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礼教的筵宴
清朝皇帝的宴席

清朝皇帝的宴席筵宴大宴千叟宴宫廷饮食文化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的饮食生活,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
《诗经》中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中国阶级社会中,国家就是帝王的家天下。
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身居于巍峨的皇宫和瑰丽的皇家花园之中的帝王,不仅在政治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饮食的占有上也凌驾于万万人之上。
因此,帝王拥有最大的物质享受。
他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役使天下名厨,集聚天下美味。
宫廷饮膳凭借御内最精美珍奇的上乘原料,运用当时最好的烹调条件,在悦目、福口、怡神、示尊、健身、益寿原则指导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美肴馔,充分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科技水准和文化色彩。
体现了帝王饮食的富丽典雅而含蓄凝重,华贵尊荣而精细真实,程仪庄严而气势恢弘,外形美与内在美高度统一的风格,使饮食活动成了物质和精神、科学与艺术高度统一的过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继承并推进了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光辉成就,尤其宫廷筵宴规模不断扩大,烹调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把中国古代皇室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叹为观止的地步。
清宫的饮食档案,详细记载着筵宴名称、饮食人员、时间、地点、食品种类、座次排列、餐桌餐具、桌张规格、席间音乐、进餐程序,以及饮食品种来源、流水帐目、食品赏赐、赴宴衣着等项,内容十分丰富。
透过这浩繁的史料可以使我们对清代宫廷宴有个大致了解!一、种类繁多名目不一清宫筵宴种类繁多,各有名目,并非随意举行。
除了日常生活饮食之外,都有各自的目的和筵宴名称。
我们知道,清朝是以满洲贵族集团为统治核心的封建王朝。
清入关前,其先世盛行“牛头宴”、“渔猎宴”,这些宴会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渔猎生活特色。
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在学习汉制,沿用明代宫廷宴例之时,又将本民族的筵宴形式融于其中,因而,清代宫廷宴既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宫廷宴在十七至二十世纪初叶的延续,其中又闪现着关外满洲饮宴的影子。
《春末闲谈》完整解析

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幽默
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 ,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 ,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诙谐幽默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 学究口吻 夷人,现在因为想去取法,姑且称之为外国, 封建遗老一般无可奈何
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 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 上下,贵贱的区别。 仿词
创作思路
社会现象——生物界现象
残暴镇压 联想 古今中外 ,愚民言 愚民办法 论 行文思路 : E君的 历代统 细腰蜂 治者的 发愁 捉青虫 “治术” 类比
外国 防民 之法
细腰蜂 捉青虫
无头 仍有 猛志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此及彼,借题 发挥。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常用方法。
(1)由此及彼,说理形象。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精练生动、犀利幽默 ,极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 和感染力。
瞥见(piē) (luǒ) 螟蛉 (mí nglí ng) 麻痹 (bì ) 螫针 (shì 窠里 (kē) ) ) 棘手 (jí 中风 (zhòng) 至道嘉猷 (yóu) : 最好的法则。猷,计划、 谋划、法则。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窠: 鸟兽的窝。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 “窠臼”比喻老套子,旧框框。
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利用“闲谈”的 形式,要真切表达的“正说”的含义。
• 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 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百姓不是“小青虫”! • 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看看《祝福》 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 • 3“礼失而求诸野”——思想是禁止不了的!4“造物 主可恨”——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 5“刑天不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 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 弃!
