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化之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 古代的宗法文化不仅给君主一种血亲的 归属感,同时它也构成一种现实的政治 力量。(亲亲互隐 )
讨论与观察
•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在亲亲的原则下, 同族、同乡、同门、乃至科考的同年都能 唤起天然的亲近感,人们利用这种种关系 资源编制自己的政治关系网络,对上钻营、 依附,寻找靠山,对下按亲疏远近分配权 力资源,培植私人势力。
对自然界的依赖、感恩戴德的心情。 追寻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 农业社会中的居民储藏一切的生活必需品, 包括自己身后的棺材,都认为是理所当然 的事。
•
——张爱玲
现实生活中的小段子
• 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 修车时,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 的书名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 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 我,并自言自语地说:“哈!哲学!现在 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自然地理环境看文化的类型
• 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 游牧文化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 • 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平原 ; • 商业文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
之岛屿 。
•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 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 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
冯天瑜
大河—农业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灌溉造 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
草原——游牧文明的粗旷剽悍、惯于掠夺,与 来自草原多变的恶劣气候提供的“射生饮血” 的游牧生活方式有关;
海洋—商业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陆上 资生环境的内不足和大海为海洋民族的流动 生活提供纵横驰骋、扬帆异域的条件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由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名族特征。
多元一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无数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滋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追求。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由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组成,它们都宣扬道德,为我们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寄托。
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思想智慧: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 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礼治秩序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礼治秩序与泛道德化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 嗣也。(《左传》)
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 “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提出“克己 复礼”。
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 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 “五伦”。
汉儒:“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 礼》)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音绌),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 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 “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 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 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 陇也。”宣默然不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2.乡土情结
或曰乡土意识,是指人们对于 自己家族及本人出生地与生活 的家乡故土怀有的一种特殊的 心理、特殊的观念、特殊的感 情,具体表现在对乡土乡音乡 俗和乡民以及文化传统特别骄 傲自豪。
2.乡土情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文献典籍——《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 (笃厚)乎仁,故能爱。”《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民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 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千里做官只为钱。” “升官发 财”。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

中国文化基本特征之我见1、传统文化的主体属农耕文化。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中国的传统经济特点是农耕经济,它的文化就必然是农耕文化。
诗歌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形式,但中国诗歌不同于外国的诗歌,它短小精致,表现的只是一种意境、一个情形、一种情绪。
正如中国农民所经营碎小的土地、单一的农作物和精耕细作的耕作手段,是中国农村的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在文化上的表达方式。
用“诗是土地的心语”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某一特征是恰如其分的。
游牧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有力的补充。
传统认为,农耕文化高于游牧文化,从社会演进来看,农耕社会比游牧社会先进;但文化则不然,因为文化具有长期不变相对稳定的性质和继承性与遗传性的特点,农耕文化则保持着游牧文化的一些特质,而且是农耕文化的有力补充。
比如游牧文化中的尚勇好斗、豪爽刚毅的秉性成为我国北方民族的重要特征,平衡了农耕文化中的某些弱点。
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
我们常说自己是“华人”,华人根源于陕西的华山周围居住的仰韶文化,因为先民根深蒂固的崇尚玫瑰花的传统,因此称为“华人”;中国人所以称为“龙的传人”根源于对龙凤的崇拜。
而最早的中华龙凤图腾即出土于内蒙古东部的翁牛特旗。
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的,中国北方是广袤的草原,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高山,地域相对广阔,有一定回旋余地,具备几种原生文明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融合的优越条件,最终凝聚成“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中国文化的正统意识非常浓厚。
正统意识强调官方化、权威化、模式化。
如《三国演义》就宣传刘氏权力集团是正统的,曹操与孙权集团则是非正统的,因为天下是姓刘的。
然而中国文化的发展每每不是靠正统文化,而是靠非正统的民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推动。
如果秦王不听李斯的劝谏,不使用或驱逐外国人才,秦能统一天下将是个问号。
唐朝诗歌之所以达到如此的高峰,也是外来文化的结果。
李白就是明例。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文化传统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化传统的特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4、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2、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3、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
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概念,不仅是指“文化”,更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中国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特色。
本文将提供一个中国文化的概论,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古代文明的创始者是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祖——黄帝。
在黄河流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其中一些特征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而其他一些特征则是与非洲、欧洲、亚洲等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似的。
下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概述。
历史悠久中国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政治、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变化。
这种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中国人民相信,通过和谐的互动和相互依存,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家庭观念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的团结和和睦。
家族的观念和长辈的尊重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尊敬和顺从长辈的传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尊重传统和尊重权威的价值观。
尊重传统中国文化非常尊重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
中国人相信,通过学习和尊重传统,可以从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中获益,并帮助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中国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和方言、饮食文化等都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丰富了中国文化,并使它更加多元和有趣。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下面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一些影响:文化交流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发达的科技实力。
简要概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简要概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民族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气质。
