社会的革新,也传递了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

例如,《400击》这部电影通过对青少年反叛的刻画,折射了当时法国年轻一代对主流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马徐维邦电影的“去恐怖性”探析——以《夜半歌声》为例

马徐维邦电影的“去恐怖性”探析——以《夜半歌声》为例

马徐维邦电影的“去恐怖性”探析——以《夜半歌声》为例陈俊宇【摘要】“恐怖电影”已经成了马徐维邦身上一个重要的标签,1 937年《夜半歌声》上映,在恐怖片极度匮乏的一个年代,该片为中国的类型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直至今日,中国电影已过百年,当我们重新回过头来再看《夜半歌声》,会发出一种疑问:这部片子到底恐怖在什么地方?作为中国恐怖片的鼻祖,马徐维邦对中国电影史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放在当下的语境中看这部电影以及导演本人的艺术风格,其“恐怖性”正在逐渐缩小甚至去除了“恐怖性”.【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3页(P126-128)【关键词】恐怖电影;“去恐怖性”;《夜半歌声》;多角度叙事【作者】陈俊宇【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930年—1937年,刚刚告别孩童时代的早期中国电影进入了发展期。

这一阶段许多电影公司都进行了重组以及结构上的调整,1930年12月中国出现了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局部发声),当时的电影导演们面临的首先是技术上的问题,其次才考虑到艺术的表现形式。

声音在当时作为一种无形的介质,让电影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很多人当时都没有意识到声音对电影艺术氛围营造的辅助性,而只是简单的当成一种新技术。

《夜半歌声》利用声音向我们传达了台词所不能表述的情感以及对人物内心呼声的放大。

那时的声音技术对恐怖片而言无异于锦上添花,呼啸的风声,女人的尖叫声,让观众在一开始便有了思想准备。

为了恐怖而去刻意的营造气氛,之后观众也会在观看的过程中不停的告诫自己,恐怖的一幕很快就会出现。

然而,纵观全片,俊男靓女再加上夸张的台词和表演,以及曲折紧凑的故事情节,我们很难再把这部片子往“恐怖片”上去靠拢,就像电影里孙小欧第一次见到毁容后的宋丹萍时宋丹萍所说的那句台词“我是人,我是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短短的一句台词表述了这部影片的纯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