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主问题

合集下载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一、“主问题”的基本特征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是少、精、活、实的关键性问题,颇有见地。

从教学层面来看,“主问题就是从教学核心知识,完成教学主要任务或学生的高度参与度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它是从正面直接关联与解决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一)目标性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回答空泛,与教师设置主问题时大而空有关。

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让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知识,是本课的目标任务。

课堂上,让学生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近?什么时候离地球远?”展开探讨,显然,这样的“主问题”目标泛化,甚至脱离了文本价值,南辕北辙,学生也很难体会两个小孩细心观察、勇于质疑的精神。

因此,“主问题”应紧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聚焦、更集中,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便于学习活动有序、有层次地展开。

(二)整体性主问题的整合性特征主要是指两个方面。

一是主问题的内容,从文本的全局、整体内容上提炼,涵盖的信息量大,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另一方面,主问题的内容不仅来自书本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还包括社会和自然中的各种境况,教师相机将教材内容和相关拓展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统筹本课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能力,锻炼思维。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突破课堂的局限性,主动链接生活,使学习的内容进入更广阔的生活天地。

(三)活动性主问题的活动性特征是指主问题具有开放性,难易程度符合学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展探究学习。

主问题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在课堂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智慧生成与身心发展打下基础。

(四)层次性“阅读教学的思路和线索应该是一个问题链,环环相连,丝丝入扣,使课堂显得很紧凑,从而构建有序的课堂。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师备课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主问题”设计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主问题”呢?它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主问题”的定义我们需要明确“主问题”的定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通常指的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篇课文时,教师针对文本内容、意义、结构等方面提出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到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语言运用等方面,是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的重要工具。

“主问题”设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主问题”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有效工具。

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到文本内容中,理解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主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思辨和推理的问题,引导他们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和证据,进行推理和总结。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巧妙设计“主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一些新颖的、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到愉悦和乐趣。

由此可见,“主问题”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主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设计出的问题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主问题”设计的原则:1. 问题要贴近文本设计的问题应该贴近文本内容,与文章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相关。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加深对文本的把握。

2.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兴趣。

关于汉语主、宾语问题的思考

关于汉语主、宾语问题的思考

关于汉语主宾语问题的一点思考摘要:如所周知,汉语主宾语问题是汉语学界的“老大难”问题之一。

其症结最初在于形式与意义何者为判断标准,后来逐渐意识到要把形式与意义二者结合起来。

“但是在如何结合的问题上又会因人而异,比如遇到意义标准和形式标准冲突的时候,应如何让处理?‘书读完了’,‘信撕毁了’中的‘书’和‘信’都是受事,却又都在动词前面,根据意义标准应把它们看作宾语,根据形式标准应把它们看作主语处理。

所以到头来只好偏重一端。

”①无所适从。

本文正是着眼于这样两难的境地,试图以语意关系为中心进而推之人类的认知心理确定主语、宾语,并提出“还原机制”,套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来验证我们试想之合理性。

关键词主语宾语语意关系深层结构还原机制原型范畴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比喻,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无法割舍其一。

它们始终形影不离。

于是,我们在谁作为主宾语的判断标准时就难免身陷两难的境地。

即便是现在我们意识到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是这有机的结合又谈何容易?而由于汉语是缺少形态的语言,这就让我们无法一眼找出谁是“主”谁是“宾”。

而形式与意义的纷争一直不断,搞得初学者云里雾里。

那么,这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回顾一下,我们的先人又是如何做的呢?有人说,中国古代所谓“以神摄形”、“言外之意”之类的说法是逃避语言的可认知性,是错误的唯心主义。

如果这样说的话,我们认为那是没有认识到语言的本质。

我们认为语言是来自于人类对客观认知基础上的主观抽象,也就是说语言既是客观也是主观。

而且更加确切地说语言更趋向于主观,没有纯客观的东西(语言是人的自然,立足于自在自然)。

在这方面申小龙先生的《汉语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的诸多观点值得借鉴。

当前占西方语言学界主流的认知语言学正是从人的认知出发,基于经验哲学而发展起来的学说。

而东西方的指归正是语意关系。

换言之,就是对施事与受事的认知。

当然,由于各民族的认知心理迥异,其施事与受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主问题简介及乡愁5.22

