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9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课件
重庆市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

huán
①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②如鸣珮环(《小石潭记》)
①环绕
②玉质装饰物
35.后
hòu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②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①在……后面
②某个时间段之后
③在这之后
36.患[2005]
huàn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①旧的(知识)
②所以
③因此
④所以
⑤原因
30.观
guān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④由此观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看,欣赏
②景观
③阅读
④看来,推断出
31.
归[2006、2009]
guī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①有时朝②发白帝(《三峡》)
②于是入朝①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早上
②朝廷
7.长
cháng
①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②常有高猿长啸(《三峡》)
①弥漫,堆积
②时间、空间的长久,与“短”相对
8.称
chēng
①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②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①称赞
②著称
9.重
chóng
①重岩叠嶂(《三峡》)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③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④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⑤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19篇 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

今义:行走 今义:与“真”相反,不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
今义:又一次,继续 今义:臭味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手自笔[F]录
原意为书写工具,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笔
(2)名词用作动词
腰白玉之环[2017B]
原意为身体部位,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敝:
慕艳:____羡__慕_____________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心 预: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
(28)而承天子之宠光 (29)缀公卿之后 (30)况才之过余者乎
承:承__受__,__接__受______ 缀:___追__随_________ 过:______________
(9)未尝稍降辞色 (10)援疑质理
弗:_____不______________ 怠[EJ]:____懈__怠__,__懒__惰___
逾:___超__过______________ 患[F]:___担__心___________
硕:____大___________ 尝[F]:___曾__经______ 从:_向______________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俟其欣悦 (2)媵人持汤沃灌 (3)同舍生皆被绮绣 (4)腰白玉之环
( 等待(等到)) ( 浇洗(浇洗浸泡)) ( 同“披”,穿) ( 腰佩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1分),我也因此(或“于是, 就”)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1分)。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16届重庆市中考语文课件:第2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文言文阅读 第19篇《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4.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015梧州、2009葫芦岛、 EJ课后习题)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所讲的道理。 5.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2012葫芦岛)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6.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015南充,2014北 京,2013金华、丽水)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012丹 东)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 在深山大谷里。 首页 目录 尾页
答:文中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如老师的“叱咄”与学生
的“色愈恭,礼愈至”,对比突出了作者谦虚好问的精
神。同舍生穿戴“烨然若神人”,自己却“缊袍敝衣”, 不但“略无慕艳意”,反而“以中有足乐者”,这一对 比,更显作者志趣的高尚和精神的富有。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6. 你认为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第十九篇
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重点实词 (1)余幼时即嗜学 嗜[EJ]: 爱好 . (2)无从致书以观 致: 得到 .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 借 . (4)弗之怠 弗: 不 . 怠: 懈怠 . (5)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逾: 超过 .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因此 .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 大 . 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 .
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

_杯__,_这__里__指__酒__杯____ (4)痴似相公者 痴:_痴__迷_____________
【解析】A项中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 历,写出了雪后西湖风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 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并非忧思难 解,故表述不正确;B项中作者仅问其姓氏,透露出作者的 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 各复西东,并非作者不关心,他的问候也不客套,表述不 准确;C项表述准确;D项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 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 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 ,并非个性怪异,表述不准确。故选C项。
(4)强[F]饮三大白而别 (5)及[F]下船 (6)莫说相公痴
绝:_消__失_____________ 拥:_穿__着_____________ 雾凇:水__气__凝__成__的__水__花___ 沆砀:白__气__弥__漫__的__样__子___
强:_尽__力__,__勉__强_____ 及:_等__到__________ 痴:_痴__迷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
(1)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__代__夜__间__计__时__单__位 ____还__________
(2)白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白__色________ 古__人__罚__酒__时__用__的_ 酒 杯_,__这__里__指__酒__杯_
4.重点实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F]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
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部编版)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孟子三则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二、课文理解与迁移
(一)选择题梳理【针对文言选择题梳理】 1.文中第②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
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炼。其中“苦其心志”阐述了要成就大业,
必须先经受住思想上的磨炼;“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阐述了
6.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 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
番事业。 写作手法类 7. 本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2013娄底)
要经受住生活上的磨炼;“行拂乱其所为”阐述了要经受住行动上的磨炼, 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炼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是成就人才的前提条件;“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 成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作者由个人推论 上升到国家治理而提出的论断,从反面说明安乐无忧的弊害。
答: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
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
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 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 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 不行?为什么?(2012贵阳) 答:不行。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段一主要是紧扣“生 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段二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
重庆市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一鱼我所欲也练习册

