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伞棒舞”中“打棒”的文化生成背景word精品文档5页
聊城“运河伞棒舞”初探

聊城“运河伞棒舞”初探梁辰;黄玉松【摘要】“运河伞棒舞”是聊城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运河伞棒舞”历史悠久,风格特点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它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至今仍活跃在鲁西大地上。
文化是无国界的,应该将“伞棒舞”在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上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熟悉它,并进行交流,从而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如果将这种文化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则可以用这些资金来进行这类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The canal umbrella great dance"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lk dance in Liaocheng area.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styl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haracterized by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authentic. It is still very popular in the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as a folk art treasures. Culture is without border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umbrella great dance" should be showed in a much larger and broader stage that everyone can know it and make it a better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I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could be changed into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brought economic benefits, the funds then could be used for this kind of folk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and protection work. This paper is mainly focused on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ence value of the "canal umbrella great dance" and proposing the way to protect them.【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聊城梁闸村;运河伞棒舞;艺术特点;保护传承【作者】梁辰;黄玉松【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252000;聊城市文化馆,山东聊城25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16“运河伞棒舞”属于运河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至今约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的起源与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的起源与分析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的形成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有着紧密联系,是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引言: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4%。
他们人口虽少,但分布较广,并且多居高山、丛林中,地理环境恶劣。
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造就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多样性。
他们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
一、竹杆舞的起源与分类。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竹竿舞的形式是:平行摆开两条腿一样粗细的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根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可见,竹竿舞既是一种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健康活动。
此项活动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时受广大观众赞誉并获奖,第九届民运会上被定为表演项目。
在2002年4月中旬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上,竹竿舞倍受青睐,众多与会佳宾和政要在开会之余,与黎族小伙、姑娘共跳竹竿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放松身心的最好运动。
该项目体现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运河伞棒舞”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运河伞棒舞”研究摘要:“运河伞棒舞”是一种集“伞棒舞”、扭秧歌、火流星等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是聊城地区依托运河民生发展起来的当地民间舞蹈,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鲁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
