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麻林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6社戏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随堂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三,直接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试着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任选二者来写一写你留心观察过的风景。(不少于100字)
【课堂探究】
看社戏的前后,“我”的心情有何变化?这种心情的变化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社戏前:起先是着急、失望,而后当得知可以看社戏时是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不能看戏时,“我急得要哭”,“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反映出“我”的沮丧失望。得知可以看戏后,“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变得高兴起来,出航后,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侧面烘托出“我”着急的心理。
社戏后:有对社戏不舍的情谊,但主要是畅快、轻松。“回望在灯火光中的戏台”,反映出“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从“渔父为航船喝彩侧面写船速之快”,“偷豆吃豆” 便可推知“我”畅快、轻松的心情。
2.精读第11~13段月夜行船部分,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出发来写景,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应词句,并细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描写角度
典型词句
表达效果
视觉
豆麦、水草、月色朦胧,连山起伏
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方式,描绘了一幅江南月夜的美景图.同时情景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嗅觉
夹杂着水气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听觉
横笛,宛转,悠扬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社戏》。
请大家先谈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请大家翻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范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三、课文理解1.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情节。
2.那么,文章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用文中的词语或自己的理解来描述。
3.请同学们谈谈对“社戏”的理解,它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四、人物分析1.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我”和“阿Q”的语句,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
2.那么,文章中的“社戏”与“我”和“阿Q”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呢?五、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社戏》一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
2.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社戏》一文,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2.那么,我们来谈谈文章中的“社戏”与“我”和“阿Q”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二、深入分析1.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社戏”的语句,分析一下它的特点。
2.那么,文章中的“社戏”为什么会让“我”和“阿Q”产生不同的反应呢?3.请同学们谈谈对“社戏”在文中的作用的看法。
三、课堂讨论1.同学们,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写这样一篇关于“社戏”的文章?2.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
1.通过学习《社戏》一文,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也理解了“社戏”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16《社戏》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

16、社戏教学总结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
题解:《社戏》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二课文分析:(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
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
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说明多是劳动人民。
文字精炼。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
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
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
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
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
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社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社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引言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社戏》是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及东南亚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关于《社戏》的教学设计,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唱形式;2.掌握《社戏》中唱腔和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语感;3.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1.《社戏》的历史背景介绍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沿革、风格特点、演唱形式和现状等。
2.《社戏》唱腔和表演技巧的学习选取《关公卖衣》等人物戏、情节戏,详细讲解《社戏》中的唱腔、说白、打击等表现技巧,配合实际演出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语感和表演技巧。
3.《社戏》的文化意义分析《社戏》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义,如家国情怀、道德教育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讲解等方式,介绍《社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指导学生学习唱腔和表演技巧。
2.实践教学法选取经典剧目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社戏》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语感。
3.讨论教学法在课后讨论中,让学生谈论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归纳总结,扩展思维。
四、教学手段1.教学PPT通过教学PPT方式介绍《社戏》的历史、风格和演唱形式等。
2.影片欣赏选择优秀的影片进行欣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戏》的表演形式和演唱特点。
3.现场演出邀请具有一定表演经验的演员进行现场演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社戏》的艺术之美和文化魅力。
五、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社戏》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点讲解介绍《社戏》的风格特点、唱腔和表演技巧等,同时结合实际剧目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表演。
2024年人教版《社戏》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年人教版《社戏》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社戏》。
2.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那么这篇课文会有哪些精彩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三、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述的主要人物,并简要概括他们的特点。
b.分析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a.请同学们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注意把握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b.分析故事情节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b.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课堂小结1.通过学习《社戏》,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我们要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思考,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社戏的短文。
2.深入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社戏》,使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分析课文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方面,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社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社戏》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设计的教学对象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教学内容为第16课《社戏》。
本教案主要围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语言技能展开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社戏的特点,了解社戏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教学目标1.阅读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社戏》这篇文章,了解社戏的特点,以及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学生能够提炼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段落结构,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目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戏的特点,并根据文章内容,以“我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戏的理解。
3.口语交际目标: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就社戏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对社戏的理解,并在社戏表演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阅读:阅读《社戏》这篇文章,了解社戏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戏的地位。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段落结构,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运用已学知识,以“我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戏的理解。
3.口语交际:小组内交流各自对社戏的理解,并在社戏表演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复述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1.复述式教学法:通过复述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戏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戏的地位。
2.问题式教学法:通过问答互动、带着问题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流程本教案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
1.预习环节(1)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社戏的表演视频,激发其对社戏的兴趣。
最新新课标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社戏》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社戏》精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社戏》精品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对许多人来说,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
关于这一点,从同学们前几天以“童年”为题所写的诗里面也可以看出来。
下面我念一首优秀习作给大家听听。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阿,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档,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旱温馨的。
这从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了解作者。
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时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学生默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四、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2(试着拼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3(订正字词的读音。
五、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学生自由诵读一Th遍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3段)——?看戏中(4—30段)——?看戏后(31—40段)六、略读第一部分,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 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
(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
(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
(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从“第二天”到文末)七布置作业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
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旧课。
(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一)辨别字音: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省()悟(二)辨别字形并组词: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
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
(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二指导学习课文。
(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
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
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说明多是劳动人民。
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
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
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
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
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
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
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
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
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
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
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
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
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
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
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怠慢大悟撺掇委实凫水篙磕潺潺朦胧婉转悠扬疏疏朗朗瓢缥缈融蹿踱颇懈楫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一)检查抄写的词语。
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
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
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
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
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
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
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指名朗读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
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
“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
“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
(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
(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说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
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段话写在第21节末尾,也是写孩子们撑船的动作的。
这里写大家看戏看得没劲了,在双喜的提议下便开船返航。
前面写船来时是向赵庄前进,经过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后;而现在船要离开赵庄,因此“拔了篙”要“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前后照应十分严密自然。
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前后照应的地方,写作时更要注意前后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贯通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