主问题简介及乡愁5.22

初中语文“主问题”教学法城关街道北苑中学魏静主问题界定:“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是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支撑作用的问题,它“一问能抵多问”。

“主问题”,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关键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过程的重要的问题。

“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课堂提问研究。

在提问研究上的创意是: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操作流程:——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讨论——收集筛选,设计“主问题”——师生互动,解答“主问题”——总结归纳,拓展“主问题”示例教案一乡愁学习目标:1、赏析语言之美;2、品味意象之妙;3、感悟家国之恋。

学习重、难点: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深厚的感情,感受诗文所蕴含的家国之思,激发爱国爱家的情感。

学习准备: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学习过程:一、导入----走近作者:二、诵读----感知乡愁:1、试读:注意语速、语调。

2、赏读:欣赏配乐朗诵,谈谈自己的收获。

3、范读。

4、诵读:自主解答:[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诗人把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寄托在了哪几个具体事物上?二、解读----品味乡愁:合作探究主问题:[一]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它们的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二]把每一节第二句中的“是”字改为“像”字,行不行?为什么?[三]“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浅浅的”改为“深深的”,好不好?为什么?[四]这首诗中诗人内心的情感似乎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看老师改写后好不好?为什么?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三、拓展---仿写乡愁:1、拓展:诵读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品味诗中的意象。

主问题——凝聚语文阅读数学精彩魅力的“抓手”

主问题——凝聚语文阅读数学精彩魅力的“抓手”
所谓 “ 主问题 ”,余 映潮 老师是这样解 释的 :它是牛 H 对 于课 堂1 - . 随意 的连问 、简单 的追问和 习惯 性的碎问 而 的 ,指 的是课 文研 渎教学 中用尽可 能少的关键性 的提问或问题 引发学 埘 课文 内容更集 中 深入的 阅淡思考 和讨论 探究…。好 的 “ 主 问题 ”不 仅 能 让阅读研 讨深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文教学 . . 还能 具有让学生共 同参 、广泛 交流 的凝聚 力 更 j : 用精 、少 、实 、活的提 问激活 课常 、创新 教学 ,越发 体现了新 课程提倡学 生成 为课常有 序学习 活动 的主体 的教 学 理念 。 可遗憾 的足 ,时 F的 辫义课堂 E,很 多老师 卜课习惯 设计很 多问题 ,学 生被诸 多问题牵着鼻 子走 ,往往是在一 ~ 一 个接着 一 个 题 “ 轰 炸一 , “ 不似思索”地 忙着回答和应 付 ,表 面看来 师生 露 E 合 默契 ,课堂气 氛 显得活跃热 烈 ,老师也在那 里沾 沾 自喜 ,但 久之 ,老师疲惫 ,学q | 被动 ,如果老师老是用 随意的 连 、简单 的追 问和习惯性 的碎问教学 ,那 么学生很难把 握阅读 要领 ,更影 响 学 生 阅 泼 能 力 以 及语 文 素养 的提 高 。 m此观之 , “ 主问题 ”教学 .怎一个 “ 好 ”宇 了得 !不仅能 以一 驭 提挈伞 篇 ,而 睦还 调动学生 “ 神聚 ”。笔 者认为 :多 力 ‘ 七 U 人刘文章进行 “ 主问题 ”设引 ,能 “ 牵 一发 丽动 全身” ,使 语 义阅改教学课堂凝聚精 彩魅力 。 抓住 “ 文章 题 目” 设 计 课文题 目往往是作者反复斟 酌彳 定下来的 ,或 点 叫【 } 1 心 ,或 概括 全文内容 ,或 暗示文 章线 索 ,史章 的 r 万语往 往从课 文题 f 1 见端倪。 因此 ,对于很 多课文来 蜕,抓住 了文题也 就抓住 _ 『文 事的 中心 。 著 名特 级教师邓彤老 师在 L 《 宜玉挨打 》示 范课中 ,紧扣小 说题 目 《 宝 挨 打 》设 计 r嚼 个 主 问题 : (… )为何挨 打? ( 二) 贾 政 如何 打 : K? 品味几个 “ 打 ”的动 词,小说错综复杂 的情节就理顺 了 ,人 物关 系也弄 清 r,小说的主题 、写法 也叫确 l 『,整堂 课始终 都 绕课 文 的语 进行思 维训练 ,学 乍对 文本 的精 妙点进行赏 析 ,大 地汲取 T / J , 说 语言 的养分I 2 尤独彳 丁 偶 ,笔 者对此 也颇有感悟 ,如教学 《 归 网哪居 》,就 从题 } 1 中的 “ 归” 没鼹主 问题一一诗 人从何而 ?归 向何处 ?归 去如何? 学生卜 h 这 个= 问题 牵引 ,抓住诗歌 中亟点涮 、句 细细 t . U J 泼, 任 问 t胖解 ,在 谈 r } 1 感 悟 ,学 生成 为 了课堂 有序学 习活 动的 主 体 ,既 t 球了 陶渊 明的语 魅 力 ,又感受到 陶渊明的 田园情怀 , 城终得 f f { 诗人 m厌恶 宙场 而归 向田嘲 、 去 自} } 】 的结 论 。这不仅 想到冗女  ̄ , - I h j 对陶诗 的经典评价 “ 一语 天然万 , 新 ,豪华落 见真 泞” ,一 ・ 切水到架 成。 可见 ,从文章 题 目人 手设置 主问题 ,能紧紧抓住学生 对令篇 文 章进行 赏析 ,优 化课堂教学结 构 ,提高教师 对阅读教学 课堂的 驾 驭 。 二、抓住 “ 文 章 语 言 ” 设 计 任何 一篇 文章的写作 ,都体 现了作者 一 定 的语 者风格 ,或 自 然淡雅 ,或平 和隽 水 ,或 苍劲雄 健 ,或形象含 蓄等等 , 这 些语言 是作 者丰富思想感 情 的表露 。著名语文教 育专家于漪 说: “ 于万 别 脱离 了文 本 ,干万别 冷 落 了语言 。 ”重庆 市青 年名 师 王君也 说: “ 教师要 以语 言解篇 章 ,以语育绘 形象 ,以语青 激情 感 ,以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LIBERAL ARTS FANS2022年第36期教育教学6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所以,从整体着眼,找到一个能够统摄全局的“主问题”,有利于通过有效提问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改善课堂氛围。

