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器型及分类剖析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一般来讲,青铜器的主要类别有工具类、武器类、食器类、酒器类、水器类、乐器类以及装饰类等。
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涵盖全部青铜器品种,如居家使用的灯、炉、车马器等,商品交易中所使用的铸币以及铜版地图、象棋、铜碑等。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煮食器。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商代早期安阳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中山王鼎战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定

戰國
< 2 > 食器——豆
豆:用於盛肉醬之類的 食物之用。器體淺如盤, 下有柄及圈足。
西周
< 2 > 食器——匕
匕:即取食物的匙。 匕體一般作橢圓形, 有的前端作成尖形, 匕柄作直式或曲式。
戰國曾侯乙匕
< 3 > 酒器 ——爵
流
爵:飲酒器,圓腹,前有 傾酒用的流,後有尾,口 鋬 上有二柱(少數為單柱或 無柱),旁有鋬(把手), 下有三尖足。
(3)銅器的裝飾工藝
A. 範鑄法
即通過陶範鑄造紋 樣的工藝。即先在泥模 上雕塑出所要裝飾的紋 樣,通過翻範把紋樣反 印在外範上,合範澆鑄 後,即可鑄造出各種各 樣的裝飾紋樣來。
B. 填漆法
即用黑或紅漆裝飾 青銅器的工藝,它們或 被填於紋地來陪襯烘托 主紋,或填在紋槽中構 成主紋。
商尊
C. 錯嵌法
合金成分一般只能從器物表面的顏色來區分。
2、看工藝
夏縣東下馮石範
漢代五銖錢銅範 山西侯馬鏡範和人形陶範
青銅器絕大部分是範鑄而成的。 鑄造青銅器需要經過制範、熔銅、澆鑄等一系列工序。
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夏商周時期的都邑遺址都發現有鑄銅作坊遺址,青 銅器大多是就地生產的。 青銅器絕大部分是範鑄而成的。 鑄造青銅器需要經過制範、熔銅、澆鑄等一系列工 序。
列鼎:即鼎的形制花紋相同或相似,大小依次遞減而有序 排 列,多為奇數。
夏
商
代
代
西周
春秋
戰國
鼎
西漢三熊足銅鼎(劉勝墓出土)
鼎
西漢陽信家鼎
西漢泰山宮鼎
漢代銅鼎整體造型分類:
1、耳足重合式,即一耳位於一足上 方,扁球形腹,圜底。 2、耳足不重合。 耳分類: 1、方形耳 2、環形耳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青铜器的器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1)食器鼎盛行于商、周。
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解字》毛公鼎后母戊鼎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
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
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
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
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
官员利因参与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
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青铜器器型种类

青铜器器型种类?
答:青铜器主要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其中食器包括鼎、鬲、甗、簋、簠、敦、豆等。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鬲是煮饭用的器具,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簋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饭,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酒器包括尊、壶、卣、方彝、瓿、罍、觥等。
尊是容酒器,是一种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酒器,上口侈大,下有圈足。
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及盖,是酒器中的大类。
卣是专用以盛酒的祭器,有圆形、方形、椭圆形、鸟兽形等形式,并有提梁和盖,盖套在器口之外。
水器包括罍、鉴、盘、匜等。
罍是一种高体的大型或中型有盖酒器,其基本形式有圆体和方体两类,肩部两侧有耳,正面腹部的下端亦饰一耳。
鉴是大型盛水器,也可用以盛冰,或在其中温酒。
盘用以盛水或承接水,多带有流,以便倾水,也有无足的。
匜是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状颇似现在的瓢或勺。
乐器主要有铙、钟、镈等。
兵器包括戈、矛、剑、钺、刀、镞等。
量器有升、斗等。
铜镜一般为圆形或方形,背面铸有花纹或铭文,并陪有钮,可以系绳以便于手持或挂于墙上。
杂器包括车马饰、货币、带钩、铜镜、玺印、符节、兵器及工具等。
中国古代青铜器之分类

中国古代青铜器之分类铜器主要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1.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
列鼎通常为单数。
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
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2.酒器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
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
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
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
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
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
尊、卣相配套使用。
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
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
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
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
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型用途简介

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型、用途简介中国古代青铜器类型、用途简介2020年09月06日青铜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它包涵的内容超级普遍,大致能够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耕具四大类。
一、青铜礼器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列的器物,利用于各类祭祀、宴飨和各类典礼仪式的场合,前人以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情形,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器中最重要的部份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利用的器物。
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确实是礼器的通称。
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确实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
礼器用于各类礼仪活动,利用者仍是参与礼仪活动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
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
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法度的转变、风俗的彼此阻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
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
每种大体器形,又有许多转变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如此,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
每种器形的进展,一样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制造的进程。
目前咱们所能见到的出土或传世的青铜器有数万件,这只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小部份。
单是中国青铜礼器的进展史,就已经能刻画出那遥远的,一个超级辉煌的青铜时期。
青铜礼器包括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个大的门类:(一)饪食器要紧的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铺、盂、俎、匕等器。
鼎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类用途。
最先的青铜鼎见于夏代晚期,以后历经各个时期,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历时刻最长的器,因此转变也专门大。
古代金属器与器皿鉴赏

