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优秀3篇

我们编写的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篇一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比较喜欢学习语文,朗诵有一定的语感,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文水平发展不协调。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将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二、教材内容简要分析: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阅读教材共26课,分为七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春光无限”——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科技之光”——弘扬国威,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有志竟成”——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世界各地”——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八一壮歌”——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人与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
这七个主题单元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开放的、整合的文本特质,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习作教材内容:1、请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2、请你把《拔河》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然后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3、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习作、辩论)。
4、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
5、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写出一两个事例,要写真事,讲真话,题目自定。
6、写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优秀7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优秀7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相关资料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
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
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茅盾对大海的观察及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
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1)风在吹号。
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优秀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虽然这几天温度很低,天气寒冷,但是春节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提到春天,你会想到什么词语呢?”(姹紫嫣红、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桃花柳绿、阳光明媚、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色满园……)2.除了这些词语,还有那些诗句也是写春天的?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题目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问的?4、作者简介滕毓旭,中国作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他为儿童创作了许多作品,如:《绿色的梦》、《童年的相册》、《会跑的山》、《北方孩子》、《昆虫小夜曲》等儿童诗集;还有科学文艺《神秘的蛇岛》《水族魔术师》等。
二、初读课文:1、这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要读得抑扬顿挫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4、齐读词语,注意知道,并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锨镐(看图)彩翼(彩色的翅膀)荒山野岭(想象)裸露咆哮枝繁叶茂(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2)边读边想象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指导学生解释词语的方法(想想词语的画面)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
6、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7、指名读,评价。
8.细读课文,讨论: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讨论: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全文可分几部分?(一)(1) 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精选14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细致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14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较珍贵的东西。
”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及为我们村里人带来的欢乐,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有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知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一课时一、研究中心,初知珍贵。
1、板书课题。
提问:见到“水”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水的珍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水的珍贵的?2.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三、精读课文,体会水的珍贵。
1.学习一段。
(1)“珍惜”是什么意思?画出一段中写水珍贵(或者是说水缺乏)的句子。
(2)交流、逐句引导理解。
①我们一个村子的人……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②水,成了村子里较珍贵的东西。
③你是怎么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
(3)再读全段,反复感受水的缺乏,体会水的珍贵。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该段,找出写“水,成了村子里较珍贵的东西”的句子。
哪些句子描写出那里因缺水而过得很苦。
(2)相互交流所选择的句子,说说理由。
着重理解:①“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②“只有在下雨日子里……洗上一回澡。
”③“在雨中奔跑踊跃……吃来自天空的水。
”(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表现你的欢欣愉悦?为什么会这样呢?)(4)学习“先是……然后……、只有……才……”的用法。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篇一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一课小故事,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过自己的阅读,从我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2、课文长吗?觉得难吗?同学们觉得概括主要内容难吗?(新方法:由题目概括出来)3、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思考:(1)“将”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将”指的是(泛指高级军官,武将)。
(2)“相”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相”指的是(古代特指高级官吏,上卿)。
(3)“和”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
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1、从题目概括出一句话:本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出示文中句子了解背景并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3、补充背景资料:“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三、理清脉络,概括主要内容1、按要求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四、学习第一个故事1、一篇好文章除了有一个严谨的结构以外,还要有丰满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有一个词准确地概括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勇敢机智)(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方法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5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5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5篇教学工作备课是起始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
对谁讲讲什么用什么讲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同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言之有物、教学有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1《桥》一、读课文,学习词语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桥》。
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相信在这堂课上你们肯定会有非凡的表现!有信心吗出示词语: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拥戴清瘦沙哑揪出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读(请两位同学读。
齐读)老师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
(板书:洪水老汉)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
(学生交流)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老师也摘录了几个句子,请看屏幕上,请你们反复读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生自由读好后,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
教师相机引导: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
可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啊!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读得好,是有原因的,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把声音提高,一起读。
课件出示:◆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板书:如魔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五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2021年份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五篇

2021年份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五篇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名师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名师语文教案1《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于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1.教师:歌曲《童年》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教师播放《童年》的音乐。
(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童年有趣的事情)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
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
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
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做《城南旧事》。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3.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二、交流信息,走近作者与背景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讨论总结。
三、充分自读,了解内容1.生自由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开火车,一人读一自然段。
教师及时正因。
)3.交流自读成果,体味童年的往事:(以提问的形式展开)4.再读课文。
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
刚才大家一起了解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觉得是不是很有意思?那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5.小结。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
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目标预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琴声变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美好理想和生活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教学难点: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语文教育一直被称为情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当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后,内在的心理倾向趋于教育教学过程,于是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因而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1、实物投影仪2、挂图。
3、学生日记。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二、初步观察第1-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1、家中:第1页的插图。
2、学校: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第2页上面的四幅,第3页下面的四幅。
三、工分类指导观察插图1、指导观察第1页上部和下部的一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于什么;(椭圆形的图中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正在主持少儿节目。
长方形的图中是一位小学生,左手拿着无绳电话,右手翻开语文课本,正在一边收听节目,一边向电台主持人打热线电话,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2)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启发?(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2、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左图是两位同学正在用电脑打字,右图是两位同学在聚精会神地收看电视讲座)3、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收听厂·播节日、利用电脑、收看电视)4、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从圆形图上的麦克风、投影仪可以看出老师站在讲台前;同学们桌上的文具摆放整齐,书本还没有打开,可以看出老师正在给学生作课前谈话;同学们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可以想象老师的谈话很精彩,已经把同学们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2)一节一节的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
在于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地点--学校橱窗前事情--采访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地点--教室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2)指导学生说图意。
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同学们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学科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顺势小结: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渠道学语文,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才干。
四、课外延伸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我们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在校园里学,还可以在家庭中学,在社会这个大学校、大家庭中学。
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
你想试一试吗?那就请你在课后好好地开动脑筋吧!第二课时一、复习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二、继续观察插图1、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①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参观。
③同学们穿上小军装,参观军事基地,津津有味地听解放军阿姨讲解武器装备。
(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突出同学们热爱解放军的感情)④少先队员深入农村,来到田头,挽起裤管,在农民阿姨的指导下学做农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说出少先队员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的语文学习。
2、观察第3页下面的四幅图。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
(2)逐一说出图意。
①一位小学生在图书馆查找书名目录。
②同学们在阅览室里阅读课外书报。
③同学们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挑选课外书刊。
④同学们从金陵图书馆借到厂自己想看的书,满意而归。
(3)教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记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沦学习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
阅读课外书刊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总结与延伸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提示从家中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
只要学生说的对学习语文有帮助的就给予肯定,对说得较好的则板书在黑板上以示鼓励)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给出。
(1)家中学语文。
①网上学语文。
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
”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第三课时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么。
(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一讲修改作文的问题。
(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1、齐读:2、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
百,这里是虚指,表示多次、反复的意思。
3、学生试说句意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
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
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
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
: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 (生答:更应该)为什么呢?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牛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4贝下面的图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生答:图上是同学们在认真地修改作文。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基本的学习习惯)(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明确修改程序:先通读全文,再逐段逐句边读原文边修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明确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修改。
六、观察第5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1、教师提示: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
文章写好后,他在上面作了修改。
2、请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请们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以前的。
再读修改以后的。
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明确: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
第二处:标点错误。
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
第五处:错别字。
4、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明确:(1)错别字 (2)标点不当(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5、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明确以下修改符号:删除插入更换调序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七、总结第一单元教学内容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2.暖流3.只拣儿童多处行4.早5.古诗两首习作1练习1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
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