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 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服 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促进 其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
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转型升级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也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质增效。
YOUR LOGO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 就业情况分析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三产业的 发展历程
第三产业对 就业的影响
第三产业的 就业情况分 析
第三产业的 发展趋势与 就业前景
促进第三产 业发展的政 策建议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的岗位数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将呈 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第三产业就业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女性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例逐渐上升,显示出更多的平等就业机会。
年龄分布:第三产业就业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第三产业中就业。
行业分布:第三产业中的不同行业对就业者的性别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偏好。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占比持续上升 信息技术、金融业等新兴产业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传统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
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 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超 过第一、第二产业
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分析

产业经济学作业(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分析)姓名:博峰学号:20081251111班级:经济学08指导老师:郭小年老师三大产业劳动力人数比例分析年份经济活动就业人员构成 (合计=100) 人口(万人)(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2 21106 20729 17317 1531 1881 83.5 7.4 9.1 1957 23971 23771 19309 2142 2320 81.2 9.0 9.8 1962 25910 21276 2059 2575 82.1 8.0 9.9 1965 28670 23396 2408 2866 81.6 8.4 10.0 1970 34432 27811 3518 3103 80.8 10.2 9.0 1975 38168 29456 5152 3560 77.2 13.5 9.3 1978 40682 40152 28318 6945 4890 70.5 17.3 12.2 1979 41592 41024 28634 7214 5177 69.8 17.6 12.6 1980 42903 42361 29122 7707 5532 68.7 18.2 13.1 1981 44165 43725 29777 8003 5945 68.1 18.3 13.6 1982 45674 45295 30859 8346 6090 68.1 18.4 13.5 1983 46707 46436 31151 8679 6606 67.1 18.7 14.2 1984 48433 48197 30868 9590 7739 64.0 19.9 16.1 1985 50112 49873 31130 10384 8359 62.4 20.8 16.8 1986 51546 51282 31254 11216 8811 60.9 21.9 17.2 1987 53060 52783 31663 11726 9395 60.0 22.2 17.8 1988 54630 54334 32249 12152 9933 59.3 22.4 18.3 1989 55707 55329 33225 11976 10129 60.1 21.6 18.3 1990 65323 64749 38914 13856 11979 60.1 21.4 18.5 1991 66091 65491 39098 14015 12378 59.7 21.4 18.9 1992 66782 66152 38699 14355 13098 58.5 21.7 19.8 1993 67468 66808 37680 14965 14163 56.4 22.4 21.2 1994 68135 67455 36628 15312 15515 54.3 22.7 23.0 1995 68855 68065 35530 15655 16880 52.2 23.0 24.8 1996 69765 68950 34820 16203 17927 50.5 23.5 26.0 1997 70800 69820 34840 16547 18432 49.9 23.7 26.4 1998 72087 70637 35177 16600 18860 49.8 23.5 26.7 1999 72791 71394 35768 16421 19205 50.1 23.0 26.92000 73992 72085 36043 16219 19823 50.0 22.5 27.5 2001 74432 73025 36513 16284 20228 50.0 22.3 27.7 2002 75360 73740 36870 15780 21090 50.0 21.428.6 2003 76075 74432 36546 16077 21809 49.1 21.6 29.3 2004 76823 75200 35269 16920 23011 46.9 22.5 30.6 2005 77877 75825 33970 18084 23771 44.8 23.8 31.4 2006 78244 76400 32561 19225 24614 42.6 25.2 32.2 2007 78645 76990 31444 20629 24917 40.8 26.8 32.4 2008 79243 77480 30654 21109 25717 39.6 27.2 33.2 20097981277995 29708216842660338.127.834.1三大产业中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从以上的数据及图表可以看出:○1我国的就业人员从1952年到1989年有较快的增长,而1989年到1990年有一个急速的增长(这可能与89年那些政策有关,如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而后又趋于较快的增长。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

33经济研究【作者简介】陈明艺(1971—),女,副教授,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陈明艺 胡美龄(上海理工大学)【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一、二、三”的传统模式调整成“三、一、二”的发展型模式,最终优化成更合理的“三、二、一”的现代化模式,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其变动过程也暴露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完全释放,第二产业就业增长乏力的问题。
【关键词】 就业结构;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考察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国家的繁荣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自动化程度偏低,一直以来农村留存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随着经济改革深入、高新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推进,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动趋势,探寻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特点,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一)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调节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工资差的存在使劳动力趋向于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或产业,我国的就业结构因而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图1显示了1978~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动情况,图2显示了同期就业比重的变动情况。
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91):传统的“一、二、三”模式1978年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均呈现上升态势。
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且总数远超第二、三产业,但其所占比重却在持续降低。
1991年前改革力度较大,城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加之我国逐渐将发展重心向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降幅高达10.8%。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三次产业之间的占比和比重也在发生变化。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自然资源直接开采和利用的产业,它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较小的比重。
但是,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粮食、棉花、石油、煤炭等重要原材料。
在过去,第一产业在我国的占比较大,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的地位和比重在逐步下降。
第二产业是指制造业、建筑业等通过加工、制造、建设等方式生产有形产品的产业。
在我国的过去几十年里,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
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内市场提供各种消费品和工业品,同时也是我国的出口主力军。
建筑业也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我国的第二产业正在经历着调整和转变,其占比也在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电子商务等提供服务的行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在我国的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
服务业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就业的重要领域。
尤其是金融、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总体来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和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占比在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增加。
