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源流3-清代(1)

合集下载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课件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课件
特点:重师承,讲家法,重根据。“不知则阙”, 倡导了训诂学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第三节 发展时期--魏晋隋唐的训诂
1、扩大了训诂范围,史部、子部、集部 2、出现了“集解”和“义疏”两种新的注释体式 3、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训诂专著:陆德明《经典释文》玄 应《—切经音义》和慧林《一切经音义》,颜师古《匡 谬正俗》 唐代训诂的特点:疏不破注。
第四节 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1、敢于创发新义。
2、产生了“右文说”,为研究语音语义 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开始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使训诂学与 金石学结合起来,开创厂训诂学的新局面。
第六节 衰落时期---元明的训诂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朱谋讳《骈雅》。 方以智《通稚》。 黄扶孟《字诂》、《义府》。 梅鹰祚《字汇》。 张自烈《正字通》
《孟子》“《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 泄’泄泄犹沓沓也。”
《国语·周语下》记载叔向聘于周,受到周王卿士单靖公 的接待,单靖公在宴会上吟咏《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一诗,叔向解释说:
“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 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是道 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照,能定武烈者也。夫道 成命者,而杨昊天, 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 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 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 于宁。其中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 宽,终于固和,故曰成。’
训诂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训诂的萌芽--先秦的训诂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 道。”“一阖一辟谓之变。”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训 诂 学

训  诂  学

胡樸安(1878~1947 )《中國訓詁學史〃自序》:訓 詁學,是書本上的考古學……。 黄侃(1886~1935) : 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 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 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 而非構成之原理。眞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 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 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
大一统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云:元年,春,王正月。元 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 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七卷第二十三:春秋曰王正月, 传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 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 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 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黄侃
语言文字学家,字季刚,湖北蕲春县人。 师从章太炎,章门大弟子。 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 《十三经注疏》、《大戴礼记》、《荀 子》、《庄子》、《史记》、《汉书》、 《资治通鉴》、《通典》。 韦编三绝今知命, 黄绢初成好著书。
返回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鲍叔御公子小白僵。——《吕氏春秋·贵卒》。 注:“偃也。” 佯僵而弃酒。——《史记·苏秦传》。注:“仆 也。” 即诈僵仆阳病。——《汉书·梁平王襄传》
漢代訓詁的特點及其影響
兴盛的原因



尊经重经,博士讲经。 拯救、整理古代典籍。 适应古今文字的变化。
五经十四博士


武帝立五经博士,每一经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 子。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 是若干流派。 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 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 了十四家博士。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于是 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 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 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 士。”这十四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其官学地位一直保 持到东汉末年。

训诂学教案[1][1]

训诂学教案[1][1]

训诂学宋朝宋郊,与其弟宋祁,尝与一胡僧相处。

译:他们曾经和一个姓胡的僧人相识。

东汉张湛,居乡好礼,动止有则。

建武初为左冯翊,请告归平陵,望寺门而步行。

主簿进曰:“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

”湛曰:“礼下公门,轼路(辂)马。

……”译:遥望寺院庙门即下马步行。

告,请也。

告归谓请假归。

寺门即平陵县门也。

风俗通曰:“寺者,嗣也。

理事之吏,嗣续于其中也。

”)灭明非公不至,宜其见取于圣门也。

译:无论是一个普通平民还是身居官位,他都能做得很好理应列入圣贤之列。

莫:天色已晚。

暮阿房宫:阿:从阜,可声。

大陵也。

房:通“旁”。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喜爱。

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庄子·逍遥游》)晋司马彪注:“野马,天地间气,如野马之驰。