笔者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从“运河伞棒舞”的起源出发,以“伞”、“棒”、“板”三种角色的舞蹈形态为主线,研究其中隐喻的人与运河文化、武术文化与水神信仰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运河文化精神。
关键词:“运河伞棒舞”、文化生态、运河文化“文化生态学是可以视为哲学或文化学的新的研究领域,也可以说是生态的文明论。
该成果…是关于‘文化生态’的哲学,以‘人’的存在为基点阐发文化生态的哲学…即文化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文化及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存智慧”[]。
文化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之下的生存智慧,是人性与文化性综合作用的共同体。
“运河伞棒舞”是位于鲁西地区一种集“伞棒舞”、扭秧歌、火流星等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是鲁西人在运河文化生态这一社会环境下生存智慧的集中表现。
一、“运河伞棒舞”的起源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记载,“明朝末年的一个春天,百余艘运粮船行至梁闸码头南,因枯水而搁浅了七七四十九天押粮京官闲居无聊,便令地方官邀聚当地艺人登船献艺”[],当地人经过一系列的丝竹管弦、舞龙舞狮活动后,仍旧没有调动押运京官的兴致,当地官员便招纳当地精通武术的人,后来梁某带领其他人前来为其表演,经过几个回合之后,京官命令梁某手持道具与他人搏斗,此时梁某与众弟子随机借用京官押运粮船的绫罗盖伞与差役手中的黑红棍,并折断手中的扁担,击打成有规律的节奏,从此,产生了“运河秧歌”,经过多年的发展,2015年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名为“运河伞棒舞”。
从“运河伞棒舞”的起源来看,出现了三种道具,分别是“绫罗盖伞”、“黑红棍”、“扁担”,而“绫罗盖伞”是漕船(押运国库粮食的船只)上的伞,伞“是帝国权威或地方官对他统治下的臣民的庇护的象征,那么在民众一面,伞便成为其表达顺从、拥护的一种符号。
繁华过后落寞的运河音乐文化

繁华过后落寞的运河音乐文化作者:许士红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5期【摘要】“伞棒舞”是聊城市运河沿岸运河秧歌的精髓,它发源于兴盛一时的运河码头梁水镇梁闸村。
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具有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
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让这些特色的音乐文化展现新的生机,还需要各部门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关键词】运河;梁水镇梁闸村;伞棒舞;保护传承2015年2月14日,笔者在两位朋友的帮助下历经两个小时来到了伞棒舞地三代传人崔合生的家中,受到了崔老师和其他伞棒舞演出成员的热情款待。
关于伞棒舞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上只有两篇文章,它的形成与发展与运河乃至运河经济的兴衰又紧密的联系,将这些特有的音乐文化做系统的研究在当下成为紧要任务。
一、“伞棒舞”的由来山东段运河自开挖起曾几度兴废,明朝永乐年间进行了山东段的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运河全线畅通并持续了四百年之久。
梁水镇梁乡闸明清时期是古运河上的一个大型水闸码头,该村秧歌舞随漕运的繁荣而兴盛,也是“运河伞棒舞”的发源地。
据崔老师讲,“伞棒舞”是由武术演变而来,这在表演过程中的动作中也不难看出来。
在明朝时期,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运河上经过,运河也是南粮北调的主要渠道,有一只运粮船对行至梁乡闸码头时天气突然降温,船只被冻结在了河面上无法继续前行。
押粮的京官感到非常的无聊,就找当地的而艺人献艺,之后他还不满意,就问当地有没有一些新鲜的玩意儿,统管一片地方的保长就让精通武术技巧的姓梁的村民带领他的弟子将几个船只对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型舞台,在耍拳脚的过程中头脑聪明的梁某向京官借绫罗伞和纤板一用,再加上武术动作继而形成了好听击打乐。
押粮京官对这种艺术很惊讶,也很高兴,后来也进行了多次表演,崔老师说听上辈人讲当时给了当地的村民一些肉、酒之类的东西。
后来当地的人就借用枣木棍和纤板,折断的纤板就行了打节奏的大板,枣木棍当棒,绫罗伞改用现在的伞,就形成了当地有名的伞棒舞,后来运河两岸的男子舞动纤板、击棍娱乐颇为盛行。
蒲州伞秧歌文化背景

蒲州伞秧歌文化背景关于民间舞蹈这一概念,《辞海》的解释是:“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吕氏春秋·古乐》云:“帝尧立,乃命质为乐。
质乃笑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糜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磐之音,以致舞百兽。
”从古时,人们就在古乐的伴随下载歌载舞。
民间舞蹈很多都包含了宗教信仰与祭祀礼仪,这些都是从原始巫舞中提炼出来的,随着民众生活与社会需要,逐渐分为两个部分,宗庙殿堂用乐是其方向之一,主要用于上层社会的祭祀朝拜与礼仪制度。
另一部分流传到民间,贴近人民生活,逐步发展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
各种民俗信仰与多种情感通过舞蹈的方式表达出来,造就了自身的千姿百态。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水土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内容和生活方式。
北方人民粗狂豪迈的性格,在北方的“秧歌舞”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南方人民柔和细腻的性格,在南方的“花鼓舞”有所表现。
作为山西的民俗舞蹈,蒲州伞秧歌的发展与人民生产劳动息息相关,舞蹈内容大多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 根祖文化运城,古称为河东,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曾在河东大地上活动过,见证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夏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运城历史悠久,嫘祖养蚕、舜都蒲板、后稷稼穑等历史传说都来源于这片黄土大地,关羽、晋文公、王勃、王维、薛仁贵、柳宗元、司马光等无数历史名人,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物、古迹光辉灿烂,是汉民族保存的文化形态较为完整的地区,堪称华夏之祖、炎黄之根,能最直观的感知人类始祖和起源。
追溯这片土地的根祖文化,包括用火、军事、蚕桑、都市、水利、商贸等多个方面。
