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教案实录师:(课前谈话)你知道孙悟空有哪些名字吗?生说,生趣盎然。
师:今天学习课文《猴王出世》,看老师写课题。
注意“猴”字。
师:《猴王出世》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选自《西游记》,和《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合称为四大名著,是用“古白话文”写的。
师:听说大家已预习了课文,我来检查一下。
(出示词语:灵通耍子所在造化)学生说出意思。
师:这是一篇古白话文,作者已经写了注解,可以参照注解来理解。
师:再看一组词语。
(出示词语: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师:前二个词语你想想大概是什么意思?生:领着儿女,把全家老小都带上了。
师:让我们有节奏地读。
(出示词语:应声高叫大声叫喊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生:美猴王生活得很自在。
师:再次快速读文,把词语放进去读好,思考:石猴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学生读课文,读完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来说说,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怎样成为猴王?生: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在花果山上成为猴王。
师概括板书:石猴出世探水帘洞拜为猴王师:那整篇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生:猴王出世师:原著里也有概述,你觉得应该是哪一部分?师出示幻灯片: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炼大道生生:应该是第一部分。
师:是啊!我们也可以借助标题来读懂文章。
师:大凡王者,出世都不同凡响,请你读读课文第一段,说说你有什么神奇的感觉?生读后,找出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那猴在山中……食草木,饮涧泉……夜宿石崖之下……师: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非常逍遥自在的石猴,透露出一种神奇。
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语句,你找到读一读,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只猴子?生找答:……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师与生互相呼应读。
生: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师:那是怎样的瀑布呢?老师找了原著中描写瀑布的语句:“一派白虹起……”师:那这个“径”给你什么感觉?生:我觉得这石猴太勇敢了!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字,一起来品读:“看”,找出具体动作的语句。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课前谈话:师:试试话筒,站起来背背古诗。
《山中送别》生:师:第一个发言的,掌声生……师:第一个发言的女同学。
生……师:老师喜欢诗,到这里带了两本诗集。
喜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坛泰斗艾青的。
生……师:介绍来自学校生……师: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诗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是,看过原著的?改编版?电视剧?动画片?生回答。
(出示动画片)师:王老师和大家共同回顾一下。
会唱吗?会唱就唱出来。
(生观看动画片)师:喜欢吗?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生:孙悟空,本领高强,神通广大生:孙悟空,惩恶扬善,有勇有谋生:神通广大,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师:有不喜欢的吗?(生没有)师:我们都喜欢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上课。
师: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声音能不能不这么软啊?生再读。
师:课题后面有个小1,表示有注释,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注释。
有预习的吗?生:我读了几遍课文。
生:标上拼音,划出不懂的句子,断句。
师:阅读提示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生浏览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师: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出来?(生读文中句子)师:简单的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认为……生……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的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具体点生:跳进去,又能出来。
师:读完这里,这时候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勇敢生:勇敢无畏,一心为公生:勇敢,有自信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
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师:读书姿势好声音也好,哪一句写石猴?生:采山花,觅树果……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
(出示句子,生读)师:读这样的句子,仿佛看到什么?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生:在采果子生:左走走,右走走师:读出快乐和自由。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点评之欧阳家百创编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点评欧阳家百(2021.03.07)执教: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王春燕点评: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
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
昨天你们预习了吗?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生:好。
师:你呢?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
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自学)【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