而“主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主问题”的设计要基于文本文本是根,教学是枝。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学生、作者、编者展开对话的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锻炼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依据。

因此,“主问题”必须依附于文本,这是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主问题”不仅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单独存在,同时其是对原文的概括和提炼,即教师需要将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通过“主问题”的形式逐步呈现出来[1]。

如在教学老舍的《北平的夏天》一课之前,教师就必须先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

文中说“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可爱”并非物质丰美这么简单,其含义是多层次的,物质上的丰美是一个方面,但并非最重要的,还可爱在“人”,在“情”。

每一段看起来都在写水果,其实是在写人:小贩的吆喝声叫孩子们馋出酸水,货品的地道,乡下人来城市卖水果的情态,文雅的仕女,少壮的青年,没牙的老人,有钱的人,没钱的人。

所以,“可爱”的第一个层面是物质的美,第二个层面在于人的淳朴,民风的淳朴,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水果的品种、形状、颜色、味道等的“可爱”。

此外,为什么是“吃茶”而不是“喝茶”?“咂”和“呷”有什么区别?“可是,可是,今年这一夏天只有暑热……”这一句中“可是”为什么要说两次?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前需要花时间解读的问题,不然“主问题”的设计就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陷入低认知中。

在教学前,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项预习作业:“文章第七段写道‘仙人在地上的洞府应当是北平啊’。

