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三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出歌谣的神韵,月夜的美好。
2. 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弥漫的浓浓的母爱。
3. 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歌谣童谣的语言格调,领会这些童谣对作者幼年的启蒙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1. 导出课习题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顾录(示意学生齐读课习题)——《月光启蒙》。
2. 初步审习题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学生根据预习答复,教者随机汇总: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2、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汇总: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3、打开课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详细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习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
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大众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幽默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1. 提示自读要求如许难以想象: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教师。
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仔细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汇总:(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2. 交流主要内容1、学生发言,随机评点(板书:唱民谣讲神话唱童谣说谜语)2、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顾了什么内容呢?(学生迅速阅读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三、读讲课文1. 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凝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叹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好的。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 教案

18 月光启蒙一、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中的民歌、童谣,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优美及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
2.从“美妙”入手,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夏夜之美妙”“民歌童谣之美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3.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4.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会“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细节描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三、前置学习活动学生:让学生课前搜集民歌民谣,感受民歌民谣的幽默、风趣。
教师:准备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 主题导入,初解题意1.上节课《爱如茉莉》的学习,让我们大家通过细节描写感受到了父母之间平淡无奇如茉莉一般的爱。
那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环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8课《月光启蒙》,让我们跟随作者感受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
2. 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生汇报。
出示最后一段话,生读。
交流: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过渡: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月光启蒙”?那些美好的夏夜,给了“我”怎样的回忆?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二)走进夏夜感受其美妙夏夜“月光”之美妙1.感受“月光美”(抓住“柔和”、“洒满”来体会夏夜的月光美。
)(1)说一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课文18《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3.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月光下的美丽景色,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
2.向学生介绍课文《月光启蒙》的作者、背景及课文大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能够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月光的变化和相关的自然知识。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和创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运用情感教学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到月光的美丽和亲情的温暖,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安排
1.导入:通过展示月光的图片或播放月光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月光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3.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解读,理解月光的美丽和亲情的温暖,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4.表达与创作: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讲等形式的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仿写和创作练习。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月光启蒙》是一篇描绘童年记忆和亲情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与母亲在月光下共度时光的回忆,表现了母亲对他成长的教育影响。课文以月光为线索,把童年的游戏、母亲的关爱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温馨、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画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
3、学习作者描写母亲歌声的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月光启蒙》的作者是?介绍作者。
3、设疑:那么,起初究竟是在谁的引导下,让他走进诗歌的王国,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的呢?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2、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读。
3、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一是他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二是他用智慧和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4、齐读。
5、母亲是怎样引导我走进诗歌的王国的呢?她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6、生汇报并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7、小结:母亲就是通过这些形式,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三、学习第一部分。
唱歌谣1、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什么?2、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3、读么美妙的夏夜呀!书上是怎么说的?自由的读一读!4、愿意听老师读吗?(示范读)5、听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夏夜多美妙呀!)6、读出美妙,(指名读---齐读)7、最美的时辰,就应好好享受母亲唱的歌谣!母亲唱了什么歌谣?美美的读出来!8、指名读9、听了它的读,你发现了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10、你愿意读吗?给你这个机会,自由读歌谣,想一想,透过歌谣你读出了什么?A、母亲白天忙忙碌碌,晚上还要洗衣裳。
真辛苦呀!再读读出对母亲的深情!B、要实现理想就要好好努力!齐读11、夏天的夜晚是美妙的!母亲的童谣是美妙的!现在我们就坐在农家小院,请静心听。
(示范读)12、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用一个比喻句说说!书上是怎样说的?(生述第三小节)13、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歌谣美、声音美)14、齐读15、小结:母亲那美妙的歌谣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精选16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精选16篇)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范文篇1一、教材解读:本文一是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
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启蒙老师”。
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
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总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一)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
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月光启蒙》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月光启蒙》教案《月光启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民谣童谣的内容,领悟二者的内容美、形式美。
3、学习作者描写母亲歌声的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读了矿工诗人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的节选,课题是:(生答)《月光启蒙》。
课文叙述了母亲在月光下对作者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看板书齐读)唱民歌、讲神话、唱童谣和说谜语。