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
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
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
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
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
《猴王出世》与原版比较阅读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与原版比较阅读教学实录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猴王出世》的热播,许多人开始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许多人发现与原版相比存在一些差异,这给很多读者带来了困惑。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猴王出世》,本文将对《猴王出世》和原版进行比较,同时提供一些阅读教学实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二、题材与主题的对比1.《猴王出世》《猴王出世》是根据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改编的一部电视剧。
该剧以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蓝本,以孙悟空造反天庭、大闹天宫为主线,展现了孙悟空与天宫众神的斗争与对抗,同时也展现了孙悟空与师父唐僧一路西行取经的波折与奇遇。
2.原版《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小说作家吴承恩。
该书以佛教故事为基础,借助寓言的方式讽刺我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善恶的斗争。
作品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四人师徒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充满了幽默风趣和深刻的寓意。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猴王出世》是对原版《西游记》进行改编的作品,题材和主题都基本保持了原著的特点,但在细节和剧情上做了一些修改和调整。
三、人物形象的对比1.《猴王出世》在《猴王出世》中,孙悟空被塑造成了一个英勇、机智、又善良的形象。
他不仅有着过人的武艺,还具有一颗热爱正义、保护弱小的心。
与原版相比,孙悟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
2.原版《西游记》在原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的。
他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同时也有着一颗善良、热爱正义的心。
他与师父唐僧、师弟猪八戒、二师兄沙和尚一起,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取得真经成佛。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猴王出世》在塑造孙悟空的形象上更加倾向于突出他的英雄形象,而原版则更加注重塑造孙悟空善良、机智的性格。
四、剧情设置的对比1.《猴王出世》《猴王出世》在剧情设置上,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并对部分情节做了改编和加工。
2024年度《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点评

04
学生反馈与收获总结
2024/2/2
17
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理解程度
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猴王 出世》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特点。
部分学生对于文中深层次的寓意 和文化内涵有所领悟。
少数学生对于某些文言文的表达 方式和词汇理解存在困难。
2024/2/2
18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 不集中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 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 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024/2/2
31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2
15
教师对突发事件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灵活调整 教学计划,确保课堂的顺利进行。
保持冷静
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情绪失控影响课堂 氛围和教学效果。
教育契机
教师善于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教育契机,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12
教师在课堂中的定位
引导者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负责引 导学生进入《猴王出世》的学习
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2/2
讲解者
教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包括背景知识、故事情节、人物 形象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 文。
互动者
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营造活 跃的课堂氛围。
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0
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表现良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课程概述《猴王出世》是中国著名古代小说《西游记》中的精彩故事之一。