蒲州伞秧歌的发源地永济市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经过时间的洗礼,深刻的被多种根祖文化浇灌。
2农耕文化山西地处黄土高坡,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从地貌上看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表现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面结合复杂的地貌。
油纸伞主题中国风模板B29

肆
雨蓑风笠
雨蓑风笠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板中可以对字字标题数字等。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板中可以对字字标题数字等。
雨蓑风笠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板中可以对字字标题数字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板中可以对字字标题数字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板中可以对字字标题数字等。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板中可以对字字标题数字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板中可以对字字标题数字等。
雨蓑风笠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板中可以对字字标题数字等。
雨蓑风笠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幸福的象征”京族花棍舞文化

“幸福的象征”京族花棍舞文化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璀璨的一部分。
少数民族舞蹈大都源自人们的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以及节庆中。
在京族有着一种特别的舞蹈,叫做“花棍舞”。
以前京族人只在哈节跳这种舞,现在在其他节日里也会跳。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京族文化之京族花棍舞。
京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稀少的民族之一。
京族同胞自16世纪左右迁居于中国濒临南海的广西防城县后,就一直生活在璀璨玉石般的三座岛屿之上。
据说,在五六百年之前,京族渔民每日必经白龙海峡才能入南海捕鱼。
而这唯一出海的咽喉却被大妖怪蜈蚣精所盘踞。
而且提出:凡渔船出海打鱼,必以一幼童饲蜈蚣精为条件。
一天,有个道人在了解人们的愁苦后,提出自己心甘情愿以身饲喂蜈蚣,为渔民们换得出海捕鱼权的建议。
渔民们按照吩咐找来一口大锅和一个很大的南瓜,架在船头上蒸煮。
当渔船行至白龙海峡后,蜈蚣精便张开血盆大口扒上了船舷。
刹那间,道人将沸腾的南瓜连同一锅开水直灌蜈蚣精胃肠之中。
在经过一昼夜难卜生死的折磨后,终于随着霞光初露,大海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被截成三段的巨大蜈蚣残骸浮于海面。
而且,最后在海中竟形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座岛屿。
而那位智胜蜈蚣精的道人,却早已化作云雾飘向了远方。
从此,京族人民便将三个岛屿,命名为“巫头”“山心”和“万尾”。
为了纪念道人,在白龙海峡出口处建庙宇、竖石碑,封这位道人为“镇海大王”。
同时把“镇海大王”的牌位供奉在“哈亭”内最为重要的位置,永远接受人们的祭祀与崇拜,以求得他的佑护。
在历时几天的京族传统歌节“哈节”中,人们在对各路神灵和先祖进行祭祀和娱乐之后,接下来的将是令人盼切已久,为护送“各路神灵”,尤其是为送别“镇海大王”,进行“驱鬼开路”而跳的舞蹈《耍花棍》。
在“哈节”最后一项礼仪“宰猪大祭”刚刚结束,哈亭内焚烧祭文的青烟还未散尽,已从远远村口处传来大木鼓沉重而轰鸣的咚咚声,使所有的京族民众都向着村口涌去。
被人们团团围住的参天榕树下,一位身着白色长衫、紫色发带,双手持长约40公分、缠绕彩色花带、具有驱魔神力花棍的窈窕少女,已在闻鼓起舞。
以大运河为主题礼仪操展示

以大运河为主题礼仪操展示
(实用版)
目录
1.大运河简介
2.礼仪操的概念和特点
3.大运河礼仪操的创作背景和目的
4.大运河礼仪操的主要内容
5.大运河礼仪操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最早的人工水道,全长近1800 公里,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六个省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礼仪操,是一种以礼仪为主题,以身体运动为载体,通过各种动作和形式,展示礼仪规范和文明行为的体操。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传播文化,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活动。
大运河礼仪操的创作背景是为了弘扬大运河文化,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推动全民健身。
通过将大运河文化与礼仪操相结合,既能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大运河文化,又能推广礼仪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明行为的传播中来。
大运河礼仪操的主要内容包括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礼仪规范、文明行为等。
通过大运河礼仪操的练习,人们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够学习到大运河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
大运河礼仪操的意义和影响深远。
它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
通过大运河礼仪操的传播和推广,大运河文化得到了更广
泛的传播和认同,人们的文明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河伞棒舞”中“打棒”的文化生成背景山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其中一段,全长97.5公里,整个河段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码头,从北自阳谷流入境内,进入聊城的李海务、城关镇与梁水镇、向西北方向流入临清境内,其中梁乡闸就是一个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北部的梁水镇的一个码头,因漕运的兴起,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也为“运河伞棒舞”“拉纤号”等的形成孕育了丰富的温床。
然而,“运河伞棒舞”中“打棒”的舞蹈形态又是如何过度的呢?
