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殷玉珍与风沙搏斗,观环境与经济平衡

合集下载

颂绿歌者——记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副主任敖东

颂绿歌者——记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副主任敖东

记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副主任敖东本刊记者马秀梅他高大魁梧,双脚有力;他善于发现,勤于动脑; 他胸怀林业,心系绿色。

三十多年来,他创作了一 篇篇接地气、有灵气、鲜活生动的好文章、好画面,展示了内蒙古林业草原建设的卓著成就。

他就是内 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副主任敖东。

深入基层记录绿色内蒙古基层既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也是讲好林业故事的主阵地。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防沙治沙大省,防沙治沙 任务占全国总任务的40%。

为大力宣传在防沙治沙工 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弘扬他们艰苦奋斗、持 之以恒的治沙精神和感人事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敖东先后采访报道了牛二蛋、孙五十四、云 福祥、王玉珊、马海超、唐臣、殷玉珍、鲍永新、李德平、苏和等典型人物,为激发榜样引领、全民 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992—1995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大面积发生光肩星天牛森林病虫害。

为了宣传好内蒙古防治光肩 星天牛的成效,敖东连续三年跟踪报道,刊发了大量新闻稿件,拍摄并制作了《为了大地的绿色》电 视专题片,全面反映内蒙古“光肩星天牛防治攻坚战” 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受到了原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领导的好评。

2000年春季,京津地区连续12次遭受沙尘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鎔基追溯沙源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在黄沙滚滚的浑善达克沙地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并作出“治沙止漠刻不容 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

在此之前,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敖东曾四次深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釆访拍摄,奋战7个昼夜,为朱镐基总理- 行制作了《浑善达克沙地亟待治理》的专题片,用 生动的画面反映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危害和治理可行性。

在工程建设的十多年里,敖东相继摄制完成《绿色的回归》《绿色的交响》等反映京津风沙源治理 成效的电视专题片,受到了内蒙古林业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基层调研采访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危险。

有一次,敖东去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大青沟采访,当时交通工具相当短缺,当地林业部门专门 为他抽调了一辆北京吉普。

纪录片《让沙漠变绿洲》观后感-

纪录片《让沙漠变绿洲》观后感-

纪录⽚《让沙漠变绿洲》观后感-治沙⼥王霸⽓外露-观纪录⽚《让沙漠变绿洲》有感她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整个地球的环境财富。

⼀位来⾃内蒙古乌审旗的普通妇⼥,没有什么⽂化,没有什么技术。

唯⼀有的是那份淳朴的坚持,正是这份坚持,使她决⼼改变⾃⼰的⽣态环境。

她就是⽑乌素沙漠的治沙英雄-殷⽟珍。

殷⽟珍。

⼀位普通的妇⼈,遵从⽗母的安排嫁到⽑乌素沙漠。

当她看到⼀望⽆尽的沙漠,⽽且整个沙漠只有他们⼀户⼈家的时候,这位平凡的妇⼈做出了不平凡的决定-决定拯救沙漠。

可是,这⽚⼟地为什么会变成沙漠?⽑乌苏沙漠位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交界,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

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原与黄⼟⾼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

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垩纪红⾊和灰⾊砂岩,岩层基本⽔平,梁地⼤部分顶⾯平坦。

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搬运,形成易动流沙。

平原⾼滩地(包括平原分⽔地和梁旁的⾼滩地)主要分布全新统⼀上更新统湖积冲积层。

⽽且降⽔年际变率⼤,多⾬年为少⾬年2~4倍,常发⽣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

夏季常降暴⾬,⼜多雹灾。

100年前这⾥⽔草肥美,风光宜⼈,是很好的牧场。

后来由于⽓候变迁和战乱以及开荒种地、季节变化等。

地⾯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

1986年殷⽟珍在⽑乌素沙漠腹地植树造林,⾯对家乡⼈的不理解和冷⾔冷语,她还是依然坚持。

共治理6亩沙地,相当于⼀百个天安门⼴场的⾯积,其中杨树、松树⼏⼗万株,治沙灌⽊⼏百万株。

虽然现在的⽑乌苏沙漠⼀眼望去是⼀⽚绿⾐盎然,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这些植被不是说种就能种出来的。

