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名称及造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纹觯,铸于西周早期,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盉(读音:hé)是中国商朝和 周朝时期用于盛酒和盛水的器 皿,基本形状为圆腹,上有盖 子,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 足或四足。 • 商朝到西周时期,盉的口比较 大,腹深,流直,足多为分档 式袋足,或呈柱状,商朝时足 还多为空心。东周时期,盉口 渐小,腹扁圆,流多呈鸟头或 兽头状,足则多为蹄形。很多 盉还有弯曲提梁,盉盖和提梁 间还有环索相连。
圉卣,铸于西周早期, 藏于首都博物馆

• 斝(读音:jiǎ)是中国古 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 用作礼器,通常有青铜铸 造,三足,一鋬(读音: pàn,耳),两柱,圆口呈 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 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 诸侯则用角。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 爵(读音:jué)是中国传统一种 用于饮酒的容器,从出土的形制 来看,前有流(倾酒的流槽), 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鋬,下 有三足,杯口有二柱。爵同时又 是饮器的通称。爵在商代和的西 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相当 常见的。 • 《博古图》对于爵的使用曾经有 过归纳:“爵于彝器是为至微, 然而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 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 无所不用,则其为设施也至广 矣。”

濒鬲,铸于西周早期


• 罍(读音:léi)是商朝晚期至东周时期大 型的盛酒和酿酒器皿,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形状,其中方形见于商代晚期,圆形见于 商朝和周朝初年。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 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 得素雅。 • 形制为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 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 圈足处亦有穿鼻。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器 物肩部有双鼻,西周后期多无鼻。 • 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 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 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 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 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 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象首纹簠,铸于春秋时期,藏于首 都博物馆

• 盨(读音:xǔ)是中国周朝时 期所特有的礼器和炊具,在祭 祀和宴会时用于盛放做熟的谷 物。 • 盨形制与簠很接近,但盨为圆 弧形。椭圆口,有盖,两耳, 圈足或四足。盖和器皿对称, 翻开可用来盛放盛黍、稷、稻、 梁等食物。盨出现于西周早期, 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说文解 字记载:“盨,负戴器也。从 皿须声。”
鸭形盉,铸于西周时 期,藏于河南博物院

• 觚(读音:gū)是中 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 的容器,也用作礼器。 圈足,敞口,长身, 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 喇叭状。觚盛行于商 代和西周。
兽面纹觚,铸于商代前期,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簠(读音:fǔ)是中国 周朝时期所特有的礼器 和炊具,在祭祀和宴会 时用于盛放黍、稷、粱、 稻等做熟的谷物。 • 簠的形状为长方形,上 面有盖,盖子和器皿上 下对称。簠出现于西周 早期,在战国晚期以后 消失。
四羊方尊,铸于商朝晚期,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 鬲(读音:lì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 煮加热。口圆,似鼎,三足中空,有的颈部有双耳, 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鬲的器 形与鼎相近,区别在于鼎有实足,鬲是袋形足。 从其相似的功能与形状来看,鼎应该是由鬲发展 而来。 陶制的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殷周时,陶制的与 青铜制的并存。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至战国晚期,随着灶台的普及,逐渐被釜取代。 鬲可以与甑(读音: zèng )配套构成甗( 读音: yǎn ),形成类似与蒸锅的炊具,鬲在下盛水, 甑在上盛食物,通过加热鬲下部使水沸腾产生蒸 汽将甑中的食物蒸熟。 西周中后期,鬲盛行,常成组随葬,且一组铜鬲 的大小、形制、铭文大体相同。春秋战国时期, 铜鬲常以偶数组合(二、四器)与列鼎(五器) 一同随葬。战国晚期以后,铜鬲逐渐消失。
兽叔盨,铸于西周晚期,藏 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 觥(读音:gōng)是中国流行 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 • 觥的器身呈椭圆形或方形,圈 足或四足。带盖,呈有角兽头 或长鼻上卷的象头形状。有的 觥全身为动物形状,盖为兽头、 背,器身为兽腹,足为兽腿。 觥的装饰纹类似于牺尊、鸟兽 形卣。和兽形尊不同的是,觥 盖为兽头连接兽背的形状,流 部为兽颈,用于倒酒。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名称及造型【仅供参考】