2. 历史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 传承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4. 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和信仰,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5. 地域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6. 完整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文化形态。
7. 创新性: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
2、民族的融合性
民族形成初期——黄河流域——华夏族+东 夷族+南蛮族+西戎族+北狄 殷周之际——周邦——诸侯联邦
“华夷之辨” 元 清
战国地图
3、思想的倡导 大一统——圣哲、帝王的目标——“一”与“多”
孟子见梁襄王,王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日:“定 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荀子:“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荀 子·王霸》)。 “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之庶人”(《荀子·儒效》)。 “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齐一天下而莫能倾,是大 儒之征也” (《荀子·儒效》)。(荀子不仅主张政治 和礼会的统一,而且主张“一制度”、“风俗以一”、 “隆礼而一”、“乐者审一”等等,所主张制度、礼义、 道德、思想、风俗及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有统一。 董仲舒:“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天人三策》,《汉书·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
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 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 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广文馆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 人。 四门馆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 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 掌固六人;东都学生五十人。 律学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 生者。律令为专业,兼习格式法例。 书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 《说文》、《字林》为专业,兼习余书。 算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第二章 中国文化之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 张立文:《和合学概论》
一、统一性
1、政治统一性
夏、商、周——中原 统一——分散 “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汤而三千余国” (《吕氏春秋· 离俗览》) “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晋书· 地理 志》)。
2、政治上的连续性
分封制——封建——封邦建国(周)
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秦以来一直延续 (郡(太守)——县(县令))
3、学术的连续性
孔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孟子:“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 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 于庶人,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
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孔子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 语·雍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 语·先进》)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治长》)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 而》)
四、泛道德性
1、政治道德化
蒋衡(1672-1743 ) 原名振生,字湘帆,一字 拙存,号江南拙叟、拙 老人、函潭老布衣,江 苏金坛人,侨居无锡, 进士,有《拙存堂临帖》 二十八卷,著有《拙存 堂诗文集》《易卦私笺》 《拙存堂题跋》《书法 论》等。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 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 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 高学府。上古的大学, 称为成均、上庠。汉代 始设太学,隋代始设国 子监。
《论语·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 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 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 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大学》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 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 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 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 者。
《左传·僖公十六年》:宋国出现陨石和六鹢
(水鸟)退飞的奇异现象,周内史叔兴说:“是阴
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子产驳斥裨灶的占星术 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提出排除宗教神 学观念的何谓不朽的问题。“太上有立德,其次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
殷商时代——天帝、鬼神——《封神榜》、占卜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 正域彼四方。《诗经·商颂·玄鸟》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外丸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诗经·商颂·长发》
周代——敬德保民 《诗经》“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春秋时代: 《左传·桓公六年》隋国的季梁说:“夫民, 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 神。” 《左传·庄公三十三年》虢国的史嚚说: “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 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第一,第一推动者(感官世界——推动与被推动——上帝是 不被任何东西推动者) 第二,第一作用因(感性事物——原因与结果——上帝是第 一作用因)
第三,必然存在者(存在与不存在——存在必然有存在者—
—上帝自身是必然) 第四,存在的等级(多与少、高与低——上帝最完善) 第五,最高指挥者(上帝安排所有的自然物追求自己的目标)
晚唐“十二经 ”:
国子学刻石——“九经”+《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 “十一经” :
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南宋“十三经” 《论语》《孟子》《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孝 经》《尔雅》《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周易》——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 谈话记录。 《诗经》——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分“风”、“雅”、 “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汇集周王室官制 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西汉礼学家戴德、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 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 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左传》春秋末左丘明所作,重在史事的陈述; 《公羊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谷梁传》 战国时鲁人谷梁赤,子夏弟子 。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 《孝经》——西汉时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论述封建孝道。 《孟子》——战国时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 收词语4300多个,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荀子:“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 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 体未尝亡也。”(《荀子·天论》)
中国学术之精华——十三经:
汉代“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立于学官 ——博士 唐代“九经”: 《春秋》 “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易》、《书》、 《诗》,立于学官,开科取士。
阮元(1764~1849)字伯 元,号云台、雷塘庵主, 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 征人。清代嘉庆、道光 间名臣。他是著作家、 刊刻家、思想家,在经 史、数学、天算、舆地、 编纂、金石、校勘等方 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 被尊为一代文宗。
国子监十三经碑刻 国子监里的十三经刻 石碑,位于国子监与 孔庙的夹道之内,共 63万余字。经书由蒋 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 书写而成。乾隆皇帝 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 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 经书并动工刻石,又 被称为“乾隆石经”。
三、人文精神
西方文化——宗教——理性为 宗教服务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托马 斯·阿奎那(1225—1274),中世 纪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把理性引 进神学,用 “自然法则”来论证 “君权神圣”说。撰写最知名著作 是《神学大全》,天主教教会认为 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 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小邦林立——统一的政治、文化中心
《诗经· 商颂》说,殷商时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
域被四海”。
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小邦逐渐合 并成地区性的王国,一是封建制(分封诸侯和附庸的制 度)。前者表明,国家的领土范围在扩展;后者表明, 国家的政权在集中。这两者显然不是分裂的趋势,而是 统一的趋势。” (刘家和:《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 分析》 )
4、统一的文字
汉字的魅力—— 图说汉字
《说文解字》
许慎 (约58年—约147年),字 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 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 叔重”之赞赏 ,是汉代有名 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 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