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
古代中国青铜器的考古发现

古代中国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古代中国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通过对中国各个时期青铜器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
一、早期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国早期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始于20世纪初,人们在中国各地出土了大量属于古代文明起源时期的青铜器。
这些器物大多为器皿,如鬲、觥、簋等。
它们的形制简单,装饰手法还比较粗糙,但其中已经能够看出一些基本的纹饰和图案。
二、商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商代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巅峰时期,也是青铜器考古发现最为丰富的时期。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多样,从器皿到乐器再到兵器,类型繁多。
同时,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精湛,有许多工艺上的创新,如铸造技术、纹饰雕刻等。
考古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有些器物上还刻有鲜明的铭文,对研究商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周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周代是中国青铜器制作和使用的末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
在周代的青铜器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礼器和兵器,它们的造型更加庄重、尊贵,充满了宗教仪式的气息。
周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也更加精细,许多器物上还镶嵌有贵重宝石或玛瑙等。
通过周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周代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仪制度以及王权的象征意义。
四、其他历史时期青铜器的考古发现除了上述几个时期,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时期的青铜器考古发现,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
每个时期的青铜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对这些青铜器的研究,我们可以多方面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仅可以从中揭示出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还可以拓宽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青铜器的保护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中国的文化与艺术。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制作技术研究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制作技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
通过对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制作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以及制作技术的研究。
一、青铜器的考古发现青铜器是指由铜、铅、锡等材料熔炼而成的器物。
早在公元前30世纪的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器。
考古发现显示,青铜器的制作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经济和祭祀信仰。
大量的青铜器在古代贵族的墓葬中被发现,这些青铜器具有复杂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显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和贵族阶级的权势。
二、青铜器制作技术的研究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关注的热点。
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和工艺水平。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包括铸造、刻制和涂饰等过程。
铸造是青铜器制作的核心过程,它要求高水平的冶金技术和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需要进行熔炼、铸型、浇注和冷却等过程,其中控制合金成分和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刻制和涂饰是青铜器制作的辅助过程,刻制通常用于在器物表面添加纹饰,涂饰则用于保护青铜器的表面。
这些过程需要工匠们有精湛的技艺和艺术才能,他们通过刀、锤、磨具等工具进行雕刻和涂饰。
三、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改进的状态。
通过对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和制作技术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青铜器在古代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相对简单,器物的形状和纹饰较为朴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的制作和装饰技术逐渐提升,器物的形态变得更加复杂,纹饰变得更加精致。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达到了巅峰,制作技术和艺术层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期的青铜器大多具有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展现了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冶金技术和艺术成就。
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价值与保护中国古代青铜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世的30件顶级国宝青铜鼎

中国传世的30件顶级国宝青铜鼎我们都知道,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镌刻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自此,传国玉玺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传国玉玺篆刻花鸟篆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传国玉玺是正统皇权的象征,不过这是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的事情,在秦朝之前,有没有什么东西能代表天下之权呢?说实话还真有,那就是鼎。