中国筵宴文化

❖ 进士们还有一种集体探花活动,各拿一个袋 子,里面装着钱绢和酒器等物,穿着新鲜的 衣服,骑马探花,遇到好花就停下来赏花饮 酒,孟郊中进士后曾说“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遍长安花。”可见,他那天酒也没少 饮。
❖ 曲江大会时,长安城里的名流、贵族、富豪等都是 携儿带女地全家出游,齐集曲江观看进士。他们有 的为了一睹进士风采,有的是让儿子以进士为榜样 好立志读书,还有人是为了给女儿在进士中选婿。 那些待字闺中的名媛们,也都竭尽所能地想吸引到 令自己满意的新科进士,她们不仅盛装出行,还要 带上众多丫鬟仆妇,手里都拿着各类名贵鲜花,以 引起进士的注意。进士中喜好风流者在此时也都诗 兴大发,频频向路边的豪门名媛递献情诗,以其能 “携得美人归” 。
❖ 3.筵宴的蓬勃发展时期 ❖ 从秦汉到唐宋,名目繁多,规模庞大,菜点精美, ❖ 出现并使用高桌、交椅、桌帷等 ❖ 开始使用细瓷餐具,陈设更加雅致 ❖ 较普遍地使用酒令,气氛更热烈、欢乐。
❖ 唐朝:烧尾宴、闻喜宴、鹿鸣宴、大相识、小相识 ❖ 宋代:春秋大宴、饮福大宴、皇寿宴、琼林宴
烧尾宴
❖ 烧尾宴是唐代长安曾经盛行过的一种特殊宴 会。所谓“烧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 官员升迁,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 这一看来奇怪的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 说老虎变成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 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 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
❖ (二)宴会的主要种类与名品 ❖ 1.宴会的主要种类 ❖ (1)以宴会的性质及举办者为依据进行分类: ❖ 主要有国宴、家宴、公宴等。 ❖ (2)以宴会的形式及举办地为依据进行分类: ❖ 有游宴、船宴、猎宴和普通宴会等。
❖
钱 塘 江 船 宴
❖ (3)以宴会的目的主要是习俗为依据划分: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筵宴文化

筵宴的缘起与萌芽
先秦时代
殷商时代,人民进行原始宗教及其祭祀活动。人们认为食物是神灵所赐,祭祀神灵必须用食物,一是感恩,二是祈求 神灵的消灾降福,获得更好的收成,祭祀仪式后往往有聚餐活动,共同享用作为祭品的丰盛食物。人工酿酒出现后, 这种原始的聚餐发生了质的转化,产生了筵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筵宴是虞舜时代的养老宴。
02
千叟宴旨在践行孝德,为亲情搭建沟 通平台,营造节日气氛。加强友善的 邻里、家庭等关系。
03
千叟宴菜品并不固定,与举办者的意 愿安排有关,往往会随组织者的考量 与兴趣而定夺。其主要目的为彰显组 织者的关爱。
满汉全席
01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 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 华;突出满族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 为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02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 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 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 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 无所不包。
03
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 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重。席间 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 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 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流连忘返。
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 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 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 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 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 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 剔尖、饸饹、猫耳朵、蒸、煎、烤、 炒、烩、煨、炸、烂、贴、摊、拌、 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 暇接。
中国筵宴文化[1]
![中国筵宴文化[1]](https://img.taocdn.com/s3/m/9b38edb1eefdc8d376ee32a4.png)
(4)纪念宴会 纪念宴会是指为纪念某人、某事或某物而举办的 宴会,要求有一种纪念、回顾的气氛。因此在宴会布置时有特殊要 求
(5)商务宴会 商务宴会在宴会经营中占有一定比例。国内外商 务客人要求饭店为他们提供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宴请和业务洽谈、 协议签约、资料信息交流的工作条件。商务宴会的消费水准以中等 偏上为多。
筵多用蒲、苇等粗料编成。
与席的区别是:筵大席小,筵长席短,筵精席细, 筵铺在地面,席放置筵上。若是筵与席同设,一 示富有,二示对客尊重。
如天子之席五重,设玉几;诸侯之席三重,设雕 几