该故事通过描写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反映了一个凡人通过不断努力,成长为英雄的奋斗历程。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帮助学生了解并感受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及其特点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重要性2. 能力目标1.学会文本阅读与理解的方法2.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文本的分析与理解,增强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3. 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增强学生的对人生的信心和勇气3.提高学生的对正义和美好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猴王出世的故事情节分析与讲解2.短文阅读与理解3.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4.写作练习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了解孙悟空的形象与特点1.导入:请同学们看一下教室的模型,问其觉得这个模型有什么特点(壮硕、灵活、有力等),引导学生联想到孙悟空的形象,开启话题2.讲解:讲解孙悟空的形象与特点,反复读一遍故事情节,让学生对这个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3.操作:请同学们小组内合作讨论孙悟空的形象,并汇总讨论结果4.反思:请同学们总结讨论结果第二课时:分析短文与情节1.导入:请同学们先自报一下自己的学号,然后分组朗读短篇阅读文本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短篇阅读文章,并标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理解:对文章中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解释,重点讲解文章中重要的段落,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4.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理解故事情节,并以小组名义汇报情节讲解5.总结:老师进行细致讲解,重点总结讲解过的内容第三课时: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1.导入:请学生小组之间自由搭档,同桌之间组成3-4人小组2.合作: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并为讨论成果做记录3.汇报:请每个小组根据记录的内容进行汇报4.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汇报内容进行评价第四课时:写作练习1.导入:请同学们小组之间自由搭档2.合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文本写作练习3.汇报:请每个小组进行总结,并以小组名义进行汇报4.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汇报内容进行评价3. 教学方法1.导入兴趣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情境教学法,将故事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3.合作学习法,利用同桌之间和小组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与合作能力4.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触,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小说《西游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孙悟空的形象与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一、引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名著《西游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猴王孙悟空是该小说中极富魅力和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通过学习《西游记》中的猴王出世故事,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阅读广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记录了一堂关于《猴王出世》的课堂教学实录。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悉《西游记》中的猴王孙悟空这一角色;2.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三、教学准备1.书籍:《西游记》;2.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同学们,上次我们学习了《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组,你们对孙悟空这一角色有什么印象?学生:他是个非常厉害的猴子,会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老师:太棒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他的成长经历,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猴王出世》这一段故事。
2. 教学内容展开老师:大家首先看一下教材中的《猴王出世》这一段文字。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猴王出世》段落)老师: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段故事很有趣呢?学生:是的,猴子从石头中出生,然后变成了猴王孙悟空,非常神奇!老师:是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神奇。
那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猴子从石头中出生后会变成孙悟空呢?学生:是因为那块石头吸收了日精月华,然后猴子从中产生出来。
老师:非常好!那么猴王孙悟空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他非常聪明、机智,而且特别厉害,会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老师:说得很对!孙悟空是个非常聪明而强大的猴子,他的特点使他成为了《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3. 创作环节老师:同学们,你们对孙悟空这一角色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呢?学生:我觉得孙悟空非常勇敢,而且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老师:非常好!每个人对于孙悟空这一角色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现在我要求同学们以《猴王出世》为题,用自己的想象力编写一个新的故事:猴王孙悟空出生后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你可以想象他和其他角色的相遇,或者他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等等。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精选4篇)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精选4篇)猴王出世篇1话题:语文到底应有几张脸【按】在一次全国的教学观摩会上,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因为有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教之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略读还是精读,教材作了明确的规定。