商乳丁夔紋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鼎代表王权和国家统一起源于夏朝。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自此,九鼎成为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商前期獸面紋扁足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周室衰微,诸侯中的强国纷纷挑战周室正统,史料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南方强国楚国的楚庄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
楚王问到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轻重。
楚庄王为何要向周室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目的显然不是好奇和八卦,而是隐晦地表明要取代周室统一天下之一,自此“问鼎中原”也就成了要取代中原王朝之意。
商後期亞醜方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后,秦国壮大,欲窥周室。
秦武王趁攻占韩国重镇宜阳之时进入洛阳,欲将九鼎中的雍州之鼎携归咸阳。
守鼎的官吏以鼎重千斤无人能移动为由拒绝,结果秦武王竟要举鼎,可惜失手砸伤自己在当晚就气绝身亡。
玉斋博物馆文创作品——北京金属工艺品厂80年代沙铸兽面纹鼎(可请藏)玉斋博物馆文创作品——北京金属工艺品厂80年代沙铸兽面纹鼎从楚庄王问鼎到秦武王举鼎,可见鼎之于王权的魅力。
中国古代陶器与青铜器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陶器与青铜器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而陶器与青铜器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自从中国考古事业的开展以来,陆续发现了很多的陶器与青铜器,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发展,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一、陶器陶器是指以黏土等天然材料为原料,经过挤压、塑制、晾干、烧制而成的器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陶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手工制陶器,一个是陶轮制陶器。
手工制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陶轮制陶器始于公元前43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陶轮制陶器比手工制陶器更加精细,制作速度也更快,因此成为人们制造陶器的首选方法。
中国的陶器有着丰富的造型、花纹和功能,例如年代最早的黑陶器、象王沟文化时期的彩陶等。
在各个朝代,陶器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文化和宗教等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器的生产工艺与技术日益精湛,作品风格也更加多样化和精美。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指用铜、锡、铅等合金制成的器物,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手工艺品之一。
青铜器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流传时间跨越了3000多年之久。
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包罗万象,有盆、罐、壶、钟、斧、剑等,种类繁多。
青铜器的制作非常复杂,要经过几个环节包括铸造、挤压与锻打、加工磨光等工序。
古代铸造技术在青铜器制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一种集科学、文化与艺术于一身的高度复杂的手工艺。
青铜器在古代是尊贵的礼器、战争的利器、宗教祭祀的神器,更是古代文化的传承之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青铜器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智慧,也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考古发现我国的陶器和青铜器考古发现数量巨大,发现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中国考古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举几个例子:1、四川广汉晋代青铜器坑1975年,在雅安市广汉县拦江镇某村田里,发现了一口鼎形青铜储存坑,里面塞满了大量的青铜器,有盘、缶、钟、鼎、壶、罐、匜、簋等,数量达2200余件,质量上乘,保存完好。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对于了解古代文化、社会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考古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功能以及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青铜器的制作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遗存。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约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晚期。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在商代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常见的青铜器包括鼎、觚、爵、簋等。
这些器物通常被用于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除了商代,周代也是青铜器的重要时期。
周代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礼仪活动。
周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如大型的钟鼎和小型的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后,秦汉时期也是青铜器制作的高峰时期。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注重实用性和技术创新,器形上减少了华丽的装饰,更多地突出了实用性。
这些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二、古代青铜器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信息。
首先,青铜器的形状、纹饰、材质等特征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手工艺术水平。
