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导论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案2

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案2

《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课程代码:ZB0500608204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修(制)订人: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导论是外语学院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面向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它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供给与需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成本的核算、一国收入与生活费用的衡量、金融体系、货币制度等内容。

(二)课程目的通过《经济学导论》微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并能清楚地解释价格形成的机理,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并能解释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运作的原理,理解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了解有关企业行为的基本理论。

通过《经济学导论》宏观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与一国经济增长有关的税收政策、就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寻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

使学生对基本明白国家各种政策出台是具有经济背景的。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十大经济学原理(理论讲授2学时)了解经济学十大原理及其意义讲授内容: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理性人在做决策时面临权衡取舍,必须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后做出决策,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贸易的优点、市场是组织贸易的一种好机制;政府在市1场经济中的作用。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一国生活水平与其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发行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短期权衡。

重点:理性人在做决策时面临权衡取舍,必须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后做出决策,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难点:货币发行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货膨胀与失业间的短期权衡。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理论讲授2学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学家研究的方法:假设和经济模型。

大四选修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

大四选修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

大四选修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述(字数:约800字)导论:本课程是大四选修的经济学导论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帮助他们理解经济学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本课程将涵盖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实证经济学等。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3. 了解和讨论经济学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4. 提高经济学问题的识别和解决能力;5.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 经济学导论及基本概念介绍(2周):-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派; - 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原则。

2. 微观经济学(6周):- 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 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 生产、成本与利润;- 市场结构与竞争;- 效率与公平问题。

3. 宏观经济学(6周):- 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 - 通货膨胀与失业;- 政策调控与经济周期;- 货币与金融政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

4. 国际经济学(4周):- 贸易理论与政策;- 汇率与国际金融;-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组织;- 发展经济学与全球贫困问题。

5. 实证经济学(2周):- 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数据收集和处理;- 实证研究的应用案例。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与评价(字数:约700字)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1. 课堂讲授:通过授课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布置一些练习题和问题,让学生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并及时反馈和指导。

4.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经济学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报告,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经济学导论 教学大纲

经济学导论 教学大纲

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课程编号21027课程名称经济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conomics 课程性质公共通识平台课学分2总学时32先修课程微积分开课学期第二大学期适应专业大文科专业二、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简介《经济学导论》是经济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经济类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包括许多核心课程),都与本课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存在密切联系。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系统地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内容,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

这些内容就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经济学导论》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市场化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讨论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简明生动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及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

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高职学生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

(三)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要求】1.掌握稀缺性、选择性、机会成本、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等概念;2.理解两个基本的经济模型和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及解决方式。

3.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层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知道学习经济学对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意义,会用机会成本概念解释经济现象。

《经济学学科的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学科的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070076英文名: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前置课:无后置课:经济学专业课程学分:1学分课时:13课时主讲教师:尹敬东等选定教材:自编讲课提纲课程概述:本课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三讲,主要介绍经济学专业和学科的基本情况:首先介绍经济学的构成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架构,然后介绍经济学专业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具体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

第二部分包括四讲,主要介绍与四年学习相关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及培养对经济学的理解,内容包括如何学好数学、大学英语学习方法,最后两讲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专题讲解学习经济学专业的体会。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正式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经济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的整体了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通过相关课程学习方法的介绍,对大学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动性;通过聘请理论、政府和商界人士队经济学学科和专业的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热爱经济学专业,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座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阶段:共三讲,经济学专业介绍及学习第一讲经济学—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尹敬东)课时分配:2学时教学要求:本讲介绍经济学在社会科学和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介绍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知识架构和理论经济学、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介绍让新生对经济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

教学内容:一经济学----社会科学的新权贵(一)历史发展中的显学学科。

成为显学的条件:学术的先进性及对其它学科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力:媒体、参与国家决策的程度、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学术明星的收入;作为职业的收入。

1、显学的历史回顾:宗教:中世纪是宗教的鼎盛时期,宗教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儒、释、道三教影响不断,南朝四百八拾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哲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休谟历史学:历史率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经济学导论教案

经济学导论教案

经济学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2. 掌握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特点;3. 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特点;4. 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3. 视听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到资源的分配、生产和消费等方面,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 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方式的学科。

2. 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经济制度和经济问题。

经济活动指人们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行为;经济制度指在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分配的基础上,人们彼此之间如何组织和支配经济活动;经济问题指由资源稀缺性和人们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难题。

(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稀缺性:指人们所需的资源相对有限,而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2. 机会成本:指进行某项经济活动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即为选择某种方案而牺牲的全部机会。

3. 边际效益: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或货币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额外成本。

(四)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特点1.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

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

2.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决策。

主要关注个体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等微观经济问题。

3.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扶贫等问题。

主要关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4.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问题。

主要关注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全球化的影响。

(五)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政策制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并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分析。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益等;2. 理解经济学的三大核心问题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3. 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如需求与供给分析、弹性分析等;4. 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领域概述第二单元:微观经济学1. 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特点2. 市场供求关系和均衡分析3. 企业行为和成本理论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 信息经济学基础第三单元:宏观经济学1. 货币与银行体系2.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指标3. 经济增长与发展4. 失业与通货膨胀5. 政府经济政策与调控第四单元:国际经济学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 国际金融市场与外汇市场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应用等。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将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理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进行案例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组织实践应用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教材- 主教材:《经济学导论》- 辅助教材:《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导论》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价将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个人项目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因素综合考虑。

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

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

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至关重要。

经济学概论作为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初步认识。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教学大纲应首先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通过对经济学的整体概览,学生可以对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教学大纲应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等内容。

通过学习微观经济学,学生可以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机制,理解个体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市场行为。

三、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调控。

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教学大纲应包括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内容。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学生可以了解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四、经济学思维与分析方法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是经济学概论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教学大纲应包括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比较动态分析等内容。

