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回顾拓展一
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课件

《一首桃花》
林徽因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桃花源记》节选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回顾拓展一》拓展阅读课
题 城 南 庄
题
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 城 南
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庄
同样是描写大自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题 城 南 庄
——《回顾拓展一》拓展阅读 课 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 赵 丽
1、小组共读《三月桃花水》、《一首爱 伤感
《题都城南庄》 《桃花源记》节选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怀念 向往
桃人人去 题
花 依
面 不
面 桃
年 今
唐都
旧 知 花 日 崔城
笑 春
何 处
相 映
此 门
护南
风去红中 庄
。,。,
《三月桃花水》
刘湛秋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 映照着蓝天?呵,河流醒来了! 三月桃花水,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上了河面; 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 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 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 的丁冬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 种啊!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它看见燕子飞上天空,翅膀是裹着白云;它看见 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片片花瓣; 它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炊烟•••••• 比金子还贵呵,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呵,三月桃花水! 呵,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 三月桃花水,叫人多陶醉。 啊!掬一捧,品一口,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回顾拓展一∣人教新课标

回顾·拓展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与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日积月累1.在许多描写景物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1)学生自由吟诵。
(2)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
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三趣味语文1.自由读故事。
2.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理解。
3.教师讲解。
4.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5.拓展延伸1、题秋江独钓图【清】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轮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子:“家有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家老两口有十个女儿,女儿俗称“千金”,十个“千金”就是“万金”;女婿在民间又被叫做“半子”,十个女婿正好就是“五子”。
这叫谜语联。
对联一般上下字数一样多,可有一副却不对称。
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回顾拓展一-人教版

课题:《回顾·拓展一》【自研课导学】晨读课:(25分钟)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日积月累》,争取熟能成诵(20分钟)2、组长检测背诵,做到人人过关。
5分钟。
检测:评出赛读最好的2人,读音响亮的2人,读书最不积极的2人,进入小组积分。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自读自悟:《回顾·拓展一》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日积月累》中诗句的意思。
自主积累:搜集《日积月累》中诗句的原诗,并工整地抄写在预习本上。
自主感悟:默读《妙答“一”字诗》,想一想这段小故事的妙处在哪里?【展示课导学】(时段:上午)学习主题(1分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我能理解《日积月累》中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随堂笔记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交流平台内容:阅读“交流平台”对话,回顾本组课文学法: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第15页“交流平台”的对话,明确本次的交流要点。
2、快速浏览第一单元4片课文,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分析作者使用联想和想象的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完成随堂笔记(一)预时:5分钟交流与分享A.两人帮辅队:1、解决在自研中遇到的问题,2、齐读日积月累2遍。
预时:3分钟挑战与冲刺B.五人互助组:组长主持,组内深入循环探讨:写作运用联想与想象有什么魅力?预时:3分钟准备与预展C.十人共同体:⑴抽签:导生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⑵预展:科研组长负责:A结合展示方案有效分工(板书组、预展组、过关组)B各组规划板书,做好组内预展;C 朗读《日积月累》预时:8分钟表现一:我是小小分析员建议:当一回课文分析员,带领大家回顾本组课文中使用了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并分析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回顾·拓展一-人教新课标 (共12张PPT)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舂泥更护花。——龚自珍
这句诗出自清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从字面 上看,它的意思是:飘落的花不是无情 之物,落在 泥土里成了肥料,还可以哺育花。诗人以花自喻, 说明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这句诗出自张维屏的《新雷》。诗中的“造 物” 即“造物者”,指天。这句诗的意思是:天没有 言 语却有情意,每当寒冷过去我们便感觉到春天已来 临。流露出诗人对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
回顾 ·拓展 一
交流平台
—、点拨
此次“交流平台”是围绕着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来展开的, 也就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的。交流前要阅读对话,把握对话的重点,再回顾本组的课文, 可以接着课本上的对话,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 和想象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交流,可以先说说自己在课 外阅读中所看到的类似文章的题目、内容,再重点介绍文章的 写作特点及自己读后的感受。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2021/5/12021/5/15/1/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12021/5/1May 1,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2021/5/12021/5/12021/5/1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这一句出自刘方平的《月夜》。意思是:今天晚 上,我格外地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听到透 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这一句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讲 了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用笛子吹奏的 缠绵哀怨的《折杨柳》曲子的时候,发出感慨:此 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涌 起一股强烈的思乡 伤别之情呢?
(优)优选六上语文回顾拓展一pptppt文档

