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简切换注意事项
word2010实现简繁互换的三种方法

word2010实现简繁互换的三种方法
有时候因为工作需要,可能要将中文文档实现简体与繁体之间的互相转换,来达到要求。
那么下面就由店铺给大家分享下word2010实现简繁互换的技巧,希望能帮助到您。
word2010实现简繁互换方法一:
步骤一:用下面一个邀请函文档,来当做例子讲解简体与繁体相互转换。
步骤二:比如,如果要将邀请函发到【香港】,为了表示尊重应该要使用繁体。
步骤三:首先,切换到【审阅】菜单,在其【中文简繁转换】栏,单击【简繁转换】,
步骤四:此时会弹出【中文简繁转换】对话框。
步骤五:在其【转换方向】区域选择【简体中文转换为繁体中文】,
步骤六:然后单击【确定】实现转换。
word2010实现简繁互换方法二:
步骤一:选中需要转换的内容,在【审阅】菜单下,单击【简转繁】进行转换。
步骤二:转换成功后,效果如图所示。
word2010实现简繁互换方法三:
步骤一:首先,选中要转换的内容,
步骤二:然后,在【审阅】菜单下,单击【简转繁】进行转换。
步骤三:上步中的转换结果如下图所示。
简繁汉字转换系统单机版使用说明

简繁汉字转换系统(单机版)使用说明本系统向用户提供了单机版简繁汉字转换工具。
该工具无需安装,可直接在Windows命令行界面下运行。
注意:由于简繁汉字转换系统需要大规模语言模型,因此本工具要求在64位操作系统下运行(建议采用Microsoft Windows7 x64 或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 R2 x64),而且机器必须装有8G以上内存。
1. 运行打开windows命令提示符,切换到单机版简繁汉字转换工具所在目录,输入jf,根据相关提示,进一步设置相关参数,即可使用简繁汉字智能转换系统的全部功能(如图1所示)。
图12. 命令行模式工具中提供了命令行模式供用户使用,目前仅支持简转繁。
具体操作方法:(1)输入jf -lm lm_s2t.txt -c进入命令行模式(如图2所示,其中lm_s2t.txt 为语言模型文件;由于语言模型规模较大,加载需要等待几分钟时间)。
图2(2)在命令行模式下,输入h可查看使用提示(如图2所示)。
(3)在命令行模式下,输入简体文本,命令行界面返回转换后的繁体文本(如图2所示)。
3. 文件转换工具中提供了文件转换功能供用户使用,支持简转繁和繁转简。
具体操作方法:(1)文件简转繁:输入jf -jf file1.txt file2.txt -lm lm_s2t.txt(其中file1.txt为简体原文文件,file2.txt为输出转换结果的目标文件名,lm_s2t.txt为语言模型文件)。
(2)文件繁转简:输入jf -fj file1.txt file2.txt -lm lm_s2t.txt(其中file1.txt为繁体原文文件,file2.txt为输出转换结果的目标文件名,lm_s2t.txt为语言模型文件)。
4. 面向古籍的简繁转换工具中提供了面向古籍的简繁转换功能供用户使用。
与普通转换(面向台湾的简繁转换)使用方法相似,只需在命令中带上选项-ac。
繁简体转化

繁简体转化
“繁简体转化”是一种简化字体的过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中国大陆。
“繁体字”、“简体字”的出现,来源于1955年《文字改革暂行条例》的发文。
此次文字改革,将
汉字从方正字体繁体改为简体字体,改革目标是促使汉字更加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传播
信息更加便利。
繁简转换一般采用编码方式来进行,将繁体转化为简体用繁体编码和简体编码分别存储,
以确保转换中文字符的准确性。
除了用编码方式外,繁简体转化还可以通过语言技术进行,将繁体字转化为简体,比如采用中文分词,概念词替换等技术。
由于繁简体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文字的便捷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网站开始
采用繁简体转换,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更强大的应用,满足现代客户对信息通信的需求。
总之,繁简体转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新的一种文字
样式和表达形式变得可行。
必须承认,繁简体转换有一定的必要性,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与之交流,它也是一种文明礼仪。
简体转繁体教程

