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性建设的内涵、功能和进路探析

合集下载

新时期加强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的思考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的永恒任务。

在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需要把握党性修养的内涵,认识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党性修养的规律,探索加强党性修养的新方法。

一、党性修养的内涵和特点党性修养就是党员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培养使自己的党性认识、觉悟、政策水平、文化知识和道德情感等方面达到一个新水平。

它是党的性质的内在要求和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必然保障。

党性修养是高于一般人修养的修养,是同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心理情感修养和作风修养等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牢固的组织观念、有强烈的宗旨意识、有高尚的人品道德和有昂扬的进取精神五个方面。

二、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上看,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但西方敌对势力仍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境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渗透。

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

能否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能否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科学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过程,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素质的考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局面中,砥柱中流,岿然不动,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

当党有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当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立之后,共产党员先进性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决定的因素,而永葆党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加强党性修养。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逻辑进路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逻辑进路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加强龙性修养的迓辑进路与实践路径李彳正彳正(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摘要】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也事关国家的兴旺、人民的福祉。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性修养思想内在要求的自觉践履,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建传统与优势的继承发扬,是对党实现历史使命所面临问题的现实回应。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应以党内生活锻炼为根本途径,以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为根本原则,以加强“五种修养”为主要抓手,以领导干部带头加强党性修养为关键环节,进而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新时代;党性修养;逻辑进路;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1)06-0001-05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1.06.001党性是一个政党存在、发展的灵魂和本质,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党员党性修养。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是永葆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充要条件,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事关党的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旺、人民的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性教育作为共产党人的“心学”予以提出,诠释了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明确其逻辑进路及实践要求,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有力保证。

1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逻辑进路1.1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修养思想的内在要求党性修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党员党性修养,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经典阐述,不仅为当时加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组织性和团结性以及党的事业贡献了思想力量,也为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指明了根本方向。

1853年3月,恩格斯在谈到正在与蒲鲁东派进行论战的德国工人阶级领袖拉萨尔时,肯定拉萨尔在长期的德国工人运动中不断加强自我锤炼并形成了严格的党性品质,即“拉萨尔比他们所有的人都能干得多,……有党性和抱负”叫阐释了党员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党性的内涵演进与加强途径

党性的内涵演进与加强途径

〔摘要〕党性的内涵演进有着较长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党性主要是指思想理论、哲学研究及政治活动中的党性,列宁认为党性是思想理论层面的党性和组织纪律层面的党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从组织纪律层面开始认识党性内涵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党逐步认识到了党性内涵组织纪律层面与思想理论层面的辩证关系。

当前,我们党在强调作风建设层面的党性内涵的同时,对思想理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三个层面的党性内涵有了系统的认识。

新时代,我们需要结合实际,从思想理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三个层面来加强党性内涵教育,不断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

〔关键词〕党性;思想理论;组织纪律;作风建设〔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1-0037-05张恺(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党校党建研究中心,广州510700)2020年2月第43卷第1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Feb.2020Vol.43 No.1〔收稿日期〕2020-01-06〔作者简介〕张恺(1983-),男,安徽六安人,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党校党建研究中心主任,高级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在当今中国政治生活和党建理论研究中,党性是一个高频词汇,频繁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党内法规文件和党建理论研究文章中。

由党性一词衍生的党性锻炼、党性修养、党性原则、党性教育、党性分析等概念,也是党内政治生活中频繁出现的重要概念。

党性作为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热词”,其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目前学界对党性的研究侧重于加强党性锻炼、提升党性修养等内容,对党性的内涵及其发展演进过程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随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我们要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梳理党性内涵的演进过程,进而在全面准确把握党性内涵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党性理论研究,增强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党员加强党性修养。

“三个务必”的时代意蕴及践行进路

“三个务必”的时代意蕴及践行进路

“三个务必”的时代意蕴及践行进路
李林
【期刊名称】《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5)1
【摘要】“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的重要遵循,它的提出是破解世界百年变局中大党独有难题的必然要求,是完成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政治保证。

“三个务必”在内涵上分别指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归旨、作风品格和精神能力,
三个务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扎实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严格作风修养站稳人民立场,通过实干担当作为增强历史主动,贯彻落实“三个务必”的政治要求,做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真党员、好党员、能党员。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李林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1
【相关文献】
1.新时代“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及实践进路
2.“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
3.新时代理解“三个务必”意蕴的三重维度
4.新时代
“三个务必”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5.从“两个务必”到
“三个务必”:历史进路、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作者:郝苑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2年第02期[摘要]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深化对党员党性修养在新时代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帮助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对非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自觉进行抵制,进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专业素养水平,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党内修养;基本内涵;实践路径;党员干部[作者简介]郝苑,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内蒙古鄂尔多斯 016299。