此后,“筵席”一词逐渐由宴饮的坐具引申为 整桌酒菜的代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筵席必 备酒,所以又称“酒席”。
正式宴会
乐队奏席间乐,宾主按身份排位就坐
在请柬上注明对客人服饰的要求,往往从服饰规 定上来体现宴会的隆重程度,这是西式宴会较突 出的方面。
3、中、西式结合宴会 中、西式结合宴会取两种宴会之长,近年颇为流行、是
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产物。如我国举行的大型冷餐宴 会,一般用大圆桌设坐椅,主宾席排坐位,其余各席不 固定坐位,食品和饮料均是先备好放置桌上,宴会开始 后由客人自助进餐。其他还有招待会、茶会、自助餐、 鸡尾酒会等不同形式,其特点是:气氛活泼,客人来去 自由,时间可长可短;主人周旋于宾客之间,服务员巡 回服务;以冷食为主,热菜、点心、水果为辅;充分尊 重宾客的自由,不受席规酒礼约束,便于交流思想感情 和广泛开展社交活动;食品利用率高,较之正规宴会节 约。
4、筵席、宴会种类不同
中国筵席种类繁多,分类依据各不相同。(见表 1-1)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筵宴文化

孔府宴
01
孔府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用于接待贵宾、上任、生辰家日、 婚丧喜寿时特备。宴席遵照君臣父子 的等级,有不同的规格。
02
为孔府接待贵宾、袭爵上任、祭日、 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是经 过数百年发展充实逐渐形成的一套独 具风味的家宴。孔府宴礼节周全,程 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淡而 不薄
肥而 不腻
甘而 不哝
酸而 不涩
菜肴的设置应体现本地、 本店的特色,力求新颖别 致,展现独有的魅力。
应在用料、刀法、烹调技法、口味、质感、色泽等方面有所变化。在风格统一的基础上,避免菜式的单调和工艺的雷同,努力 体现变化美。
在器皿的选择上也要做好杯、盘、碗、筷、盅的合理搭配。
筵宴中艺术美的体现——和谐美
02
千叟宴旨在践行孝德,为亲情搭建沟 通平台,营造节日气氛。加强友善的 邻里、家庭等关系。
03
千叟宴菜品并不固定,与举办者的意 愿安排有关,往往会随组织者的考量 与兴趣而定夺。其主要目的为彰显组 织者的关爱。
满汉全席
01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 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 华;突出满族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 为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许多菜肴设计命名都与筵 宴主题相契合,形成一种 独特而和谐的风格。
精
巧
雅
优
要突出宴会风格,既不能 貌合神离、张冠李戴,也 不能面目全非、毫无个性。
设计一桌宴会菜,也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决不可宾主不分,甚至喧宾夺主。 筵宴是吃的艺术、吃的礼仪,需要处理好美食、美境与档次、参加人员的关系。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群,筵宴
“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 拜龙求雨的节日,也是作为庄稼人的 哈尼族人们最盛大的节日。根据哈尼 族历法,哈尼人把其作为新年的开始, 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
古代宫廷宴会礼仪

古代宫廷宴会礼仪古代宫廷宴会礼仪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的政治、经济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统治下,各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礼仪制度严谨完备。
宫廷筵礼仪理所当然地突出皇帝的尊严,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清代初年,宴无定制。
后妃、皇子、亲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经皇帝“钦定”,即可入宴。
康熙年间,清代宫廷增设专门管理饮膳的机构和人员,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阳、中秋、七夕、重阳、冬至、万寿、大婚等宴载入《大清会典》,编入《大清通礼》,列为法定宴日,对与宴进酒事宜也都有专门记载。
清朝皇帝平时进餐称进膳或传膳。
皇帝进膳,除宴会以外,都是单独摆桌,菜、汤都各有碗盖,临时才打开。
制作饮食,各有专门机构。
各种茶水和用牛奶、奶油、盐、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应,各样点心有饽饽房制作,正餐饭菜由御膳房供应,晚点,在宫内别有承办之处。
每天正餐两顿,冬季,上午六、七点左右进膳,下午一点半左右进“晚膳”,晚上六点左右进晚点。
每一餐如何预备,都一一开列清单,呈报内务府大臣画行照办。
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是乾隆继位以来首次筵宴。
自下午两点开始摆设宴度。
乾清宫正中地平南向面北摆皇帝金龙大宴桌,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皇后金龙宴桌。
乾清宫地平下,东西一字排开摆设内廷主位宴桌。
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
另设陪宴若干桌。
下午3点半左右,乾清宫两廊下奏中和韶乐,乾隆帝弘历御殿升座。
乐上,后妃入座,筵宴开始。
先进热膳。
接着送皇后汤饭一对盒。
最后送地平下内庭主位汤饭一盒,各用份位碗。
再进奶茶。
后妃,太监总管向皇帝进奶茶。
皇帝饮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内庭主位奶茶。
第三进酒馔。
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皇帝饮尽后,就送皇后酒,妃嫔等位酒。
