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终稿

合集下载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最终版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最终版

开题报告最终版随着时光的流转,知识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如今,我怀揣着对学术探索的渴望,踏上了一段新的征程。

在此,我谨以此篇开题报告,记录下我对研究领域的初步认识和规划。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研究领域],以期在[具体研究问题]上有所突破。

在着手之前,我深知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故在此环节,我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引用高级句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汲取了前人的智慧,更学会了如何在前人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正如[引用高级句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每一点积累,都为我的研究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我充分考虑了[研究领域]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条件,决定采用[具体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我相信,[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将为我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在研究过程中,我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一、文献综述:对[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理论框架构建:在充分理解[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构建一套符合实际的理论框架。

三、实证研究:运用[具体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和修正。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五、总结与展望: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在研究过程中,我将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遵循学术道德,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同时,我也将积极与导师和同行交流,汲取他们的宝贵意见,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回顾过去,我深知自己在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我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我坚信,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为[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至此,我已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终稿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终稿
打印,装订,交稿
六、 指导教师审批意见: 该选题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为当今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起到了一定的启
示作用。作者采用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写作方法,使论文的论点更有说服性。该选题有一定的 新意和写作意义。对我国更好融入 WTO,以及中国加强同世界的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 年月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与西方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因此有必要找出英汉问候语 中的差异和各自特性,本文从文化方面入手,分析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和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候语 使用上的差异以及对交际的影响,进一步讨论怎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这些文化差异,更好得理解中 西文化,并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这样的尝试对我国更好融入 WTO,以及 中国加强同世界的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 *****
专业班级
英语***
学号
0514******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问候语是最普遍的表达行为。它在任何一种语言中,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言语交际中都 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反映出各个民族和国家不同文化内涵和交际习惯。然而使用问候语的规则却不 尽相同英语问候语与汉语问候语具有一定的差别。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人注重伦理道德,遵循等级次序,上下级之间和辈分之间有着严 格区分的习俗。如中 国人介绍别人时 ,往往喜欢说这 是“这是李局 长”,“这是张 总”,而英语中 很难找到 这样的问候语,一般非正式场合,英美人不会也无需介绍身份。职务等,而往往说“This is Robert, a friend of mine.”介绍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一般不加 elder 或 younger,因为在他们看来,长幼次序并不重要。还有中 国人见面喜欢问“吃 了吗”“干啥去 了”等等,但 在英语问候语中 ,这样问会被 外国人认为中国 人爱打听 个人隐私。他们不愿谈及个人私事,这种差异揭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维模式对 问候语使用的影响。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最终版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最终版

开题报告最终版随着时光的流转,我满怀激情与期待,踏上了科研之路。

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我深知,一份优秀的开题报告是成功的第一步。

以下是我对本次研究课题的深入思考与规划。

一、研究背景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支持各类科研项目的开展。

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肩负起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的使命。

二、研究意义本次研究课题旨在探索某一领域的前沿问题,以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期望:1. 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2. 为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3. 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三、研究内容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结合实际需求,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入剖析。

3. 研究创新点: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4. 预期成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四、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文献综述,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

2. 第二阶段(4-6个月):开展实验研究,获取相关数据。

3. 第三阶段(7-9个月):对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4. 第四阶段(10-12个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撰写论文。

五、预期困难与应对措施1. 难点: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困难。

应对措施:加强与导师、同行的沟通交流,虚心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 难点: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经费、设备等方面的限制。

应对措施:积极争取项目经费,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研究效率。

六、总结本次开题报告是我对研究课题的全面梳理和规划。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学风,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题报告的结尾

开题报告的结尾

开题报告的结尾1. 总结在本次开题报告中,我们对于课题的目标、项目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整个报告过程,我们对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计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对于本课题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进行了概述,希望能够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2. 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通过对于开题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其次,研究结果可以为相关学科和学术界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最后,本研究在实践层面上的应用,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3. 研究方法本课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将进行大量的文献综述,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知识基础。