[课题]本文是课题党性修养及其现实修为的阶段性成果,编号:CMGY-K-202001。

[中图分类号] D2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2-0052-03党性修养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的过程。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因而新时期更应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一、党性修养的基本内涵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品德涵养、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的根本,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影响到党员队伍的健康成长。

因此,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党性,然后才能弄清楚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

唯有经常性的淬炼党性修养,党员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培树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在日常的言行中彰显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第一次使用“党性”这个概念是恩格斯在1845年批判一个德国思想家时提到的,但对这个概念的完整解释是1906年,列宁在《“非党”抵制分子的错误讨论》一文中,首次进行了说明并进一步丰富了思想内涵。

①这告诉人们,一个政党的党性是在长期政治斗争中,通过具体实践,高度集中地反映并发展了一定阶级的本性和特性。

②而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各具特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党性也是随着政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大学阶段党性修养的内涵和提升途径研究

大学阶段党性修养的内涵和提升途径研究


大 学阶段 党性修养的 内涵分析
择; 在 预备党 员 中 , 有7 2 . 5 0 %将其 排在 第三 位 , 高 于对 “ 科学文 化修养 ” 7 0 %的选择 ; 在积极 分子 中 , 有7 7 . 7 8 % 将 其排 在第五位 , 低于对 “ 人格 道德修 养 ” 8 5 . 7 1 %和 “ 科
极分 子还是群众 , 都把“ 思想作 风修养 ” 放在 当代学 生党 员 党性 修 养 的首位 ,分 别 占相应 调 查人 群 的 7 1 . 4 3 %、
9 5 %、 8 8 . 8 9 %和 9 5 . 8 3 %, 同时 , 他 们也 均把 “ 组 织纪 律修 养” 视为第 二 重要 的一 项党性 修 养 内容 , 分 别 占到对 应 调查人群 的 6 9 . 3 9 %、 8 0 %、 8 7 . 3 0 %、 9 1 . 6 7 %。 由此可见 , 大
结合高校学生党建工 作实际和问卷结果 的基础上 , 可将
文化 修养 ”的为 7 3 . 8 6 %,选择 “ 政治 理论修 养 ”的为
7 2 . 1 6 %, 选择 “ 人 格 道德 修养 ” 的为 6 5 . 3 4 %, 选择 “ 民主
思想道 德修养 、 组织纪律 修养 、 科学 文化修 养和政 治理 论修养 , 视为大学阶段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的主要 内容 。
8 6 . 3 6 %, 选择 “ 组 织 纪律 修养 ” 的为 8 1 . 2 5 %, 选择“ 科 学
排在第 六位 , 低 于对 “ 人 格道德修 养 ” 、 “ 科 学文 化修养 ”
与“ 民主法制修养” 的选择 。 对 调研结果进行对 比与分析发 现 , 大学生对党 性修
养 内涵的认识 差异较 大 , 并呈现 阶段性 的特点 。因此 , 在

对新时期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思考

对新时期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思考

对新时期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思考作者:闫玲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新时期背景下共产党员干部需要培养自己的党性修养,从而端正党风,提高党的纯洁度。

基于此,本文以新时期公共党员党性修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内涵进行研究,找出党性修养丧失的表现和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找出新时期共产党员提高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共产党员;党性修养;党员干部一直以来,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斗争与革命进行的伟大的创造,因此,新时期共产党员应该沿袭这种优良的传统,提高自身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必修课,面对当前国情的变化,党员必须保持自身的党性纯洁,不动摇自己内心的信念,积极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坚持为人民服务,培养自己的党性修养是终身的任务。

1.新时期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内涵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指的是就是共产党员自身的党性锻炼,党员树立并且坚持自己拥有正确的立场,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新时期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内容如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党员意识的培养;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强化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掌握以及运用好批评自我的武器;强化艰苦奋斗的观念;加强科学文化修养[1]。

2.新时期共产党员党性修养丧失的表现和原因对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被弱化的现象如下:(1)部分党员的共产主义政治思想信念逐渐被淡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共产党员自身的政治思想信念不再强烈,甚至开始淡忘,生活腐化堕落。

(2)新时期社会主义环境下,部分党员的思想道德观念越来越薄弱,贪污问题、腐败问题,滥用职权等多有发生,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年查处各级官员超过120名,其中省部级高官5名,虽然腐败事件不完全具备代表性,但依然体现了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腐化的情况。

(3)关于党性修养的教育工作逐渐被弱化,导致人们的意志力不再坚定。

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的内涵、意义及路径

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的内涵、意义及路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5):28-36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Lniversitv(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的内涵、意义及路径易开发,肖建东(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内涵丰富,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系统性。