第十一讲 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

第十一讲 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陈认为词序是语言的共性。“汉语是否可以 单单注意词序先后,恐怕也不可以如此,因为那 不见得合乎我国历来的语法学说,也不见得合乎 现有的语法事实。”引用刘勰《文心雕龙 章句篇》 “句句数字,待相接以为用。”“旧有的语法学 说注意‘相接’,即连接。相接和接连除了先后 之外,还包括有分合、断续等等现象,也是研究 语法者所应当注意的。”如:红花-红的花 鸡 不吃了。——鸡,不吃了。
第十讲 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
一、主宾语问题讨论的起因
1938年文法革新讨论时就已涉及到。1946年 吕叔湘《从主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分析》,但只 提出几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1952-1953《语文学习》发表了王力《词和语 在句中的职务》(1952.7)、黎锦熙《变式句的图 解》(1953.3)、何霭人、易刚《是倒装句还是句 子形式作谓语》(1953.1)、王泗原《倒装句和非 倒装句》(1953.2)。 张志公《语法常识》、李荣《北京口语语法》 等划分主宾语的标准也不一致。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2、不足之处
⑴ 限于当时的条件,不可能把讨论引向深入。
⑵ 因为理论上没有取得一致,对一些具体问题 的分析还没有取得一致。 ⑶ 组织工作没有能够通盘考虑,无总结性文章。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⑷ 并列分句,有的主语用名词,有的用空 间词。如:我望着这位老人家:她脸上横叠 着皱纹,两鬓已经苍白,嘴也有些瘪了。⑸ 句首空间词后另有一个空间词。如:这里到 处挺立着高大的白杨树。⑹ 被动式句子的 前头是空间词。如:屋子里也遭了劫难。⑺ 空间词作兼语。如:一场激烈的土改斗争立 刻就使农民嘴里出现了许多新词。⑻ 问句 用空间词作主语。如:——家里怎么办?—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 门外怎么样?

浅谈“语文主题学习”中“主问题”的设计

浅谈“语文主题学习”中“主问题”的设计

浅谈“语文主题学习”中“主问题”的设计浅谈“语文主题学习”中“主问题”的设计1、从文章的写作内容切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学习“聆听雨的诉说”系列主题阅读设计中,结合课文《雨说》链接了《暴风雨》《雨的四季》《秋天的雨》以及《雨巷》这几篇写作内容都是跟雨有关的文章。

设计“主问题”时立足于文章,要求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圈画出文中描写雨的句子,分析感受雨的特点,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认真阅读和积极探讨中明白到这些文章尽管都是写“雨”的,但不同季节的雨有着不同的特点;雨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尽管季节相同但作者在不同的心情时描写的雨也是不一样的;雨是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与其它自然现象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在观察和描写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和描写周围有关的景物,作为雨的衬托……课后还让学生描写一个雨景的小片段,让学生学以致用。

从文章的写作内容切入,让学生在大量阅读写作素材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的过程中明白到自然万物带给我们的各种感官享受都可以成为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活中本来就司空见惯的素材,只要细致观察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展开联想,深入思考,你也能发现其精彩之处。

2、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切入写人生活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在学习“照亮生命的星辰”系列主题阅读设计中,结合课文《藤野先生》链接了《金岳霖先生》、《我的老师——管叶羽》、《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几篇赞美师恩的文章。

设计的“主问题”是所阅读的文章中你感受最深的一位老师是谁?请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怎样的精神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分析标题。如《神奇的极光》:课文中的三 分析标题。 分析标题 神奇的极光》 个小标题表现出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 个小标题表现出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篇 文章的谋篇布局是怎样的呢? 文章的谋篇布局是怎样的呢?给它用简短的 文字命名。 文字命名。 12.妙点揣摩。如《故乡》:我们对这篇小说进 妙点揣摩。 妙点揣摩 故乡》 行妙点揣摩。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 行妙点揣摩。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 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 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 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 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每个人先自由 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 自在地对自己讲你所揣摩的妙点。
余老师“主问题” 余老师“主问题”设计,着力体现以下作 用
• 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 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 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
内容综合” 内容综合”。 • 有利于课堂教学上“大量的语文实践” 有利于课堂教学上“大量的语文实践” 活动的开展。 活动的开展。 • 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 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 局面的形成。 局面的形成。
什么叫“主问题” 什么叫“主问题”
•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 所谓“主问题”
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 堂上随意的连问, 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 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 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 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 发而动全身” 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 问题。 问题。
主话题特点之一
7.口述故事。如《风筝》: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 口述故事。 口述故事 风筝》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 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 一个故事,请自选角度,说说《风筝》 一个故事,请自选角度,说说《风筝》讲述的是 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8.理出脉络。如《狼》: 理出脉络。 理出脉络 主话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理解课文脉络? 主话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理解课文脉络? 一读,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18.系列话题。如《七颗钻石》:同学们, 系列话题。 系列话题 七颗钻石》 同学们, 要开动脑筋啦! 要开动脑筋啦!在智慧泉里尽情地畅游 下面讨论四个问题。 吧!下面讨论四个问题。 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话题三:不写水罐的“ 不行吗? 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 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 行 吗?
13.提取信息。如《大雁归来》:试用10个以 提取信息。 提取信息 大雁归来》 试用 个以 内的字提取本文信息, 内的字提取本文信息,要求用最简洁的语 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4.自选话题。如《小石潭记》:请同学们各 自选话题。 小石潭记》 自选话题 自选择下面的“话题” 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 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 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 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石潭” 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石潭”的“小” 小石潭” 小石潭” “小石潭”的“石” “小石潭”的 “清”。 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 《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 《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 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
另外, 另外,还要能表现出教师对教材有独到 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 见解的研读与教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
16.指导朗读。如《马说》:朗读《马说》, 指导朗读。 马说》 朗读《马说》 指导朗读 就要把这11个 字读好, 就要把这 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 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 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 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 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 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 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 17.发现妙处。如《小石潭记》:这么一篇小 发现妙处。 发现妙处 小石潭记》 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 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 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 基础。 基础。继续从课文里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 的东西。 的东西。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 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 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
四读,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五读, 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五读,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9.找关键词。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版块。 找关键词。 找关键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版块。 主话题设计: 主话题设计:这首诗有哪两个词的含义需要细细 咀嚼? 咀嚼? 10.寻找看点。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请同 寻找看点。 寻找看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学们浏览课文,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们浏览课文,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就是本课里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 就是本课里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值得 我们去关注。要扣住这样一个要点来说。 我们去关注。要扣住这样一个要点来说。开始自 读课文,找本文的“看点” 读课文,找本文的“看点”。
———

