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答案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单元质量检测一 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一) (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百舸.(gě)碧.透(bì)峥嵘.(róng)挥斥方遒.(qiú)B。
颓.圮(tí)篱.墙(lí)彷.徨(páng)默默彳亍..(chìchù)C.河畔.(bàn)漫溯.(sù)青荇.(xìng) 星辉斑斓.(lán)D.火钵.(bō)飘泊.(bó)纤.绳(qiān)忸怩..不安(niǔní)解析:选A B项,“颓”应读tuí.C项,“畔”应读pàn。
D项,“纤”应读qiàn.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
咒语凌侮荆棘团箕B。
舵手湿漉跫音花辨C.榆荫荡漾寂廖浮藻D.艳影凄宛呕歌羯石解析:选B A项,没有错别字。
B项,辨—瓣.C项,荫-阴,廖—寥。
D项,宛—婉,呕—讴,羯-碣.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做了多年的________歌手,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出版个人首张专辑他信心百倍.②深秋时节的九寨沟色彩________,更加彰显出她独有的魅力和绚丽的色彩。
③一群大雁在________的天空飞翔。
迢迢征途,漫漫风雪,都无法让执着的雁阵有所动摇和懈怠。
A。
漂泊斑斓寥廓 B.漂泊璀璨辽阔C。
飘零斑斓辽阔D。
飘零璀璨寥廓解析:选A漂泊:a、随波浮动或停泊;b、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飘零:a、(花、叶等)坠落,飘落;b、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句①要表达的意思是歌手为生活所迫而到处奔走,有着居无定所的经历,所以用“漂泊"比较恰当。
斑斓:灿烂多彩.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句②的表达侧重于九寨沟深秋时节色彩的灿烂,所以选用“斑斓”比较恰当。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综合质量检测 版含解析

综合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
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
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
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
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
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
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91110135】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
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
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
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
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
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种风格的另一体现,是苏轼将“平淡”解释为“绚烂之极也”,而这种平淡,还应该包含“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丰富内涵。
他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说明了这种审美趣味,一是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岂非说明最美的审美对象,正是姿态横生的自然存在。
另一首是写李花,“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
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秾”。
在东坡先生的眼中,纯白的李花虽然没有其他花卉的绚丽色彩,却是更强烈、更浓烈地传递出春天的信息。
2019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含解析)

单元评估检测(一)(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一、语基语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舷梯(xián) 半晌.(xiǎnɡ) 桅.杆(wéi) 千载.难逢(zǎi)B.噩.梦(è) 枯萎.(wěi) 恐怖.(bù) 受难.(nán)C.雏.菊(chú) 窒.息(zhì) 焚.尸(fěn) 凋.残(diāo)D.签.字(qiān) 肃穆.(mù) 勋绶.(shòu) 一瘸.一拐(qué)解析:选D。
A项“晌”应读“shǎnɡ”。
B项“难”应读“nàn”。
C项“焚”应读“fé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日本与中国有绕不开的历史恩怨,又不能从日美同盟中脱身。
它可以羡慕的对象是印度,因为印度能够做到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
B.不管承认与否,在国家队层面已经差得难以启齿的中国足球,竟然在亚冠风生水起....,引起亚洲各个俱乐部的高度重视。
现在,中超各队都有了比试亚冠的强烈欲望。
C.被化工区改变的,不仅是杭州湾的捕鱼业,还有人们的生活,更让我们大眼瞪小眼.....的是这个昔日的渔村早已面目全非。
D.今日的繁华、整洁、有序,让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故乡。
曾几何时....,因为脏乱差出了名,所以一提到故乡,就有一种耻辱感。
解析:选B。
A项“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可改为“左右逢源”。
C 项“大眼瞪小眼”,调侃时说的话,形容当时很尴尬,没法解决问题。
此处意在表述很惊讶,可改为“目瞪口呆”。
D项“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此处可改为“曾经”。
3.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距波兰首都不远处的奥斯威辛市附近大小40多个集中营的总称。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