具殷⽟珍讲,刚开始的时候,100多颗树苗,成活的也就是⼏颗。

即便是在这样⼀种艰苦且⼜成活率低的情况下,殷⽟珍也没有放弃。

就像她说的“宁可种树种死,也不能被风沙欺负死。

”⼀股强⼤的信念⽓场⽀撑着她,霸⽓外露彰显⽆遗。

正是对这种信念的坚持,殷⽟珍⽤⾃⼰微薄之⼒开始治沙,20多年的时间,她发展⽔浇地200多亩,每天花费⼀⼩时的时间从家⾥的⽔井中挑⽔浇树。

部编版2019-2020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卷(六) 课外阅读(一)(II )卷

部编版2019-2020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卷(六) 课外阅读(一)(II )卷

部编版2019-2020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卷(六)课外阅读(一)(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阅读理解 (共6题;共71分)1. (1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话惊四座老板请客,大家吃喝得正欢时,一条红烧的大鲤鱼端了上来。

众人说:“这鱼还活着。

你看它那嘴一张一张地像在说话!”这条没断气的鱼真的说话了:“你们知道我是为什么被钓上来,又被活炸,不一会还得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吗?”鲤鱼的一句话震惊了席上人。

这条鱼接着又说:“一句话说到底,就是因为我太贪吃。

不然,我是不会被钓上来的。

后悔煞(shà)我了!”这时,大家被鱼的话说得没有了胃口,都放下手中的筷子,吃惊地注视着它,想听听它还要说什么。

鲤鱼继续说道:“我不是让你们怜惜我。

我都到了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只是想让诸位从我身上得到一些裨(bì)益!我也就安心了。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惊:①由于突然来的刺激而精神紧张;②惊动;③骡马因害怕而狂跑不受控制。

语惊四座1 打草惊蛇2 惊马3(2)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大家被鱼的话说得没有了胃口。

(改为“把”字句)________②我都到了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换个说法,意思不变)________(3)结合课文说说,鲤鱼希望众人从它身上得到的裨益是什么?________(4)反复读一读鲤鱼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2. (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读书①我常想,假如我不识得字,这病中一百八十天的光阴,如何消磨得下去?②感谢母亲,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把文字这把钥匙。

勉强(qiáng qiǎng)地塞在我手里。

到了我七岁的时候,独游无伴的环境,逼着我带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书库的大门。

③门内是多么使我眼花(獠缭)乱画面呵!我一跨进这个门槛,我就出不来了!④我的文字工具并不锐利,而我所看到的书,又多半是很难攻破的。

殷玉珍:大漠中的绿色奇迹

殷玉珍:大漠中的绿色奇迹

沙生 植 物 ,然 后才 开 始 植 树 。种 树
时 , 尽 量 离 沙 梁 远 些 ,让 沙 子 刮 过 来 也 埋 不 住 树 。 一 年 年 ,树 木 成 活 率 逐 渐 增 加 ,沙 地 不 断增 添 新 绿 。
流 沙 固 定 ,环 境 改 善 , 为 农 牧 业 生 产 创 造 了更 好 的条 件 。 现 在 ,殷 玉 珍 家
的绿色奇迹 一一井背塘一带 曾经黄 沙
饭,只喝点水 。她甚至想过 自杀。

了 。 “ 得 我 弄 个 长 杆 子 ,站 在 沙 丘 气 上捅 老 天 爷 。这 几 年 坐 上 飞 机 , 才 发 现 天 高 得 多 多 了 。 ”殷 玉 珍 对 记 者 说 。 后 来 , 60 小 树 只 活 了 10 0棵 0 多 棵 。 殷 玉 珍 和 丈 夫 尝 到 了治 沙 造 林 的 艰 辛 , 也 看 到 了更 多 的 希 望 。 “ 认 我 定 只 要 能 栽 活 一 棵 ,就 能 栽 活 十 棵 、 百棵 、 万 棵 !宁愿 治沙 累 死 ,也 不 让
大漠 中的这个绿色奇迹 是怎样创
造 的 ? 笔 者 来 到 井 背 塘 ,采 访 了全 国
治 沙 标兵 、共产 党 员殷 玉 珍 。
她 ,只是一路跟在后面 哭。善 良的殷
“ 在沙 梁 望娘 家 ,咋 就 坐
玉 珍 最 后 还 是 停 下 了脚 步 , 两 个 人 都 大 哭起 来 。
“ 我们 赶 上 了好 时 候 ,要
子 、 干 农 活 , 拿 树 苗 顶 工 钱 。 运 树 苗 回 来 得 翻 越 1公 里 左 右 的 一 座 座 沙 O 峰 。 一 年 春 天 , 她 和 丈 夫 托 人 在 河 南
继续苦干 ”

