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观后感

青铜器的观后感引言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代表了中国古代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在参观青铜器展览之后,我对青铜器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和敬佩之情。
本文将以个人观后感的形式,分享我对青铜器的感受、认识和体会。
一、古老的艺术宝库步入青铜器展览厅,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宝库。
展览中展示的各种青铜器琳琅满目,琢磨不尽。
古人用青铜器表达了他们对生活、自然和神明的敬意和崇拜,使我对古代人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千年工艺的魅力观赏青铜器,我不禁沉浸在其精湛的工艺之中。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要高超的铸造技术和雕刻技艺。
每一件青铜器都是匠人的心血结晶,无论是器型的独特之处,还是纹饰的精美之处,都令人赞叹不已。
在观看这些精细的工艺品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工匠们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
三、历史的见证每一件青铜器都承载着一段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窗口。
观看青铜器的同时,我被深深吸引着去学习关于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故事。
这些青铜器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四、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青铜器的展览中,我也观察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现代工匠们不仅继承了古代工艺的精髓,还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和创新,使青铜器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让我想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古老的文化得到传承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五、对生活的启发青铜器虽然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它们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却具有永恒的意义。
观看青铜器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品味。
古人通过青铜器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对于现代人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励着我们追求更高尚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
结论参观青铜器展览后,我对青铜器有了更新、深入的认识。
青铜器不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古代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艺术要素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 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 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 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 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同时, 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 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西周早期的龙纹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但到了西周中晚期, 龙纹更趋抽象化,只有将早期龙纹同其对比观察,才能从中看 出发展轨迹。这是因为在周人的观念里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 已不如商代强烈,由“象物”形式转向图案化,气氛活泼轻松, 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含有祥瑞意义。
一些典型的龙纹
爬行龙纹(西周早期龙纹簋)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曲折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无虫鼎)
龙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鼎)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方彝)
虎头型兽面纹(商晚期戢觥)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凤纹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凤鸟纹的特 征比较形象。最早的凤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如 良诸文化出土的玉器上已有明确的凤鸟纹。 凤与龙齐名,都是古代的祥瑞动物,在“四灵” 中,龙和鱼源自爬行动物,麒麟源自兽类,凤凰则 源自鸟类。从古代岩画、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器 物上保存了大量的凤凰史料和艺术造型。在这些凤 凰身上,有孔雀的影子,有鹰、鸮的特征且与鸡、 雁、鸭也有联系。
第二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三大艺术要素
形制
纹饰
铭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 形表现,直接对应青铜器的造型艺 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青铜器物应用面广、流传时间很长、 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天 生的对艺术美的追求,使得中国古 代青铜器的形制丰富多彩。从青铜 器的造型能看出我们祖先卓越的审 美想象能力和巨大的创造能力。
西周青铜器赏析

西周青铜器赏析博文中展示的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众多周代的考古发现成为我们领略周代典章制度及其演进的桥梁。
第一节西周青铜器概述商朝的统治最终在社会矛盾的浪潮冲击下崩溃,被周朝所取代。
青铜器工艺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西周建都的陕西关中地区。
西周的青铜文化是在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周人得到了殷商的工艺匠人和先进的冶铸技术,使青铜铸造业迅猛地发展起来。
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礼制的不断加强,周人在全面继承殷商青铜工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器类、器形、纹饰和铸造工艺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创造出精美的艺术瑰宝,把青铜文化推到了最鼎盛时期。
西周早期的器类、器形和花纹大都是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
这是因为周灭商前,先周文化虽然已经跨入青铜时代,铸造技术达到一定水平,但还远不如殷商的青铜铸造业发达。
到目前为止,周原和丰镐地区还没有发现一件艺术水平很高的先周青铜器。
从传世和出土的周初青铜器来看,情形比较复杂,这其中混杂有相当一部分商器,有的甚至是商代中期的青铜器。
周灭了商朝之后,把商朝的奴隶主及其所占有的奴隶分赐给自己的大贵族,商人的许多宝器也被分赐给周朝的奴隶主贵族,因此有大量青铜器落到了周人的手中。
至今周初墓中仍然可发现部分商器,其原因就在于此。
灭商之后,周人接收了青铜铸造工业和工艺奴隶,生产为周人服务的手工业产品,在一段时期内还是原来的模式,因此出现了一批商制周铭的青铜器。
因而在讨论周初的青铜器特征时,必须与铸有周初铭文的器物结合起来。
对于时代界限模糊的器物,有些著作称之为“殷周式”,或定为商末周初。
青铜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西周中期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早期青铜器上商代特点逐渐被全新艺术所代替,这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造型设计、纹饰构图等方面。
在器型方面,西周中期酒器迅速衰落,爵、觚、觯、觥、瓿等逐步消失,鬲的种类不断增加,写实风格的鸟兽樽十分流行,而且式样活泼。
介绍一件你感兴趣的青铜器,解析器物赏析的方法