这种变化是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当前,我国政府也在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产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创新的进步,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开始下降,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则逐渐上升。
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了54.5%。
第三产业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使得中国经济向着更加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就业率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制造业,服务业对人力要求更高,更注重集中人类智慧创造人类文明的产业,它所创造的每一个岗位都能吸纳更多的人才。
第三产业发展还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机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三、优化产业结构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的支柱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将进一步促进和优化产业结构。
更加侧重于服务的产业将会逐步扩大,这将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也将使得中国经济更加稳健。
四、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三产业发展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是非常复杂性高的行业,其中包括高端金融服务、高技术信息服务、高端医疗服务等。
随着第三产业不断壮大,能够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以创新、研发、设计等创造附加值,提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城乡一体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一些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拓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文化等服务业,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同时,以互联网、数字化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也在城乡一体化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总体而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通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就业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第三产业将繁荣兴盛。
同时,中国政府也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服务,推动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性分析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性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不仅需要发展一、二产业,还需要注重发展三产业。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性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只依靠二产业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动需求。
此时,尤其需要注重三产业的发展,为二产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
三产业不仅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成为二产业的重要市场和生产基地。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成为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这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服务业是以非物质形式的服务为基础的,这意味着生产效率并不依赖于物质投资,而主要依赖于人力投入和管理水平的改进。
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将在未来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但是这项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差异巨大,城市化进程存在较大的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的公共服务资源的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支持中国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提高经济竞争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可以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二产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中国的产业体系更为完善,服务更加多样化。
服务业涉及广泛,可以依托现有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向更广泛的市场提供独特的服务,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也能够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品牌形象。
五、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一、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首先来看汇总得出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表
我们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三个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得到以下的表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三次产业变化的柱形图,如图所示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图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比较平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追平第二产业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在迅速地发展。
我们再看三次产业近十年来的产值变化情况,对三次产业的产值进行纵向比较,如下图所示纵轴是三次产业的产值,以亿元为单位,横轴为年份。
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部门都在不断发展。
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第一产业总体增长较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则较为迅速,且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飞速进步,而第一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的较慢,由于第一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其增长率要慢于GDP增速,第一产业在逐渐萎缩。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结构表
根据以上数据做出多元环形图,如下所示
由内而外分别是2001年-2012年的数据
由此图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增多,且第二产业人员的增加要快于第三产业,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在不断上升,且增加速度相似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预期在我国第二产业不断发展的情况,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或将超过第一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三次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个比例关系会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趋势1.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农业生产规模逐渐减小。
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工人,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
2. 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需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大幅提高的空间。
然而,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使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农业生产必须提高效率,增加产量。
3. 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导致了就业机会减少,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流动。
4. 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向工业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民有更多选择,不再仅仅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农业结构调整对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1. 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工业部门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而服务业相对于工业来说,更具竞争力,具备较高的附加值和创新性,因此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2. 消费升级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工业生产的商品往往只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而服务业能够提供更多高端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升级需求。
3. 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此外,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ory Researc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1-01-30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作者简介:褚良子(1986-),女,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邢玉升(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