对此,有人以为不能越雷池一步,这是唯教材马首是瞻;有人以为可以作出变通处理,这是倡导带着镣铐也不妨跳一两个精彩的舞姿;有人以为不必处处拘泥于教材甚至要大胆地突破教材,这是希望挣脱教材的束缚。
这只是表面的争论。
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模式是回归大统一还是要进一步多样化这一方向性问题,因为在语文界仍无共识,便再三地借着种种“气候”掀起波澜。
有人大声呼吁,语文之前必须加上种种形容词,比如“主题”、“情感”、“诗意”、“文化”……没有这些形容词,语文就是灰色的;有人痛心疾首,认为正是因为有这个语文那个语文,所以把语文搞乱了,使语文老师找不到北,谈们衷心拥护语文课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模式统一,“一个模子又有什么不好呢”?语文,到底应该有几张脸?借着王老师的课,我们有必要再次严肃面对这个问题。
欢迎您参与讨论。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一)执教: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王春燕【课前交流】(播放《西游记》动画片的相关片段)师: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生:我最喜欢孙悟空。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神通广大。
师:哦,这是你喜欢的原因——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还有谁要说?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惩恶扬善,有勇有谋。
师:你们班的学得真好啊!还有谁想说?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厉害,心地善良,能降妖除魔,还会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翻十万八千里。
师:你也非常厉害。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喜欢他勇敢无畏,喜欢他的积极乐观,喜欢他的神通广大。
师:又不喜欢的吗?你们不喜欢这部作品里的谁?(学生摇头)师:看来这部作品真把你们迷倒了。
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今天王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回放一、把握总体叙述结构师: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说——《猴王出世》!在家读熟了吗?你们不读出味道,我是没兴趣讲的!生:读熟了!师:问!本文四个自然段,讲了关于猴王的哪四件事?张旭升你说。
张旭升:第一件事是花果山上有一块石头,那块石头……师:拜托,我们说的是猴儿,不是蜗牛耶。
拜托,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说明白了?张旭升:第一件事是花果山上石猴出世。
师:石猴出世!就行了!第二件?严丹妮:石猴跳进瀑布,找水的源头,发现了水帘洞。
师:石猴探洞!第三件——江嘉辉。
江嘉辉:石猴告诉大家水帘洞里的情景,让大家都搬家进去住。
师:那是一处美不胜收的猴间天堂啊!报告喜讯!你说第四件事。
江嘉辉:石猴称王。
师:总算有人给我一个利落的有猴气的答案了,再想一想,是石猴自称的王吗?江嘉辉:不是,是大家先说好谁能安全出入就拜谁为王。
石猴安全出入了,大家就拜他做了王。
师:对。
不是自称,是拥立。
拥立为王。
你们认为石猴该不该做王?为什么?生1:该,因为他很勇敢。
生2:他很聪明。
师:勇敢、聪明,仅仅有这两条就足够了吗?或者说石猴仅仅有这两条优点吗?生3:他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师:对!这一条十分十分重要。
如果有了足够勇敢和聪明而没有一心为大家的好思想(师生一起笑),那他也能做王,不过,那很可能是一个欺压大家的暴君、恶王,一个丑陋的统治者,而不是世世代代为我们所喜爱的——生:美猴王!二、读议第一段师:熊伟你读第一段。
熊伟:“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多么流利。
这即是喜欢诵读《水浒》的美丽成果。
估计你们也知道,我是特意找他读的,我怕有同学读得啃啃巴巴坏了我的情绪,因为,关于这个猴子,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跟你们说!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有两处让老师我最为动心,一处是唐僧与女儿国国王游园的情景。
我还记得那歌词呢:“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在我看来,《西游记》的故事到了师徒聚齐,登程取经,就没有意思了。
都是一个公式下来的,打不过就求助。
杨默然:而且那些妖怪都是神仙下凡变的。
师:白骨精就不是啊!大多数妖怪都是神仙下凡变的!神仙妖怪打来打去,真没意思。
所以,在我看来,女儿国的故事,是取经路上最美丽也最令人遗憾的故事!还有一处,就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那段。
你们记得当时的歌声、当时的镜头吗?500年啊,天性最是好动的猴子,一时一刻都坐不住的猴子,生生被寸步难移地压了500年。
我还记得那首歌是郁钧剑唱的:“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长满青苔。
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
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
为什么,偏有这样安排!”对孙悟空而言,500年是生不如死啊,我认为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了。
你们还记得吗?孙悟空捶打地面,揪着乱草,无限伤心地看鸟飞在天上,看叶飘在空中,看牧童骑着牛,吹着竹笛,在夕阳映照下慢慢归去。
师傅把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救了出来,那是救吗?不!五行山只是从他的身上换了一个位置,而且是一个更可怕的位置,五行山变成了紧箍咒,套在了孙悟空的头上。
十万八千里的漫漫长途啊,一次又一次念动咒语一次又一次痛到生不如死。
就这样,猴性,也就是师傅和佛和玉皇大帝痛恨的野性,在头痛欲裂中一点一点地消失,终于,当取经大功告成的时候,孙悟空也修成了正果,紧箍咒从他头上自动消失——因为这时候他已经彻底脱胎换骨,他将不再顽劣,不再造反,不再做令所有大神害怕的事情,在他成了斗战胜佛的那一刻,他其实就死了!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记得《宝莲灯》里沉香求助的情景吗?面壁而坐,一意念经诵佛的,那还是我们心目中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踢翻炼丹炉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吗?不是,那只是孙悟空的躯壳而已,孙悟空早已在取经途中一点一点被杀死了!于是我想到你们,想到自己。