比如,商代青铜器的繁复纹饰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有,而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则更加简洁实用,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实用主义风格。
其次,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宫廷生活等方面的线索。
例如,一些商代青铜器上有刻画了各种形象,如神兽、龙纹等,这些形象的存在表明了当时的宗教信仰;而一些觚器的形状和材质则与贵族聚会和盛宴有关。
最后,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可以推断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冶金工艺,因此对青铜器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的冶金技术水平和交流。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和概况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和概况摘要:中国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
中国出土了大宗形态各异的青铜礼器,它们在当时社会精神文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青铜器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
礼器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它作为维护奴隶社会宗法礼制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
在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白然铜矿——红铜,最早的铜器于1973年在陕西临潼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是一件铜片。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器具有熔点低硬度高等优点,而且不易锈蚀,填充性好,能铸出精细的花纹。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一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
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
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
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
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
夏、商、周三代所发现. 的青铜器,其功能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中国青铜器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堪称空前绝后,佳妙至极,所以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无不把中国青铜器作为馆藏重器,历代收藏家更是把青铜器作为镇宅之宝,世代相传。
中国青铜器器物介绍大全(300P)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 超而著称于世。奴隶主把 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 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 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 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 35 度,加锡 5%,其硬度就提高为 68 度;加锡 10%,即 提高为 88 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4
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 11 世纪末—公元前 7 世纪上半叶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 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 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 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彝 方彝(yí)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食器
豆 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山 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 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 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 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 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
中国古代的出土文物与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的出土文物与考古发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
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埋藏在地下,并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重新发现。
这些出土的文物不仅在形式上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一、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出土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青铜器既是古代社会的实用工具,也是艺术精品。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些铜锣、铜盆、铜鼎等实用器具,它们的形状精美,铸造精良,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
同时,还有一些青铜器是古代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的文物,如青铜鼎、青铜爵等,它们的纹饰精美,形式独特,寄托着古人对神圣的崇敬之情。
二、陶器陶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出土的陶器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
有小巧细腻的陶俑,寓意着古人对生活的展望和美好的祝愿;有大型陶塑,描绘古代人民和社会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饰品,如盘、罐、壶等,它们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给人一种浓厚的古代氛围。
