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合集下载

凉泉亭记文言文翻译

凉泉亭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凉泉亭者,在吴郡之郊,去城十里。

亭之创,始于唐,盛于宋。

亭周植以松柏,间以花木,绿荫蔽日,清泉潺潺。

亭之巅,有石台,可远眺,可观云,可听风。

登斯台也,心旷神怡,忘怀尘世。

亭之前,有石桥,跨泉而过,桥上时有游鱼出没,似与游客相戏。

泉之源,深不可测,古人谓之下有龙脉,故泉常清冷,冬夏不竭。

泉旁,有亭,曰“凉泉亭”,亭中以石为基,覆以茅草,古朴而雅致。

每至盛夏,游人如织,或憩于亭,或嬉于泉,或倚桥而观鱼。

亭中设茶肆,供游人品茗。

茶香四溢,与泉声相和,使人顿觉暑气全消,心旷神怡。

夜幕降临,月华如水,照耀泉亭,如梦似幻,令人陶醉。

凉泉亭之景,虽不及名山大川之壮丽,然其幽静、古朴,却别有一番风味。

昔人游此,多有题咏,以抒胸臆。

余虽不才,亦愿效颦,以记其事。

亭之左,有石径,曲折而上,通向山巅。

途中,古木参天,藤蔓缠绕,鸟语花香,恍若仙境。

山巅之上,有一亭,曰“望岳亭”,登临其上,可俯瞰吴郡全景,心潮澎湃,不禁感叹人生之壮阔。

望岳亭之侧,有一石碑,刻有“凉泉亭记”四字,乃宋代某位学士所书。

碑旁,有数株古柏,历经风雨,枝叶繁茂,见证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

凉泉亭,虽无华丽之建筑,无奇特之景观,然其清幽之境,古朴之风,足以令人流连忘返。

每当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游客如云,或吟诗作赋,或品茗赏景,或闲庭信步,尽享人间美景。

岁月如梭,凉泉亭已历经千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承载了人们的情感。

今日之凉泉亭,依然保持着那份古朴与清幽,宛如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余游至此,心有所感,遂作《凉泉亭记》,以记其盛,以抒其怀。

愿凉泉亭之景,永留人间,供后人赏玩。

【翻译】凉泉亭,位于吴郡城郊十里之外。

它的创建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亭子的四周种植着松柏,间或点缀着花木,绿荫蔽日,清泉潺潺。

在亭子的顶部,有一座石台,可以远眺,可以观云,可以听风。

登上这座台子,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纷扰。

亭子前面,有一座石桥,横跨泉上,桥上不时可见游鱼出没,似乎在与游客嬉戏。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的译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的译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的译文
《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所作。

译文如下: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初中语文《陋室铭》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语文《陋室铭》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语文《陋室铭》原文译文及鉴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鉴赏《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文言文陋室铭的翻译

文言文陋室铭的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闻名于世。

水不一定要很深,只要有龙居住,就会充满灵气。

这间陋室,只有我的品德美好。

苔痕爬满了台阶,绿意盎然;草色渗透了窗帘,青翠欲滴。

谈笑间,有博学多才的学者;来来往往,没有无知的平民。

可以弹奏简单的琴曲,阅读佛经。

没有丝竹乐器的嘈杂声,没有文书劳累的身心。

这里就像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

孔子说:“有什么陋的呢?”详细解读: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仙人的敬仰,认为只要有仙人居住,山就不必很高,也能闻名于世。

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与第一句相呼应,说明水也不必很深,只要有龙居住,就能充满灵气。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表达了作者对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追求。

陋室虽陋,但作者的品德却美好。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描绘了陋室周围环境的美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与博学多才的学者交往,体现了作者对文化的追求。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说明作者在陋室中可以享受琴乐和阅读佛经的乐趣。

7.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纷繁世界的超然态度,认为陋室中无需丝竹乐器和文书劳累。

8.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句话将陋室与古代名士的居所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陋室的价值。

9.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明作者认为陋室并无陋劣之处,反倒是自己的品德高尚。

总之,陋室铭通过陋室这一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追求,以及对美好品德和文化的崇尚。