古代金属器与器皿鉴赏古代金属器与器皿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代表了古人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它们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金属器与器皿的分类和特点的介绍,为读者带来一次精彩的鉴赏之旅。
一、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器物之一。
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包括各种形制的鼎、尊、爵、觥等,它们的形状各异、线条流畅,具有雄伟大气的艺术效果。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铸造、浇注、开脱等。
在这个过程中,艺人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工艺技巧,还要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
青铜器鉴赏的重点在于形制和纹饰。
形制包括器物的外形、大小、比例等,通过观察器物的整体构造和线条的流畅程度可以判断其制作水平的高低。
纹饰则是青铜器中的装饰元素,多表现为动物、植物、图案等,这些纹饰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龙纹代表着尊贵和权势。
二、铜镜铜镜作为一种古代金属器与器皿,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铜镜的制作精良,其光洁度和反光度都非常高。
镜面上常常刻有各种纹饰,如龙纹、凤纹等,通过这些纹饰的排列和设计,展现出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铜镜鉴赏需要关注的是其反光度和纹饰的刻制。
反光度高的铜镜代表着制作工艺的高超,蕴含着古人追求完美的态度。
而纹饰的刻制则体现了古人的创新精神和对美的追求,通过观察铜镜上纹饰的内容和质量,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
三、陶器陶器作为古代金属器与器皿的一种,因其制作简便、适应性强而广泛流传。
陶器的形制和纹饰各异,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地域特色。
比如汉代的彩陶器,采用彩绘技法,通过绘制多彩的图案和形象,烘托出古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需求。
陶器的鉴赏重点在于形制和装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器形制和装饰风格各异,通过观察器物的形态特征和纹饰的构图,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大全