介绍一件你感兴趣的青铜器,解析器物赏析的方法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其中一件我感兴趣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爵。
青铜爵是一种古代酒器,早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就已经开
始使用。
它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呈长颈、扁腹、三足的造型。
青铜爵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铸造出来的器物十分坚固,经久耐用。
爵的表面装饰着各种纹样,如龙纹、凤纹、兽面纹等,这些纹样既具有装饰效果,又寓意吉祥。
解析青铜爵的赏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考古价值:青铜爵是文物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通过研究它的形制、纹饰等特征,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2. 艺术价值:青铜爵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
风格。
它的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纹饰精美,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
3. 文化价值:青铜爵是中国古代文化符号之一,它代表了古代社会
的权力、地位和财富。
它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用于宴会、祭祀等庄重场合。
4. 时代价值:青铜爵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从早期的简单形制到后来的复杂纹饰,青铜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在赏析青铜爵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并结合历史、艺术、文化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青铜爵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青铜器艺术欣赏

中国青铜器艺术欣赏
中国青铜器艺术欣赏
1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制 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 作。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 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千克 ,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 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 ”三个字而得名司母戊鼎。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 贡献,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 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 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 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 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青铜器艺术欣赏
中国青铜器艺术欣赏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 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 化。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 称“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乐器、工具和度 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 器物最为精美。
中国青铜器艺术欣赏
1. 司母戊大方鼎 2. 四羊方尊 3. 曾侯乙编钟
中国青铜器艺术欣赏
1 司母戊大方鼎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 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 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 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 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 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 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青铜器观后感

青铜器观后感引言在古代文明中,青铜器是一种重要的文物,不仅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技艺,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次青铜器展览,并在观赏其中的青铜器时深受感动。
本文将从青铜器的历史价值、艺术特点以及对我个人的触动等方面,来表达我对这一古老文化遗产的观后感。
青铜器的历史价值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商朝时期,延续至秦汉时代。
青铜器既是工艺品,也是实用工具,深受当时统治者、贵族和富商的青睐,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的等级和审美观念。
青铜器具有较高的制作难度,需要熟练的铸造工艺和雄厚的技术实力。
其材料之稀缺、工艺之繁复以及历经千年仍能保存完整,都彰显了其珍贵的历史价值。
青铜器的艺术特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纹饰和铭文等方面。
青铜器形状复杂多样,常见的有器皿、乐器、兵器等。
器皿通常由方案(如鼎、爵)和方器(如方壶、方鼎)两大类构成,每一类中还有多种不同形状的变体。
鼎作为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礼器,具有较高的象征意义,往往镶嵌着大量的纹饰和铭文,展示了社会的礼制、信仰和审美观念。
青铜器纹饰主要包括兽面纹、凤纹、龙纹等,这些纹饰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铭文是青铜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用来记录铸造人的姓名、制作时间、铸造目的等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铭文的字体多为隶书,结构简洁规整,整体美感与纹饰相得益彰。
青铜器对我个人的触动参观青铜器展览,我不仅从这些器物中感受到古代文明的瑰丽与智慧,还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
首先,青铜器的精湛工艺和细腻纹饰令我深感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匠心。
他们利用有限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如此艺术品,充分展示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技术能力。
这种匠心精神鼓励我在自己的工作中追求卓越和创新。
其次,青铜器的纹饰和铭文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记录着古代社会的礼制、信仰和审美观念,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线索。
这让我明白了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提醒我珍惜当下,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的绝美商代青铜器鉴赏

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的绝美商代青铜器鉴赏夏朝发现的青铜器并不多,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器是其中的佼佼者,几乎一枝独秀。
商朝的青铜器铸造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传统,尤其崇尚酒礼器。
不过,商朝前期的青铜器纹饰略显单一。
商代后期则实实在在的达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
商朝的青铜器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器身上出现了铭文。
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礼器上没有铸刻铭文的习惯,而到了商朝,很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少则几字,多则数十、几百字,铭文中所透露的历史信息甚至比青铜器本事更有价值。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国立历史博物馆。
馆藏文物来自社会捐赠、国家文物局,馆员到全国各地收购、采集文物,如果哪个遗址中发现了“好东西”,尤其是刚好有两件的话,基本都要被国博征集过去一件的,比如下面这件“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100cmx62.5cmx61cm商前期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器腹上几乎布满了整齐的乳钉纹,因此也称“乳丁纹方鼎”。
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杜岭郑州商城。
杜岭方鼎有两件,在国博的这件是其中体积较大的一件,另外一件小的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杜岭方鼎的器壁仅有0.4厘米,一般来说,青铜器的器形越大,相应的器壁就要做得越薄,没有达到一定的铸造技术,是很难铸成杜岭方鼎这么大的。
“杜岭方鼎”还是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体积最大的商代早期青铜器。
后母戊方鼎(原名司母戊方鼎)133cmx112cmx79.2cm商后期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后母戊方鼎是目前已发现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容器。
延伸阅读:“司母戊鼎”为何改名为“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重达近1吨,这个巨型容器商朝人是如何铸造的?子龙鼎,通高103cm 口径80cm 商晚期铭文“子龙”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
饕餮纹单柱爵商前期平底,腹部主题纹样为两组饕餮纹,上下以联珠纹带分栏。
青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殷商时期,是酒器组合中的代表器物,多带有双柱,单柱爵较为少见。
四羊方尊的美学特征