它对于治党治国意义重大,不仅利于保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还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综观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它在理论指引、组织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制度支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面临部分党员制度意识有待提升、制度执行力有待强化、制度系统性和衔接性有待增强等制约因素。

为突破桎梏,加强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制度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执行力度、落实长期建设、加强学习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从严治党;治国理政[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22(2020)05-0028-09[DOI]10.13322/ki.fjsk.2020.05.00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将其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列,强调制度建设是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新时代管党治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同时,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1]。

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的内涵、特点及其意义,分析推进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强化制度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执行力度、坚持长期建设、积极学习借鉴等举措以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以期丰富相关理论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党性建设的内涵、功能和进路探析作者:王伟来源:《领导之友·理论版》2016年第10期[摘要] 讲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要推动党性建设科学化,首先要回答“党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党性建设”“怎么样进行党性建设”三大基本问题。

党性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规定,也是对“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的理论概括。

科学界定党性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分析党性在无产阶级政治运动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的功能,明确党性建设的基本思路,有利于推进实践中的党性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关键词] 党性;党性教育;党性建设[作者简介] 王伟(1983—),男,汉族,浙江杭州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10-0048-08 [收稿日期] 2016-08-31在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1980年2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的重大课题。

[1](P276)这个重大课题包括两个基本问题,整体上的执政党建设以及具体的执政党党员队伍建设问题。

我们党对此作了深入探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2]“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

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3]因此,共产党员合格的第一关就是“过党性关”。

2016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加强党性教育,提升党性修养的党性建设活动,这也从实践上回答了“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的问题。

本文拟围绕党性原则的历史功能、现实内涵及建设进路展开分析,以期深化对党性的认识,推进实践中的党性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一、党性及党性建设的科学界定党性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改造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重要范畴。

历史上,党性的指向很广泛,既可以指政党的党性,党员的党性,也可以指出版物的党性,甚至哲学的党性,理论的党性,文学的党性,[4](P8)并且党性多被定为“政治上的党性”,即阶级斗争中的无产阶级立场。

但是,“政治上的党性”不能涵括党性的全部内容。

如哲学上的党性与政治上的党性,差别就很大。

根据列宁的观点,“严格的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随行者和结果”,[5](P656)政治上的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无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6](P128)所以政治上的党性是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政党制度产生之后的产物;到共产主义社会,政治上的党性则会消亡。

而哲学上的党性是划分哲学体系的根本标准。

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后的阶级社会中——奴隶社会后期,哲学体系就诞生了,自然地,哲学上的党性也出现了。

所以,哲学上的党性比政治上的党性产生要早得多。

此外,哲学上的党性与政治上的党性在逻辑上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唯物主义思想未必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如欧洲19世纪上半期的费尔巴哈哲学就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唯心主义思想也未必代表落后势力,如先秦时代孟子的唯心主义思想就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7](P39)应当承认,“党性”是无产阶级运动和革命实践的创造物,对历史上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革命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个概念的泛用滥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后果。

例如今天人们说要加强党性教育,究竟应当加强哪些方面和怎么加强,却见仁见智。

因此,科学地界定党性概念,既是适应现在学术研究的需要,又是新时期执政党党性建设的需要。

第一,应当把党性落脚在“人”上,防止概念滥用。

说某人有党性,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说出版物、学术理论、文学创作有某种党性,并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它实质上是要求文学、哲学理论的创立者,报刊出版物的撰稿者按照党性的原则和标准去思考、研究和发表意见。

第二,应当把党性落在“党员”上。

作为政党成员,党员自愿加入政党组织,自然可要求其具备党性。

在和平发展时代,若要求一切人都具备党性,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把党性与党风、党纪区别开来。

尽管党纪党规是实现党性的纪律保障,党风是党员党性的外在形态,党性党风党纪三者统一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之中,但是党性毕竟不完全等同于党风、党纪。

把党性等同于党员的一般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就会走向以党纪教育代替党性教育的误区。

第四,应当把党性与政党的性质相区分。

政党的性质已经是一个相对固定、比较明确的概念。

把政党的性质视为党性,或者就把党性界定为政党的性质,都是从字面意思而不是从党性的渊源和历史出发来理解的,没有把握住党性的本质。

当然,这两个概念是有重要联系的。

基于此,党性是指共产党员的本质规定性,是共产党员区别于其他政党成员、普通群众的根本属性的综合,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人格体现。

本质是哲学上的抽象。

作为共产党员的本质规定,党性也是共产党员的特色的、稳定的、内在的必然属性。

党性的表现形式和外部特征就是党性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方式。

所以,应当从本质和现象,整体和部分的高度来把握党性和党风党纪的区别联系,才能正确认识党性。

党性概念具有实证性质。

一方面,党性是一个实践范畴,从根本上说,它的内在规定性不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逻辑论述决定的,而是由广大共产党员的实际行为决定的。

