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级上语文全册教案第五单元
九年级语文上册5《故乡》教案2苏教版

《故乡》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设想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最新【精品备课】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

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类知识卡片的收集、整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言经典篇目的喜爱,继承发扬悠久的灿烂文化。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的特点。
2、通过各类知识卡片的收集、整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作为现代的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阅读文言文,准确把握作者的精神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言文有关常识,让今天的学习之旅为我们的文言文学习架设一道桥梁。
二、检测预习文言文中的一些文体知识1.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当然陈胜以戍入史家,也是太史公特别关照。
2.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4.书:即书信,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产生于春秋时代,发展于西汉时期,并出现了一些书信写作名家,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东汉以后,由于发明了纸笔,书信也随同文学一道,逐步向社会下层发展.这时的书信,不仅是一种应用文体,且已发展为书信体散文,本文属代表性的骈体散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陈涉世家》歌颂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陈胜的伟大抱负、远见卓识、非凡的谋略。
《与朱元思书》: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捕蛇者说》: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桃花源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九语上教案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况:本单元的6篇文章都是文言文,且均为名家名作。
《陈涉世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的著名篇目,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经过。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人们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捕蛇者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历来为后人所传诵。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出任滁州太守时写的著名游记,作者在游览山水的乐趣中抒发了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单元教学要求:1、了解古代文人的社会思想、忧乐观、淡泊名利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了解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精神,学习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2、了解有关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学习个性化人物语言的描写。
3、欣赏古代散文的优美语言,在赏析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的意义及一些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
4、写好以人物行踪为线索的参观游览文章。
5、熟读每一篇文章,背诵相应的段落或全文。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学习个性化人物语言的描写。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及意义,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单元课时分配:阅读16课时(其中第十六课、二十一课3课时,第十七课、第十九课、第二十课各2课时,第十八课1课时,诵读赏析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2课时),写作指导、作文、作文讲评3课时,共计19课时。
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课件

05
综合性学习
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
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
通过比较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作者 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变化,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比较不同作者同一主题的作品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作品,可以发现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 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考角度。
情感体验
本单元强调情感体验,通过阅读、思考和写作,让学生感 受和表达亲情、友情、乡情等丰富多样的情感,提升他们 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人文素养
本单元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 审美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本单元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 技巧。
比较同一作品不同版本的差异
对于一些经典作品,可能会经历多次修订和改版,比较不同版本的差异可 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发展历程和演变,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探究
探究历史背景
文学作品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创作的,探究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探究社会背景
文学作品也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现象和问 题,探究社会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问题。
重点段落
描写醉翁亭景色和作者醉酒经历的段落,如“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本文通过对湖心亭看雪的经历 进行描述,表达了作者张岱的 故国之思和人生感慨。
部编初中语文九上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 课段
学以致用理思路
【核心任务:为三篇课文绘制思维
(3)根据上面的论证思路结构图,按照下面的句式,用一段通顺流畅的话,概括 全文论证思路。 句式示例: 首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接着……(用了什么论证方 法,证明了什么观点);然后……(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最 后……(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参考: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着阐释提出此论点的缘由,之后又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的精 神”读书和治学,总结“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分论点,并在最后一 段提出另外一个分论点“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一 课段
思维导图搭支架
【核心任务:为《怀疑与学问》《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绘制思维导图,
概括这两篇课文的论证思路。】
1.回顾以下表格中的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中心论点的特点: (1)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有明确的判断。 (3)句子不运用修辞和疑问词。
○ 二是运用所学方法为《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绘制思维导图,分别理清其论证思路。 ○ 三是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前述五篇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共性与个性,提炼其思路结构模式。 ○ 四是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合理的议论性小文段,阐释所提炼出
来的思路结构模式具有的共性特点。
大单元教学整体实施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置四个递进关系的课段逐步实施。
第一课段以《怀疑与学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文,以思维导图搭建学习支架,指导 学生学习常见论证方法,明议论文论证思路,为完成下一课段的学习任务积累经验,是打基础。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课教案