简体转繁体教程随着大中华区繁简体文字的广泛使用,简体转繁体对于用户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幸运的是,现在有很多简体转繁体的软件和工具可供使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简体转繁体的教程和方法,以帮助你轻松地进行转换。
一、使用在线工具进行转换在线工具是最简单和最快速的简体转繁体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在线工具:1.简体中文转繁体中文-天火-输入文字后按“转换”即可将文字自动转换成繁体中文。
支持批量转换和上传文件转换。
2.智能简繁转换-输入要转换的文字,即可进行转换操作。
此工具还提供简体转繁体,繁体转简体和异体字转换服务。
3.繁化姬-提供了简体转繁体的在线服务。
只需粘贴中文文本并点击转换即可。
此工具还支持将繁体文本转换为简体文本。
4.网易有道翻译-提供了非常优秀的中文翻译和转换服务。
简体转繁体非常简单,只需输入要转换的文本并点击繁体,即可将简体文本转换成繁体文本。
二、使用软件进行转换除了在线工具,还有很多简体转繁体的软件可供选择。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用的软件:5.搜狗输入法-搜狗输入法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将简体中文转换成繁体中文。
只需在软件中设置一下就可以实现转换。
6.谷歌浏览器扩展程序-该扩展程序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将简体中文转换成繁体中文。
安装完成后在浏览器中使用即可。
7.Pleco字典- Pleco 是全球最佳的汉语学习软件之一,可用于汉语学习,翻译,繁简体转换和发音等多个方面。
此软件中的繁简体转换功能非常强大和实用。
三、使用Microsoft Office进行转换在Microsoft Office中也可以实现简体转繁体的操作。
以下是在Microsoft Office中进行转换的步骤:8.打开Microsoft Word或Excel9.选择“文件”-“选项”10.在“自定义功能区”的“全部命令”栏中选择“繁体中文”11.在Word或Excel中将简体中文转换成繁体中文。
四、使用代码进行转换如果你是一位程序员,你可以使用代码来进行转换。
如何在Word中进行文字繁简转换

如何在Word中进行文字繁简转换在日常的办公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将文字在简体和繁体之间进行转换的情况。
Word 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文字繁简转换工具。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如何在Word 中进行文字繁简转换。
首先,打开我们需要进行文字繁简转换的 Word 文档。
在 Word 2010 及以上版本中,找到“审阅”选项卡,这是我们进行文字繁简转换的主要操作区域。
在“审阅”选项卡中,您会看到“中文简繁转换”组。
这里有三个主要的按钮,分别是“简转繁”、“繁转简”和“自定义词典”。
点击“简转繁”按钮,Word 会将文档中所有的简体字自动转换为繁体字。
例如,“中国”会被转换为“中國”,“电脑”会被转换为“電腦”。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换是基于一定的规则和算法进行的,但可能并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语境。
同样,如果您的文档是繁体字,想要转换为简体字,只需点击“繁转简”按钮即可。
除了直接进行整体的转换,Word 还提供了一些更细致的设置,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点击“中文简繁转换”组右下角的小箭头,会弹出“中文简繁转换”对话框。
在这个对话框中,您可以选择“转换方向”,即从简体到繁体,或者从繁体到简体。
还可以勾选“转换常用词汇”,这样一些常见的词汇会按照标准的转换规则进行转换。
如果您不希望某些特定的词语进行转换,可以在“自定义词典”中进行设置。
另外,“中文简繁转换”对话框中还有一个“转换选定文字”的选项。
如果您只想对文档中的部分文字进行繁简转换,而不是整个文档,先选中需要转换的文字,然后勾选这个选项,再点击“确定”即可。
在进行文字繁简转换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一些专业术语、人名、地名等可能在转换后不符合您的预期。
