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_中文摘要_136_139

合集下载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摘要】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引出研究的话题。

在我们探讨了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解决途径以及与青年人发展的关系。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解决和引导大学生信仰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大学生信仰问题,并探讨更多解决途径和引导策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问题、当代、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影响因素、解决途径、青年发展、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大学生信仰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广泛普及,大学生面临着更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冲击,他们的信仰观念和精神追求也受到更多挑战和诱惑。

了解和探讨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对于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宗教信仰一直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精神支柱,它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由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大学生信仰问题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面临着更多选择和挑战,他们需要在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中进行选择和抉择,因此探讨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既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念和人生态度,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人成长的完善。

1.2 研究意义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信仰问题的状况将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探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探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探究摘要: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受外界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

高校必须把信仰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之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信仰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9-02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

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对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和向往,是一种精神需要。

崇高的信仰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思想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并得到积极的结果;错误的信仰则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并导致消极的行动,得到消极甚至可怕的后果;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就会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就会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

因此,信仰教育至关重要。

“信仰危机,是指信仰保持的失败,是信仰者原有的信仰发生严重动摇甚至失落的一种心态。

”[1]在这个变革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冲击,信仰危机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及其原因(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人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信仰危机仍然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1、信仰的多元化。

信仰的多元化是指信仰对象的多元化和内容的复杂化的趋势。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信仰问题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心灵追求等方面,对于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是由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碰撞引起的。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正在受到新的挑战和冲击。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更容易接收到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理念,从而出现信仰迷茫、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在探索中找到符合自己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信仰体系。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与传统宗教信仰渐行渐远有关。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步入现代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也在不断改变。

与传统宗教相比,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自由、开放、包容和科学的信仰方式。

现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涉及到对宗教的重新理解和对个人信仰空间的探索。

大学生信仰问题还与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个体在价值感和存在感上都存在着困惑。

大学生需要寻找一种信仰以便能够获得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

虽然宗教信仰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但在现代大学生中,有更多人选择通过文化艺术、科学知识、人际关系等途径来寻求内心的平衡和安慰。

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研究旨在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研究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有助于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信仰指导和精神支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进而为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迫切需要研究的话题。

它涉及到社会变迁、传统宗教信仰、心理安慰等多个方面。

通过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信仰指导和精神支持,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2024年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

2024年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

2024年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一、道德责任教育定义道德责任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的道德责任,并付诸实践的教育活动。

它涉及个体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判断等方面的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不仅仅关注道德知识的掌握,更重视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操的陶冶。

二、教育内容及目标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公民道德规范的传授、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等。

其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度的道德责任感,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三、教育途径与方法实现道德责任教育的目标,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传授道德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注重实践环节,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责任,提升道德修养。

此外,校园文化的熏陶、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等也是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现状与挑战当前,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给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带来了困扰;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泛滥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冲击。

此外,部分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薄弱、家庭教育的缺失等也是道德责任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五、发展趋势与前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未来,道德责任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教育。

同时,道德教育将与其他学科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道德教育手段也将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六、意义与价值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其次,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它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政治信仰论文: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论文: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论文: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摘要:社会主流信仰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群体,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青年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了困惑、迷失等现象,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流信仰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群体,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青年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了困惑、迷失等现象,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并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引导青年大学生认清各种教条主义、信仰本位及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有利于帮助处在变革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一、当前我国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一是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之间的矛盾;二是日常生活中大众对意识形态的淡化与人们社会价值判断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构成冲击。

1.价值追求上的异变。

马克思在论述事物的异化时曾做过多处具体论述,他认为“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因为物的异化离不开人的异化。

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部分青年大学生在自身价值追求上产生了异化。

突出表现为追求的“三个本位”:(1)追求官本位。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继续在社会上蔓延,使得一些青年大学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信仰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多元化,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增进对大学生的了解、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多样性1.宗教信仰在中国,宗教信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虽然我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并存的国家,但宗教信仰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主流。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具备强烈的宗教信仰,而且对宗教的了解和认同程度也较低。