其次,我们计划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和问题,并通过对比分析和数据统计等手段进行实证研究。

同时,本研究还将运用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于课题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实验,以验证研究假设和推断结论的有效性。

4. 预期成果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希望能够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其次,我们将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在相关领域的权威期刊上,以推动学术界对于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最后,我们还将向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项目成果报告和技术咨询服务,为其提供决策支持和相关咨询。

5. 工作计划为了保证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首先,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文献综述和问题分析,确立研究方向和目标。

其次,我们将组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论文 开题报告最终版(王小霞) 精品

论文  开题报告最终版(王小霞)  精品

基于DSP的CPT控制系统及算法研究1.文献综述①国内外现状早在20世纪80年代,E. Abel和S.M. Third 就提出了非接触式功率传输概念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国外有许多科研院所和公司从事此项技术的研究,其功率级别从几个千瓦到几百个千瓦。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功率电子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滑动式ICPT系统的研究。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已获得重大突破。

美国Byeong-Mun Song等研究了电磁机构的E-I型结构对耦合率的影响[2],Robert L. Steigerwald 等对如何选择磁芯材料提出了依据[3]。

韩国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的Byungcho Choi等研究了手机非接触充电装置的设计与制作,通过采用印刷电路板上刻制的线圈减小初次级线圈的体积,从而使得次级拾取及整流充电电路部分可以全部内置于手机[4]。

文献[5]中研究了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负载电压的稳定性。

文献[6]综述了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与实际设计要点,因为很多实际ICPT系统的耦合效果都是介于紧耦合与松耦合之间,这种情况下,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仔细考虑耦合效应以使其对相位或者频率的影响最小。

对此,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初级回路补偿设计方法并在一个非接触汽车电池充电器上进行了验证。

文献[7]研究了LCL负载谐振逆变器在感应电能传输系统中的应用,详细分析了电流断续模式下系统的功率传输特性,通过使用逆变器和谐振回路之间的功率平衡分析推导了稳态工作情况,理论预测了逆变器工作点并找到串联电感的最优值,分析结果在电动车非接触电池充电器中进行了实验验证。

文献[8]通过旋转变压器实现了多层可录光盘层选型驱动机构的非接触能量供应,原型机可以为旋转盘提供足够的电能。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研究集中在给移动设备,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的供电问题,如电动汽车、起重机、运货车,以及水下、井下设备。

开题报告最终结版

开题报告最终结版

辽宁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中型载货汽车CA1091悬架系统设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系)车辆工程专业073 班学生姓名王晓琳学号071201089指导教师单鹏开题日期:2011年4月1日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来源,实际应用意义。

题目:CA1091载货汽车悬架系统设计来源:生产实际实际应用及意义:悬架是保证车轮或车桥与汽车承载系统(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具有弹性联系并能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振动以及调节汽车行驶中的车身位置等有关装置的总称.悬架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并缓和汽车驶过不平路面时所产生的冲击,衰减由此引起的承载系统的振动,以保证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为此必须在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提供弹性联接,依靠弹性元件来传递车轮或车桥与车架或车身之间的垂向载荷,并依靠其变形来吸收能量,达到缓冲的目的。

采用弹性联接后,汽车可以看作是由悬挂质量(即簧载质量)、非悬挂质量(即非簧载质量)和弹簧 (弹性元件)组成的振动系统,承受来自不平路面、空气动力及传动系、发动机的激励。

为了迅速衰减不必要的振动,悬架中还必须包括阻尼元件,即减振器。

此外,悬架中确保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所有力和力矩可靠传递并决定车轮相对于车架或车身的位移特性的连接装置统称为导向机构。

导向机构决定了车轮跳动时的运动轨迹和车轮定位参数的变化,以及汽车前后侧倾中心及纵倾中心的位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抗纵倾能力。