• 鼎(读音: dǐng )是中国古代的一 种青铜器,鼎上铭文中自我提及时使 用的名称,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 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 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 形制三足或四足,两耳,通常刻有精 细的纹饰。鼎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 因用于烹饪祭祀给神的祭品,而上升 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 等权力象征。 • 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 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 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 否正确还有待证实。
皿方罍,铸于商代晚期, 罍盖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战国兽耳罍,铸于战国时期 楚国,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 觯(读音:zhì )是中国 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做 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 期和西周早期。
• 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 大多有盖子,圆腹,侈 口,圈足。西周时出现 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 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凤鸟纹爵,铸于西周中期,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尊(读音: zūn )今作樽,是中国古代的 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 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 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 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 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 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 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 尊盖。 • 在青铜器铭文中,“尊”、“彝”两字通 常连用,此时“尊”字是成组礼器的共称。 • 直至北宋时期,人们才把上述盛酒器专称 为尊。
共父乙觥,铸于商代晚期, 藏于上海博物馆

• 卣(读音:yǒu )原指草木之实。 由于出土的青铜器中并没有自 名为“卣”的,因此虽然已知 卣为酒器,但未必就是今日所 说的卣。将青铜器中的有特定 器形的一类称为卣始于宋代。 一般被定为卣的青铜器有以下 特征:敛口,硕腹,颈部两侧 有提梁,上有盖,盖上有钮, 下有圈足。
后母戊鼎,铸于商朝晚期,是商王 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 器,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簋(读音:g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 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 商朝至东周。商朝时,簋大多为圆形, 体型厚重,表面多用兽面纹作为装饰, 有的器耳为兽面形状。到了周朝,簋出 现了三足、四足、四耳、圆身方座等多 种样式,有的簋上加盖。战国以后,簋 逐渐被停止使用作礼器。 • 簋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和鼎配合使用, 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其使用数量有严 格等级限制,根据史书记载,只有天子 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 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 使用三鼎二簋。
曾侯乙编钟,铸于战国早期,藏于 湖北省博物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E END
朕匜,铸于西周中期,藏于陕 西省岐山县博物馆

• • 钟(读音:zhōng)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 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 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 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周礼· 冬官考工记· 凫氏》对钟的形制有详 细的描述:钟身像两爿瓦片对合的形状, 两侧形成的锐角名为“栾”,亦名“铣”; 两铣之间,下缘名为“于”;于上名为 “鼓”,鼓的中部用来打击之处名为 “隧”;鼓上名“钲”,钲由钟带纵三横 四分为十二格,每格有三个钟乳突起,名 为“枚”或“景”,钟带名为“篆”;钲 上是椭圆的钟顶,名叫“舞”;舞上是悬 挂钟的柄,名“甬”;甬端平正,谓之 “衡”。甬近下部有半环固定件,称为 “斡”,或铸成兽状,称为“旋虫”。半 环中贯一正环,用来悬在钟架(“虡” jù ) 上,称为“旋"。 钟有两类:有柄者称为甬钟,悬挂时钟体 倾斜;无柄,舞上有钮者称钮钟,悬挂时 钟体正。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六十四 件,其中甬钟四十五件,钮钟十九件。
������伯四耳方座簋,铸于西周早 期。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 觥(读音:gōng)是流行于中国 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器。 • 觥的器身呈椭圆形或方形,圈足 或四足。带盖,呈有角兽头或长 鼻上卷的象头形状。有的觥全身 为动物形状,盖为兽头、背,器 身为兽腹,足为兽腿。觥的装饰 纹类似于牺尊、鸟兽形卣。 • 和兽形尊不同的是,觥盖为兽头 连接兽背的形状,流部为兽颈, 用于倒酒。
父乙觥,铸于商代晚期,藏 于上海博物院

• 匜(读音:yí )是中国先秦的礼器 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盛于东周。用 于“沃盥之礼”,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中国古代在 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周朝时 期,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 合变为盘、匜组合。 • 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 四足。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 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 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 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 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 满花纹,造型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