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练习、知识点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点及典型例题知识框图朱国林定义: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的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数或式(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解方程:求方程解的过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母为小数的方程:先将小数变为整数,然后再去分母一元一解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次方程>重和叠差问倍题分:问借题助:可于以韦从恩题图目列中方看程出,明主确要的有等人量数关重系叠或面积重叠课外拓展应用题类型审题: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尤其是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过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程检验: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这是在草稿纸上完成或心里完成的,并写出答案以及答,这是在试卷上完成的关于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拓展教材中的概念: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 x+2=x+3 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从概念上来看,是一元一次方程,但稍作变形,就是 2=3,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因此,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是: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并且能变形为 ax=b (a ≠0,a 、b 均为常数)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也就是说,一元一次方程一定只有一个解。
-关于用方程解应用题的秘诀:相关条件设未知数,剩余条件列方程考点一、判断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简单应用 考点二、关于在解方程过程中的某些变形问题,只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考点三、解一元一次方程考点四、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与实际生活无关的题目(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考点五、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题目(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将考点与相应习题联系起来考点一、判断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简单应用 1、下列等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12(x 1) 2x 1x 1 A .3x=y -1B .C .3(x -1)= -2x -3D .3x 2-2=3E . x1 12 12 3x y 2 x2 0 x x 2 2x3 0 , 中一元一次方程的个数为(2、在方程 A .1 个 , , )x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3x6 0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a3、如果 a2 1,方程的解为。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五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知识点及练习题重要知识点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个人品德及作用练习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2.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B.社会利益关系C.社会政治形态D.社会意识形态3.人类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B.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C.人类道德的发展与法律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D.人类道德的发展是进步与落后、善良与邪恶斗争的历史4.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A.义利之辨B.理欲之辨C.公私之辨D.生死之辩5.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问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B.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C. 必须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道德予以否定D. 要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出发,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6.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A. 土地革命战争前后B.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C. 五四运动前后D. 抗日战争后7. 为什么人服务是道德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为政党服务B. 为人民服务C.为军队服务D.为群众服务8.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B.个人主义C.整体主义D.国家主义9.关于集体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B.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同等重要C.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利益D. 集体主义就是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10.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具有鲜明的(),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候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西部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
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中亚、南美东南角沙漠与荒漠的区别: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②沙漠: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7.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大尺度上:①影响因素:主要受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
②植被的变化:a. 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
(纬度地带性)b.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经度地带性)(2)中尺度上:①影响因素:地形。
②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垂直地带性)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3.林线: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3)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物尘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第一节土壤1.土壤①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杨峰、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③颜色:如如东北黑土,南方红壤,四川盆地紫土,黄土高原的黄土、盐碱地的白土。
④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
(颗粒由大到小,透气性减弱,保水保肥性增强。
)⑤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矿物质(约45%)、有机质(约5%)、空气和水分(两者都是约20%-30%)2.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发展和合作知识点总结及题目练习(含答案)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知识点总结一、地域发展差异目前,全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分别居住在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⑴领土面积大小不同从陆地面积来看,有的国家幅员辽阔,有的国家地域狭小。
俄罗斯面积约170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梵蒂冈面积仅0.44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中国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其次是印度、美国等。
有的国家人口很少,如梵蒂冈人口不足1000人⑶政治体制不同从政治体制上看,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⑷发展水平不同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①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
主要发达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②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国家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南北关系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的南北差异,国际上把这种经济发展差异说成是“南北差距”。
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在国际上,一般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问题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原因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比较(如图所示)⑵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6%,但其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到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72%,人均国民收入约为3.81万美元,如美国和日本分别达到4.72万美元和3.79万美元。