在有些悬架中还有缓冲块和横向稳定杆。

所以汽车悬架一般由弹性元件、导向装置、减振器、缓冲块和横向稳定器等组成。

应当指出,悬架只要具备缓冲、减振和导向的功能,在结构上并非一定要设置上述这些单独的装置不可。

例如,一般钢板弹簧是多片叠成的,它本身即具有一定的减震能力,因而在对减振要求不高时,在采用钢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的悬架中,也可以不装减振器(例如,一般中型货车的后悬架和重型货车的前、后悬架中都可不装减振器)。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最终版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最终版

开题报告最终版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项目名称】的研究之旅。

在此,我诚挚地向各位老师、同学们汇报我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项目名称】作为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其背景源于我国【相关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相关领域】在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然而,在【具体问题】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展【项目名称】的研究,旨在【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我发现【相关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在【具体问题】方面,尚存在以下不足:1. 【不足一】:目前关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领域】,缺乏对【其他领域】的拓展与融合。

2. 【不足二】:现有研究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层面的深入剖析。

3. 【不足三】:【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亟需创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研究内容一】: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内在规律。

2. 【研究内容二】:借鉴【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探索【具体问题】的解决途径。

3. 【研究内容三】:结合实际案例,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3.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 【成果一】:揭示【具体问题】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成果二】:探索【具体问题】的解决途径,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3. 【成果三】:创新【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开题报告结束语

开题报告结束语

开题报告结束语开题报告结束语感谢各位评委和听众的聆听,我在这里要对大家进行一个总结,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些展望。

在这次开题报告中,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研究课题,并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通过文献综述,我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问题。

在研究方法和实施计划方面,我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研究方法和具体的实施步骤,以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开题报告的准备和展示,我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与评委和听众的交流和互动,我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将对我未来的研究工作起到指导和启示的作用。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将按照计划逐步展开各项研究任务。

首先,我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深入挖掘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其次,我将进行实证研究,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研究假设和解答研究问题。

同时,我还将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量化和比较,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和结论。

最后,我将撰写学术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和发表,以促进学术界对该领域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在研究过程中,我将注重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

我将积极与导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研究中的难题和困惑。

同时,我也将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学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以扩大研究的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最后,我要感谢导师和学院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指导,我无法顺利完成这次开题报告。

同时,我也要感谢评委和听众的关注和支持,你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将对我未来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我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充满信心,并将全力以赴地开展研究工作。

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我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为学术界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孔MSiO2-GMHA/PNIPAm核壳结构微粒的合成及其药物释放研究(开题报告) 1 介孔MSiO2-GMHA/PNIPAm核壳结构微粒的合成及其药物释放研究 材化083 10081853 殷季骏 摘要:核壳结构微粒是由一种纳米材料通过化学键或其他作用力将另一种纳米材料包覆起来形成的纳米尺度的有序组装结构。本文着重介绍了无机-有机核壳纳米复合材料。无机-有机核壳纳米复合材料融合了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优异性能,并且有可能产生新的性能,其应用前景很广泛。 本文使用介孔SiO2作为核材料,通过与氨基修饰得到表面带正电的MSiO2,利用静电作用在其表面吸附GMHA形成核壳结构颗粒(MSiO2-GMHA),进一步在其表面聚合NIPAM形成温敏性核壳结构微粒(MSiO2-GMHA/PNIPAm),并研究了其药物释放行为。 关键词:核壳结构,介孔SiO2,透明质酸,微粒,药物释放

1 研究背景

1.1 核壳结构微粒的概述 核壳结构微粒是由一种纳米材料通过化学键或其他作用力将另一种纳米材料包覆起来形成的纳米尺度的有序组装结构[1]。通过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优势互补使的这类材料具备了优异的综合性能。由于其具有特殊的核壳结构,不仅具有无机物的刚性、磁性、导电性等性能外,同时又具有有机材料的可塑性、易加工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能。由于核壳结构微粒具有新颖、良好的光学、化学、电学、催化、磁学、机械性能,在新型催化剂、防止团聚、防止光降解、增强光致发光性能、光子晶体、生物荧光标签和传感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