在大学校园中,宗教活动和组织并不是十分活跃,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宗教信仰的需求。

2.理性信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信仰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主要信仰方式。

很多大学生更加相信科学知识和道理,对于宗教信仰持怀疑和抵制态度。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知识来认识世界和自己,对于宗教信仰并不感兴趣。

对于宗教信仰和传统信仰的尊重和理解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3.新型信仰在当代社会中,新型信仰如精神信仰、心灵信仰等逐渐成为大学生信仰的一种新方式。

这些信仰方式更强调个体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强调与自然与生命的连结,它并不依附于传统的宗教教义,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和追求。

以此为践行信仰的行动方向,使得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和回归。

1.心灵空虚在当代社会,很多大学生因为对信仰的缺失而导致心灵的空虚。

在求学和生活中,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但因为缺乏信仰的支撑,很多人陷入迷茫和矛盾之中,无法找到内心的栖息之所。

2.精神世界的贫乏缺乏信仰导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精神世界的贫乏。

很多大学生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却忽视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和贫乏,缺乏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和追求。

3.行为价值观的混乱当代大学生因为缺乏对信仰的坚持和追求,导致他们的行为价值观出现混乱。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摘要: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教育状况、家庭影响、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和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不同,由此造成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主要研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校内形成浓厚的思想道德素质氛围,指导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特殊性;团队意识一、现状与趋势分析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许多学者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其中学者就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特征及教育策略进行的研究居多。

吴敏英、陈青山的新中国60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轨迹及其启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9月),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对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特点进行归纳概述;彭永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调研报告》(《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1月),从当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入手,剖析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新思路。

赵飞,《十五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研究综述》(《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0月),指出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与灵魂。

纵观现有的文章发现,关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多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关注大学生校内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多于校外思想道德素质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当代高校大学生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特点、价值观念上与原来高校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别。

梁丽营在《“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中这样描述当代大学生,“90后”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概括为:“自信、个性张扬;敢于面对现实,目标明确;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热衷公益事业;依赖网络;没有足够的理想信仰,有明显的功利性;没有明显的团队意识性,挫折教育还不够。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_第三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_5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_第三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_5

第三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道德信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①道德信仰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举世公认的人类生活中十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是最有深刻影响的思想体系,是全世界人民进步人类的思想旗帜,也是当代道德信仰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资源。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流派纷呈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为道德信仰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的理论中,没有给道德信仰过多的阐述,但并不等于马克思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马克思的行为和理论是对生活在社会最低层乃至全人类的道德关怀,是一种更为彻底的道德。

这种关怀理应成为当代道德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论原则和方法论原则。

在当今的中国,克服道德信仰缺失,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更离不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②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道德信仰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其中包括统摄道德行为的道德信仰。

(1)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而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派生物。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①任建东.道德信仰:道德建设的本质与方法[J].唐都学刊,2006(1).②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1.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论文题目: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指导教师:陈秉公教授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的以建立具有终极价值道德信仰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按照道德目标形成道德信仰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道德信仰教育是信仰教育的一种,是最高层次道德教育。

这种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于道德信仰价值的追求、对道德理念的确认或认同,道德情感的产生、道德意志的养成,和形成道德信仰,推动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完成。

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途径之一。

本论文从形而上的道德信仰教育角度统整过去的道德教育,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现象,以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逻辑分析、心理学研究等方法,考察了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国内外研究状况,较为深入的阐述了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基本理论,论证了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及道德信仰状况、道德信仰缺失及成因,剖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对策。

本论文选题意义具有重要性,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性。

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途径之一,研究成果丰富了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知识借鉴。