专题二 2018文言文阅读猜押训练猜押训练2 《鱼我所欲也》①鱼,我所欲也;[1]熊掌,亦我所欲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3]义,亦我所欲也。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7]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8]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9]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1][3]鄂版教材为逗号;[2][4][9]鄂版教材为分号;[5][6][10]鄂版教材此处另起一段;[7][8]鄂版教材此处有逗号。
一、(2017南开中学半期考试)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
(15分)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2)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践踏) )(3)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好处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止,罢休)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A.本文开篇运用对比,将“鱼”与“生”对比,将“熊掌”与“义”对比,用“舍鱼取熊掌”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人物故事一、(2020年萍乡市安源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2分)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牖①户墙垣,犹之比②四屋也,而谓之巢,何耶?”陆子曰:“子之辞辩③矣,顾未入吾室。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④,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⑤,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吾侪⑥未造夫道之堂奥⑦,自藩篱之外而妄议⑧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选自《陆游集》) 【注释】①牖(yǒu):窗户。
②比:连接,接近。
③辞辩:意为说话有道理。
④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⑤觌(dí):相见。
⑥侪:同辈、同类人。
⑦堂奥:厅堂和内室。
这里指学问的高深之处。
⑧妄议:胡乱议论。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吾/饮食起居B.间有/意欲起C.未尝/不与书俱D.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解析】B.有误,句意为:偶尔想站起身。
停顿为:间/有意欲起。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陈( 陈列 )(2)就( 接近,靠近)(3)书( 记述,记录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陆子已经年老而且多病,仍不放弃读书,把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
(2)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看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详尽。
4.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方面的警示。
①活到老,学到老,应该热爱读书;②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处事应该深入实践,而不应该置身事外、胡乱议论。
重庆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

第1层:描写了神奇莫测的鲲和鹏的形象。
第2层:引述《齐谐》的记载,来证明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的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类比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文章中心】本文节选自《庄子》中的《逍遥游》,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第6篇《庄子》一则(北冥有鱼)
考情搜索:近12年未考查。
版本导航:◎人教版:无◎鄂教版:无
原文呈现
教参译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今异义
(1)录毕,走送之
古义:______________ 跑 (2)以是人多以书假[F]余 古义:______________ 借 真实 (3)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______________ 热水 汁水
[F]食 (4)主人日再 两次
今义:行走 今义:与“真”相反,不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
臭,烨然若神人”作者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目的是与自己粗
劣的服饰作对比。
内容理解类 (二)简答题梳理【针对文言简答题梳理】 1. 第一段中两处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
怎样的品质或态度?(2016大连) 答:前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讲诚信,守信
用的好品质,这也是对借书人的尊重;后一个“不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4)弗之怠 (5)不敢稍逾约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尝趋百里外 (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 弗:___________________ 懈怠,懒惰 怠[EJ]:_______________ 逾:___________________ 超过 患[F]:________________ 担心 硕:_______________ 大 尝[F]:___________ 曾经 从:_______________ 向 请教 叩: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读
古诗文积累与阅
专题二 文言文阅 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
第19篇 选)
一、重点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通 肢 肢体 ____ 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2)媵人持汤沃灌[EJ] 盥 灌 通 ____ ____,意思为洗 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2017B] 这里是穿的意 。 ____ 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被 通 披 思
敢”,表现了作者谦虚好学、求教诚恳的态度以及
尊敬老师的品质。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 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第①②段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 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答:①家中贫困,常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亲手抄写。②不辞辛苦, 到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③寒冬之中,大雪深积,足肤冻裂,仍强忍其 苦, 坚持学习。④不与同舍人攀比衣食之优越,而是专心致志读书, 从中体味学习的“足乐”。
请焉”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态度。两个“愈”字传神地表现
出作者求知的虔诚、恭敬和谦和。 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中“穷冬”“烈
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笔,写出了外出求
学旅途的凄苦,即求学之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
古义:______________ (5)右备容臭 气味,这里指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气
今义:又一次,继续
今义:臭味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手自笔[F]录 原意为书写工具,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笔 (2)名词用作动词 腰白玉之环[2017B] 原意为身体部位,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点实词 (1)余幼时即嗜学 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从致书以观 腰佩 嗜[EJ]: 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 假借: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
色[F]:_________________ 表情
至:___________________ 周到 俟:___________________[2017B] 等待
(14)卒获有所闻
(15)当余之从师也 (16)负箧曳屣 (17)穷冬烈风 (18)至舍
卒[F]:_________________ 终于
(一)选择题梳理【针对文言选择题梳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写出了读书之艰。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 “趋”“从”“执”“叩”“问”等动词,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强烈的求 知欲望。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
(9)未尝稍降辞色
(10)援疑质理
辞色:言语和脸色 _________________ 援:___________________ 引、提出 质:___________________ 询问
(11)或遇其叱咄
训斥,呵责 叱咄:_________________
(12)色愈恭,礼愈至
(13)俟其欣悦
从[F]:_________________ 跟随 曳[EJ]:_______________ 拖,拉 深 穷[EJ]:____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______ 到 舍: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指学舍,书馆(住 ___________________ 宅,这里指学馆)
(19)媵人持汤沃灌 浇洗(浇洗浸泡) ___________________[2017B] (20)以衾拥覆
沃[EJ]:_________________ 浸泡
沃灌:
被子 衾: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寓逆旅
(22)右备容臭 (23)烨然若神人 (2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略无慕艳意
逆旅:___________________ 旅店
容臭:___________________ 香袋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 缊:_____________________ 旧絮 敝: 慕艳:_____者
(27)犹幸预君子之列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心 预: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
(28)而承天子之宠光 (29)缀公卿之后
(30)况才之过余者乎
二、课文理解与迁移
承: ______________ 承受,接受 缀:______________ 追随 过:______________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