最后进果桌。
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妃嫔等。
宴毕,皇帝离座,女乐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各回住处。
[教材]清朝宫廷筵宴礼制及其特点
![[教材]清朝宫廷筵宴礼制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24f5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78.png)
清朝宫廷筵宴礼制及其特点陈春萍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筵宴礼仪,既保留了满民族饮食文化特点,又融入了几千年的封建宫廷筵宴礼仪制度,形成了独有的清朝皇家饮食文化。
清朝宫廷筵宴无论是种类还是次数都远远超过历朝历代,其筵宴名目繁多、仪式繁缛,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清朝封建帝王政治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清朝满族的封建统治,也是清朝维护和致力于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统一所借助的一个重要而又奏效的手段和方式。
研究清朝宫廷筵宴对了解满族宫廷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清朝宫廷筵宴礼制的形成清朝宫廷筵宴制度最早始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在康乾时期达到鼎盛。
努尔哈赤通过多年征服,建立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女真族,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国”政权。
努尔哈赤在频繁的征战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吃”是战争中最大的问题也是对征战官兵最高的礼遇,为此,每有战果努尔哈赤都要举行犒赏宴、庆功宴来犒劳官兵。
此时的后金政权,经济资源也常面临短缺状况,但是努尔哈赤宁肯限制自家饮食,对前来投诚之部落,也要大举盛宴招待外使、来宾。
虽然此时,后金政权举行的筵宴较为粗糙和古朴——以兽肉、家禽、家畜为主,而且等级制也不很明显——围圈聚坐炕上,传杯共饮、大碗盛肉、操刀自食,没有官序、座位,但已具备宫中筵宴制度雏形,并且已经带有笼络官兵、臣属的某种政治功能,成为满族宫廷一切吉庆活动最直观的表现。
清朝宫廷筵宴制度真正形成时期是在皇太极时期。
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改“后金”为“大清”,改“女真”族为“满洲”简称满族,此后,封建制国家各项制度逐渐建立和健全,宫廷筵宴制度也随之渐趋完备。
1636年正月,皇太极在祭天典礼即位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宫廷筵宴。
这次筵宴,皇太极一改后金时期聚众围坐的筵宴方式,独自坐享红漆大宴桌,面南坐北,其他八旗王、贝勒、公等,按照各自旗色,依序分列两厢,同时另设数十张宴桌为蒙古王公、外藩使臣、明朝降官、降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礼教的筵宴摘要:封建礼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种种精神折磨,对女性尤为突出。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的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妇女形象,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
通过探讨这些妇女不幸的命运及其反抗行为失败的原因,有利于揭示酿成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刻批判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关键词:妇女、悲剧、反抗、失败、封建宗法制度在任何时代里,妇女解放进程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之一,几乎所有的伟大的思想家都曾把注意力放在这个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思考上。
鲁迅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鲁迅尖锐地指出:旧中国妇女受到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束缚和迫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妇女作为男子的私有财产,没有自由,只有义务,男人可以任意地驱使女子,而女子却必须遵守“ 三从四德” 的封建礼教,不得越雷池半步。
封建宗法制度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极其残酷地毒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妇女,使之痛苦、迟钝以至麻木。
毛泽东同志说:“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神权)。
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利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 ①鲁迅创作《彷徨》的时候正值“ 五四” 落潮时期,新文化运动开始分化。