这时,您可以手动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 Word 在操作界面和功能上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总体的操作思路是相似的。
繁简分流经验做法

繁简分流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环境的不同,将信息
或服务进行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分处理。以下是一些繁简分
流的经验做法:
1. 地理定位分流:根据用户所在地区进行繁简分流。通
过获取用户的IP地址或手机定位信息,可以确定用户所在的
地理位置,从而判断应该展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内容。
2. 用户首选设置分流:提供给用户一个选择界面,让用
户根据自己的语言偏好选择繁体字或简体字。这种做法可以
让用户自主决定所需的文字显示形式,并在后续的访问中保
持用户的选择。
3. 浏览器语言设置分流:根据用户浏览器的语言设置进
行繁简分流。大多数浏览器都会提供语言设置选项,根据用
户浏览器的语言设定,自动切换展示对应的繁简字体。
4. 操作系统语言设置分流:根据用户操作系统的语言设
置进行繁简分流。类似浏览器语言设置,操作系统也有语言
设置选项,可以根据用户操作系统的语言设定来切换展示相
应的繁简字体。
5. 综合因素分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用户首选设置、
浏览器语言设置和操作系统语言设置等因素,进行繁简分流
的综合判断。可以通过逻辑判断和条件语句来处理多个因素
的组合情况,以提供最符合用户需求的繁简显示。
需要注意的是,繁简分流的具体实施方式和优先级顺序
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目标用户群体的特点进行调整和
优化。在实施繁简分流时,还需要充分考虑用户体验、技术
实施难度和维护成本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和效率。
新旧繁简错位与对齐

新旧繁简错位与对齐
中文的繁体与简体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由其是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对比更加显著。
在这个话题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新旧繁简错位与对齐。
首先,新旧繁简错位指的是在一篇文章或者网页中新旧繁简混杂,使阅读者看起来非常不舒服,产生视觉疲劳感。
这种现象在很多网站和新闻文章中都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新闻报道中。
产生这种错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不同地区使用的中文字符不同所导致的。
在中国大陆,简体中文是最常用的字符形式,而在台湾等地区繁体中文则比较流行。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文本来源于台湾或香港等地,使用繁体中文写作,其内容在大陆或海外的释出时,需要将文本转换为简体中文,这时往往会出现新旧繁简错位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许多阅读者甚至认为空气字旁、偏旁、笔画等都不相同,这导致许多文章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无法与大众产生共鸣,看不懂,失去了其本应有的价值。
其次,对齐则是指将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对齐,使两种字符在同一篇文章中看起来更加整齐美观。
在一些网站上,会特别地提供简繁对照的文章,这种对照通常会排版得更加整齐,看起来也更加清晰直白。
对于如何解决新旧繁简错位的问题,常见的方法是使用专门的转换工具或软件将繁体中文转换成简体中文。
而对于如何实现对齐,最好的办法是在排版时选用一种中文字符形式进行撰写,而在文章中不要混用多种不同的字符形式。
总结来说,新旧繁简错位与对齐问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需要文章撰写者和网站运营者共同努力来解决,以便让更多人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文章,发挥信息本该具备的价值。