二、日积月累
下列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句,能让我们感受到清 新而有情致的大自然,了解诗人借大自然表达的思想 感情。读一读,看谁记得更快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出自陈与义的《襄邑道中》,意思是: 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没有动,殊不知,云和 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读一读,看谁记得更快些。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读读写写
清爽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精致 蕴含 奥秘 侠客 静谧 追随 小巷 俏丽 烘烤 音韵 演奏 探索 勤勉 漫游 亲吻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左冲右撞 意味深长 庞然大物 行色匆匆
读读记记
神奇 优雅 辨认 清新 欢悦 清脆
凝聚 恶作剧 奇妙无比 不拘一格
年过花甲
一、交流平台
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追 (人随元稹小)在巷 俏客丽 烘烤居音韵洛演奏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用笛子吹奏
出自元稹(zhěn)的《菊花》,意思是:不是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菊花开过,大自然中再没有其他花开放了
的《闻杨柳》的曲子,于是发出感慨:此时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幻灯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回顾拓展一∣人教新课标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最后两句意为:今天晚上,我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听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
通过同桌提醒的方式提高学生识记的积极性
检查学生对本单元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由读。大致了解市局的字面含义
教
学
过
程
趣味语文
(3)《新雷Βιβλιοθήκη (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备课班级
六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余淼
课题:回顾拓展一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本次回顾拓展仅仅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进行设计,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体会文章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我安排词语盘点、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个板块,日积月累的内容是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优美诗句,感受清新而有情致的大自然,了解诗人借助自然表达的思想感情趣味语文重在理解“一”字诗的妙处。
2、(1)《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最后两句意为:花不是无情无义之物,它落在泥土里成了肥料,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说的是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之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2)《月夜》(刘方平)
3、学生根据理解自由背诵这些诗句,并说说诗句的含义、
1、学生自读故事,读准、读通
2、同桌交流,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一”字诗的妙处?并全班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优质教案_28

