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五第一讲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广东云浮2018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24张幻灯片)

广东云浮2018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24张幻灯片)
取样方法,计数
随机取样,样本数量尽可能多
9
如何计数
50cm
蒲公英
50cm
其他植物
计数原则: 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
11
标志重补法
②用标志重补法估算种群密度(一般步骤)
第 1次
第2次
②用标志重补法估算种群密度(一般步骤)
步骤:捕获 → 标记 → 放回→重补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具有 重要意义。
18 柱状?
下列属于四个种群,预测其种群密度将增大的是(双选)
增 长 率
时间
A
B
C
D
19 P199-1
二、种群的特征
(五)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类型: 雌雄相当 雌多雄少 雌少雄多
种群增长率
计划生育政策——直接控制出生率
16
二、种群的特征
(四)年龄组成 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衰退型 稳定型 类型: 增长型
17
三种年龄组成的特点 构成特点 幼年个体很多, 增长型 老年个体很少 各年龄期的个体 稳定型 数目比例适中 老年个体很多, 衰退型 幼年个体很少 类型 发展趋势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注意事项: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 行为的伤害。 ③标志符号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① 请画出种群增长率对种群密 度影响的曲线。 ②在__ B点时,种群增长量最大, 在__ D 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 许的最大值(最大环境负荷量)。
(1)样方法
植物 活动力差的动物(蚜虫、跳蝻、虫卵、蚯蚓) (2)标志重捕法 活动力强的动物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十二种群与群落课件新人教版20180707112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十二种群与群落课件新人教版20180707112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8-
解析: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其种群数量会 增加,捕食黑线姬鼠增加,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将下降,A 正确。 根据第一次捕获数量 /总数量=第二次捕获的带标记的个体数 / 第二次捕获的总数,有 100/总数量=2/280,可推出总数量 =(100×280)/2=14 000,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4 000/140=100 只/hm2,B 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 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并没有发生变化,C 错误。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的特点,营养级越高,流入的能量越少,D 正确。 答案:C
-12-
(3) 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 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 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 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 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采用 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 系为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 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
答 案
-10-
5.(2015· 全国卷Ⅰ,T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 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错误。物种丰富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 错误。物种丰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课件:板块二 专项三 种群和群落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课件:板块二 专项三 种群和群落

√)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有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也可用样方法。 (√ ) 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数量。( × ) 5.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
6.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 ) 7.种群的“S”型增长,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 ) 8.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 ) 9.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 ) 10.群落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 11.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 )
【答案提示】 1. 种群密度 出率 长 生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样方
标志重捕
2.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3. 理想
保持不变 9. 竞争
4. 环境容纳量 10. 垂直 水平
5. 食物
6. 增 次
稳定 速度
7. 空间结构 方向 12.大
8. 物种组成 越来越复杂
பைடு நூலகம்
11. 初生
越来越高
■易错易误判断· 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它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 ) 2.一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12.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群落的影响总是破坏性的。( × ) 1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 )
10 .群落的 ________ 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 ________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 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11.群落的演替包括________演替和________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 ________和________。 12.一般来说,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 稳定性________。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六 生物与环境 6.1 种群和群落课件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六 生物与环境 6.1 种群和群落课件

2.(经典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 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 D 【解析】 灌木阶段中灌木的生长为各种生物起到了遮阴、避 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所以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 度要大于草本阶段的,故 A 错误;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 因此无论从垂直结构上还是从水平结构上看,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 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B 错误;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物种更加多 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群落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 错误; 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 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 正确。
6.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区分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内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 起点 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 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 环境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 缓慢 较快 影响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因素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判断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①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的演替 ②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③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④在裸岩上的演替 ⑤演替时间长、速度慢 ⑥演替时间短、速度快 ⑦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 ⑧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以上各项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①④⑤⑦;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②③⑥⑧。
题组一 高考对点练 明考向 1.(经典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 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 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 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 ( 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 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 专项练(5)种群和群落

【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 专项练(5)种群和群落

(5)种群和群落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随机分布、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C.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2.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个体大,有巨型田螺之称。

引入我国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成为外来入侵的生物,对当地的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若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的感染。

下列有关我国野外福寿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福寿螺进入野外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S”型C.气候、天敌、食物等均会影响福寿螺的种群数量D.出生率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也是造成福寿螺蔓延的主要原因3.近年来随着观鲸旅游的风靡,观鲸船的数量大幅增加,观鲸船的引擎噪音严重干扰了鲸鱼休息和育幼。

研究表明与没有船经过的情形相比,有观鲸船经过的时候,抹香鲸种群中母鲸平均花费在休息上的时间少了1/3,照料幼崽的时间少了4/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观鲸船向抹香鲸传递的物理信息会影响其生命活动B.母鲸体力消耗会降低幼崽能量摄入,对幼崽存活造成不利影响C.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的栖息地遭受破坏,影响其种群数量D.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种群数量增长由“J”形变为“S”形4.某学习小组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某昆虫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虫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杀灭害虫效果更好,还可避免污染,保护环境B.电离辐射使昆虫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雄性不育,该方法称为人工诱变C.若a组第7代起换用其他杀虫剂处理,则7~14代数量变化与曲线b相似D.a组数量逐渐回升,是抗性个体在定向选择中得以存活并继续繁殖的结果5.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合理改善该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B. 该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C. 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 该种群的数量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达到最大, K值处于a和b之间6.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5-2 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5-2 种群和生物群落