二、理清写作顺序课文的这四方面内容分别对应哪些自然段?2-5 唱民歌6 讲神话7-9 唱童谣10-13 说谜语三、教学课文重点语段你最喜欢哪个部分内容呢?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这部分内容好在哪里?准备朗读并给予说明。
教学第一段1指名读自己喜爱的语段,说说主要内容、语言特点以及你的读后感。
2出示文字: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组织讨论:(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
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文中哪段话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对应第一段歌谣?找出来,读一读。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什么类型文章?像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4谁再来读两段民谣?5讨论怎样读好两段民谣。
出示文字: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吟唱”什么意思?轻声歌唱。
“深情”指什么样的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儿女的殷切期望)“芳香的音韵”什么意思?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
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教案设计(精选11篇)

苏教版五下《月光启蒙》教案设计(精选11篇)五下《月光启蒙》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把握文脉,体会母亲对儿子质朴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从而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通过进入情境,诵读文本,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
2、请一位同学读课题。
你们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过渡:母亲是怎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大段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童年夏夜图。
请仔细地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课文哪句话描写了这篱笆小院的景色?(出示语段):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中那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热的夏天,置身于这月色笼罩的篱笆小院,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那还等什么,带着这种愉悦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3、作者喜爱童年的夏夜仅仅是因为可以享受这份清凉吗?4、这就是母亲吟唱的动听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5、文中那段话说明我非常喜欢听母亲唱歌谣呢?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来听听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品品那醉人的芬芳。
6、母亲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6篇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6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妙的童年的夏夜。
2、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予我启蒙的?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二、品味歌谣之美。
1、是啊,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在皎洁的月关下为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成了我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尤其是那动人的歌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出示歌谣。
自由朗读,指名读喜欢的歌谣,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自由朗读第1-5自然段,母亲是怎样唱歌谣,从中你体会到什么?4、学生交流,出示“她用甜甜是……音韵。
”“三月的和风”吹在脸上是什么感觉?“小溪的流水”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轻,慢)指名读歌谣,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播放歌谣,什么感觉?(美)就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引读“她用……”理解“芳香的音韵”5、出示:“母亲忙完了……歌谣。
”“劳累”为什么还要唱歌谣呢?体会到什么?你被妈妈怎样搂过吗?是什么感觉?是啊,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歌谣。
6、同学们,你们也没有发现在母亲的歌谣里,都与什么有关?(月)这两首歌谣都是母亲看到这美丽的月夜,即兴吟唱出来的,这说明母亲会唱许多的歌谣。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而且不识字,怎么会唱这么多歌谣呢?7、品读第5小节。
理解“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两个“长”。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开朗。
”理解“混沌”,“豁然开朗”再读歌谣,透过歌谣我明白了什么?齐读这句话,这就是“启蒙”。
8、总结:在那柔和的月光下,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难怪作者说:“童年的……”(引读)三、品读童谣之美。
1、过渡: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歌谣,你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2、出示童谣。
3、自由念,可以用手或脚打节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一、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师:课前,大家都已预习了课文,那你能说说通过预习你学会了那些内容?
预设:
生1:我在预习时,主要做了三项工作:1我圈出了本文的一类字,划出了二类字。
2通过查字典知道了本课生字的读音和意思。
3把课文读了5遍,并写下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师:预习得很详细。
谁也这样细致地学习了课文,请举手。
看来,大家的预习很充分。
那我可要考考大家咯!
2检查预习
1.认读难读字词。
出示:篱笆时辰混沌豁然开朗莲花落
指名读。
强调轻声。
学生解释“莲花落”与“豁然开朗”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3.质疑问难,梳理问题。
师:读了课文,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预设:
课文是来写母亲的,为什么用月光启蒙做题目?
芳香的音韵?……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不识字,为什
么说她是我的启蒙老师?
……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书品味,对话心灵
(一)品味民谣美
1. 那个夏夜里,留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2.自主读书1~5段,边读边画出想像画面,同时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简单写写体会。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组长负责秩序,1号2号……依次交流,互相评析补充,各自做好记录,轮流做代表发言。
)
(1)交流句子,相机出示重点句,理解难点词,体悟“芳香的音韵”及“长歌谣”的含义,感悟作者用词的新鲜与生动,初步认识通感这种修辞方法。
师:那个美妙的夏夜,留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预设: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搂着我,轻轻地吟唱歌谣。
师:多么美得画面。
你听,母亲在唱什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大家都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凉风习习的夏夜,似水的月光里,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她唱那动听的歌谣,会是什么感受?
预设:幸福美妙
师:作者是怎么描写自己的感受的呢?快速浏览1——5段,找到答案。
(第四小节)
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声音美
师:从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举例说说。
师引导学生读本小节、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说说你的思考。
预设:形容母亲的声音甜美。
师:平时,我们用芳香形容什么(花朵),这是形容嗅觉的词语。
那我们用哪些词形容音韵呢?(优美动听)这是形容听觉的词语。
将不同感觉的词语交错使用,使原来的内容更活泼更丰富,这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感。
这种手法你很多文章中都会遇到。
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渺茫的歌声……”
师:这么美的夏夜,这么美的歌声,让我们也来唱一唱。
(2)从两首民谣中听出了什么?指名说。
(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这也是母亲要告诉孙友田的。
这就是母亲对孙友田的------(启蒙)
(4)小结学法:想像画面(想一想)
画出句子(画一画)
写写体会(写一写)
小组交流(说一说)
朗读表达(读一读)
表演情景(演一演)
(二)感受神话童谣谜语美
水一般的月光下,母亲还把(),通过()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选用以上几种方法自主学习6-13自然段。
1.仿句交流体会。
相机理解“启蒙”的含义。
2.出示童谣:有什么特点?尝试打节奏朗读。
3.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你觉得最美的是什么?为什么?
4.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你明白了吗?
(三)心灵对话,感受母亲美
与母亲相伴月下的画面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里,乃至母亲为我唱歌谣时的一颦一笑在多年后依然记得那样清晰,再读读读文,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试试从中体会到什么。
1.朗读交流,感受母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2.朗读最后一段。
3.穿插孙友田资料。
三、回扣课题,升华情感
1.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什么收获?
3.拓展原文,配乐朗读。
母亲不识字,
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你用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
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你让明月星光
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
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下
你吟唱的那些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