沙漠上织出致富梦 ——鄂尔多斯扶贫先锋殷玉珍治沙造林事迹掠影

沙漠上织出致富梦 ——鄂尔多斯扶贫先锋殷玉珍治沙造林事迹掠影

59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Nov.16th 2016井背塘,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庄1966年,殷玉珍出生在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一个农民家庭。

东坑地处沙漠边缘,十年九旱,是一个出了名的穷乡。

殷玉珍家六口人,就靠父亲一个人挣工分养家糊口。

因为穷,殷玉珍没有上过学。

女孩子逃出“苦海”的唯一途径就是嫁人,但殷玉珍却被迫嫁给了父亲的救命恩人的儿子——一个生活在沙窝子里的陌生男人。

一处用树枝搭建的沙窝子,像原始人居住的史前建筑,没有门窗,不遮风沙。

远近除了一望无际的沙丘,除了丈夫、公公和自己,再无人烟。

面对这暗无天日的日子,殷玉珍出逃过很多次,但最终还是只能跟着丈夫再回到那个沙窝子。

没有人可以交流,没有水喝,甚至没有能填饱肚子的粮食,与世隔绝般的日子度日如年。

为了活下去,她疯痴一样在沙漠里淘井,井被风沙盖住了就再淘……而这个只有一户人家的沙窝子连名字都没有,殷玉珍和丈夫商量,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井背塘。

这里既没有井也没有塘,这个理想化的名字来自于她心中美好的渴望,也是她不停淘井和活下去的希望。

沙漠上织出致富梦——鄂尔多斯扶贫先锋殷玉珍治沙造林事迹掠影昔日的不毛之地长出了沉甸甸的谷穗,殷玉珍感到格外幸福。

□本刊记者 安 可主人公剪影: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鄂尔多斯扶贫先锋、2015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奖获得者……这个头顶巨大荣誉光环的人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家妇女,她的名字叫殷玉珍。

60中国扶贫·2016/11/16昔日的沙窝子,今日的生态园。

绿色梦,撑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就是无数次把自己从黄沙中解救出来、对生活已几近绝望的殷玉珍,却在给生父奔丧返回的路上,突然发现了希望。

那天,在父亲坟前磕过头的殷玉珍在返回途中,走累了,坐下来休息,却突然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青青的草,绿绿的树,连风儿刮过的声音也是轻柔的。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和沙漠较量的女人王永钦当听到记者称荣获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的殷玉珍为“和沙漠较量的女人”时,殷玉珍摇着头说:“和沙漠敢较量、斗气,是后来的事了。

一开始,我哪敢和它斗气?我是怕得不行呀!”1985年,年仅20岁的殷玉珍,从陕西省的一个小村子,嫁到了内蒙古毛乌素沙漠的腹地——乌审旗的井背塘。

说是村子,其实只有他们一家人,方圆几十里是茫茫无际的沙漠。

新房竟是半掩在黄沙里的一个地窖,人要深猫着腰才能进去。

一起风,黄沙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小屋随时都有被沙魔吞噬的危险。

风一停,一家人就得赶快用铁锹把门口和屋顶的沙子往外铲。

她暗下决心:这辈子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

这年秋天,殷玉珍用一头羊换回600株树苗,用驴分6次驮回了家,把自己的房前屋后都围种上。

第二年春天,栽下的树竟然全活了!一家人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

初尝甜头,更加坚定了殷玉珍种树的决心。

为了买树苗,她每年都要喂几口大肥猪,卖肉换钱。

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家里的收入全部投到了种树上。

有时凌晨3点,就到19公里以外的苗圃驮树苗。

一次,3头牛好不容易爬上一座山,可随之而来的一股大风,把苗垛子刮到了坡底。

殷玉珍一次又一次地把苗垛子重新抬上了牛背。

还有一次,她和丈夫正在离家几十千米外挖树坑,突然间来了沙尘暴。

沙丘开始向他们所在的方向移动,他俩被吓坏了,赶紧向家里跑;可由于眼睛睁不开,半天也找不到家。

后来,还是循着自己家的狗叫声摸到了家里。

多年与沙漠的较量,使殷玉珍摸索出一套治理流动沙丘的好办法:层层设防,步步为营。

这大大加快了治沙速度,也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

现在,她每年植树的控制面积都在3000亩以上。

在殷玉珍看来,治住沙了,才能种上地,有了好地,才能喂牲口,把牲口卖了,才能增加收入,然后再投到治沙上,形成良性循环。

去年,她除了种一些常规作物外,还种了西瓜、哈密瓜、桃树、杏树、葡萄等经济作物。

如今,殷玉珍已勾勒出一个“生态经济园”的雏形。

茫茫沙海植绿人

茫茫沙海植绿人

茫茫沙海植绿人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第9期誓叫沙海变绿洲上世纪80 年代,殷玉珍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嫁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