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
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
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
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
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
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
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
《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练习:单元质量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积累(共25分,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ɡě)寥.廓(liáo)峥嵘.(rónɡ) 挥斥方遒.(qiú)B.颓.圮(tí) 篱.墙(lí)彷.徨(pánɡ) 默默彳亍..(chì chù)C.河畔.(bàn) 漫溯.(sù)青荇.(xìnɡ) 星辉斑斓.(lán)D.火钵.(bō) 飘泊.(bó)纤.绳(qiān) 忸怩..不安(niǔ ní)解析:B项,“颓”应读tuí;C项,“畔”应读pàn;D项,“纤”应读qiàn。
答案:A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自古以来,总是有人因为两三句话红了脸、动了手,________之争,最后伤害的往往是双方,甚至于更多的人。
②22日傍晚,江苏南京城再度迎来绚丽晚霞,放眼望去,透彻的天空呈现的五彩________,令人舒心。
③天津河西区居民朱秀芳坚定着勇往直前的信念,用28年的坚强,________患有脑瘫的儿子,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
A.意气斑斓养育B.义气斑驳抚育C.意气斑驳抚育D.义气斑斓养育解析:意气: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用在①处合适。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斑斓:灿烂多彩。
“五彩斑斓”搭配合适。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养育:抚养和教育。
抚育: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生长。
③处说的是朱秀芳照顾患脑瘫的儿子,用“养育”更合适。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获得了助学金,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教育局的文件,信息闭塞的她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1+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一)第一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7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9942024】①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可轻易言死。
②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③对于这样的意见,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④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⑤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A[①苟且偷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意思。
与语境不合。
“苟且偷生”与“不可轻易言死”相对,应该用“苟且偷生”。
②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可以作定语,使用正确。
③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等)。
本句不是“搬用”的意思,而是“笼统含糊,不加分析”的意思,应用“囫囵吞枣”。
④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的意思。
虽也可在前边先列举一些事物,但一般都不在前边列出具体事物。
而“应有尽有”有概括的作用,运用时可以跟总括性的词语搭配,也可以先在前边列举一些事物,而后用“应有尽有”来总括。
所以此处应用“应有尽有”。
⑤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使用正确。
⑥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导学号:79942025】A.这部迪士尼动画影片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评(一)第一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7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9942024】①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可轻易言死。
②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③对于这样的意见,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④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⑤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A[①苟且偷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意思。
与语境不合。
“苟且偷生”与“不可轻易言死”相对,应该用“苟且偷生”。
②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可以作定语,使用正确。
③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等)。
本句不是“搬用”的意思,而是“笼统含糊,不加分析”的意思,应用“囫囵吞枣”。
④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的意思。
虽也可在前边先列举一些事物,但一般都不在前边列出具体事物。
而“应有尽有”有概括的作用,运用时可以跟总括性的词语搭配,也可以先在前边列举一些事物,而后用“应有尽有”来总括。
所以此处应用“应有尽有”。
⑤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使用正确。
⑥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导学号:79942025】A.这部迪士尼动画影片不仅故事有趣,动物主角可爱,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能将哲理意义、文化内涵自然巧妙地融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给人以启迪。
B.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上,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开创了华人在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至高奖项上零的突破。
C.《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D.我国即将实施的首部慈善法对慈善活动进行了明确界定,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规定。
A[B项,搭配不当,“开创了……零的突破”应改为“实现了……零的突破”。
C 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
应改为“节目组力求把该节目打造成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
D项,“同时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慈善服务等方面”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改为“在规范慈善组织设立运营、开展慈善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导学号:79942026】A.承蒙你看得起我,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遗憾的是毕竟资历尚浅,能力有限,我只能敬谢不敏了。
B.学生小王去找学校心理老师,他说:“抱歉打扰了!我想跟你垂询一下如何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C.我们家要是在过去可要算是“书香门第”了,家教一贯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
D.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矛盾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说:“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A[B项,“垂询”为敬辞,不能用于自己;C项,“令尊”称别人的父亲。
此处应为“家父”;D项,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
]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诗中的“万户侯”,原意是食邑万户的侯爵。
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B.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具有以现代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嫁接融合、婉约朦胧的特点,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C.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
《再别康桥》以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D.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
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强调诗人的时代使命感。
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B[“现代派”应为“象征派”。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导学号:79942027】(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面对湘江,看着美丽的秋色,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2)戴望舒在《雨巷》中,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逢着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姑娘。
(3)“柳”在诗歌中一直被诗人作为“留”的谐音词,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也不例外,其中含“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二、阅读理解(35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6分)【导学号:79942028】我不知道风——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6.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共有六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
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更给吟唱者添上几分“梦”态。
7.“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话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
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6分)煤的对话艾青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8.结合这首诗的主旨,说说诗人为什么以煤作意象?(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旨:通过树木被埋到地层深处变成煤后,渴望在烈火中再生的诉说,歌颂了被压迫的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原因:煤深藏在地下,热能巨大,一旦燃烧便烈火熊熊。
煤和被压迫的民族有相似点,诗人借煤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煤作为这首诗的意象非常妥帖。
9.有人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时说“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强烈的反差”是指作者平静的问话与煤炽热如火的回答之间一冷一热的反差,这样写,用“我”的冷静反衬煤的热烈,使煤的自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9分)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②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④外三两弦。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C[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项,曲解文意,“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
]11.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