主话题特点之二
———

主话题特点之三
———

余老师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 余老师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的 多种角度 1.题目入手。如《散步》: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 题目入手 散步》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 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2. 概括内容。如《神奇的极光》:我们现在要做 概括内容。 神奇的极光》 一个练习,什么是极光?请你给“极光” 一个练习,什么是极光?请你给“极光”下一个 定义。也就是说,你要写一个句子, 定义。也就是说,你要写一个句子,这个句子非 常精炼,修饰语很多, 常精炼,修饰语很多,用一个句子把极光各个方 面的特点表示出来。 面的特点表示出来。
15.举例证明。如《狼》:①阅读提示中说, 举例证明。 举例证明 阅读提示中说, 这个故事表现屠户和狼的斗争,层层相扣, 这个故事表现屠户和狼的斗争,层层相扣, 紧张曲折。你能否就“紧张曲折” 紧张曲折。你能否就“紧张曲折”从课文 中举一例说明。 阅读提示中说, 中举一例说明。②阅读提示中说,故事篇 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 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语 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些地方? 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些地方?
3.数字导入。如《卖油翁》:请同学们用“课文中 数字导入。 数字导入 卖油翁》 请同学们用“ 的句子说话, 有两个 ”的句子说话,要求每 个同学都从课文中有所发现。 个同学都从课文中有所发现。 4.欣赏语言。如《安塞腰鼓》:可以讨论一个主话 欣赏语言。 欣赏语言 安塞腰鼓》 说说《 题:说说《安塞腰鼓》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 说说 安塞腰鼓》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
5.文章评价。如《大鱼和小鱼》:同学们读选文, 文章评价。 文章评价 大鱼和小鱼》 同学们读选文, 试着就下面的内容说三句话。 试着就下面的内容说三句话。每一位同学所说 的内容力求与别人的不同。 的内容力求与别人的不同。 第一个句子是: 第一个句子是:这是一篇 ( ) 第二个句子是:这篇文章好在( 美在” 第二个句子是:这篇文章好在(或“美在”) ( ) 第三个句子是: 第三个句子是: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 ( )
6.学习收获。如《纸船》:有这样一个话题 学习收获。 学习收获 纸船》 需要我们从课文中找内容来完成。 需要我们从课文中找内容来完成。我从中感 受( )。 括号里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眼,一个词, 括号里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眼,一个词, 一个诗句,或是一节诗,全诗。 一个诗句,或是一节诗,全诗。感受到的内 可以是动作、心情、形态、景象、情景、 容:可以是动作、心情、形态、景象、情景、 声音、色彩、画面,或者是诗的结构、情感、 声音、色彩、画面,或者是诗的结构、情感、 手法等。 手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