三、玉器玉器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文物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玉璧、玉佩、玉器盘等,它们色泽温润,光洁如玉,形制优美,纹饰精细。
玉器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祥瑞的象征,很多玉器上都镶嵌有龙、凤、麒麟等吉祥图案,寓意着好运和幸福。
通过对出土的玉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信仰体系,探究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四、书法和绘画作品在中国古代的出土文物中,书法和绘画作品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些出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包括篆刻、隶书、楷书、草书等多个书法体例以及山水画、花鸟画等多种绘画形式。
出土的古代书法和绘画作品通常保存完好,能够真实地展示古代文化的艺术成就。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才情和风采,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五、墓葬和陵墓中国古代的出土文物中,墓葬和陵墓也是一大特色。
古代人的墓葬和陵墓中通常会埋藏着大量的文物和财宝,这些出土的文物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宗教信仰,还有助于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和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李学勤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
中国的青铜器有其自己的渊源和传统,产生早,历史长,制造精美,种类丰富,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美术价值,早为举世所公认。
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发现与收藏古代青铜器的记载,也曾有学者对青铜器作过鉴定和研究,但这种研究还没有形成一种学问。
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体例相当完善的青铜器著录书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更是辈出。
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一部著录——吕大临的《考古图》,自序于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①。
收藏和研究青铜器的风气,清代乾嘉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本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后,青铜器的研究逐渐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分支。
当前,海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於研究中国青铜器,所发表专著、论文、图录不可胜计。
对比於业已通行的“甲骨学”、“敦煌学”等名词来说,作为一种学科的“青铜器研究”(或者“青铜器学”)这一术语早就应该使用了。
今天的青铜器研究,是以历史上收藏、研究的成果为起点的,但其根本的方法和趋向则与过去不同。
以往学者研究青铜器,限於当时的条件,所据材料大多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从而只能作分别的探讨。
现今的研究,由於田野考古工作的发达,能够以科学发掘的收获为主体,尽可能运用考古学层位学和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学术界过去研究青铜器,每每偏重于器物上的文字,即通称的金文。
这方面虽然积累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也不免带来不少局限性。
现在的青铜器研究,则扩大到对其形制、纹饰、铭文、功能、组合、工艺等方面,作出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其中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考察,更引进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使青铜器研究带有跨学科的性质。
外国学者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多从美术史的角度入手。
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美术史和考古学向来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
只有按照考古学的要求,确定青铜器的文化性质,划分其时期和地区,才能将数以万计的种种器物整理出统绪;而如不经过美术史的考察,说明青铜器的创作技巧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意念,就不能充分显示诸般珍品的意义与价值。
这两者,应该说是不可偏废的。
令人欣幸的是,由于新材料的大量涌现,青铜器研究正在取得迅速进展。
不过10年以前,我为《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写了题为《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的综述,如今看来,已有许多地方须作补充修改。
必须说,这几年间的考古发现,实在是太丰富、太精彩了,对青铜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下面便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青铜器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由最新发现得到的认识(材料以近10年中发表者为限)。
多年研究表明,中国青铜器有其自身独立的起源,但究竟是在什么年代和什么地方开始出现,迄今仍有待探索。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铜器,是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中出土的铜片,正式报告已于1988年出版。
基址的碳14年代经校正约为公元前4700年②,但这一铜片是黄铜而非青铜。
中国目前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系合范铸成,有关地层的碳14年代经校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
同一遗址还发现有铜器残片,惜已风化③。
又据报道,1987年在西台红山文化房屋基址中发现了多块经烧烤的铸铜陶范④,这年代也是很早的,不过报告还没有发表。
上述中国青铜器出现的年代,和两河流域与埃及相差无几。
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后才有青铜器出现,如乌尔的刀、针、基什的铜片;埃及的青铜器,则始见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第四王朝。
这些地方的早期青铜器,和在中国一样,其发现是零星的。
埃及真正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公元前2000年的中王国时期。
中国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碳14年代经校正在公元前1890至1670年左右,公认应属青铜时代,年代也大致相近⑤。