1.2 HA的概述 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简称HA)又名玻璃酸,是酸性黏多糖物质之一,具有高黏性,由Meyer和Palmer于1934年首先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得出的。伺候人们对HA的分布、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以及应用进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1960年Balazs首先将HA用于复杂的视网膜剥离手术,获得了理想的疗效,使对HA的研究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在医药、化妆美容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HA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3]。

1.3 PNIPAM凝胶的概述 介孔MSiO2-GMHA/PNIPAm核壳结构微粒的合成及其药物释放研究(开题报告) 2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类微凝胶是典型的温敏性微凝胶的代表,它的临界温度为32℃,接近人体体温,故在生物医药方面有广泛应用。PNIPAM核壳微凝胶常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但由于存在表面活性剂难以除尽的缺点,研究者们多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只需要添加引发剂和交联剂,得到微凝胶粒径分布窄,不存在表面活性剂等杂质。

1.4 药物释放的研究 药物药效的产生需要使药物按设计的剂量,在要求的时间范围内以一定的模式在体内释放或使药物在指定部位释放,传统的给药方式能使药物浓度迅速上升到最大值,然后经降解、代谢及排泄作用,血药浓度迅速降低,很难维持药物有效浓度,因此需要通过药物载体来实现。过去的研究表明,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由于体积及溶解性等原因而很难被制成缓释制剂,这就对药物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根据被载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性质来设计微粒的方法,使其对药物分子达到包覆及控释的要求[4]。

2 文献综述

2.1介孔SiO2 2.1.1介孔材料的定义 介孔材料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迅速兴起的一类新型纳米结构材料。它是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剂,利用溶胶-凝胶、乳化或微乳等化学作用,通过有机和无机物之间的界面组装过程获得的多孔纳米结构材料。根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IUPAc)的定义,无机多孔材料按其孔径可以分为3类: 孔径小于2rim的为微孔材料(microporous materials) 孔径大于50hm的为大孔材料(macroporous materials) 孔径介于两者之间(2-50rim)的为介孔或中孔材料(mesoporousmaterials)[5]

2.1.2介孔SiO2的进展 1992年,美国Mobil公司的研究者首次运用纳米结构自组装技术制备出具有均匀孔道、六方有序排列、孔径可调的介孔SiO2分子膜(MCM-41),克服了早期传统合成SiO2

多孔材料存在的孔道形状不规整、孔径分布不均匀等缺点,并将分子筛的规则孔径从微

孔范围拓展到介孔领域[6]。M41S系列硅基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揭开了分子筛应用研究的新纪元。这种新型的介孔分子筛具有骨架结构稳定、孔道规则排列有序、孔径分布窄等优点,填补了大分子催化材料的空白。 M41S系列介孔分子筛主要有三类成员:六方相的MCM-41、立方相的MCM-48和层状结构的MCM-50。其中MCM-41是M41S族中的典型代表,它具有六方有序的孔道介孔MSiO2-GMHA/PNIPAm核壳结构微粒的合成及其药物释放研究(开题报告) 3 结构,随合成时加入导向剂及合成条件的不同,孔径尺寸可在1.5~10nm之间变化。MCM-41孔径均匀,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1000 m2/g)和大的吸附容量(0.7 mL/g),有利于有机分子的扩散,其在催化、吸附、分离及合成介孔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7]。 除了上面提到的M41S系列,介孔SiO2还有其他的系列。例如Pinnavaia课题组所研究的以中性伯胺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中性低聚硅前驱体采用基于氢键作用的SI/NI自组装过程合成的介孔分子筛,也就是HMS系列和MSU系列,和Stucky和赵东元课题组所研究的采用三嵌段共聚物作为有机结构导向剂得到的介孔分子筛-SBA系列。SBA-15也是除了MCM-41外用途最广的介孔材料,它具有高度有序的六边形直孔结构,其孔径可以在5~50nm范围内变化,且孔壁较厚,因此使得该材料具有更高的热和水稳定性,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材料。 介孔SiO2具有在纳米范围内规则排列和可调节的孔道结构,无疑为人们对超微粒子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利用其孔道的微观限域效应,通过离子交换或注入的方式,有可能在介孔孔道内装载.并形成均匀、稳定且尺寸可调的离子、原子或分子团簇.从而为在微观角度研究低维材料(如量子点、量子线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性提供有力的基础[8]。