四羊方尊的美学特征四羊方尊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件珍贵文物,被誉为中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它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四羊方尊的造型独特,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方尊的整体形状呈方形,四个角上各有一只羊,形象逼真。
这四只羊分别代表了四季,寓意着丰收和繁荣。
方尊的底部有四只蹄脚,使得它可以稳稳地放置在地面上。
整个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优雅的感觉。
其次,四羊方尊的纹饰精美,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方尊的四个面上都有精细的纹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羊图”。
四只羊在方尊上形成一个圆形,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毛发细腻,根根可辨。
除了四羊图,方尊上还有其他各种纹饰,如云纹、雷纹、凤纹等,每一处纹饰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极致关注。
再次,四羊方尊的工艺精湛,彰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方尊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的,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设计、铸造、打磨、镀金等。
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如何保持方尊的平衡和稳定性,因为方尊的底部相对较小,而上部相对较大。
古代工匠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确的铸造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方尊能够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
最后,四羊方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可忽视。
方尊出土于中国湖南省的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杰作,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方尊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总之,四羊方尊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美学特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通过欣赏和研究四羊方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感受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
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
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
就陕西而言,从1949年10月到1979年,三十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
1976年12月年扶风庄白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民国时期亦屡有所见。
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
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反过来推算,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
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
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
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来说,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鉴定难度大,反过来又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青铜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中国的青铜器花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反应。
就让我们从青铜器的各种纹饰来欣赏青铜器。
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
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1.几何纹:是指以点、线、圈组合成的图案纹样,它包括凹凸弦线、线纹、网纹、方格纹、圈带纹、雷纹、乳钉纹、瓦纹、贝纹等。
云雷纹,系指以连续的回旋线条勾勒而成的集合图纹。
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
常见施饰于器皿的颈,足表,也有作地纹的。
流行于商周,沿用至春秋战国。
勾连雷纹,系指以近似“T”形勾连成的图案,其地填以雷纹。
始见于商,盛行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目纹,系指以圆形或方框内中部加一点或一横为晴,构成的目形纹,或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纹,中间点缀突出的晴。
流行于商中晚期至周初。
涡纹(又名火纹),系指在一圆圈内沿施饰等距分布呈旋转状的短弧线,圆圈内中央又点缀一小圆圈。
始出现于商代早期,且为单个连续排列,到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
多见施饰于罍、鼎、斝、瓿的肩部和腹部。
此类纹盛行于商周。
2.动物纹:系指模拟某种动物(含实无其物的幻想或传说动物)的正面头部或侧身像创
作的图案纹样。
它包括饕餮纹、夔纹、龙纹、蟠螭纹、蟠虺纹、虎纹、象纹、牛纹、鹿纹、兔纹、走兽纹、凤纹、鸟纹、蝉纹、蚕纹、鱼纹、龟纹、蟾蜍纹,蛇纹等等。
饕餮纹,系指大眼圆睁、咧着大嘴,獠牙外露,额上有一对立耳或犄角,两目间以扉棱或器物棱角为鼻,两侧还有一对利爪的面目狰狞的传说中的吃凶兽。
有的系以牛首、羊首变形。
有的兽面两侧饰对称的蜿蜒躯体。
多见施饰于鼎、里、簋、甗、壶、斝、觚、爵、尊、盉、卣等器皿的颈、腹、耳、足表,作为主题纹,以云雷纹沉底。
夔纹(又称夔龙纹),系指头尾横列,腹下有一足(居多)或两足(少见)的龙形纹。
其特征是巨口大张,一角于脑后,一足或两足于腹下,尾向上卷。
常见的有身作两曲,有作对角形,但皆呈爬行状,有的一身双首,有的作回顾状。
多见施饰于簋、卣、觚、彝、尊等器皿年的足,口的边上或腹部。
虎纹,系指模拟虎描绘而成的图像。
虎的形象呈侧室爬或跪形状,口张大,背稍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
多见施饰于鼎、尊等器皿上,亦见施饰于钺、戈等兵器上。
龟纹,系指模拟龟而描绘而成的图像。
其形象特征是,龟头伸出或蜷缩于甲壳内,呈卧状,拖尾。
龟壳上刻圆斑或涡纹等。
多见施饰于水器盘内底。
鱼纹,系指模拟鱼而描绘而成的图像。
3.植物纹,系指以树叶、树及花卉为题材的铜器纹饰。
此类纹饰少见单独构图,多见于其他纹饰(尤其与人物活动为题材的画面)为伍。
4.人物纹,系指模拟人描绘而成的装饰图像,或描绘人物活动场景作为装饰的纹饰。
前者包括人面纹、虎食人纹,此类纹多为铸成浮雕状。
后者包括宴饮、舞乐、竞渡、攻战、采桑、狩猎以及禽鸟、走兽等题材的图案。
此类纹饰除雕铸而成外多为线刻、金银错而成
5.建筑纹,系指面会建筑作为装饰的图案。
此类纹饰用作装饰铜器少见。
所见的画面刻有宫殿图形,楼层有平座栏杆及腰檐;底层亦有横杆。
一般多见于饰战国器,此前少见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