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2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组教材是以“月是故乡明”为专题进行编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组成。
本组选编的内容都是描写游子们思乡怀乡的。
《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体会不会深刻,但可以通过读书来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和挚爱情怀。
引导学生感受与体会作者感情表达的方式方法。
在读书品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1.认识20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幽芳、漂泊、唯独、顿时、迷人、至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1.搜集名人思念家乡的故事。
2.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一、课前交流引导学生谈谈对家乡的认识与了解,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家乡,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教学建议(一)《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恋和热爱。
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领悟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时数
13——15课时
备课分工
课题
主备人
6、古诗三首
7、海上日出
8、大自然的语言
9、西风胡杨
10、我家门前的海
语文百花园二
小学教学案
年级
五
学科
语文
章(组)
第二组
学习内容
第二单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共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
单元学情
分析
本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课文词句优美,学生爱读乐读,大都能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所描写的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但感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学习目标
1、会认23个生字,会写2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单元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的2、3、4自然段和语文百花园二中的“积少成多”中的三组对联。
3、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写作顺序,领悟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还要学会文章运用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将这些表达方法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最新文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最新文案教学过程设计这一环节。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设计者的设计水平的环节。
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最新文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最新文案1【知识与技能】1.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
2.加快阅读速度,训练学生在有效的阅读时间内,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3. 反复训练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4. 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内涵,使其懂得无论学东西还是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
3让学生懂得只有掌握事情的要领及合理的方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过程与方法】1、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读说结合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
3、指导朗读,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自然吸纳新知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无论学东西还是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并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出示米芾的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三幅书法作品透射出宋代书法大师的功力和水准。
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老师说道:“这就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
”板书:米芾学书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带给你了怎样的启示?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
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琢、枉纠正生字读音。
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形式强化字的正确读音。
s版_五年级上册语文二单元教案

6、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且会写“瑟”“吟”2个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文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感情朗读训练点:朗读全文读说结合点:想象《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并把它画下来。
预习提纲:导语:大自然的瑰丽神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本单元的《古诗三首》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山行;寒山;径;坐;于;可怜;真珠。
3.再读古诗回答问题。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很多古诗,如:,读这首古诗,我们知道了它描写的是的景象。
(2)试着解释“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
(3)古诗《山行》的作者是,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4)试着解释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
(5)古诗《暮江吟》的作者是,这首诗描写的是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的景色。
前两句写(傍晚、晚上),后两句写(傍晚、晚上)。
诗句中充溢着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6)试着解释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
4.试着在练习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5.质疑。
(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天门山》、《山行》、《暮江吟》课件。
2.收集有关描写山水的古诗。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明确单元主题:1、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
板书:第二单元人与自然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单元导语,边读边画出单元训练重点。
2、小黑板出示单元训练重点(齐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设疑1、在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明珠光彩夺目,这就是古代诗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6课《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内容介绍: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
五篇课文中,《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
《古诗三首》选取的是三首唐诗,诗人用凝炼的语言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
《海上日出》是巴金老先生的作品,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西风胡杨》是潘岳2004年为怀念胡杨树在沙漠中所保护的西域文明,而专门撰写的。
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和睿智的笔触描绘了被称为“沙漠神树”胡杨的宝贵品格。
在作者的笔下,胡杨是人的生命,是人的命运,人的风骨的象征。
《大自然的语言》是儿童诗,它告诉孩子们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能告诉人们许多知识,只要仔细观察,刻苦钻研,就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我家门前的海》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平和,意境深远,作者用清新流畅的笔触,把自己对大海的印象写得十分吸引人。
五篇课文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
语文百花园二共安排了三个大的栏目。
分别是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
二、单元学习目标:1、随文识字21个,会写生字2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优美的语段。
3、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景物的,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4、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5、积累四副以赞美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楹联。
三、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1、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第7、9课,百花园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7、9、10课)。
3.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并受到美的熏陶(第6、7、9课)。
4.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6、9课)。
5.学会质疑。
四、课时安排《古诗三首》2课时《海上日出》2课时《西风胡杨》2课时《大自然的语言》1课时《我家门前的海》1课时语文百花园三4课时6、古诗三首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山行》和《暮江吟》三首诗。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整本教案优秀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整本教案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教材:《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册共六个单元,包括古诗文、现代文、作文、口语交际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作文的构思与表达。
具体教案:一、第一单元教案1.《观潮》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学习生字词,掌握多音字、同音词的用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生字词学习:讲解多音字、同音词的用法。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观潮的日记。
2.《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
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搭配。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生字词学习:讲解词语搭配。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导游词。
二、第二单元教案1.《古诗二首》教学目标: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生字词,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古诗内容。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练习朗读节奏。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古诗中的意象。
作业布置:背诵两首古诗。
2.《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理解短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生字词,掌握短文的朗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短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短文内容。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练习朗读技巧。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短文中的精彩语句。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短文的读后感。