每一个孩子,背着书包来上学的那一天,也就是套上紧箍咒的开始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次次的表扬与惩罚,一次次的考试与评价,十九年或者更多年之后,能保持当初天真烂漫的还有几个?大人也一样啊,兴致勃勃走上工作岗位,若干年后,经历无数,见闻无数之后,能保持当初激情的还有几个?所以在老师看来,《西游记》其实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不过不同的是,还有极少数的顽强者,最终保持了自己的思想独立和精神的清洁。
所以,第一段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也是最令我伤心的段落。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多么舒展的文字,多么动人的情景。
这就是天性啊,这就是猴性!这是石猴短暂的美好童年,这是最终消失的幸福时光。
请你们读,眼睛看书了——开始!(学生读)师:请读“那猴在山中”到结束,让我听见石猴的自由自在,再读!(学生读)师:前面的文字,是石猴的来历。
他是大自然的孩子,他是天地精华的结晶,请读出赞美的感觉。
(学生读)师:连起来,读全段。
(学生读)二、读议第二段师:方思佩,你读石猴探洞。
方思佩:“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流畅舒展,有情有韵,无一字之误。
)师:众猴兴致勃勃找水源,允诺谁能平安出入就拜谁为王,这说明什么?(学生面面相觑)我换一个说法,这说明猴子们顽皮好动之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生1:好奇心强。
生2:热爱真理。
师:哈,说的好。
真理是具体的,对于猴子而言,确确实实明白了水的源头,就是找到了他们的真理。
他们对于水源的兴趣,就是他们对真理、智慧热爱的表现。
然而,寻求真理和智慧是要付出代价的!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要智慧还是要生命的选择,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谁跳出来了?生:石猴!师:告诉我,石猴探洞是否是为了当王?生:不是,因为他很可能死掉,死掉了怎么当王?我觉得他是猴子中最勇敢的也是对智慧最有热情的。
师:同意!所以,我要说:众猴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同学们啊,追随勇敢和智慧也是没有错的!因为他将给你带来精彩美丽的人生!注意了,眼睛看着第二段,齐读——开始!(学生读)师:这段文字,我可以分为众猴探源和石猴探洞两部分,知道分在哪里吗?生(看一下):知道。
师:好!现在读众猴探源,读出热闹和急切的情景,让我听见到该结束的地方,你们齐刷刷,戛然而止!生:“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我等即拜他为王!”师:太好了。
请读石猴探洞,读出对石猴、对水帘洞的赞叹。
生:“连呼了三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三、读议第三段师:本段前是对话。
我读引言,你们读冒号里的话。
注意区分众猴和石猴的语气。
(读)师:注意到了吗?众猴的话都是问号,石猴的话多是感叹号!崇拜和惊奇,自豪和喜悦,都在这小小的标点符号里了!再来!(读)师:“真个是我们的安身之处。
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我们”“千百口老小”“我们”读重音)你们听出来了吗,石猴为什么这么高兴?仅仅因为自己安全出来,将做王吗?生:他为大家找到了一个家。
师: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的好去处啊,他首先想到的是——生:大家!师:为人民服务!多好的领导啊,他不做王谁做王!读段落后面石猴的话,注意“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不厌其烦的点数里流露出的喜悦。
(学生读)四、读议第四段师:一直是你们读,你们辛苦了,这段我来读。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遂称美猴王。
”(学生边听边笑)老师读得好不好?生:好!师:想不想试一试?生:想!师:好,捧书,坐正——开始!(学生读)师:多聪明的石猴,他等大家忙累了才说话,而且这也说明他对大家很了解——他自己就是一只顽劣的猴子嘛!我们怎么看这里的众猴?生:可爱,守信用,说话算数。
师:石猴的王位既是靠自己的智慧、勇气、爱心换得的,也是大家信守诺言的结果。
石猴也好,众猴也好,聪明勇敢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一样的光明磊落,对比人间争权夺利,他们是纯洁的,也是美丽的,当然最美丽的还得数聪明的、勇敢的、自由的、一心为大家谋福利的——生:美猴王。
教育观点一、实录的“实”当课堂出现不期而遇的精彩,我会一下课就将刚刚经历的高峰体验整理成文字——当天发到教育论坛——让我的学生网友及其家长网友看见。
而这些学生及家长呢,也习惯了每天上网遛一趟,看看老师又写了什么新文章。
于是我们的教学场景,还有我们的班级故事,都会在第一时间经由网络,再通过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成为包括家长在内大的“广义班级”的班级新闻。
长此以往,对于“广义班级”而言,教师文字就有了特殊的凝聚和净化作用。
在我看来,写作应当成为教师的基本生存和工作方式。
只要你写,哪怕是流水账呢,也必定要在头脑中把教学和教育事件重演一遍。
在这一过程中,你不可能不想“怎样做更好”。
这就是反思。
而反思,是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的重要源泉。
一个问题:是否你的课堂教学真的就如你自己所记录的这样干净顺畅?当然不是。
实际情况要乱得多——活泼得多。
不仅一问激起众多抢答,而且教师也是想到哪问到哪,若干问题往往问了又问。
家常课嘛,哪有那么严谨缜密?虽然总体过程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但教学实况无论如何也不是文字呈现的条分缕析;师生原话无论如何也不是实录这样的滴水不漏、文从字顺。
在现场,好的讨论往往热闹有如鸭塘。
所以,这篇实录,其实是记忆自动加工润饰过的课堂教学纪要。
所以要用“实名制”,一是为了激励孩子,二是为了让学生监督教师——保证实录的真实性。
这里的真实,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心理意义上的真实。
几乎是强迫性和无意识的——富有文采的心灵,能够命令大脑围绕句意,对原本杂芜零乱的语言做自动加工润饰。
我以为,如果不具备这种自动整理润饰的机能——大脑就完全不能做语义记忆。
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无意说谎的“不真实”的实录,也许更益于个人的专业成长。
二、教师的议论再说教师从“女儿国”到“伟大悲剧”的那番侃侃而谈——很多人必定以为这是典型的自说自话。
其实,每一个种着“自家园子”的教师都知道,如果没有对面那些热气腾腾的渴想的、倾听的、懂得的耳朵,这样的滔滔宏论是难以涌现的。
真实的情况乃是:恰是学生的渴想、倾听和懂得,激发了教师的言说和灵感。
一切富有生机的教育,都是双向的。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受到学生的激活和启发,那么教师期待的对于学生的激活和启发,必是一厢情愿。
当教师拿自己的见解与孩子做真诚的交流——甚至倾诉,即便有些孩子不太懂得,他们也能从这种倾诉中体会到教师把自己当成大人,当成知音的那份尊重——那种需要。
这种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孩子,一旦拥有了这种感觉,必定将以童年特有的生机与活力反过来浸润教师、滋养教师。
而今,由于种种顾虑和限制,很少有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袒露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