中国古代青铜器各种器型以及名称大全【1】饪食器:敦三角云纹敦敦(dui 音对)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
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
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2】饪食器:豆古代食器,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铜豆在商代少见。
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
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
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如铸客豆。
有盖的豆,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西周卫始豆通高17.4cm,宽18.5cm,重2.3kg此豆敛口圜底,浅盘高足,隆盖圈握。
盖顶饰瓦纹,盖沿与器腹均饰重环纹,足饰粗弦纹一周。
盖与器同铭,均2行6字:卫始作霝簋。
记卫始自做灵簋(此豆自铭为簋)【3】饪食器:簠西周宋公簠簠(fu 音甫)即文献里的“胡”或“瑚”。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
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上器皿。
簠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
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器变深。
【4】饪食器:盨伯多父盨盨(xu 音须)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5】盛水器:鉴古时盛水器具,所见皆大型器。
上古之鉴为陶质,春秋中期始有青铜鉴,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形制如大盆状,或有圈足,偶见方形器。
齐侯匜【6】盛水器:匜匜(yi音移)盥洗器,用以盛净水。
用时由侍者持匜浇水,尊者沐手,下承以盘,受污水。
器形多椭圆,前长流,后有鋬。
具圈足、四足或三足。
西周中期始见,至战国末期渐无。
【7】盛酒器:壶《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壶是古人盛酒用的,但也用于盛水。
壶在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
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耳象筒子),圈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水器:盘
注水器:匜
盛 水 器
盂 缶
鉴
四、兵器
兵器:盔、钺、削、刀、剑、戈、戟、矛、矢镞、殳等。
兵
盔
器
钺:军事权力的象征
兵
削
器
刀
剑
兵
戈 戟
器
矛
兵
器
殳
矢镞
五、乐器
乐器:铙、镈、钟、鼓等。
镈 铙
乐
钟
器
鼓
各个时期之代表作
商代: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西周: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 春秋:立鹤方壶 战国:越王剑、曾侯乙编钟 秦汉:长信宫灯、铜奔马
小结
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出现到消失,经历了1500多年, 不同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 商代:装饰强烈,神秘、厚重,有权威感。 西周:趋于简朴,追求朴素淡雅之美,出现大量 铭文。 春秋战国:造型奇巧,手法趋向写实。 秦汉:科学、轻便、精巧、实用。
造型雄奇、瑰丽、纹饰精细、铜质精纯、端庄典雅。集线 雕、浮雕、圆雕于一体,把器皿和动物结合得恰到好处, 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西周)大盂鼎:
高101.9cm,重153. 5 公 斤。其造型端庄稳重, 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 方,标志着西周晚期, 青铜器已从隆重的神秘 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 了宗教意识,增强了生 活气息。此外内有铭文 291字,记载周康王23年 对贵族盂的策命,周王 赏赐给盂奴隶1079人, 是研究西周社会制度的 重要材料。同时,铭文 也是金文中的典范之作 与毛公鼎、散氏盘并称 为“海内三宝”。
(西周)毛公鼎及铭文:内有
499字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周 宣王的很多言论,是铭文最长 的青铜器。也是金文典范之作。
(西周)散氏盘及铭文:350
余字,内容为西周时期土地交 易移交时的契约,是研究当时 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也是金 文典范之作。
(春秋)立鹤方壶:
高126cm,重46. 28公斤。
造型灵动,巧夺天工。 物象众多却杂而不乱, 壶顶上盛开的莲瓣和展 翅欲飞的仙鹤,神形俱 佳,栩栩如生,凸显一 种舒扬升腾的美感,并 表现出清新自由,轻松 活泼之感,是时代精神 的象征。被誉为“青铜 时代的绝唱”
鬲:煮粥、煮水器。足空,煮水易热。
甗:蒸饭器。分上下两部分:上用以盛米,称为“甄”,下
为 鬲,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滚热的汽以蒸饭。它是殉葬 青铜器之一,和鼎、簋、豆、壶、盘组成一套随葬礼器。
簋:盛放煮熟的饭食器具,圆形。在列鼎制度中常与鼎配
合使用:天子用八簋,诸侯用六簋,大夫用四簋,士用二 簋。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 世纪。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 历史,这与中国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落相始 终。 古代青铜器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锡 和铅的合金。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既是我国 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优秀的书法典范。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 大贡献。虽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 世界其他地方,但就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 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能与中国古 代铜器相比拟。
鸟兽尊、兕觥、方彝、勺
盛 酒 器
尊:高大的盛酒器,有方有圆,
也是礼器中的重器。
罍:盛酒器,兼盛水。
盛 酒 器
瓿
壶 卣
盛 酒 器
盉 兕觥
盛 酒 器
鸟 兽 特尊 殊:
形尊 制的
方彝
饮 酒 器
觯 觚
饮 酒 器
爵 角 斚
勺:取酒器。
三、水器
水器:绝大部分用于盥洗,又称盥器。包括盘、匜、盂、
(战国)越王剑:
剑长55.7cm,柄长8.4cm,剑宽4.6cm, 重875克。是越王勾践自制之剑。有 很高的科技含量,是我国兵器史上不 朽的杰作。
曾侯乙编钟:架长7.48m,宽3.35m,高2.73m,重4400公斤。
共有65件,按大小和音高编成8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音域 为5个半八度,12个伴音齐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 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称为“稀世珍宝”、 “古代钢琴”、“青铜时代的绝响”。
(商代) 司母戊大方鼎:
高133cm,长110cm, 宽79cm,重832.84公 斤。商王武丁祭祀其 母戊的大型礼器。饰 以饕餮纹、夔龙纹和 云雷纹,加上雄伟的 造型,表现出沉雄厚 实、狞厉神秘的美。 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 鼎。
(商代)四羊方尊:高58.3cm,口长52.4cm,重34.85公斤。
簠:盛放煮熟的饭食器具,方
形,有盖,盖与身一样,打 开则为相同的两器。
盨:盛放煮熟的饭食器具,椭
圆形,有盖,盖与身一样, 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
敦:盛饭器,由簠与簋结合发展而成。
豆: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的器皿。上有盘,下有长柄,
有盖。
匕:取食器,椭圆形,有把。
二、酒器
酒器:尊、罍、瓿、壶、卣、盉、觚、觯、爵、角、斚、
(东汉)长信Biblioteka 灯:高48厘米,重 15.85公斤。通体 鎏金、双手执灯跪 坐的宫女,形态优 美,神态恬静优雅 又十分谦卑恭敬。 此灯可调节,可拆 卸,设计科 学,集轻便实用和 美观于一体。
(东汉)铜奔马:高34.5cm,长45cm,宽13cm。矫健俊美,
别具风姿。三足腾空、一足踏燕。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 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体现出汉 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也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 合。
青铜器的种类
炊食器 酒器 水器 乐器 兵器 其它:
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等等
一、炊食器
炊食器:鼎、鬲、甗、簋、簠、盨、敦、豆、匕
鼎:烹煮肉食,三足或四足,有方有圆,有耳。它是青铜礼
器中的重器。被当做“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等 级和权力的象征。西周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 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