繁简分流工作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繁简分流工作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繁简分流工作是指将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的过程,旨在满足不同地区和读者的需求。随着全球信息交流的不断加深,繁简分流工作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详细探讨繁简分流的概念、原则和实施步骤,并总结其重要性以及效果。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将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完善繁简分流工作。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的读者对于文字的理解和阅读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繁简分流工作的出现成为了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繁简分流工作的原理相对简单,即将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迅速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该工作不仅适用于文字的排版,对于广告、宣传品以及其他文字内容的翻译和发布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落实繁简分流工作,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准确理解读者的需求是繁简分流工作的前提。只有了解读者对于文字习惯和理解能力的要求,我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策略。其次,及时更新繁简转换库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新的字词不断涌现,我们需要保持技术和方法的更新,以满足读者对于新词的需求。再次,我们需要注重繁简转换的质量。只有确保转换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的繁简分流工作。
为了实施繁简分流工作,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步骤。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转换数据库,以便对繁简转换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其次,我们需要制定繁简分流工作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各个环节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此外,技术手段的应用也是繁简分流工作的关键。从机器翻译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这些都可以为繁简分流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综上所述,繁简分流工作在满足读者需求、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准确理解读者需求、及时更新转换库以及注重转换质量,我们能够更好地实施繁简分流工作。同时,建立统一的转换数据库、制定标准规范以及应用相关技术手段也是繁简分流工作的关键。通过不断完善繁简分流工作,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阅读体验。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 引言:介绍繁简分流工作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并阐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体繁体相互转换注意事项 关于繁简转换,很多人习惯用电脑字体之间的繁简来转换。在很多时候,很多简体字不只有一个繁体字。这时候再转换,可能就会出错,这里附上部分繁简转换容易错的字以便参考,以下内容来自互联网:
几,象形。仅用作家具名称。这个意义也可以写作“机”。《书谱》“。。。书机。。。”。与“幾个”的“幾”不通用。机,作为家具名称时,与“機器”的“機”也不通用。
后,上古与王意义相近。如“后羿”意思即“王羿”。据说是个反“司”。与“前後”之“後”不通用。
饑,仅用于“饑荒”。与“饥饿”之“饥”不通用。 征,仅用于征讨,征伐。“徵”在征伐征讨等词语中与“征”不通用。而作为五音之一的“徵”(zhi)也不能写作“征”。“徵”可以用于徵收、应徵入伍。
逰,在“游泳”中与“游”不通用。其他的旅游、游玩中可以通用。 (另外,有几个字简繁汉时即通用,如:“无”与“橆”,“万”与“萬”。“万”用于复姓“万俟”时,好像与“萬”不通用。还有个特殊现象,即通假借用,如六朝时有“皇后”的“后”借用为“前後”的“後”,这个是特殊现象,以后另帖讨论。) 大家熟知的“司母戊方鼎”铭文“司母戊”,近来有说应读“后母戊”。可为“后”字参照。
“余”与“餘”也不通用。如作为“多出”的意思,“闰餘成嵗”不能写作“闰余成嵗”。作为第一人称“余”时,也不可写作“餘”。(顺便说一下,嵗,上面是从“止”,由于形近,也有讹为“山”的隶书楷书,也是可以的。但是写篆书就得回复本形“止”。有无知者如WENHUAISHA之流,按楷隶书的讹文反推为篆书,就是大错特错了。)
“雲雾”也不可写作“云雾”。“子曰诗云”也不能写作“子曰诗雲”。 并非“反清复明”恢复繁体,而是在假设书法作品通是繁体情况下,列出较为规范的繁体写法。完全简体也可以。
“暴”,写作隶书楷书时,“暴怒”“暴晒”是无区别的。但是若是篆书,就是俩不同的字。不知道为何不能发图片了。暴晒,也可读PUSHAI。
“读”右半边,“卖”。楷书隶书无区别。篆书是俩不同的字。“读”右边是声旁。(这俩字打的是简化字)
“极”“極”,也不通用。不过“极”古代极其少用,《说文》解释为“驴上负也。” “个”,“個”,古代不通用。“个”竹枝,一说半个“竹”。而“個”就是咱们通用的一个两个的量词了。(书画家王个簃先生,繁体不可写作“書畵家王個簃先生”) 了、瞭。“瞭解”不能写作“了解”。“您吃了吗”不能写作“您吃瞭嗎”。“瞭望”自然也不能写作“了望”。
(另:近来听说,朝廷又颁布法令修改了四十余个汉字的笔画。若“琴”字,左边的“王”末笔由横画改为“提”。木旁中竖带钩者去掉了钩。这四十多个字的修改,很是神奇。)
另附几个90%以上的人容易写错的字: “冒”,上面是秃宝盖加两横,两横与秃宝盖不相连。与“冠”偏旁相同。 “冕”字与“冒”一样。也是与“冠”偏旁相同。
很多人容易把这几个字上部错写为“曰”。 见有朋友写《岳阳楼记》:“。。。增其舊製。。”,“制度”不能写作“製度”。“增其舊制”写作“增其舊製”是错误的。“製”用于“製造”,与“制”不通用。
“岳”“嶽”绝大多数情况下通用。但作为姓氏,“岳飞”不能写作“嶽飞”(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过也有粗心的人,觉得繁体就是笔画多的那个,很有可能这么写。)。
“丑”“醜”。“醜陋”一般不会写错。但干支常见有人用“醜”代替“丑”,就是错误的了,如:"丁醜"。某美院书法系就这么干过。
“係”“系”“繫”,作为“是”的意思时,写作“係”(?)。“派系”作“係”(?)。连接悬挂意写作“繫”“系”“係”都可以(《说文》:“。。故凡相联属谓之係。。”)。这三个很神奇,意思差不多。区别还望达人指教。。
仇”“雠”,这俩字大多情况下是可以通用的。不过若是连用作“仇雠”时,不晓得可不可以写成“雠雠”“仇仇”,想必不能。。。。
“嗅”“臭”,凡是读xiu作为味道,闻味道的意思时,都可以用“臭”,如“朱门酒肉臭”(当然了虽然说得通,但特定语句,无法给人家换做“嗅”。)。。多有人把“酒肉臭”读作“jiu rou chou”者,不想想,酒肉大冬天怎么会臭(chou)呢? 臭(xiu)在此是香气的意思----题外话。
“强”“彊”。这两个字汉代后所有用“彊”的地方,都可以用“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强”是假借为“彊”。《说文》里说“强”是“蚚”------米里面的小黑虫子。(哈哈哈。。。看来周星星把蟑螂叫做“小强”是暗合古意啊。。。哈哈哈)。“强”本意极少见用。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这俩字是可以互换的。
“蚚”读“qi”阳平。 “强”假借为“彊”,大概也许好像可能是由于开始形似(形似个头啊。。。 ):“强”也可以写作从“彊”、“虫”。后来。。。。(略去三十字。) “愿”“願”,“愿”用作谨慎老实意时,只作“愿”。《说文》:愿,谨也。余者用“願”。不通用。《说文》说“願”是。。。。大头。 那。。。《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按:许这个“大头”的说法未必靠得住。)