全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被誉为文言文的佳作。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汇总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汇总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汇总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赏心亭记翻译及文言文

赏心亭记翻译及文言文

登斯楼也,则有悲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短暂,观宇宙之浩瀚,感人生之渺小,怀古之幽情,涌于胸臆,不能自禁,遂援笔而书。

译文:
当我登上这座楼时,不禁感慨天地之无穷无尽,哀叹人生之短暂无常,仰望宇宙之辽阔无垠,感叹人生之微小如尘,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充满胸臆,无法自抑,于是拿起笔来,开始书写。

文言文:
登斯楼兮,则悲天地之无极,哀人生之短促,望宇宙之浩渺,悟人生之渺小,怀古之幽情,涌于胸臆,不能自抑,遂援笔而纪。

夫天地者,亘古而不改,人生者,瞬息而逝。

登斯楼也,独怆然而涕下,非独余之感,亦天下之人所同也。

昔者,圣贤居是地,游是楼,观是景,皆有所感。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观于斯楼,亦当有同感矣。

孟子游于圣人之居,见其遗风,亦必有所悟。

是楼也,非独一时之地,亦千古之遗迹。

今余登斯楼,虽非圣贤之才,然亦有所感。

天地之广,人生之短,宇宙之深,皆足以使人感慨。

昔者,余尝游名山大川,观天地之奇观,感人生之无常,然未若今日之感深也。

夫人生在世,如梦如幻,转眼即逝。

余欲以此楼为鉴,勉励自己,珍惜光阴,勿使虚度。

同时,亦欲以此楼为座,观天地之变,察人生之理,悟宇宙之秘。

故余书此,非独记一时之景,亦欲抒胸中之怀,发人生之感。

愿天下之人,登斯楼也,皆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思。

(注:本文为根据《赏心亭记》原文意译,部分语句略有改动,以符合文言文的规范。

)。

我把文言文翻译成中文

我把文言文翻译成中文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并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能成名。

水并不一定要很深,只要有龙潜藏,就能显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才显得温馨。

台阶上长满了绿色的苔痕,帘子里透进了青色的草色。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往来的人没有一个粗俗之辈。

可以弹奏素琴,阅读金经。

没有丝竹乐器的嘈杂声扰乱耳朵,没有繁琐的文书劳累身体。

就像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

孔子曾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篇文言文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陋室铭》。

在这篇短文中,陶渊明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思想。

以下是对文中部分句子的详细翻译: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并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能成名。

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并不一定要很深,只要有龙潜藏,就能显灵。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才显得温馨。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长满了绿色的苔痕,帘子里透进了青色的草色。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往来的人没有一个粗俗之辈。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素琴,阅读金经。

7.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丝竹乐器的嘈杂声扰乱耳朵,没有繁琐的文书劳累身体。

通过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虽然表达方式古奥,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智慧,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洗心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洗心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洗心亭记唐刘禹锡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盘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 ; 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选自刘禹锡集注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着名..②弭:消除..③盘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A. 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 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 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 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 ..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答案 1A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3“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4“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解析分析⑴ B:修竹万竿:形容词;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动词;谋求..C:既志之:动词;做标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动词;立志..D:故名洗心:连词;所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名词;原来;原来的样子..A项都是动词;古今异义词;遗憾;故选A..⑵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句意是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据此断句为: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⑶在作者眼中;亭子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可见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 ;“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既是“闲心”;又能“洗心”..⑷这道题既是比较阅读;又是分析两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比较; 吴均与朱元思书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本文“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故答案为:⑴A;⑵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⑶“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⑷“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附参考译文天下着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洗心亭记》原文及翻译
刘禹锡
原文: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

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

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

啸侣为工,即山求材。

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

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

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

修竹万竿,夏含凉飔。

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

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
① 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

②弭:消除。

③槃(pán):回旋,弯曲。

④坌(bèn):并,一起。

⑤榱(cuī):椽子。

⑥墀(chí):台阶。

⑦虡(jù):
柱子。

⑧然上人:指义然。

上人,对僧的尊称。

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

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

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

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

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

飞鸟思归,猿猴
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

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

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常绿藤就像蛟龙一样依附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

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

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

刘禹锡记。





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