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个半掩在沙漠里的地窖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的新房。

方圆几十公里除了他们的家,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走在沙漠中,灼热的沙子把殷玉珍的双脚烫起了泡。

看到沙蒿、沙米在低洼的沙地里泛出影影绰绰的绿色,她起了种树治沙的念头。

1986 年,殷玉珍和丈夫用打工赚来的钱买来600 多棵树苗,种在房子周围。

冬去春来,经历了风霜和干旱后,栽下的600 棵小树只活了不到10 棵。

但殷玉珍没有失望,她坚信只要有一棵树能活,就说明有希望,她决定明年春天再多栽些树。

没有钱买树苗,丈夫就出去给人打工,不要钱、不要粮,只要换些树苗背回来。

为了种树,一家人的收入除了勉强填饱肚子外全部投入到治沙上。

刚栽下的树苗被风沙吞噬了,就再栽,再吞,再栽……30 多年来,她克服了没水、没电、没路及病魔困扰等种种困难,在茫茫沙海里创造了奇迹。

她摸索出一套“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治沙方法,治理流动沙丘7 万多亩,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王国”。

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掀起了造林治沙的热潮,涌现出3000 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 户,全旗森林覆盖率达32.5%,周边近10 万亩荒沙彻底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如今,殷玉珍建起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玉珍沙漠绿洲生态园”,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

从“沙里种树”到“沙里淘金”,她的目标不仅是治好沙、管好沙,更要用好沙。

流沙固定了,环境改善了,殷玉珍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荣誉也接踵而至,入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十大女杰”等国内外近80 项荣誉。

当代治沙愚公说起额济纳,人们就会想起一句话:风起西伯利亚,沙起额济纳。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额济纳旗绿洲锐减,居延海干涸,天然林大面积枯萎死亡,始建于西夏时期的黑城也受到沙尘暴的严重侵蚀。

内蒙古自治区治沙典型事迹

内蒙古自治区治沙典型事迹

内蒙古自治区治沙典型事迹《殷玉珍:用半生书写治沙传奇》在内蒙古自治区,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叫殷玉珍。

她的故事就像一部充满热血与坚持的传奇。

那是1985年,殷玉珍嫁到了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井背塘村。

当时那个地方啊,真的是一片荒凉。

放眼望去,全是黄沙,狂风一吹,沙子打得脸生疼。

她住的地方周围就只有一个破旧的小房子,四周全被沙子包围着,感觉就像被沙漠给吞噬了一样。

殷玉珍看到这样的景象,心里就想,不能再让这沙子这么肆虐下去了。

于是,她决定开始种树治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

刚开始的时候,啥都没有,没钱买树苗,她就和丈夫到处去捡那些被风刮断的小树枝,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种到沙子里。

可是这沙漠里的沙子根本存不住水啊,种下去的小树枝好多都干死了。

殷玉珍心里那个难受啊,但她没有放弃。

为了能让树苗活下来,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回来浇树。

那扁担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每次都勒出深深的红印子。

沙漠里的路也不好走,一脚深一脚浅的,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水洒了还得重新去挑。

除了缺水的问题,风沙还特别大,刚种下的树苗常常被风沙连根拔起。

殷玉珍就像守护自己孩子一样,每次风沙一来,她就冲出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树苗。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殷玉珍都没有停止过种树。