面对这一现实,鲁迅一面感到孤独苦闷,一面坚持战斗,他本着与一切旧势力彻底决裂的革命精神继续深入地展开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他的创作由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战斗的呐喊” 转入“ 彷徨” 时期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对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批迫害劳动妇女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控诉。
一、牺牲品和殉葬品(一)祥林嫂走向何处《祝福》里的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是一个被压迫、被侮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是鲁迅笔下最不幸的一个悲剧形象。
祥林嫂第一次在鲁镇出现时,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明的形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② 而当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时已经“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③ 最后“我”在鲁镇看到她时变得更加惊人“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④ 三种不同的形象揭示了祥林嫂一生中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形象地控诉了冷漠、严酷的黑暗社会的迫害、蹂躏,谴责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一个劳动妇女的吞噬、绞杀。
祥林嫂是被残酷的封建制度吃掉的。
从她被迫嫁给比她小十多岁的丈夫时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了悲剧性的命运。
丈夫死后,她想摆脱夫家的束缚只身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女佣“整天的做,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⑤ 把一切家务统统揽在自己身上,即使艰苦劳累,然而她反而满足,“嘴上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⑥ 可见祥林嫂先前的生活景况之艰难。
然而祥林嫂的自食其力的理想只是一个梦,很快就破碎了。
她被婆婆抓回去,被卖而再嫁,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收屋又赶她,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
为了避免因失节而被锯开,祥林嫂相信了所谓神的力量,把脱离苦海的希望寄托在冥冥之中,用自己辛辛苦苦积存的血汗钱换取了一条千人踩、万人踏的门槛,以求赎罪。
可是这一切丝毫没有改变鲁四老爷的看法,禁止她参加祭祀活动给了她致命的一击,毁灭了她生存的最后一丝希望。
封建势力的罗网从四面八方而来使得祥林嫂陷于苦境并将她步步逼向苦难的深渊。
曾经一次次的挣扎又一次次的失败终于使她倒毙在年终祝福之中。
头发花白,两眼发直的祥林嫂脸色恐怖地倒在雪地死去,尸旁一个破碗,一根开裂的竹竿,祥林嫂只不过是一个供品。
(二)爱姑的反抗道路爱姑是一个不甘沉默的农村妇女的反抗形象。
她出身在“沿海三六十八村” ⑦ 知名“高门大户都走得进” ⑧ 的比较富裕的农民庄木三家里,骁勇泼辣,敢作敢为“要撇掉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破人亡!……” ⑨ 丈夫“姘上了小寡妇” ⑩ ,公公站在儿子一边,被休的命运摆在眼前,爱姑不甘于此,为了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权益,与封建族权、夫权展开了激烈的抗争。
面对公婆的挑剔虐待,丈夫的放荡无赖,爱姑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申诉自己的不平,大骂丈夫和公公是“小畜生”和“老畜生” 11 ,让父亲庄木三带着六个儿子公然拆平她婆婆家的灶,她把封建族权的代表地主慰老爷“不放在眼里,见过两回,不过是个团头团脑的矮子” 12 对慰老爷的调解理直气壮地表示不服……就这样爱姑一直坚持斗争了三年。
然而对胜利的期待如同一个梦。
在封建社会里政权是最根本的势力,七大人的出场先是吓得她的六个哥哥不敢参加评理,继而父亲也败阵下来,爱姑虽然顶了一阵,但是一个“来……兮” 13 就吓得她改变了主意,不得不放弃自己坚持了三年的斗争而同意离婚,爱姑的反抗终于以失败而告终。
(三)子君的爱情悲剧在鲁迅的小说里《伤逝》是唯一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在小说里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运用手记的形式,以涓生悔恨和悲哀抒写涓生和子君在建立小家庭中的欢乐、悲苦、挣扎和分离的爱情悲剧。
子君的形象初出场时是“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 14 到同居以后便“逐日活泼起来,竟胖起来,脸色也红火了” 15 听到涓生失业以后显得“凄然” 16 当涓生宣布不再爱她时“脸色陡然变成了灰黄,死了似的” 17 这些变化展示了涓生和子君由结识到热恋,到相互隔膜,相互折磨,相互厌弃,到感情破裂,一直到生离死别的悲剧过程。
子君是个娴静、温存而纤弱的女子,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冲破了封建专制家庭的牢笼,反抗社会习惯势利的歧视,与涓生公开同居了。