”陆宗达:“马”同“塺”,(mei阳平)尘土。

霾(mai阳平)传统语言学(小学):文字学(形)、音韵学(音)、训诂学(义)。

训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古代文献语言。

训,诂,解释古代语言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发生牧野之战。

《诗经》:“彼尔维何?维常之花。

彼路(辂)斯何?君子之车。

”敦煌词《浣溪纱》:“五里(五两)竿头风欲平,长(张)帆举棹觉船行。

五两:五量,里之:三《触龙说赵太后》: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揖:胥。

胥通须。

须(等待)《鸿门宴》: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注:“与之同命,和他们拼命。

同命,死在一起,拼命。

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

”(石按:后者优)《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过:过分;“以防止水”堤坝。

“学而优则仕”宽裕——原文: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论语)齐师败绩。

大败。

绩,迹。

郴州:柳州。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刺史颜证奇之)周处:字子隐。

训诂简史PPT精选文档

训诂简史PPT精选文档

.
47
其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间 有义训,为例不多),以音同、 音近之字解释字义,推究事物 所以命名的由来。其中虽不无 穿凿皮傅之处,但於探求语源, 辨识古音古义,实有重要贡献。
.
48
四、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
训诂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 为一切古文献服务
.
49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所有 的古文献都可以按照经史子集 四部进行大致的归类。在魏晋 六朝以迄隋唐时期,关於经部 的训诂,不用说仍然占有重要 的地位,这时出现了一些集解、 义疏之类的著述。
.
28
总的来说,《释诂》以下三篇 是解释古代一般词语的。
(据郝懿行说,《释诂》所收多 为同义词,《释言》所收多为 常用词,《释训》所收多为形 容写貌之词),《释亲》以下各 篇是关於各种古代名物的解释。
.
29
在训诂学史上,《尔雅》有着
崇高的地位。它总结了经生们 口口相传的先秦故训,是後人 解释先秦作品的语言时必不可 少的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在评论《尔雅》时指出 “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
.
54
宋·邢昺的《尔雅疏》(用郭璞 注),《孝经疏》(用唐玄宗注), 《论语疏》(用何晏注),孙奭的 《孟子疏》(用赵岐注)。全书凡 416卷,堪称经学训诂的集大成 之作。
.
55
早在东汉後期,训诂学的范围即已 扩大到经书之外(如王逸注《楚辞》, 服虔、应劭为《汉书》作音义,高 诱注《吕氏春秋》、《淮南子》、 《战国策》),而到了魏晋六朝隋唐 时期,这种趋势更有了迅猛的发展。
.
50
所谓集解(或称集注),就是汇集 各家对於某部书的注解而成一 书,这类著作博采众说,有存 古之功。所谓义疏,也是一种 传注形式,其名源於六朝佛家 的解释佛典,以後泛指会通古 书义理,加以阐释发挥的书。

训诂学的发展简史教学课件

训诂学的发展简史教学课件

一、宋代训诂概况
继唐之后,在宋太宗年间也编了四 种义疏:邢昺的《论语注疏》、《孝经 注疏》、《尔雅注疏》和孙奭的《孟子 注疏》。这四种注疏与唐代的九种注疏 合在一起就是现在用的《十三经注疏》。
宋代通释语义的专著也有很多,如陆 佃的《埤雅》20卷、罗愿的《尔雅翼》 32卷、王安石的《字说》24卷、王诛、 司马光的《类篇》45卷、娄机的《汉隶 字源》、《班马字类》等等。
到了殷商时代,已经有了文字, 并且有了用文字写成的简册,但是 识字的人很少,文盲很多,这就需 要有识字教育。识字教育,就要为 文盲解释文字,以扫除社会交际中 的语言障碍。
周代很重视小学教育,规定学童八 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教学生 学习六书,当然要给他们讲点训诂,使 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词义。战国末期 “诸侯力政,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这很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也使古书难以 读懂。人们迫切需要懂得古语和方言的 人来给他们解释。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 训诂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交际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散见于当时文献正
文中的训诂,就很多了。据张新武的 《先秦文献正文中词义训诂辑录》的统 计,《周易》、《孝经》、《左传》31 部书中共有1562条。就其所用的训诂方 法来说 ,有形训、有音训、也有义训。 与此同时,随文释义的训诂也出现了。
总之,到了出春秋战国时期,训诂已经 又萌芽而逐步发展,它的对象已经不限 于儒家经典,体式也已经多种多样。
(二)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 儒”。这一文化专制主义措施,使许多古 代典籍付之一炬,损失很大。
汉代兴起以后400多年间,采取了一系 列抢救古籍的措施。在这一抢救过程中, 最突出的是刘向父子。
汉武帝在公元前140年下令民间献 书。公元前130年又下令诏调吏民中明世 务、习儒术者,集中抢救古籍。公元前 26年,汉成帝下诏让刘向负责将收集到 的古籍进行校点。刘向校书20年,有 《别录》存世。之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 精心整理,终于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图 书总录《七略》。

训诂学简史教学提要

训诂学简史教学提要

训诂学简史教学提要训诂学简史教学提要先秦:训诂学的萌芽时期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如《尔雅》“夏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孟子》“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是也。

同一事物而历代之称名殊,则生于后代,必有不能识古义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

同一名义而四方之称名殊,则生于此地必有不能识彼地之言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证方言。

且语言既与文字分离,凡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一、传解古代典籍的著述不断出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焉。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后汉书·徐防传》:《诗》《书》《礼》《乐》定自孔子。

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二、文献正文中的训释词义的材料日见增多《论语·卫灵公》:“子夏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孟子·滕文公下》:“《书》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两汉:训诂学的兴盛时期兴盛的标志:一、传注体著作大量涌现,训诂大师层出不穷。