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不仅有小件的工具和饰物,还有了较大的礼器和兵器,都是用合范法铸造的。
这开启了中国青铜器长期普遍使用这种铸造方法的传统。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礼器,以前只有爵。
另外,非发掘品有角,不知出于何地。
近年在二里头陆续出土了鼎、斝、盉、觚,说明当时礼器已有较复杂的组合。
同时,兵器有戈、戚、箭镞,工具有刀、锛、锥、凿、铲、刻刀、鱼钩等⑥。
看其制作技术,这种文化有形制更大得多的青铜器,完全是可能的。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工艺水准,还表现在其装饰技巧上。
这时已经有很精湛的在青铜器上镶嵌绿松石的技艺。
其代表作是一种束腰的长圆形牌饰,已见有十件,其表面都满嵌绿松,构成美观的饕餮纹⑦。
特别是1987年二里头出土的一件,全体镂空,饕餮纹由400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联缀而成⑧,技巧超绝,确实出人意料。
商代前期,即考古学上所说商文化二里岗期的青铜器,上承二里头文化而有明显的发展。
二里头文化器物的一些特点,这时仍然存在,如容器胎壁很薄,鼎为锥足,爵、斝等为平底,可是器种大为增多了。
礼器的鼎、鬲、甗、簋、爵、斝、角、觚、尊、卣、壶、罍,以及盘、盉,兵器的戈、矛、钺、刀、箭镞,工具的斧、锛等等,均已齐备。
纹饰多作带状,没有作为图案衬底的地纹。
直到其最晚阶段,才出现通体满花的装饰。
在少数器物上,开始有了字数很少的铭文。
商代前期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已经相当广泛。
其中心在河南中北部,北起辽宁,南至湖北、安徽,都有发现。
1980年和1981年,陕西城固龙头镇两次发现这一时期的礼器和兵器,共计75件之多⑨,形制、纹饰的特点同于河南等地所出,表明当时中原文化已传播到汉中一带。
这项发现,1988年始得发表。
1986年,在辽宁锦州水手营子出土一件连柄铜戈⑩,看其花纹,也应属于商代前期。
1985年、1989年,河南郑州小双桥出土青铜建筑饰件各1件,上饰饕餮纹和龙、蛇、虎等花纹,系典型的商代前期风格(11)。
由此可见青铜工艺已很发达,竟能施于建筑,我们对其水平当刮目相看。
商代后期,即商文化殷墟期的青铜器,较之前期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个时期,器物的胎壁转为厚重,各器种的形制都出现了复杂的变化。
纹饰流行通体满花,形成了富丽繁缛的所谓“三层花”,不仅具有地纹,而且在图案上还重叠有纹饰。
铭文也逐渐加多,最长的接近于50字,有比较重要的记事内容。
这样,便出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
河南安阳殷墟,为商代后期王都,所出青铜器多属于王室贵族,因而特别精美。
其间许多杰作,久已闻名于世。
随着殷墟发掘的继续,青铜器的新发现层出不穷。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1990年发掘的郭家庄160号墓,共出青铜礼器40件,包括圆鼎、方鼎、提梁鼎、甗、簋、角、斝、方斝、方觚、斛、圆尊、方尊、卣、罍、盘、盂等种,有些器形前所未见。
其中方形器几乎占了一半,更较特殊。
此外乐器、兵器、工具等也很不少(12)。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更为辽阔,北至内蒙,南至广西,东到沿海,西到甘肃东部。
这些年几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使人们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广泛性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发现之一是1986年陕西西安老牛坡的发掘(13)。
这处遗址的墓葬及车马坑内,出土了不少青铜器,大部份形制、纹饰均与中原所出类似。
同时也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如有3个人面纹的圆刃钺,各种动物形铜饰。
其间人面形饰与牛首形饰,和陕西城固、洋县一带发现的相同。
距老牛坡不远的长安大原村,1965年曾出土1件尊,于1986年发表(14)。
尊有铭文8行近40字,在商代后期金文中是较长的。
这些地点可能与文献所记的崇国有关。
同样是在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掘了两座长方形的器物坑,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十分珍异(15)。
礼器如尊、罍、瓿等,有明显的商文化色彩,特别与湖南、湖北以及陕西城固的同时期器物相像。
另外,还有许多极富地方特点的青铜器,如不少件青铜人面、人首,大小不一,装饰也各异。
最大的人面,宽138厘米,高65厘米,耳翼伸长,目睛突出,以表示有聪明的神力。
另外人面,又有在鼻上设云气形,表示嗅觉神力的。
表现人体全形的,有高达260厘米的铜人,高冠长衣,上饰龙纹,赤足立于有扁足的双层台座上。
其两手作持物状,实际是一件大型的器座。
器物坑内又出有青铜神树,估计至少有两株(16)。
最高的一株,经复原现高384厘米,一侧有首朝下的巨龙,另侧设枝杈花果,立有禽鸟,造型奇特而生动。
这株神树,乃是迄今所见最高大的青铜器。
1989年,在江西新干(旧作新淦)大洋洲发掘出一座商代大墓,随葬品中青铜器有480多件(17)。
墓的时代,相当于殷虚早期。
这一时代的特点在青铜器上有鲜明表现,例如高99厘米的大方鼎,类似中原二里岗期上层的器物;腹部有通连管道的细颈方卣等,形制和纹饰则显属殷墟期。
方卣及双层底的方鼎等,反映出高度工艺水平。
大洋洲的青铜器,既受有强烈的中原文化影响,又表现出明确的本地特色。
即使是在形制接近中原的器物上,也每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如多加虎、鹿等兽形装饰等等。
这种地方因素,在兵器、用器上面表现尤多。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现了成组成套的青铜工具和农具。
工具除常见的木工工具外,有的可能是皮工等方面的工具。
农具包括:铲、耒、耜、犁、镰等,从启土到收获,都很具备,堪称重大发现。
以上几项发现告诉我们,在商代后期,中原以外也存在相当发达的青铜工艺,其发展轨迹值得专门探求。
新发现的这一时期青铜器,有的铭文有助于解开甲骨文、金文研究中的疑难。
例如1991年,河北定州北庄子出土器物,多有“”字(疑即《说文》的“”)铭文(18),使我们知道了该重要族氏的所在。
1973年,山东兖州李宫村出土器物,于1990年发表(19),铭文有族氏“索”,写法同于甲骨文,把争议不休的征人方路线方向确定了。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商末传统的延续,特别是周初的器物,直接继承了商代繁荣华丽的风格。
商、周青铜器之间的差异,每每是在细微的方面。
唯一显然不同的是,周人的铭文多而加长,内容也更为重要。
到了西周中期,青铜器的种类有较大变化,一些酒器如爵、角、斝、觚、尊、卣、方彝等,逐渐减少甚或消失,钟则在此时出现。
纹饰趋于简朴,重新流行带状花纹。
西周早期自商代沿袭而来的以神话动物为主的各种花纹,至此渐被分解而图案化。
铭文字体也由雄浑遒劲,转为整齐规饰。
这样的趋势,在西周晚期仍然继续,同时工艺水准走向退化。
西周晚期盛行的新器种,有簠、盨、匜等。
关于西周早期青铜器的新材料,首先应提到1981年发掘的陕西宝鸡纸坊头1号墓,可看1988年出版的《宝鸡国墓地》报告(20)。
墓中器物瑰丽雄奇,是周初青铜美术的珍品。
如饕餮纹圆鼎上有平盖,盖上有夔形扁钮,却置成足,极为罕见;伯簋双耳及方座四隅均饰牛首,有伸出的角,耳的牛首上又有伏虎,也很奇特。
这些器物,都能与以往宝鸡斗鸡台、戴家湾的出土品相媲美。
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1193号墓出土的克罍、克盉(21),则以铭文的历史意义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