唯广大共产党员付诸行动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规定性转化为现实性;另一方面,党性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实践性决定其内容是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实践中,承担的功能不同,党性内容自然有差异。

同时,党性概念也具有规范性质。

无产阶级政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理论,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

理论的先进性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处于转折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自觉把握,这意味着它的前瞻性;理论的指导性在于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具体道路,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行为标准,这意味了它的引领性。

理论的前瞻性和引领性自然使无产阶级的党性概念具有了规范性质。

因此,理解党性概念必须考虑实践和历史的双重维度,把握其实证和规范的双重特性。

党性修养就是党员对自身本质的自觉认知和回归本质的学习活动以及党性强弱的评价工具。

党性教育是政党对党员在党性方面的教育活动。

一般意义上,党性建设既包括党性修养,也包括党性教育。

但是党性建设比传统党性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

一是传统党性教育的方法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教育,强调“教育者想说什么”;党性建设更注重教育方法的民主性和互动性,强调双向的沟通交流,比较关注“受教育者想听什么和如何容易接受”。

二是党性教育主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党性建设还注重教育的制度化,注意从外部影响因素如社会结构和政党功能等视野来把握党性教育问题。

同时,党性建设还强调党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倡党员的自我教育。

三是党性建设还包括关于党性的理论构建。

二、党性建设的主要内容对党性建设基本内容的分析路径有两条,从政党的性质入手或者从政党的功能地位入手。

第一条路径:从政党的构成要素和政党的性质来分析党性建设的具体内容。

政党主要包括四大要素:一是思想要素,政党的纲领、理论;二是物质要素,组织机构;三是仪式要素,关于静态的规章制度和动态的运行体制机制;四是主体要素,党员(包括党员对政党的心理情感,以及以党员身份所作出的行为)。

政党的四要素在决定或影响政党的性质方面,作用大小不是完全一样的。

一般来说,政党的指导思想规定了政党的性质;政党组织制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政党的性质的实现。

不过,人们不会依据政党的理论和宣言来判断政党的性质,通常根据政党的实践及党员的行为来评价(但是,政党的理论纲领、组织结构和运行体制机制会对政党及党员的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政党的性质主要有三个衡量指标:一是政党与公权力的关系,即政党的地位问题,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是体制外党还是体制内党。

二是政党与民众的关系,即政党代表谁的利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就是政党的阶级性问题。

三是政党与时代发展趋势的关系,即政党的先进性评价问题。

除了政党与公权力的关系之外,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包括两个层面:应然层面是政党的纲领文件的规定;实然层面,要根据政党及成员的实践活动具体分析。

一个政党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是不是具有先进性,不是纲领说了算,最终是实践活动说了算。

党性与政党的性质有内在的联系。

1.党性与政党的性质是流与源的关系。

从根本上看,作为党员的本质规定性,党性渊源于政党的性质。

政党的性质规定了党性的一些内容,也决定了党员在实际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即为党员的身份属性和思想要求及行为规范提供了框架边界。

2.党性侧重于党员个体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心在党员;政党的性质是整个政党的综合属性。

如政党的性质包括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而党性显然不包括这一点。

但是,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对党性建设影响很大。

3.一方面,政党的性质对党性具有约束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只有政党的每一个或者大多数的成员的党性落到实处,政党的性质才能实现。

如果党性和政党的性质是割裂的,意味着政党出现了或者隐藏着危机。

据此,党性建设在形式上应当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必须教育党员在思想上信奉党的纲领理论(即理想信念建设)。

二是必须教育党员自觉遵守政党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即组织纪律建设)。

三是必须教育党员坚持本党的无产阶级属性,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道德作风建设亦即纯洁性建设)。

四是教育党员保持本党的先进性,增强自身的本领能力,完成本党的历史使命(政党能力建设亦即先进性建设)。

第二条路径:从社会-国家结构或者政党的功能地位入手来分析党性建设的具体内容。

尽管直接看党性衰弱是信仰危机,属于思想问题。

然而如同马克思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8](P103)党性衰弱直接反映的是思想问题,深层次上反映的却是一国的民众、政党和公权力之间的结构问题。

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下,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国家的密切关系,也可以得出党性建设的内容。

在新世纪“两个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

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

党性建设就是要回应执政党如何化解风险和通过考验的历史课题,就是回答新时期“执政党的党员如何才是合格的”的中国方法。

长期执政很容易发生精神懈怠危险,因此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预防信仰危机;市场经济很容易诱发贪污腐败危险,因此必须加强组织纪律建设,防止权力出现自利化倾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必须加强道德作风建设,防范权力出现合法性危机;外部环境复杂化很容易导致能力不足的危险,因此必须加强政党能力建设,解决本领恐慌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