2009年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4%,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世界总值的28%左右。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1、透镜的概念: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主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光心:光线通过透镜上某一点时,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做光心。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经凹透镜折射后要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透镜的焦点 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2、凸透镜的光学性质: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2、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3、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又叫会聚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图四),所以又叫发散透镜。
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作图,补画光路图。
方法:(1)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即沿直线传播)(2)对于凸透镜:一边为平行光,另一边就为会聚于焦点光。
(3)对于凹透镜:一边为平行光,另一边就为发散光(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另一侧的焦点上。
)练习题1.透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厚________薄的,叫做________镜,它能使光线________,所以又叫做________透镜;另一类是________薄________厚的,叫做________镜,它能使光线________,所以又叫做________透镜.2.老花眼镜(远视眼镜)是________镜,近视眼镜是________镜.3.凸透镜有________个________焦点.4.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光路的可逆原理可知: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________;②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其方向________;③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________.5.小华用________透镜会聚太阳光,在________处可以点燃火柴;把光源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处,通过凸透镜后成为一束平行光线.6.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甲和乙,已知甲的焦距大于乙的焦距,则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________.7.一束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则()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 D.一定你原来靠近主光轴8.“用冰取火”时,首先要把冰块磨成()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凸面镜9.完成图所示光路图10.如图所示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__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有________11.下列所示的透镜对光线起什么作用。
初中生物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生物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为人体膝跳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膝跳反射属于复杂(条件)反射B.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传导途径为:5→4→3→6→8→7→3→2→1C.若6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叩击韧带后不能完成膝跳反射,也不能产生感觉D.叩击韧带后,先抬起小腿,后产生感觉,说明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作用2.下面是小明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画的近视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图,其中正确的是()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3.人听到声音需要以下结构的参与,请选出正确的顺序:①听小骨②鼓膜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外耳道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①②③④⑤B.④②①③⑤C.④①②③⑤D.④③①②⑤4.北京电视台在国内最早推出手语节目,方便听障人士了解时事新闻。
他们观看节目时,图像信息成像于()A.角膜B.晶状体C.睫状体D.视网膜5.下列有关眼、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B.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时,物像落到视网膜前方C.内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D.由远眺转为看书,晶状体的曲度由小变大6.如图是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图中表示树突的是A.①B.②C.③D.④7.下表中能正确表达其左侧图所示关系的是()甲乙丙丁A眼球壁的中膜角膜虹膜脉络膜B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神经C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器官消化腺D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A.A B.B C.C D.D8.下图为神经元(或叫神经细胞),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是细胞体,④是树突B.该图可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②接受刺激后能将兴奋传到至①或④D.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剌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9.听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是A.耳蜗B.鼓膜C.听觉中枢D.半规管10.我们的大脑中有很多如下图所示的细胞。
以下对这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细胞叫神经元B.这种细胞没有细胞核C.这种细胞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1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脑干中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B.人醉酒后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说明酒精已经麻醉了小脑C.人的神经系统非常复杂,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D.某同学因看了一篇感人的文章而流泪,这是人类特有的反射12.如图为人体膝跳反射示意图,①~④分别代表反射弧的不同结构,其中④代表的结构是()A.感受器B.效应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13.如图是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膝跳反射的完成,需要大脑皮层一定区域的参与B.做膝跳反射实验时,应用小锤敲击5所示的部位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D.该反射活动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④→②→①→③→⑤14.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做膝跳反射实验时,应用小锤敲击5所示的部位B.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5→4→3→2→1C.膝跳反射属于简单的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膝跳反射的完成,需要大脑皮层一定区域的参与15.下图是人体膝跳反射活动实验的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若没有橡皮小锤,也可用手掌内侧边缘叩击B.控制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C.膝跳反射大脑没有参与,大脑不能影响完成D.膝跳反射属于先天性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16.下列流程图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其中不正确的是A.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B.视觉的形成: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皮层C.尿的形成和排出: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收集管→尿液D.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内耳→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1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C.神经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里D.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1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B.在正常情况下,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受大脑控制C.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D.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神经细胞19.乐乐在整理“神经系统的组成”这一节的相关概念时,制作了如下概念图,其中对相关概念解读不正确的是A.③是周围神经系统B.⑤具有呼吸、心跳等多种神经中枢C.④是脑干D.②是①与人体其他细胞最明显的区别20.植物人有心跳、有呼吸,但不能自主活动,没有意识或意识朦胧。