扬雄、刘熙、马融、贾逵、许慎、郑玄、高诱河上公《老子注》王逸《楚辞章句》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开始出现。

《尔雅》《方言》《释名》《说文》三、训诂体式趋于完备,训诂方法有所进步。

“注”、“笺”“微”“音义”“传”“集解”“章句”魏晋南北朝隋唐:训诂学深入发展时期一、主要成就(1)随文释义之作大量出现,涉及个部类的古代典籍。

经部:如王弼《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史部:裴松之《三国志注》《史记》三家注子部:王弼《老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杨倞《荀子注》集部:薛综《二京赋注》李善《文选注》(2)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通释语义的专书张揖《广雅》顾野王《玉篇》陆德明《经典释文》慧苑《华严经音义》玄应慧琳《一切经音义》颜师古《匡谬正俗》二、主要特点(1)训诂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2)训诂体式、训诂方法的运用较之以前有较大突破(3)内容上,各体注疏之作引证丰富,解析详尽宋代:训诂学的变革时期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埤雅》《广韵》一、重义理,轻考据。

训诂源流概述教学课件

训诂源流概述教学课件

隋唐五代时期的随文释义注本主要有:陆德 明《经典释文》,孔颖达《周易正义》、《尚 书正义》、《诗经正义》、《礼记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 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 秋榖梁传疏》,李鼎祚《周易集解》,司马贞 《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 《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 注》,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李善《文选 注》,吕向等《五臣注文选》,尹知章《管子 注》等。
《释名·释州国》:“凉 州 , 西 方 所 在 寒 凉 也。”
《释名·释姿容》:“负 , 背 也, 置 项 背 也。”
《释名·释言语》:“铭 ,名 也 。 记 名 其 功 也。”
《释名·释首饰》:“镜,景也,言有光景也。” 《释名·释衣服》:“领 , 颈 也, 以 壅 颈 也 。” 《释名·释疾病》:“盲,茫 也, 茫 茫 无 所 见 也。” 《释名·释水》:“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 黑而晦也。” 《释名·释形体》“:肉,柔也。” 《释名·释山》:“山锐而高曰乔,形似桥也。”
《杨雄(前58—后18)蜀郡成都人,是西 汉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杨 雄的《方言》全称为《輶軒使者绝代语 释别国方言》。“輶軒使者”是古代的 方言调查官员,“绝代”指不同时代, “别国”指不同地域。从书名看,它是 一本解释古代方言调查官员们搜集的历 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
许慎(约公元58—147),东汉经学家、 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中 国最为重要的一部语言学著作。正如清 人臧克琳所说:“要知《说文》之书, 非许叔重自撰,乃记集三代以来遗文, 故其诠解亦俱自古相传旧义。” (《经 义杂记》“说文言性善”条)清人严可均 誉之为“六艺之渊海,古学之总龟。” 足以说明《说文解字》一书在训诂学和 文献学上的价值。

训诂源流述略课件

训诂源流述略课件

• 2.史部方面:
– 《史記》:梁玉繩《史記志疑》、郭嵩燾《史 記劄記》、張文虎《史記及三家注校勘劄記》
– 《漢書》:沈欽韓《漢書疏證》、王先謙《漢 書補注》、周壽昌《漢書注校補》
– 《後漢書》:惠棟《後漢書補注》、王先謙 《後漢書集解》
– 《三國志》:趙一清《三國志注補》 – 《山海經》:郝懿行《山海經箋疏》 – 《水經注》: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