三、第三单元教案1.《珍珠鸟》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二单元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二组成。
五篇课文中,《古诗三首》《海上日出》《西风胡杨》是精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我家门前的海》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以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向我们展示出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五篇课文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
《古诗三首》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刻画出了景物形象,表达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作者丰富的想象,用词的考究令人惊叹。
《海上日出》作为一篇散文,无论是文章结构的安排,还是对景物变化的细腻描写,都很精彩。
《大自然的语言》语句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形式活泼生动,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之作,作者以激昂流畅又充满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格,写得气势磅礴,真挚动人。
《我家门前的海》语言优美,意境新奇,写法独特。
这些不同的表达方法,我们用心揣摩,一定会大有收获。
语文百花园二共安排了三个大的栏目。
分别是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
这三块的内容丰富多彩,且与单元主题一脉相承。
具体地说,“温故知新”栏目中的“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拓展与交流”编排的是有关景物描写的训练。
为丰富学生景物描写方面的语言积累,“积少成多”编排了四副以赞美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楹联,语文大课堂——“文明公民”和习作——“写一次游览经历”的内容,与“观察自然景物、环境保护”有关联,又有所拓展。
二、教学目标:1、随文识字21个,会写生字2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优美的语段。
3、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景物的,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4、引导学生在品味课文语言的过程,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5、积累四副以赞美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楹联。
6、参与以“文明公民”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提高综合能力。
7、按照游览顺序写出自己的一次游览经历,注意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表达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优美的语段。
学习作者是如何观察景物的,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四、单元教学思路:五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进入高年级段,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并扎扎实实地训练到位,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步步提高。
课堂上,字词教学多放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在词义的理解上,教给学生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字,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课文学习要点面结合,立足整体,关注重点,相辅相成。
重视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维目标要综合考虑,切不可重视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要扎扎实实地为学生打好方方面面的基础。
五、单元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预习提纲、限时作业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六、课时安排:《古诗三首》2课时《海上日出》2课时《大自然的语言》1课时《西风胡杨》2课时《我家门前的海》1课时语文百花园二4课时预习提纲:导语:“大自然是画家,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五彩卷;大自然会说话,为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大自然,睁大眼睛欣赏她,敞开心扉感受她。
1.本单元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五篇精美的文章。
其中,、、是精读课文,、是略读课文。
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重点是。
2.“语文百花园一”中“语文大课堂”的内容是,需要搜集等资料,根据调查的情况可以写成一份送到有关部门。
习作的内容是。
3.读了本单元,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课文,为什么?6、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并且会写“瑟”“吟”2个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文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感情朗读训练点:朗读全文读说结合点:想象《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并把它画下来。
预习提纲:导语:大自然的瑰丽神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本单元的《古诗三首》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山行;寒山;径;坐;于;可怜;真珠。
3.再读古诗回答问题。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很多古诗,如:,读这首古诗,我们知道了它描写的是的景象。
(2)试着解释“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
(3)古诗《山行》的作者是,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
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4)试着解释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
(5)古诗《暮江吟》的作者是,这首诗描写的是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的景色。
前两句写(傍晚、晚上),后两句写(傍晚、晚上)。
诗句中充溢着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6)试着解释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
4.试着在练习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5.质疑。
(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天门山》、《山行》、《暮江吟》课件。
2.收集有关描写山水的古诗。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明确单元主题:1、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
板书:第二单元人与自然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单元导语,边读边画出单元训练重点。
2、小黑板出示单元训练重点(齐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设疑1、在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明珠光彩夺目,这就是古代诗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6课《古诗三首》。
板书《古诗三首》。
2、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板书)3、学习这首诗,应该主要解决以下问题: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黑板出示)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肯动脑筋,积极思考,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二、自主探究,理解句意(一)初读感知,把握大意1、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
2、同桌互读互评3、指名读古诗,注意纠错。
(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三)归纳,出示自学提示(小黑板):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结合书上的注释理解词语。
3、联系诗句理解。
4、诗句与插图相结合。
5、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边。
6、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7、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四)学生依据提示自学,教师巡视。
三、合作解疑,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
2、说一说你学懂了哪些词语、诗句的意思。
3、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随机板书)5、读诗句,想象画面。
(1)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
(2)把你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
6、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朗读。
四、合作解疑,体会情感。
1、自学提示:(1)自由读《望天门山》,在感悟深的词语或句子旁作批注。
(2)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用“”画出停顿。
(板书)2、学生自读体会。
3、全班交流。
4、练习背诵。
五、回顾全诗,质疑升华:关于这首诗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六、运用拓展:想象《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并把它画下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山行》《暮江吟》教学内容:《山行》一、设疑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另外两首,首先学习《山行》。
(板书课题)在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预设:理解题目的意思;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1.读题理解题意:在山上行走。
2.了解作者杜牧,师作补充。
3.理解诗句的含义。
(1)自由读《山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同桌互读互评。
(3)指名读,纠正错误。
(4)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同桌讨论:作者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展示课件)2、汇报探究情况,相机释疑(相机板书)3、提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4、追问: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5、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6、指导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想象画面,朗读诗歌。
2.师范读诗歌。
3.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回顾全文,1、关于《山行》,你还有哪些疑问?2、背诵古诗。
学习《暮江吟》一、设疑导入在学习前两首古诗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规律,谁来说说学习《暮江吟》这首诗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1、理解题目,了解作者。
2、理解诗句的含义。
(1)自由读《暮江吟》,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同桌互读互评。
(3)指名读,纠正错误。
(4)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5)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三、合作解疑,体会情感。
1. 汇报学习收获或者学习疑惑。
2.讨论交流: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想象画面,情感朗读。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古诗。
四、回顾全文,拓展探究1、关于《暮江吟》,你还有哪些疑问?2、练习背诵。
五、限时作业:一、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读古诗填空。
古诗《山行》的作者是(),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作者是()代诗人()。
他被尊称为()。
我们还学过他的写景的古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