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全国二卷讲评详细

合集下载

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官方版)

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官方版)

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官方版)人生就是一考场,准备充分成绩好。

拼搏努力全做到,结果怎样无愧心。

人生之路千万条,未必就是读书高。

考场之上人轻松,超常发挥不慌张。

本文《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官方版)》由高考栏目提供,愿你高考尽全力,学业有成人欢笑!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7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7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卷评析

2017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卷评析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卷评析徐其凤1试卷结构的变化与大家的预期一致: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

文学类文本一选择(四选一,分值3),二简答(分值5、6);实用性文本二选择(四选一,分值3;五选二,分值5),一简答(分值4);诗歌鉴赏一选择(五选二。

分值5)一简答(分值6);默写二小题,高初中各一篇(前三后二句,分值3、2)。

2试题内容的变化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散文(林徽因《窗子以外》);实用性文本阅读:选择的是新闻类阅读文本,两段关于垃圾分类的消息(一出自新华网,一出自《人民日报》),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表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19题,考查语言得体,体现考点的覆盖与轮替;21题,考查推断错误,创新性强。

3试题难度和考查导向古诗文和语言运用难易适中。

古诗文阅读:突出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考查,文言文选自《后汉书赵熹传》,突出人物的责任、担当、忠诚、仁义等优秀品质。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对尾联典故的赏析)与简答题(对首联表现的诗人性格的分析)都秉承往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重点考查,淡化程式化的技巧分析。

语言运用:真正体现语言的运用性,不仅是语言知识,更凸显关键能力、学科素养考察。

更突出语言使用的逻辑性(21题)。

强化了学科特征。

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题点评今年,我重点关注了现代问阅读和语言表达题。

这两个板块从选材、内容、题型和考核点方面都很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一、选材变化大1、实用类阅读选材有变化。

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实用类文本选的都是传记文学文本,今年考的是新闻体裁的文本,涉及的是有关垃圾分类处理的两段文字,是复合型文本,复合型文本是第一次在全国卷现代文阅读中出现。

2、文学类阅读选材有变化。

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文学类文本选的都是小说,今年考的是林微因的《窗子以外》这篇名家散文。

二、选文内容考究,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强,真正体现了高考不光是一种甄别和选拔,对考生和社会而言,更是一种学习和提升。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2017语文全国二卷讲评详细

2017语文全国二卷讲评详细
语文新课标全国二卷讲评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 1.正确的一项是:A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 (2段)
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无 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 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3段3、4行)
5
• 《窗子以外》作者用朴素而不乏诗意却又充满智慧的文 字构成一幅幅窗子以外热闹、紧张与沉寂的生活画面。 整篇作品散发着淡淡的感伤情绪,《窗子以外》不仅是 作者对自我的深省,更是呼吁人们走出屋子,融入“周 折、热闹、紧张”中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 “宅”在家里,用林徽因的话说“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 在你的窗子里的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 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是的,生活中 有很多事不是我们坐在窗子以内就会明白的。
同时又向往窗外世界的精灵选完魂整p。pt课件
6
•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
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
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
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
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
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
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
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

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精选完整ppt课件
7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附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附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8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2页)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 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 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 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 措施。
• 10.A • 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 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 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 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 • 11.B“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 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类型的 题目是必考点,首先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 学习的过程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 比如官职升迁、国号年号、科举考试、人 名称谓等。然后应结合文本的内容做出正 确的辨析。
《窗子以外》 林徽因
• 6、7段及题目缺少的内容(红字部分)
• 6.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 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 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 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 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 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 就是伤,有战功, 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 • 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趟憙一向和邓奉处 得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 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皇上怀疑造件事。 等邓奉失败,皇上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 “趟憙真是有道德的人。”立即召见赵憙,被 引见后,后来拜任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 任琅邪相,又奸又猾,百姓很怕他。趟憙到任, 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 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子 自杀了。
语文新课标全国二卷讲评
• 1.正确的一项是:A
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 (2段)
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无 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 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3段3、4行)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 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 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 向多元的例证”。(3段末)
•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 有年,百姓歌之 • 翻译: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 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 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 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 终于前去寻仇。仇人们全部生丁病,没有人抵 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 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 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 的。” • 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 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 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 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 憙,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来了,于是把赵憙 任命为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了舞 阴,李氏就投降了。
• 2.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 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 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 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 3.不正确的一项是:B •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 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1.2段第 一句)
• 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 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 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 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 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 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赵王不再说 话。 • 这一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 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 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 “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 到京城附近的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就 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

7.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 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 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 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 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 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 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 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 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 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 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 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 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 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 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不 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你不管你走到 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 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 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 知道那是罪过!”
•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 意。(5分)
• 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 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 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 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 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 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 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 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 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 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 7. D • 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 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 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 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 可知D项说法的错误。
• 8.AE • B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 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 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该 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 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说 法的错误。 • D项错误在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说法, 文本是说“(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 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 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6分)
• 【技巧点拨】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
•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 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 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 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 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 的约束。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 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 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 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 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人,诛杀铲除坏 人。后来青州受大面积蝗灾,蝗虫侵入平 原境内就死,连年丰收,百姓都歌颂他。 • 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爵位为关内 侯。遣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 朝贡,皇上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考虑 作长远打算。 • • 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上亲自前去 探视。等他逝世,皇上前去祭吊。这一年 他八十四岁。谧号正侯。
• 《窗子以外》作者用朴素而不乏诗意却又充满智慧的文 字构成一幅幅窗子以外热闹、紧张与沉寂的生活画面。 整篇作品散发着淡淡的感伤情绪,《窗子以外》不仅是 作者对自我的深省,更是呼吁人们走出屋子,融入“周 折、热闹、紧张”中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 “宅”在家里,用林徽因的话说“你简直老老实实地坐 在你的窗子里的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 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是的,生活中 有很多事不是我们坐在窗子以内就会明白的。 • 她在散文中写道:“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 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在 你的窗子以外罢了。”这无处不在的窗子,象征着人生 中一种无法逃脱的限制、束缚,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隔 离了外部世界的精彩,更是在精神上隔断了现实与理想, 阻断了一个人对无限可能的幻想和追求。 • 这篇散文《窗子以外》传达出作者拥有一个身陷窗内的 同时又向往窗外世界的灵魂。
•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 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6分)
• 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 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 所不在的约束; • 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于心灵深处的交流; • 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 内容的可信度。(每点2分)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 ①有形的各种窗子; • 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 隔膜; • 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 • 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 • 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 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 中心意思即可。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 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 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