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邵春艳审核人:赵黎明[活动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会鉴赏文言文。
3、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领略他们的人格魅力。
[活动方法]1、本次活动是对本单元学习方法的一次探讨,学习文言文,活动内容中具体提出了四项内容,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
由内容到解答,里面暗含着哪些阅读文言文的思路方法,一样一样的讨论出结果来,并自己举例验证,然后在全班交流。
2、分类法归纳、列表法归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数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吧!二、明确活动任务1、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鉴赏文言文。
3、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领略他们的人格魅力。
三、第一题——采撷一束灵感温馨提示:本题是引导同学们阅读文言文要在反复诵读,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选文中某些古代文人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同学们在探讨是应注意这点。
1、学生小组交流对六篇文言文的思想启示。
2、老师提醒注意比较异同点。
3、点拨内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是古代文人的共同点,从中能感悟到他们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态度,但吴均和陶渊明一样,感受到社会的丑恶,因为时代的局限,却选择了逃避现实,归隐田园。
四、第二题———带上一把钥匙温馨提示:本题引导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课文中有关解题、释词、注音、通句方面的注释很多,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1、学生自己阅读一遍内容。
2、交流如何巧借注释阅读文言文:解题释词注音通句3、请学生从以上四个方面从课文中列举例子谈一谈。
五、第三题———积累一些词语温馨提示:本题要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尤其是通假字以及古今意思有区别的词语,更应注意积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苏教版

《醉翁亭记》教案【教材说明】《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
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教学难点】太守为何而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作业】第一题,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欧阳修。
第二题,朗读全文。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不错读;吐字清楚;声音宏亮。
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
要注意“审辞气”,凭语感去体会语气。
第三题,利用课文注释,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若夫(fú)第四题,了解写景、抒情的特色。
(苏教)九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2醉翁亭记课件

辄 (zhé)
暝 (míng)
滁 (chú)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环绕着滁州城
山谷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
茂之盛蔚的然样而子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沿山着行山六路七里,渐闻 幽深秀丽
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从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 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 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 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讲授新课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靠近(~近,~危不惧) 造,建造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
在
之僧(sēng)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起名(动词)
命名
译文: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 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 号称它的。
讲授新课
标注字音
林壑 (hè) 潺潺 (chán) 伛偻 (yǔlǚ) 清洌 (liè) 野蔌 (sù) 颓然 (tuí) 弈 (yì)
蔚然 (wèi) 琅琊 (láng)
酿泉 (nià提携 (xié)
凛冽 (liè) 山肴 (yáo)
觥筹 (gōng) 阴翳 (yì)
讲授新课
可译为“那”
雾气 散开 聚拢 山谷
昏暗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
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 阴暗
译文:像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 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 和晚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 品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简案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选文所选的六篇文言文都是传统的民篇。让我们随着司马迁去探究一下陈涉起义的原因和
经过,随着陶渊明去观赏一下世外桃源,随着吴均去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随着柳宗元去感
受一下赋敛之毒甚于蛇的道理,随着范仲淹去体会仁人志士的思想。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借助注释学文言”,一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借助注释
借助工具,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句子,疏通文意。
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了解古代的社会现实,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了解有关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的写景。
3、欣赏文言词语,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
4、能够准确背诵课文。
三、单元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0.5课时
《陈涉世家》 3课时
《桃花源记》 2课时
《与朱元思书》 1课时
《捕蛇者说》 1.5课时
《岳阳楼记》 2课时
《醉翁亭记》 2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四、各课教学简案
陈涉世家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3、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4、理解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的用法。
5、能够背诵一些精彩的
(二)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1、导入:
精 品
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 听,思考,补充。
作品,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给我们介绍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学习这篇文章,
我们会对陈胜起义的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有个具体的了解认识。
2、整体感知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 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文字障碍。
3、反复诵读,老师范读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读给大家听。评价。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自学
5、交流成果 先在小组内交
流,然后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6、老师解疑。`
7、深入理解
学习特殊文言词语(课后练习) 思考、练习、交流
再读课文,思考: 再读课文。
陈胜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思考,讨论。
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回答,评价,补充。
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文中是怎样通过对话来刻画陈胜的?
8、小结课文 回答,评
价,补充
9、布置作业
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同学互相检查。
桃花源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反映的社会现实。
2、学习文言副词,了解古今异议现象。
3、加强阅读,体会语言的优美。
4、以渔认的行踪为线索
(二)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 听 记
2、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 朗读全文。
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思考,回答。
3、老师朗读
精 品
4、集体朗读 练习朗读,
5、自由朗读 小组交流,评出组
内最好的。
指导朗读,评价。 全班交流,评价。
6、先自学课文 借助注释,
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评价
7、老师解疑 同学提问
8、学习文言词语 练习
9、小结课文 交流
与朱元思书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3、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体会朋友的深情。
(二)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复习前面的课文 回答交流
2、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了富春江的哪些景物。 交流,评价。
3、精读课文: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 读读,思考,圈点勾画。
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 交流评价。
物的特点。
4、学习文言文的词语 学习交流
4、语文活动:我做导游。
运用多层次写景的方法,以 校园
景物为解说对象,写一段解说词。 思考,创作。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巡视,指导评价。 评价。
捕蛇者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对比、衬托写法。
3、掌握重要的文言文词语。
4、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