通过学习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学生可以培养经济思维,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五、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企业经营决策、政府政策制定、国际贸易等。

在这一部分,教学大纲应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为了加强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学大纲可以包括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通过分析真实的经济案例和参与经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16302401课程名称: 经济学专业导论英文名称: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ty of Economics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学时: 15学分: 1适用对象: 经济学本科专业考核方式: 考查先修课程: 无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对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计划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 了解各类课程的结构安排及其关系, 让学生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对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有总体脉络的了解, 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论有一定的认识, 并尝试经济学文献和名著的阅读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尽快熟悉经济学专业的性质、课程设置和就业取向, 理解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的渊源, 思考如何展开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为以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训练, 进而全面实现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性和方法论基础。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mainly to introduc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programs of economics.On this foundation, this course will help students to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ourses and understand each cours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will help students to ge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also help students try to read and think about economics literature and famous works.O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know the natur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economics as soon as possible, understand th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ics, and think about how to expand economic theory study and research, which also can trai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 and then provide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ology foundation for fully attaining our the training goal of economics major.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与贸易学院课程编号21027
课程名称经济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conomics 课程性质公共通识平台课学分2
总学时32先修课程微积分
开课学期第二大学期适应专业大文科专业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简介
《经济学导论》是经济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经济类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包括许多核心课程),都与本课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存在密切联系。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系统地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内容,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

这些内容就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经济学导论》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市场化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讨论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简明生动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及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

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高职学生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

(三)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目的要求】
1.掌握稀缺性、选择性、机会成本、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等概念;
2.理解两个基本的经济模型和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及解决方式。

3.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层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知道学习经济学对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意义,会用机会成本概念解释经济现象。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经济学的定义及基本问题
●2.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 3.经济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学的方法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西方经济学中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联系。

2.理解西方经济学中常用的几种基本研究方法
3.了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
【主要内容】
●1.实证经济学
●2.规范经济学
● 3.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存量分析以及流量分

● 4.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三章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和发展
【目的要求】
1.理解西方经常理论与中国经济。

2.了解经济学的历史、主要派别和发展前景。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经济学的历史
●2.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
● 3.经济学的前景
第四章供给与均衡价格
【目的要求】
1.掌握供求相互作用怎样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以及竞争在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熟练掌握需求或供给变动的几何表示,知道供求分析的
实际运用和供求分析的三个基本步骤
2.理解需求或供给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变化程度(弹性理论);
3.了解需求或供给及影响需求或供给的不同因素,并严格区分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和需求或供给变动;
【主要内容】
●1.需求理论
●2.供给理论
● 3.均衡理论及其运用
第五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目的要求】
1.掌握消费者剩余概念。

2.理解消费者均衡原则;理解序数效用论主要以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和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的均衡,来解释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曲线。

3.了解边际效用论(基数效用论)的总效用、边际效用概念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曲线;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效用论
●2.序数效用论
第六章厂商与成本理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长期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及规模收益。

理解和掌握产量规律、成本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

2.理解短期中一种变动投入下的生产函数、产量规律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了解产量变化规律,理解生产函数、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概念。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厂商的生产活动:投入与产出
●2.成本分析
● 3.成本、收益、利润和产量
第七章市场理论:竞争与垄断及厂商行为
【目的要求】
1.掌握不同厂商的市场均衡条件以及厂商的目标选择。

掌握不同市场条件下经济效率(市场绩效)的差异。

2.理解不同的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

3.了解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四种市场类型及其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市场类型
●2.完全竞争市场
● 3.垄断市场
● 4.垄断竞争市场
● 5.寡头垄断市场
第八章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
【目的要求】
1.了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影响国际收支均衡的因素。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绝对优势理论
● 2.比较优势和资源赋予学说
第九章国民收入核算
【目的要求】
1.把握总收入与总支出、实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关系,领会失业和失业率及奥肯定律。

熟练掌握总供求模型及实际运用。

2.理解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诸多因素及它们如何影响总供求,理解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及不同总供给曲线的区别。

3.了解国民生产总值等几个宏观变量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宏观经济变量
●2.总需求与总供给
● 3.总供求均衡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
第十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乘数理论的实际运用。

2.理解决定国民收入的因素,即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函数,领会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与均衡国民收入。

3.了解总需求的构成及各自特点,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需求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数量关系即乘数理论。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宏观经济变量
●2.总需求与国民收入
● 3.乘数原理
●4.不同的理论和相异的政策

第十一章现代银行与货币理论
【目的要求】
1.准确掌握通银行体系的构成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以及三种货币的界定。

2.理解货币需求
3.了解货币市场的均衡。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2.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供给和需求理论。

● 3.均衡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
【目的要求】
1.掌握如何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

2.理解凯恩斯主义的理财原则。

3.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局限性。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财政政策的内容及运用
●2.货币政策的内容及运用
● 3.经济中的自动稳定因素
●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相机抉择
● 3.供给管理政策
(四)能力培养要求
1.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3.要求学生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重视图示工具的运用,并适当运用数学工具。

三、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讲课习题课或课堂讨论备注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20
经济学的方法论10
西方经济学说演变和发展10
供求基本原理60
消费者行为理论40
生产与成本理论60
市场理论60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10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20
现代银行与货币理论10
宏观经济政策20
四、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案例分析占10%期末成绩占70%
五、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经济学导论》罗丽英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

六、授课手段:课堂多媒体演示讲解;课堂讲解和讨论
七、教师队伍及职称
姓名性别职称
胡永远男教授
罗丽英女副教授
黄新萍女副教授
陈志烨男副教授
余传贵男副教授
徐伟平男副教授
许漪女讲师
李淑女讲师
鲁丽梅女讲师
审核人:罗丽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