2.2 透明质酸(HA) 透明质酸(hyalouronic acid,HA)是由(1-β-4)D-葡糖醛酸和(1-β-3)-N-乙酰基-D-氨基葡糖双糖单位组成的链状聚阴离子多糖(如图2-1所示),是构成皮肤、玻璃体、关节滑液和软骨组织的重要成分,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9]。HA广泛分布于动物和人体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在眼玻璃体、脐带、皮肤、软骨和滑液中含量较高,血清中含量最低。与其它天然多糖不同,HA分子内不含硫酸基团,也不与蛋白质共价结合,能以自由链形式在体内游离存在。

图2-1 HA的结构图 早期研究认为HA仅是一种细胞空间填充物,未能引起人们重视,但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对HA结构、性能、生物功能认识的深入,HA 已成为细胞生物、病理、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天然HA的缺点是降解速度快,在组织中停留时间短,因而限制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只有对HA进行合适的修饰改性,或者与其他材料复合,才能拓展其应用范围。 介孔MSiO2-GMHA/PNIPAm核壳结构微粒的合成及其药物释放研究(开题报告) 4 HA分子(如图1所示)中可进行化学修饰的部位有羟基、N-乙酰基、羧基以及还原末端[10]。改性的主要方法有交联、接枝、酯化和与其他材料复合等,HA经过改性后,在保持原有生物相容性的同时,机械强度、粘弹性、流变学特性以及抗透明质酸酶降解能力得到提高。

2.3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 微凝胶(microgel)粒径极小,由高分子聚合物在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交联形成的网络结构,在溶剂中可溶,但微凝胶颗粒之间不存在化学键结合。关于微凝胶尺寸的定义,没有明确的定论,一般认为,凡是粒径在50nm-5μm之间的凝胶粒子都可称为微凝胶[11]。而环境响应性微凝胶是指因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微凝胶内部发生溶剂的挤出或溶胀,从而导致微凝胶的体积发生膨胀或收缩,并引起其他性能变化的一类微凝胶。这其中,研究较集中的属温敏性微凝胶,而温敏性微凝胶中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sopropylacrylamide,NIPAM)为基本单体的一类微凝胶。 以NIPAM为基本单体的微凝胶之所以研究最多,有其两方原因:一方面,单体NIPAM具有良好的双亲性;另一方面,它的聚合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无论是以何种结构形式存在,都具有良好的温度响应性。 温敏性微凝胶的典型代表就是是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类微凝胶,它的临界温度为32℃,接近人体体温,故在生物医药方面有广泛应用。PNIPAM微凝胶发生溶胀收缩的原理是,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低温下这种氢键稳定,形成以交联网络为骨架的水凝胶,高温时氢键断裂致使凝胶体积突然收缩。 由于PNIPAM微凝胶的亲水性/疏水性因温度而改变,而生物分子中的蛋白质能被疏水基吸附,所以可利用PNIPAM微凝胶来作生物分子的载体,以温度来控制生物分子的吸收和释放。普通的化学技术对生物活性分子的固定,难以保证活性不丧失。而PNIPAM水凝胶对环境的响应较慢,其溶胀时间有时达几天甚至几星期,用它作生物活性分子的载体,会给应用带来不便。而用PNIPAM微凝胶作载体,即可以保证生物活性分子不失活,又有较快的响应速度。重金属会和微凝胶表面基团形成一种水合氧化物,这样控制pH、温度就可以控制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解吸,因此微凝胶也可用于化学分离。此外,微凝胶还可用于药物控释,临床诊断,生化分离,涂料添加剂,还可用作制备纳米材料的聚合模板[12]。

2.4 无机-有机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2.4.1 复合材料的来源 复合材料最早是由Roy 和Komamenis[13-14]提出的。最初的复合材料只是研究陶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