在这过程中子君表现的非常大胆、勇敢、坚强,“和她的叔子,她早已闹开至于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18 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默地” 19 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20 然而胜利只是暂时的,这种被视为大逆不道,伤风败俗的结合给他们招来了更大的打击,“人必生活着,爱是有所附丽的” 21 涓生失业了,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问题无法解决,爱情失去了依靠,感情上也疏远了,小家庭终于无法维持下去了,于是子君只得跟父亲回家去,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 22二、走向觉悟――妇女自身的意识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构成一张恐怖的天罗地网笼罩着祥林嫂、爱姑、子君的生活,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剧,这是时代的不幸,是社会的不幸,更是妇女阶级的不幸。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种种不幸的逼迫,妇女阶级自身的意识逐渐成熟,走向觉悟,走向清醒,走向反抗。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最沉默寡言的形象,在冷酷的社会里没有人同情他,没有人关心她,她的衷诉只是人们的笑料,她只能沉默,他没有出路,无论是阴间还是阳间,在政、族、神、夫这封建四权的残酷蹂躏下,她的无言就是最强烈的控诉和抗议。
她的命运是悲惨的,但她具有朴素的自发的倔强反抗的本能,对于命运的安排不轻易屈服,只要有一线希望一点可能都进行抗争,她的反抗行为可以用“逃、撞、捐、问”这四个字来概括。
逃到鲁镇为的是自食其力,逃虽是消极而软弱的,但毕竟是反抗的开端,闪烁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亮色;由逃到撞显示了她思想的发展演变,为了反抗她以死相对,宁死不从,态度坚决,斗争激烈,但其中还糅合着节烈的封建思想,撞没有撞出理想的结果。
再次磨难以后,祥林嫂已经没有体力进行激烈的抗争,捐是默默而平和的行为,却背着沉重的精神枷锁。
愚昧地选择以封建迷信的方式追求真正的人生权利,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问是反抗行为的总结与升华,当一切希望都破灭,她开始怀疑自己原来的信条“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23 也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的虚伪与欺骗。
问是绝望的反思,是对社会的质问,是真正觉悟的起点,是四个反抗动作中最强有力的。
爱姑的反抗较祥林嫂虽有许多进步之处,但还有限的。
她对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的代表有着天真的幻想,说:“七大人知书达理,顶明白……我是有冤无处诉,倒正是找七大人讲讲” 24 她不了解知书达理的七大人所维护的正是给她冤的封建制度,她的地位越高对封建宗法制度的维护也就越有力,越对她不利。
爱姑只知道“小畜生”和“老畜生”是欺侮她的死对头,却不懂得他们所依仗压迫妇女的夫权是整个封建主义体系为后盾的,她所面临的是全部的封建宗法势力。
七大人站在“小畜生”和“老畜生”一边来压垮她,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庄木三有权势而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七大人他们满脑子都是封建宗法观念,爱姑成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从另一个意义讲,在封建礼教压制下,泼辣的爱姑的出现无异于冲破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子君相对于祥林嫂、爱姑而言是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她受“五四”新思想的洗礼。
是“五四”新风浪吹醒的青年,她敢于鄙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向往恋爱自由,勇敢地向涓生献出纯洁的爱情。
态度坚决,斗志昂扬。
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子君并没有成为时代的英雄。
封建势力也容不得她去安享小家庭的幸福。
她反抗的目的是只是为了爱,为了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一旦目的达到,她就满足了,失去了生活的动力,终日沉醉在安宁与幸福里,每晚相对而坐,温习着爱情的旧课,注意力集中在家务琐事里。
她收起了奋飞的翅膀,放弃了斗争。
当涓生失业并宣布不再爱她时,她怯弱得无所适从,只得束手就擒,跟着父亲回去了,重新陷入了封建家庭的深渊之中,这是一个深沉的悲剧。
子君勇敢地挣脱这个牢笼,终于又迫于内外交困的压力而不得不又投身其中,无声地幻灭。
三、妇女独立之路祥林嫂、爱姑、子君面对封建宗法制度的重重压迫走向觉悟,走向反抗,但是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痛彻的剖示了封建意识对下层被压迫者毒害的严重性,形象地控诉并揭露了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有力地表明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迫使被压迫者濒临绝境的根源。
毫不吝惜地对妇女阶级的反抗行为赋予了自己热烈的赞颂之情。
同时深刻地指出,妇女问题不是靠个别勇者的自发反抗能解决的,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封建宗法制度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不仅造成了他们物质的贫困,生活的艰难,而且对他们的精神上施加了致命的摧残,甚至使得他们的灵魂也不得安宁。
寡妇再蘸,在绍兴称为“二姑娘”,很使人们害怕和忌讳,寡妇成为最为不幸的人。
祥林嫂就是这种不幸的人中最为不幸者,被当成“万恶不赦”的被吃对象,从一开始出现到最后在“祝福”中离去都引起人们的不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其进行残酷的践踏和蹂躏。
爱姑藐视封建社会天经地义的条规,在大庭广众之下申诉自己所遭到的不平,理直气壮地对调解表示不服,她的反抗显然已具备不同于旧式妇女的反抗,在她身上已表现出对代男女平等思想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