“原”“源”,所有用“源”的地方都可以写作“原”。“原”是“源”的本字。“水”是后加。-------这段是题外话。 后来“愿”可能有假借为“願”者。
“和”“龢”,《说文》里说“和”是“唱和”的意思:相应也。“龢”是和谐的意思:调也。 “温和、和谐、和局”以及作为姓氏时,是通用的。作为连词介词时,只能写作“和”。“和衣而卧”也只能用“和”。称呼日本时,也只能作“和”。(若可以通用,其中一个也是假借。不晓得谁假借为谁。
简化字省了多少事啊。。。政府真是英明。 ------俺就佩服政府这一点。 “逐”字,甲骨文不止从“豕”,“走之”上面随便堆上一个小动物就是“逐”,有从“羊”的,有从“兔”的,有些人就认为是追啥,“走之”上就放啥。。 追逐老婆的“逐”咋写? (后来,有实物证明,不是追啥“走之”上放啥。是按自己习惯来的----喜欢放啥就放啥小动物。)
“于”“於”。介词是可以通用的。如大家常见的《兰亭序》里这俩字都有。都用作介词。但是作为姓氏时,只能作“于”。表感叹时,读污,只能作“於”。楚人称老虎为“於菟”(音污图),只能写作“於”。
“干”“乾”“幹”。“干支”只能作“干”。“干戈”也只作“干”。冒犯的意思也只作“干”。只有表干湿时,用“乾”。“幹”用作主幹(主干意时,可以从木)。用“做”的意思时,也作“幹”。另:乾,读钱。地球华人都知道。
有些繁简字,属于特例。比如“画”、“畵”,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通用的。这样的字有时候在传统习惯下,不通用。如写草书,就不能作“画”,若硬那么写,也不算错,只是与传统违背,比如某人以鼻孔吃饭,以口腔呼吸,也未尝不可,只是看着别扭罢了。
“注”“註”,“注”可以用于所有地方。“註”是明代后起的字,仅用于“註释”。为了方便起见,一律写“注”即可。
“面”“麪”(麺),“麺”用于“麺粉”。其他“表面”“颜面”之类只用“面”。 “叶”“葉”,“叶”音斜,是“协”古字。与“葉”不通用。 “ 叶公好龙”中读设,是地名。不晓得能不能写作“叶” 。《书谱》中作“葉公”。
“只”“衹”“止”“x”(打不出来这个字,就是雙的半边),句末语气词仅用“只”(例如诗经中的句子。这个用法基本可以忽略。)。量词只用半边“雙”。作为仅仅的意思时,用“衹”(也可以用只。不过宋以前极少有这么用的例子。“止”是假借为这个字。)。“衹”字,怎么写的先例都有,有从“示”者,有从“衣”者。但是有些输入法容易错打出从“氐”的“祗”,是另外一个字了。 记得头回见“止”假借为“只”,是在《三国演义》里:“止有血水,安有蜜水!” “夸”“誇”。作为奢侈过度的意思时,仅能用“夸”:“貴而不爲夸”。剩下的“夸耀”“夸口”等等,都可以与“誇”通用。
“须”“鬚”,作为“胡须”时,通用。其余都只作“须”。(按:“鬚”也是后起的字。“须”本身就是象形。再加上面的形旁实在多余。与“燃”“然”类似。只不过下场好些,没有蜕变为其他含义。)
“发”“髪”“彂”,第一个"发"是“彂”的草写演变的简化字。第二个,“髪”仅用于“毛髪”“头髪”。(有乡间发廊招牌作“彂廊”,就是错别字了)。末一个,“彂”,用于“彂射”“出彂”等等。
彂”字上面是两个背对的“止”,“止”,脚丫子象形,有前行意。凡是带“止”旁,绝少意思表“静止”的(作声旁除外)。 若“武”,从止戈,意思是操戈前冲。实为斗狠意 。 若“走”,上面是个小人儿下部也是止。 若“涉”,篆书是水两岸各有一脚丫子“止” 题外话。。。
“才”“纔”,“才能”意仅用“才”。不能用“纔”,而用“纔”用于“刚刚,仅仅”的意思时,与“才”通用。“纔”《说文》说是丝织品的一种颜色。而“才”,《说文》说是草木之初。用于“刚刚,仅仅”意思时,“纔”是“才”通假字。
“启”,《说文》:开也。与“啓”没区别。后者多了个“又”(手形)强调了一下。这俩字可以通用。 “听”“聼”,不通用。“听”,笑貌。宜引切。(读印?)。“聼”,不赘述。
“邮”“郵”。“邮”,地名。与“郵”不通用。(按:后来简化字与繁体字八竿子打不着的,可能是中间有假借的过程。
"沈"“沉”“瀋”。“瀋阳”简化为“沈阳”。“瀋”,汁。“沉”“沈”是一个字,微微有差异。简化后,成了俩不同的字。
南瓜道人兄,“彂(發)”“髪”二字前面岑山兄与弟已述。 还望诸位网友能增补订正。前面已有的字,若无异议,可从略。 “餐”“飡(也可从三点水)”。现在一般都作“餐”。“飡”极少用。我只在《智永千字文》中见过。与“餐”通。现在通行的简化字也没用“飡”。
“彩”“綵”“采”“採”。“彩”仅用于彩色意(也有用“采”通假者)。“綵”仅用于彩色的丝织品。“采”“採”于采摘意时通用。(按:“採”字提手与“溢”的水旁,“燃”的火旁是一类多余的东西。 “采”上面的“爪”即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