2023版《概论》第五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重要知识点1.中国特益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20世纪70年代,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时代主题是()A.革命与战争B.和平与发展C.合作与共赢D.开放与融通2、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A.经济革命B.信息技术C.全球化D.多极化3、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加件的发生,()的弊端初步暴露出来……A.社会主乂B.大跃进C.苏联模式D.人民公社化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了错误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A.邓小平B.陈云C.叶剑英D.胡耀邦5、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D.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6、我国改革从()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B.计划少一点,市场多一点C.包干到户D.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解放思想8、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A.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D.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的基本路线。
第五章练习题

第五章 练习题一、 选择题1、下列开环传递函数所表示的系统,属于最小相位系统的是( )。
(A) ()()12151++-s s s (B) Ts Ts +-11 (T>0)(C) ()()13121+++s s s (D) ()()232-++s s s s【答案】C 【知识点】第五章【解析】该题考查考生什么是最小相位系统。
最小相位系统:若系统传递函数G(s)的所有零点和极点均在s 平面的左半平面,则该系统称为最小相位系统。
所以,答案为C 。
2.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如图所示,它对应的传递函数G(s)为( )A. 1+TsB.1 1+TsC. 1TsD. (1+Ts)2【答案】A【知识点】第五章【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典型环节的伯德图。
图中为一阶微分环节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
所以,答案为A。
3.图示对应的环节为( )A. TsB.1 1+TsC. 1+TsD. 1 Ts【答案】C【知识点】第五章【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典型环节的乃奎斯特图。
图中为一阶微分环节的乃奎斯特图。
所以,答案为C。
4.若系统的Bode图在ω=5处出现转折(如图所示),这说明系统中有( )环节。
A. 5s+1B. (5s+1)2C. 0.2s+1D. 10212(.)s【答案】D【知识点】第五章【解析】该题考查考生由伯德图估计最小相位系统。
由图可以看出转折点为5,并且是由-20dB/dec →-60dB/dec ,所以,必然是在5这个转折点处,出现了两个惯性环节。
因此,答案为D 。
5.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G(s)=se Ts K τ-+1,其幅频特性|G(j ω)|应为( )A. K T e 1+-ωτB. K T e 1+-ωτωC. K T e 2221+-ωτωD. K T 122+ω【答案】D【知识点】第五章【解析】该题考查考生频率特性。
题目中的传递函数包括延迟环节,容易迷惑考生。
但延迟环节对系统的幅频特性无影响。
所以,答案为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于产业转入区: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②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③促进区域城市化,接受污染严重的企业环境污染加剧,区域景观发生变化;④大量产业的转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对于产业转出区:①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②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与营销;③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转出,减轻环境污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区域景观发生变化;④产业转出,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
鉴于以上因素,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时候要注意:①尽量引进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②引进产业时,要注意技术的引进,并控制污染严重企业的转入;③大力发展科技,加大对产品的研发、营销,逐步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第五章练习
2012年1月,国内最大规模运煤专线——蒙西到华中运煤铁路(即蒙华铁路)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
蒙华铁路北起东乌铁路浩勒报吉站,终点到达江西省吉安市,线路全长 1837千米,规划设计年煤炭输送能力为2亿吨,预计2017年将建成投入使用。
完成下面两题。
1.建设蒙华铁路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地质地形
B.河流分布
C.人口数量增加
D.国民经济发展
2.下列措施中不利于缓解华中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的是( )
A.实施能源多元化,积极开发新能源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冶金工业
C.实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
D.增强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能力
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3.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A.管道运输
B.高压输电
C.水陆联运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4.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侵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5.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
A.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B.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C.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D.从根本上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近年来,中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
富士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关闭上海工厂,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读资料,回答6~7题。
6.“西进运动”( )
A.是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的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
7.“西进运动”的影响有( )
A.促进西部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东部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下图为我国两省级行政区之间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资源密集型产业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产业转出对乙省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加重环境污染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东亚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导因素是( )
A.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便于原料输入,产品输出
C.人口多,市场大
D.资源丰富,就近获取原料
高档圣诞树由鲜活的树装饰而成。
低档圣诞树是由仿真材料制成的,价格低,销量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深圳成为世界低档圣诞树的重要生产基地。
21世纪初,由于生产成本提高, 深圳圣诞树产业受到很大冲击,有的企业将圣诞树生产转移到江西赣州,但是出口效益没有明显提高。
据此完成11~33题。
11.从世界范围看,影响高档圣诞树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距离
B.热量条件
C.劳动力价格
D.种植技术
12.低挡圣诞树生产由发达国家至我国深圳再向赣州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圣诞树销量快速增长并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B.世界圣诞树市场由欧美向东亚地区转移
C.发达国家原材料枯竭而我国原材料丰富
D.企业追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13.企业将圣诞树生产由深圳转移到赣州后,提高了出口圣诞树的( )
A.运输成本
B.用地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劳动力成本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就提出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
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保障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据此回答14~15题。
14.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用水紧张的举措之一,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南水北调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密集、工业耗水量大
B.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运河从太湖提水北送
C.中线要穿越秦岭中段,跨过黄河到华北
D.三条路线中,西线的工程量最大
15.南水北调工程全部竣工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
①长江下游水量减少,其通航能力会大大降低②基本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
③南方与北方的生态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④彻底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下图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工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西起自治区,东至工业基地,所输送的能
源是。
“西电东送”工程的作用是把西南、中南地区的电力送达三角洲和三角洲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中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是省的,水电作为常规能源具有的突出优点是
①;②。
3.将气与电输送到图中A处的原因是A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市是我国能源调人量最大的城市。
4.图中B处是我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简述开发这个基地的战略意义(从能源输出地区和受益地区两个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