– 張有作《復古編》,嚴於辨正字形,還第一個提出了“聯綿字” 的名稱,所列聯綿字有58個。
– 遼·釋行均撰《龍龕手鏡》,所收多為俗字俗詞,為研讀佛經及 考釋俗語詞的重要字書。
–宋代在經學方面的集大成人物朱熹,同時也是 在訓詁學方面能夠加以變革的代表人物。朱熹 著述宏富,重要的有《四書集注》、《詩集 傳》、《楚辭集注》等。
• 3.形訓、音訓、義訓的訓詁條例也已具備。
–形訓:“夫文,止戈為武”、“於文,皿蟲為蠱” 之類。
–音訓:“政者,正也” 、“仁者,人也” 、“乾, 健也” 、“履者,禮也” 、“德者,得也” 、 “義者,宜也”之類。
–義訓:“解者,緩也” 、“同官為寮” 、“晦, 冥也”、“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 曰狄” 之類。
– 《廣雅》 – 《字林》 – 《玉篇》
• 滙集群書音義的專書,最著者為唐初陸德 明的《經典釋文》。
• 期滙集佛經音義的專書,以釋玄應和釋慧 琳編纂的兩種《一切經音義》為代表。
–玄應音義(又稱《眾經音義》)凡二十五卷。 –《慧琳音義》凡一百卷。
• 這段時期有五件事是新的發展:
– 1)字分虛、實、半虛半實,對詞類區分比以前 進一層。
训诂源流述略
• 先秦典籍中已出現萌芽狀態的訓詁
–1.先秦典籍中有大量的訓詁材料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治学方法: 治学方法: 考据学和经学、史学相接合 相接合, 1、考据学和经学、史学相接合,审 声音,正文字,求训诂。 声音,正文字,求训诂。唐朝人改古经还 旧某为某,今改为某”宋朝以后, 写“旧某为某,今改为某”宋朝以后,雕 刻盛行,对古文经书更是大肆修改。 刻盛行,对古文经书更是大肆修改。“旧 某为某”也不写了。顾炎武运用考据学, 某为某”也不写了。顾炎武运用考据学, 使很多淹没的知识重见天日。 使很多淹没的知识重见天日。 分析归纳的方法研究古音学 的方法研究古音学, 2、用分析归纳的方法研究古音学, 认为在文字形、 义的考证中,声音是 认为在文字形、音、义的考证中,声音是 关键,必须以古音求古义。 关键,必须以古音求古义。
8
治学方法: 治学方法: 语言文字和经学相结合 相结合, 语言文字和经学相结合,以文字为基 通过语言的考证, 础,通过语言的考证,达到通经明道的目 的。 戴震: 经之至也,道也; 戴震:“经之至也,道也;所以明 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 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皖派学者:纪昀、孔广森、焦循、 皖派学者:纪昀、孔广森、焦循、阮 元。
11
《广雅疏证》共十卷,体例: 广雅疏证》共十卷,体例: 校正了许多讹脱错乱之处; 讹脱错乱之处 1、校正了许多讹脱错乱之处; 凡字义之脱漏者,特别标出; 2、凡字义之脱漏者,特别标出; 援引经传,来证明张书, 3、援引经传,来证明张书,这 是书中的主要部分; 是书中的主要部分; 对于容易懂的字义, 4、对于容易懂的字义,则不加 解释; 解释; 对于不懂的字义, 5、对于不懂的字义,则不强加 解释。 解释。
训诂的复兴-清代( 训诂的复兴-清代(1)
1
梁启超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 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扬之时代也, 说:“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扬之时代也,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 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 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时理学、 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时理学、 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12
全书最精彩的地方是: 全书最精彩的地方是:“就古音以 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例: 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踌躇,犹豫也。 疏证》 踌躇,犹豫也。《疏证》:此双声 之相近也。 ”“犹”“躇”“豫 之相近也。“踌”“犹”“躇”“豫” 叠韵; ”“躇”“犹”“豫 为叠韵;“踌”“躇”“犹”“豫”为 双声。 说文》《楚辞》《史记》 》《楚辞》《史记 双声。用《说文》《楚辞》《史记》 书经注》《汉书注》来证明“ 》《汉书注 《书经注》《汉书注》来证明“犹 ”“夷犹”“容与”“嫌疑”“狐疑 夷犹”“容与”“嫌疑”“狐疑” 与”“夷犹”“容与”“嫌疑”“狐疑”
14
《说文解字注》的学术价值: 说文解字注》的学术价值: 1、阐明许书的体例 (1)关于分部 说文》 一部, 例:《说文》:“一部,凡一之属皆从 段注; 凡云‘凡某之属皆从某’ 一。”段注;“凡云‘凡某之属皆从某’ 自序所谓分别部居,不向杂厕也。 者,自序所谓分别部居,不向杂厕也。” (2)关于列字次序 说文》 一部,文五,重一。 《说文》:“一部,文五,重一。” 段注: 凡部之后, 段注:“……凡部之后,以形之相近为 凡部之后 凡每部中字之先后, 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 次……”
2
一、顾炎武(1613-1682) 顾炎武(1613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音学五书》《左传 日知录》《音学五书》《左传 》《音学五书》《 杜解补正》
3
治学精神: 治学精神: 经世致用,学行结合, 1、经世致用,学行结合,为解决社 会问题而治学.他说: 会问题而治学.他说:“君子之学以明道 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 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 虫篆刻,益何益也。 虫篆刻,益何益也。” 贵创新,重实证,实事求是. 2、贵创新,重实证,实事求是. 音学五书》用了30年时间,五易其稿, 30年时间 《音学五书》用了30年时间,五易其稿, 誊写三遍。 日知录》引书达179 179种 誊写三遍。《日知录》引书达179种。清 人以“朴学”自命,实肇端于顾氏。 人以“朴学”自命,实肇端于顾氏。
13