夏天的时候,太阳火辣辣地晒着,她在沙漠里一忙就是一整天,皮肤被晒得黝黑,嘴唇干裂出血。

冬天呢,寒风刺骨,她的手被冻得满是裂口,但是她还是紧紧握着树苗和工具。

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奇迹发生了。

那些曾经种下去的小树苗慢慢长大了,一片绿色开始在沙漠里蔓延开来。

随着树木越来越多,风沙也渐渐小了。

以前那种一刮风就漫天黄沙的景象越来越少了。

现在啊,她治理的这片沙地已经有了大片的树林,还出现了好多小动物呢。

周边的环境也改善了很多,空气变得清新了,土壤也变得肥沃了一些。

殷玉珍用自己的半生,在这片沙漠里种下了希望。

她的坚持和努力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毛乌素沙漠,让人们看到了人定胜天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
——记殷玉珍与风沙搏斗观生态与经济平衡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本文的主人公——殷玉珍,就是改善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的典型人物。

殷玉珍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凭着对防治沙漠化的满腔热情,自1985年起,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自筹经费,历尽艰辛,在昔日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海荒漠中与肆虐的黄沙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当地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70%,植被覆盖率也由45%提高到了85%,为防治沙漠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改善了生态环境的同时,每年创造数百万的经济价值。

在她的经济作物种植区中,她除了种一些常规作物外,还种了西瓜、哈密瓜、桃树、杏树、葡萄等经济作物,如今的殷玉珍已勾勒出一个“生态经济园”的雏形。

25年来,农家女殷玉珍在这个荒无人烟的毛乌素沙漠深处的沙海中植树6万亩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世人。

她是世
界的治沙典范,是中国的骄傲。

如今的殷玉珍,已经不满足于坐拥6万余亩“碧波”而欣赏自己田园的鸟语花香。

她更多的心思是如何把当地的农林业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她已悄然实现从“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的精彩转型。

从过去的汗珠子摔八瓣靠辛苦种树,到如今成立治沙造林公司,实现林农牧渔一体化的绿色经济循环,她开始尝试先辈们没有过的沙里淘金探索。

殷玉珍说:“这些年,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没的说,种了25年树,恶劣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我们治沙人的生活质量也该提高了,这个钱也要从沙漠里挣。

我不仅要做治沙状元,更要当致富能手。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殷玉珍凭着对防治沙漠化的满腔热情,自1985年起,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自筹经费,历尽艰辛,在昔日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海荒漠中与肆虐的黄沙展开了殊死搏斗,二十多年来从不退缩,植树60万余株,筑防风沙障2万多亩,建成了近6万亩的绿洲。

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当地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70%,植被覆盖率也由45%提高到了85%,为防治沙漠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她的事迹可歌可泣,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十大女杰”等殊荣。

流沙固定了,环境改善了,殷玉珍的家园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小王国。

可以说,殷玉珍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几天轻闲的日子。

然而恰恰相反,走出沙漠的殷玉珍很快就与时俱进,不但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了自己,而且很快付诸行动。

毕竟,她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

2005年,殷玉珍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主要经营自己种植的绿色有机食品,比如小米、西瓜、玉米等等。

据了解,她的绿色有机小米卖到了30块钱一斤,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健康保健的需求。

“这些好东西走不出乌审旗就卖光了。

”殷玉珍高兴地说。

2010年,加上出售的100多只羊、400多头牛,殷玉珍公司的销售额达到100万元。

殷玉珍为她的产品注册了“漠海”商标。

为了注册这个商标,呼和浩特市工商局的一位朋友鼎力相助。

殷玉珍认为,大漠虽然荒凉,但是只要人们善待它,也会像大海一样浩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

对于她理解的“漠海”——殷玉珍掰着指头给我们算账:“我不仅要治沙,还要吃沙。

树木巩固了沙漠,种出的庄稼不但能卖钱还能养牛羊,我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而且按照殷玉珍的构想,如果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能够到位,她将建一个沙漠中的人工湖,湖里要养鱼,彻底实现林农牧渔一体化发展。

不仅如此,殷玉珍近几年种植的经济林也初具规模,杏
树、桃树的成活率很高。

这些经济林除了可以开展农业观光采摘经济以外,还可以进行加工生产。

殷玉珍近期的打算是,先建一个小型的果品加工厂。

从以前沙里种树到如今沙里淘金,殷玉珍已经初步实现了治好沙、管好沙、用好沙的“沙产业”雏形,并且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据了解,目前仅乌审旗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达246户。

“从前沙'吃'了多少人不知道,但以后肯定是人'吃'沙的越来越多了!”殷玉珍自豪地说。

从殷玉珍的“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与改善为经济效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人们提出的重要经济理念,反映了人们对生态和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但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了解生态经济的特征,并为其选择合乎客观规律的路径,只有这样,生态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只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
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顾及到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发展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