回顾拓展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重点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师生活动过程交流平台(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充分使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1)在很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幻灯片)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所以,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
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个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
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1)自由读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从字面上 看,飘落的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 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诗人以花自喻,说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讲了诗 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用笛子吹奏 的《闻杨柳》的曲子,于是发出感慨:此时
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
和亲人呢?
描写大自然的名句-04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出自陈与义的《襄邑道中》,意思是: 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没有动,殊不知,云和 我一起往东飘去。
明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
不变,自信高尚的情操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描写大自然的名句-01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出自张维屏的《新雷》,诗中的“造物” 即造物者,指天。意思是:天没有言语却有 情意,每当寒冷过去便让我们觉得春天已来 临。
描写大自然的名句-02
读读原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描写大自然的名句-05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出自元稹(zhěn)的《菊花》,意思是:不 是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 霜,菊花开过,大自然中再没有其他花开放 了。
描写大自然的名句-0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风)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
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唐· 温庭范《 题望苑驿》 •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五代前蜀· 韦庄《菩萨 蛮》 •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五代后蜀· 魏 承班《玉楼春》 •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宋· 钱惟演《 木兰花》 •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 张来《春 日》 •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 梅 尧臣《苏幕遮》 •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 欧阳修《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山中访友》《山雨》是以散文的形 式,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意思。
《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 以游记的形式,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意思。
阅读P152《林海》
《林海》这篇课文的结构主要有 以下三个特点。
(一)先总后分 课文共六个自然段,作者采用总起 (第一自然段)分述(后五个自然段) 的结构形式,先写对大兴安岭的总的印 象,接着从“岭、林、花联想到木材, 具体地分述,条理分明地记叙了他的所 见所闻所想。
趣味语文
读短文,想想妙在哪?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位渔翁一钓钩。 妙答“一”字诗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欣赏:
这个小故事读起来饶有趣味,其妙处就在于 才子陈沆(hàng)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十个“一” 字恰当地分布到一首诗中,而且借景抒情,创造 了诗的意境。
陈沆由眼前的河水、渡口和艄公引发联想: 一片孤帆,一片单桨,一叶渔舟,一位老渔翁在 江边悬钩独钓。渔人时而俯身,时而仰起,时而 开怀大笑,天色已晚,一轮江月映入江中,把江 水染成了一片秋色。
读读写写蕴含
瀑布
奥秘
陡峭
侠客
挺拔
静谧
追随
探索
小巷
勤勉
俏丽
漫游 别有深意
烘烤
亲吻
音韵
演奏
德高望重 意味深长
津津乐道
左冲右撞
庞然大物
行色匆匆
读读记记
神奇
凝聚
优雅
恶作剧
辨认
清新
欢悦
清脆
奇妙无比
不拘一格
年过花甲
下列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句,能让我们感受到清 新而有情致的大自然,了解诗人借大自然表达的思想 感情。读一读,看谁记得更快些。
一字诗
纪晓岚(清) 一篙一橹一渔舟 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钓一江秋
何佩玉(清) 一花一柳一鱼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中一寺 一林黄叶一僧归
《山中访友》《山雨》 《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
《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 水》都是写实、写景。重点描写了景点的美 丽景色。 《山中访友》《山雨》这两篇课文,不仅 有作者对景物的真是描绘,更加入了作者其 它的想象,作者把自己也写进文章中,写进 大自然中,大量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等修辞手 法,使得人物一体,物人一体。
(二)前后呼应 课文以对“大兴安岭”这个名字含 义的理解为线索,先在开头点明“大兴 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让人感到亲切、 舒服;最后在结尾段“联想到‘兴安’” 中用“所以,我们美丽的兴安岭真是越 看越可爱!”再次呼应开头。
(三)层层深入 课文的分述是以作者对“大兴安岭”这 个名字的理解过程来安排的。作者先写景, 通过细致的描写岭、林、花,让人感受到大 兴安岭的美;接着由“谁进入岭中,看到那 数不尽的青松白桦,怎能不马上向四面八方 望一望呢?”这一反问句自然地引出联想到 祖国建设。由写景到联想,实际上是由大兴 安岭的外在美写到内在美,递进式地层层深 入。
3、排比,突出变化美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 ,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 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 呢!”这里使用了排比手法,既写出了 大兴安岭的千山一碧,又显示了绿色 的细微差别、层次与变化。
4、拟人,突出整体美 作者先由远及近地写河岸有许多野 花,松影下有各种小花,花丛里藏着小 果;然后把树与花果联系起来写道:“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 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多漂亮啊! 老舍真是妙笔生花,把兴安岭当成一位 俏丽妖艳、巧于梳妆的姑娘来写,从下 到下,由树到花,浑然一体,色彩缤纷 ,突出了它的整体美。
新 雷
张维屏
浩荡离愁白日斜,
造物无言却有情,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出自刘方平的《月夜》,意思是:今天 晚上,我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 还听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
描写大自然的名句-03
语言特色: 1、巧对比,突出温柔美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 ‘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 险峻。”作者看到大兴安岭联想到秦岭, 拿秦岭的险峻、盛气凌人来比较,突出了 大兴安岭的温柔可爱。
2、巧比喻,突出壮阔美 “目之所有,哪里都是绿的。的确 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作 者把大兴安岭比做大海,突出了它的宽 广浩瀚;把群岭及其林木比做大海的波 浪,化静为动,充满了活力,突出了森 林的壮阔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