四、段玉裁 1735-1815),字若膺,一字懋堂, ),字若膺 (1735-1815),字若膺,一字懋堂, 江苏金坛人。 江苏金坛人。 宗旨: 宗旨: 圣人制字,有义而后有音, 圣人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 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 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 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 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 莫切于得音。 莫切于得音。
15
(3)关于说解 (3)关于说解 说文》 始也。从一, 《说文》:“元,始也。从一,兀 段注: 凡言‘从某,某声’ 声。”段注:“凡言‘从某,某声’者, 谓于六书为形声也。 谓于六书为形声也。“ (4)关于双声 说文》 害也。 段注: 《说文》:“祸,害也。”段注:“祸、 双声。 害,双声。” (5)关于古籀 说文》 古文一。 段注: 《说文》:“弌,古文一。”段注: 小篆之于古籀,或仍之,或省改之, “小篆之于古籀,或仍之,或省改之, 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 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
5
二、戴震
乾 嘉 学 派
皖派
代表 领袖戴震
浙江学派 常州学派 吴派
6
丰富的著作: 丰富的著作: 方言笺疏》《毛郑诗考证》 》《毛郑诗考证 《方言笺疏》《毛郑诗考证》 诗பைடு நூலகம்》《水地记》 》《水地记 《诗谱》《水地记》 续天文略》《历问》 》《历问 《续天文略》《历问》 古历考》《声类表》 》《声类表 《古历考》《声类表》 声韵考》《原象》 》《原象 《声韵考》《原象》 原善》《孟子义疏证》 》《孟子义疏证 《原善》《孟子义疏证》 孟子私淑录》《东原文集》 》《东原文集 《孟子私淑录》《东原文集》
9
三、王念孙、王引之“高邮二王” 王念孙、王引之“高邮二王” ),字怀祖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江 苏高邮人。乾隆进士,官至给事中。 苏高邮人。乾隆进士,官至给事中。著 古韵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有《古韵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尔雅郝注刊误》《释大》 》《释大 《尔雅郝注刊误》《释大》。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 ),字伯申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 乾隆间举人,嘉庆间进士, 乾隆间举人,嘉庆间进士,官至工部尚 礼部尚书。著有: 经义述闻》 书,礼部尚书。著有:《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 最能代表二王学术体系和学术成就 的著作是《广雅疏证》 的著作是《广雅疏证》。
17
(3)同义词 说文》 壮齿也。 段注: 《说文》:“牙,壮齿也。”段注: 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 “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当前 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 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 统言,即笼统言之, 统言,即笼统言之,是就两个同义词 的共同点而言,只言其同,不言其别; 的共同点而言,只言其同,不言其别; 析言,即分析言之, 析言,即分析言之,是就两个词同义 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只言其别,不言其同。 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只言其别,不言其同。
16
2、注意到字和词的联系 凡单字为名者, (1)凡单字为名者,不得与双声为 名者相牵连。 名者相牵连。 说文》 diāo,虫也。 《说文》:“蛁diāo,虫也。”段 谓虫名也, 玉篇》 蛁蟧释 注:“谓虫名也,按《玉篇》以蛁蟧释 非也。 之,非也。” (2)讲引申义和假借义 说文》 所行道也。 段注: 《说文》:“道,所行道也。”段注: 道之引申为‘道理’ “道之引申为‘道理’。”
18
3、具有历史发展的语言观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 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19
缺点 没有充分证据而擅改《 1、没有充分证据而擅改《说 文》; 拘泥于小篆; 2、拘泥于小篆; 拘泥于本字。 3、拘泥于本字。
20
21
10
宗旨: 宗旨: 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 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 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 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 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 必挈其纲。 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 必挈其纲。……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 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 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广雅疏证 序》 《广雅疏证序
7
治学风格: 治学风格: 考古主心平, 1、考古主心平,疑古不妄 他说: 仆以为考古宜心平,凡论一事, 他说:“仆以为考古宜心平,凡论一事, 勿以人之见蔽我,勿以我之见自蔽。尝恐求 勿以人之见蔽我,勿以我之见自蔽。 之太过,故宁用陆德明韵缓之说。 之太过,故宁用陆德明韵缓之说。” 贵专精, 2、贵专精,不贵淹博 他说: 学贵精,不贵博, 他说:“学贵精,不贵博,吾之学不务 博也。 乾嘉学者多以专门名家, 博也。”乾嘉学者多以专门名家,其源于戴 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