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

本论文研究的是从形而上的道德信仰教育统整过去的道德教育,从道德信仰教育的高度构建新的道德教育理念,从大学生应有的终极价值关怀入手进行道德教育活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道德信仰缺失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解决当前德育实效性低的问题,有关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研究不仅是涉及大学生的精神选择的问题,更是关乎整个民族的伦理精神的社会问题。

研究成果丰富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建设探索出新的方法,丰富完善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结构,为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知识借鉴。

第二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基本理论。

这是本论文的基础理论部分。

本论文从厘清道德信仰基本概念入手,对于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道德教育、信仰教育及道德信仰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本质就是大学生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它以道德人格的超越赋予大学生自我内在超越的形而上意义,以人格的超越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大学生的自由和价值。

大学生道德信仰具有广泛性、自觉性、形上性、整合性、定向性的特征。

以道德理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构成主体性构成,以道德的本体与价值、道德理想与目标、道德原则与规范构成客体性构成,道德信仰教育是在道德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创造道德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道德信仰一旦形成,在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选择以及社会道德生活方面,为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秩序的调控将发挥强大精神动力。

从道德信仰形成机理上分析至少包括需要体认机制,伦理内化机制,心理整合机制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举世公认的人类生活中十分完整而严密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是最有深刻影响的思想体系,是全世界人民进步人类的思想旗帜,当然也是当代道德信仰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资源。

在当今的中国,克服道德信仰缺失,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更离不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道德信仰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流派纷呈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为道德信仰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借鉴。

第四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及道德信仰状况。

无论是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状况,还是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社会变革的历史,本论文从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时间段对于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对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变化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对当前出现的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现象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规律性探索。

第五章,影响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相关因素。

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整体工程,现代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主观世界的影响日益复杂和突出,影响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因素很多。

本论文从社会风气、市场经济、政治发展、文化传统、大众传媒等分析了社会影响因素;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及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分析了学校因素;从家庭教育的理念、氛围、方式分析了家庭因素;从道德本体的变化性、多元性、宽松性分析了道德本体因素;从道德主体选择的盲目性、素质的差异性、认识的封闭性分析了道德主体因素。

第六章,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对策。

这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

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主要手段,是影响大学生道德信仰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信仰教育是教育者的重要责任。

本论文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塑造具有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理想道德人格为道德信仰教育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伦理道德、道德心理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提出了道德信仰教育要熟悉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大学生践行社会要求、总结检查基本过程;应遵循教育要求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等规律;掌握了灌输性、导向性、主体性、情感性、渗透性、层次性的教育原则;创新说理引导、实践锻炼、熏陶感染、自我教育、心理咨询教育方法;拓宽加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教育、开展以课外活动为主的实践教育、优化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教育、构建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教育、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的教育途径;建构以教育理念、领导体制、队伍建设、完善规范、经费投入、营造氛围为框架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信仰 教育 对策AbstractTitle:The Study on Moral Belief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Major:Politics TheorySupervisor:Chen BinggongThe moral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education with the aim at establishing an ultimate moral belief. The moral belief which formed according to moral aim is an ultimate goal. The moral belief education is belief education in form and the highest moral education in level. This kind of education promotes the seek of college students to moral belief value, and helps to confirming college students’ moral belief, occurring moral sense and cultivating moral will. It will finally shape the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with the result of moral belief. The moral belief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and concrete way in current politic theor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that moral belief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s little actual ef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ast from the angle of metaphysical moral belief education. The research aim is the special group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Then explore and talk about problems related to moral belief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moral belief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ies the research condi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t explain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oral belief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uch deeply. It demonstrates the theory basis of moral belief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analyzes moral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present education condi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risis of moral belief as well as its reason. It dissects the main factors of moral belief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it. The subject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and its research angel is creativ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is practical. It explores new approaches and methods for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enriches the theory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rovides some clues for solving the moral belief crisis of the whole society.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 for guiding moral building of societ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resolve problems on low pragmatically of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integrate the fore-passed one in the form of moral belief education. The thesis will conduct researches on value contents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