运河的开通,自然受益的是运河上的船只货运,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漕运,即粮食的运输,其他的运输形式还包括盐、竹子、米、煤炭等商品的运输。
在漕船过坝时,有时单靠水流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时就需要纤夫的人力为船的通行助力。
“文化心理结构是人的心理中文化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结合。
与自然因素――人的本能的知觉倾向、能力、个性等――直接有关的东西,一旦进入特定社会文化的氛围之中,便立即按照这种社会文化的特殊需要作出改变,而突破日常行为的普遍模式,创造出一个合乎内在规律的同时又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另一个境界――即审美的境界”[1]运河纤夫在日复一日的拉纤生活中,他们的身体对于拉纤工作的感知力,因自身的能力、性格对繁重的体力付出所作出本能的疲劳反应,置身于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他们强烈期望突破并改变日常行为的枯燥模式,此时,一种全新且符合自身身体规律、并未超出有限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新的审美形式――“打棒”舞蹈形态从生活动作中“分娩”出来。
打棒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造成打棒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地区民俗舞蹈体态的重要原因,与其当地的地域环境、水神信仰、经济生产方式、运河文化等诸因素是无法肢解分开而论的。
第一,地域环境对“运河伞棒舞”形成产生的影响。
“运河伞棒舞”发源地――梁闸村是运河聊城段的重要流经之地,梁乡闸则是位于梁闸村的一个码头,依傍于运河两岸而形成了特有的运河民俗。
聊城位于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
32′之间,山东省的西部,被誉为“江北水城”,地处鲁西平原,为黄河冲积平原,整个市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均在27.5~49m之间。
聊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多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干旱,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
正是由于这种气候,在水旱灾害发生之时,超出了人的能力,水神的信仰便在当地兴盛起来。
第二,风俗信仰。
在漕运与旱灾治理的过程中,水神的信仰在居民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能起到安定人心、文化娱乐的作用,还能促进人的团结一致、共同战胜灾害的愿望。
因此,水神的信仰不仅包括因运河兴起的运河水神,还包括面对水旱灾害时的治水神和祈雨神。
运河的繁荣,虽然带动了粮食、盐、茶叶等漕船运输的发展,加之运河的决堤,同时还加重了运河对往来船只的承载能力。
明人李流芳《檀园集》云:“济河五十闸,闸水不濡轨。
十里置一闸,蓄水如蓄髓。
一闸走一日,守闸如守鬼。
下水顾其前,上水还顾尾。
帆樯委若弃,篙橹静如死。
京路三千余,日行十余里。
迢迢春明门,何时能到彼”。
[2]由于漕船的
重量及体积过大,过闸时的困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乎,人们自然将过坝寄予水神之上,只有水神的佑护,漕船方能顺利通过,久而久之,对水神的崇拜依赖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据《清门考源》记载,漕帮“粮船至三大闸时,先在大王庙内焚香唱戏谢神,人集如山,百官照料,而后过闸。
过闸船由下而上,非神功不能做到安渡危境。
”[3]在祭拜的过程中,无论漕军,还是运河纤夫,在运河文化的整体背景下,由于众人的情绪受到祭拜的鼓舞与振奋,运河“伞棒舞”在水神信仰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第三,经济生产方式。
聊城段随着漕运的兴起,带动着农业、工商业的发展。
当时漕运不仅有粮食的运输,此外更是含扩了盐、茶业的繁荣。
“卫河水枯期,会通河道高悬于卫河之上,卫河水丰期,浊流常倒灌会通河,泥沙淤塞河道,漕船至板闸口仍有拖坝之险。
所谓拖坝,即水少时,船均由坝上拖过,俗谓之拖坝。
拖坝之时,用壮夫牵挽,利用坝上滑泥顺势拖过”[3]船只的频繁往来,在通过水闸时,有时只借助河水落差的冲击力是不够的,人工拉船在辅助船只顺利通行时就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运河居民为了适应这种生存,选择了运河纤夫的职业,为打棒的舞蹈体态埋下了深刻的种子。
第四,运河文化。
运河纤夫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由于船只与货物的重量,纤夫们不得不以上身前倾增加身体向前的动力,而且还通过膝盖的弯曲以保证身体的协调,以确保整个身体与地面的稳固,使整个船只顺利通行。
此外,在每次筑堤、清淤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抬土、下桩、打
夯,“硪”就是用来夯土筑堤的工具,劳动号子不仅统一了人力的节奏,加上“嗨呦,嗬哩嗨”的歌词,还将劳累的苦力通过音乐发泄出来,形成了“硪号”,也称为“夯号”。
他们在拉纤、打夯时,通过拉纤号、夯号的领与合的统一节奏,齐心协力将目标完成的同时也借助即兴的民歌消除疲劳,减少拉纤时的辛苦与乏味。
在拉纤、打夯休息之余,还以运河秧歌的民间舞蹈形式解除乏闷,为日复一日地枯燥工作增添生活的乐趣。
“打棒”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交织、碰撞而形成的,它在长期植根于独特的鲁西文化土壤的发展衍变过程中,在鲁西的地域环境、水神信仰、经济生产方式、运河文化等诸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彰显着风丰富的运河文化气息。
独具特色、生动活泼的“运河伞棒舞”通过艺术的形式作用于当地居民,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当地居民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有着强身健体、娱乐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占据着团结民族、为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角色。
然而,?@一伟大民间艺术的诞生,是由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共同影响而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文化。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