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合集下载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家间,也存在于各个地区和不同经济体之间。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1. 地区差异:在许多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通常,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快于内陆和欠发达地区。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资源和福利的分配不均,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财富日益积累,但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

高收入群体的财富累积越来越多,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改善缓慢。

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3. 产业结构不均衡: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传统产业,而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也使得经济面临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方案1. 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和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推动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分配调整: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减少收入差距。

3. 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应加大对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通过减少对传统产业的补贴和提供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案例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政府于2000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对中国民众经济体系的影响

城乡发展不平衡对中国民众经济体系的影响

城乡发展不平衡对中国民众经济体系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民众经济体系。

城乡发展不平衡对中国民众经济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就业市场扭曲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扭曲。

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导致城市的就业市场供求失衡,竞争压力大。

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机会和发展空间,导致大量的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

这种扭曲的就业市场直接影响到中国民众的经济收入水平,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二、消费行为趋势不同城乡发展不平衡对中国民众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城市的经济较为发达,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民众追求高品质、高档次的消费商品。

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相对落后,消费水平也相应较低。

这种差异导致了城乡消费结构的不同,也使得中国的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三、财富分配不均城乡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了财富分配的不均。

城市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则面临贫困和贫困化的风险。

这种不平衡的财富分配使得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进一步加剧,也给中国民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四、资源浪费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由于城市地区的消费集中,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包括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

而农村地区由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低效率。

这种资源浪费既加剧了环境压力,也限制了中国民众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对中国民众经济体系的影响时,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就业。

其次,政府应加强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条件。

此外,政府还应推动改革创新,加强税收和土地制度改革,有效解决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影响全国经济稳定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影响全国经济稳定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影响全国经济稳定在当今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还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不同省份之间。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全国经济稳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涉及到经济结构、社会公平、资源配置等多个重要领域。

首先,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分布。

在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资源开采业等低附加值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经济发达地区能够更快地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来说,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产业升级面临巨大困难,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这不仅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得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

如果这种不平衡长期存在且加剧,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失衡,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引发人口流动的不均衡。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公共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从经济落后地区涌入。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但却给落后地区带来了人才流失的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其发展的潜力。

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给发达地区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城市管理难度增大等问题。

例如,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等“城市病”,影响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人口流出地则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土地闲置等问题,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种人口流动的不均衡,如果得不到有效调控,将对全国的经济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再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加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公平。

在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生活质量较好。

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面临着贫困、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降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及其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及其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及其影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差距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城乡差距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教育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及其影响。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中国城乡差距的形成有多重原因。

首先,城乡地理位置差异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由于城市地段发展较好,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投资,而农村地区资源短缺,无法进行有效的发展。

其次,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入城市的机会。

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在享受教育、医疗、人口流动等方面受到限制,无法在城市发展和追求更好的生活。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村地区的交通、水电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低于城市。

二、城乡差距的影响城乡差距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乡差距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城市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收入水平较低,贫困问题突出。

这种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其次,城乡差距导致了农民工问题的出现。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他们面临着低工资、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社会福利的缺失等问题。

另外,城乡差距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城市发展过快,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过度投资,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三、缩小城乡差距的措施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限制。

这样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待遇,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其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此外,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服务水平。

最后,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总结起来,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中 国经济的影响

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中 国经济的影响

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

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于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

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区域发展不平衡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行开放的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市场机制。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对滞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发育程度相对不足。

这种差异导致了全国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影响了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产业结构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显著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

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多地依赖资源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产业层次较低,附加值不高。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也不利于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发展不平衡还对就业和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部地区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但也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流失,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外流,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缺乏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从消费市场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差异。

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观念较为先进,消费市场规模大、层次高。

而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相对较低,消费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这种消费市场的不平衡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也制约了内需的充分释放,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区域发展不平衡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问题。

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导致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短缺,发展动力不足。

社会区域不平衡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区域不平衡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区域不平衡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社会区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还包含了人口、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社会区域不平衡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不平衡的区域发展将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聚集了大量的资源和资本,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资源和人才的流失,使得欠发达地区难以迅速实现经济增长。

同时,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大,吸纳力也大,导致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

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地区经济增长更为困难。

其次,社会区域不平衡发展还会导致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

在资源和人才有限的情况下,各个地区之间会争夺有限的投资和资本。

发达地区的竞争力相对较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反,欠发达地区在这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往往未能获得足够的投资,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这种竞争加剧的现象使得社会区域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也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为解决社会区域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同时,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一部分产业和企业,促进资源的均衡利用。

其次,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

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总之,社会区域不平衡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资源和人才的均衡配置,并加强教育和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种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经济差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经济不平衡由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一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的经济却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整体经济的不平衡。

经济不平衡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2. 增加社会不稳定性经济差异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存在就业机会不足、收入差距悬殊等问题,这可能诱发社会不满情绪,增加社会动荡的风险。

社会不稳定性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 加大贫富差距区域经济差异对贫富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高,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却生活在相对贫困的环境中。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社会公平性,也阻碍了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限制了经济的增长潜力。

二、应对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1. 促进资源流动加强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通讯等领域的便利性,有助于加快资源的流动。

同时,鼓励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为欠发达地区引入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这样可以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减小区域经济差异。

2. 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

发达地区可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而欠发达地区可以发展农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

同时,通过扶持农村经济、改善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

3.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可以有效缓解区域经济差异对贫富差距的影响。

通过提供保障,减少困境地区居民的风险感,提高社会稳定性,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一、归结起来,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 年扩大到3.33∶1。

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09年达到12022 元。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 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

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 67789元。

目前全国 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第三、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

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第四、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影响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

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二、影响
1、区部经济差距大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
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6)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外,同一地区的一些小城市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差距。

例如苏南的苏州、无锡、镇江等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苏北的盐城、泰州等城市。

2、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面临的资源压力在不断增大。

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而且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难以缓解。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报告,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迟迟未能改变,致使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流经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酸雨污染和土壤面源污染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

对500多个城市的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

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沙漠化、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通过国际比较,也可以看出我国生态环境不能令人乐观。

为评价各国的环境和生态状况,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四家国际及学术机构联合开发了“环境绩效指数”EPI。

根据其2008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在报告所列出的1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5位,而排位在前50名之内的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大量的污染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背离。

3、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随着我国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比如,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
2.57上升到3.33;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由0.2301980年扩大到0.458。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

4、对交通的影响
以铁路运输为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十一五"时期,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我国交通运输的线路网络,特别是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2005年底增加了1.56万公里,增长了20.7%。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

去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6.76亿人,比2005年增长45.0%。

去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规模超过1万公里。

到2012年新建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到1.3万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尽管我国在交通线路方面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运行的高铁多在东部发达地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缩影。

例如,在东部京沪高铁全程九个小时,从上海出发去昆明或重庆等地的列车则需要三四十个小时,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也使对交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扭曲。

5、对教育的影响
据报道,世界各国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985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的投入比例是5.5%,发展中国家是4.5%,而我国当年是2.3%,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入资费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直面对的问题,即便到今天我国的经费投入水平还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

一方面,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间的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方面差异显著。

前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后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1,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水平差异影响了人们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

另一方面,各省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出现了很多的教育脱节的现象,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相关资料显示,07年我国高校的省级分布很不平衡,高校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沿海省区分布多,在这些省区,多则上百所,少则七八十所;在中西部分布较少,西藏只有6所,宁夏13所,青海11所,这种布局与人口多少以及招生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造成这样布局的根本原因显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三、小结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在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很重的位置。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这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这些负面影响,以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