项目 成因
“J”型曲线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侯 适宜、没有敌害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存在种内斗争、 天敌等)
特征
②相关数学模型:
Nt=N0λt Nt:第t年后种群的数量 N0:种群的起始数量 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 群数量的倍数t:时间(年)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 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 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 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 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从而使该种群数量的增长率 下降。最终种群数量达到环 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以K表 示)。
种群内不同个体间可进行天然基因交 流,既无地理隔离,也无生殖隔离——
种群是物种繁殖及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
群落内不同种群间虽无地理隔离却 具生殖隔离,故不同种群间不可进 行天然基因交流
生物彼 此关系
只具“种内关系”(或互助或斗争)
各种群内部具种内关系,不同种群 之间具种间关系(互利共生、捕食、 竞争、寄生等)
直接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
年龄 组成
性别 比例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 ①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②

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种群作为有机单元,具有个体无法具备的特征。
项目
特征
种群 密度
定义 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2)曲线的应用
特别提示
(1)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等;而“S”型曲线与 “J”型曲线都只是研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取样的先后顺序本身已构成了种群数量变化的前后自身对照。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与群落课件20180423130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6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与群落课件20180423130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捕。
典例解析
例1. 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 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人口发展处于c~d段 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
解析 在由甲点到丙点过程中,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
丁点时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种群增长率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 在该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低到K/2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更新 能力更强,可实现持续发展。
例3. 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 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 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例2.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
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 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
答案 D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
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 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5)生态讲义(Word版,含答案)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5)生态讲义(Word版,含答案)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讲义(5)生态讲义(Word 版,含答案)专题五生态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种群1.理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 2.辨析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1)曲线分析:(填表)项目“S”型曲线“J”型曲线前提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条件曲线模型种群增长率曲线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2019·江苏卷,T10改编)(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9·四川卷,T3C)(×)(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9·江苏卷,T9A)(×)(4)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9·江苏卷,T5A)(5)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9·浙江卷,T4C)(×)(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选A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

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2017·河南郑州质检)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答案:B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B.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X1、X2、…、X n,则种群密度为(X1+X2+…+X n)/n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解析:标记物醒目时易被天敌发现,影响重捕标记的个体数,标记时标记物要不易被观察到;(X1+X2+…+X n)/n 是每个样方的种群平均数量,若样方面积不是单位面积,则不能代表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调查种群密度在计算数量时同种个体不论大小都应该计算在内。

答案:D3.(2017·陕西西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中不存在K/2值,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错误。

答案:A4.(2017·江西赣中中南联考)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A.这14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种群数量应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比第8年下降,但只要增长速率大于0就仍在增长,属于增长型,B错误;白头鹎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白头鹎在第8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2,环境容纳量是K,应是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2倍,D正确。

答案:D5.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共生关系B.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是由种间竞争决定的C.种群数量的稳定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解析:“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A错误;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种群数量的稳定是指种群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种群数量有波动,故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等,C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是由食物或栖息空间决定的,故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D正确。

答案:D6.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变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D.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不同解析:土壤盐碱度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A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非一成不变,B错误;种群之间往往会为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发生竞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C正确;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D正确。

答案:B7.(2017·安徽合肥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B.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最终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C.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均是由光照决定的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呈“S”型增长解析: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使其在正常水平波动,A正确;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形成的顶极群落类型取决于当地条件,不一定演替到森林阶段,B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而动物的分层现象是由食物和栖息空间决定的,C错误;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如果有天敌和空间的限制,社鼠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呈“S”型增长,D错误。

8.(2017·辽宁五校协作体联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蝗虫的捕食会改变水稻的丰富度B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水稻属于一个种群,A 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 错误;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 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正确。

答案:D9.下表是科研人员对稻鱼共生系统(即:同一片农田中既种水稻又养鱼)和水稻单种系统调查得到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B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没有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D .水稻单种系统中物种之间无竞争关系,有捕食关系解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A 正确;生物群落是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B 错误;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农药投入少,还有鱼产量,所以达到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C 错误;水稻单种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之间有竞争关系,D 错误。

答案:A10.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 值提高B .BC 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A 到C 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D .曲线Y 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解析:K 值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 值提高,A 正确;BC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错误;A 到C 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变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大,C 正确;曲线Y 为“S ”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D 正确。

11.(2017·山西高三考前质检)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 t+1/N 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 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解析:N t+1/N t为1,代表种群的数目趋于稳定,当N t+1/N t<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当N t+1/N 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

甲种群在0~t3段,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 t+1/N 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因为从t2到t3种群数量仍在减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 t+1/N t>1,且不变,代表呈“J”型增长而不是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错误。

答案:B12.(2017·云南曲靖质检)如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 000只B.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解析: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种群数量在2 000只上下波动,故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 000只,A正确;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种内斗争的加剧和天敌的增多,B正确;分析图乙可知,第10年以前,λ>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第10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故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C正确;图乙中,第10~2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故图乙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分布。

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还可使部分位置获得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________(代谢过程),从而利于植物生长。

(3)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

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的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

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1.5倍,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

(5)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适宜,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导致局部草原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近年来人类的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