浅析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褚良子,邢玉升(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了低迷,但劳动力就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虽然以往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不呈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二者关系密切。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而扩大就业也将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近年来我国发展方式转向了依靠资本密集型产业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见不能仅靠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再有,由于欧美日韩等国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大量的外向型企业出口下滑,就业压力加大;另外,当前我国已步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时期,结构性失业矛盾不可避免。
因此,如何有效扩展劳动力就业途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压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优化了闲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而长期的“内在靠投资,外在靠出口”的经济增长格局,使简单制造业、加工贸易业及初级服务业成为吸纳初级劳动力的重要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但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随之而来的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据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以来,我国共遭受超过100项的贸易壁垒,占世界各国(地区)同期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1/3;仅2009年涉及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案就超过百起,涉案金额巨大。
受此影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业劳动力的需求骤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引发了农民工的“返乡潮”。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来看,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中的简单加工类企业与第三产业中的初级服务业。
也就是说,受经济危机冲击的产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从侧面反映了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升。
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将由“投资和出口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的模式转变,内部调整造成的就业门槛提高也将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及农民工返城、返岗困难增加。
此外,由于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加。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630万,比2009年增加20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预计2015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91万,就业压力日趋增加。
当前就业形势的转变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诟病将进一步增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分析评估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指标很多,为使数据反映出就业的精确变化,首先运用岗位空缺和求职者比例这一指标来评估。
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是指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也称求人倍率,表明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
这一指标对每个季度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较为细致的反应出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表1劳动力市场岗位空缺和求职者比例(%)得出摘要: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如何妥善安排劳动力就业,特别是有效解决初级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在简要回顾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从三次产业视角探索了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关键词: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劳动力供求中图分类号:F 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030-02比例0.980.980.980.980.980.98比例0.970.850.860.880.94-时间2008年第三季度2008年第四季度2009年第一季度2009年第二季度2009年第三季度2009年第四季度时间2007年第一季度2007年第二季度2007年第三季度2007年第四季度2008年第一季度2008年第二季度302008年2009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产业2.0 2.3 2.83.4 2.4 2.1 2.2第二产业39.438.238.034.738.437.939.6第三产业58.659.559.261.959.260.058.2从表1的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可以看出2007年和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但从2008年末开始,求人倍率小于1,职位供不应求。
表明金融危机后我国就业市场发生显著变化,供过于求,有所增加。
但表1的就业市场变化结论却无法准确判断我国的就业结构,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就业问题必须从细节着手,确定造成就业市场的变化原因、劳动力需求结构及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领域。
表2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各产业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我国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其中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强劲。
未来的促就业政策应重视这两次产业的作用,特别是要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局势的扭转。
表2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占总需求的比重(%)数据来源:中国就业网,根据各季度就业工作相关数据整理得出三、三次产业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虽然依然严峻,但是在政府的调节下得到一定改善。
但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需要制定长期政策措施,确保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下面将根据三次产业的划分,探索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途径。
(一)第一产业与劳动力就业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耕地资源反向增长以及追求农业规模经济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如何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我国政府解决就业工作的重心之一。
针对第一产业就业压力增大,而吸收能力萎缩的局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
首先,当前城镇就业压力使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艰难,适当减少对城镇就业的依赖,发挥农村本地吸纳就业能力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农村地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容量;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民就地择业。
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的完善,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以往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信息不完善,因此,应通过传递就业信息,设立指导部门,提供就业服务等手段,减少盲目流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流动。
(二)第二产业与劳动力就业第二产业主要有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受到较大冲击,但自2010年得到一定缓解,2010年第三季度与上一季度相同的100个城市中,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近十万人,这表明第二产业已逐渐走出危机的阴影。
在未来促进就业的过程中要利用制造业的复苏来带动对劳动力的吸收;同时进一步加快制造业的升级转型,通过产业调整,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稳定其就业能力。
另外,我国建筑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中,房地产行业将是经济发展的热点,继续重视此行业的稳定发展也可缓解就业压力。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这些新兴的第二产业部门一方面可以带动我国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第三产业与劳动力就业我国第三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从上文表2就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巨大市场。
据中国劳动保障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出现了5.6%的增幅,比上年同期需求增加20万人,这表明“家庭服务业”具有强劲的需求增长势头。
此外,第三产业中的高新产业对人才具有较大需求,例如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数分别为1.85、1.84和1.75。
但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力结构的失衡,符合条件的劳动力有限,需要政府通过就业培训指导等手段,减少此类供求失衡,提高就业水平。
现代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主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可以围绕这一行业,增加新的就业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考验,而当前解决就业的重点是初级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高校毕业生。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应提高产业化程度和现代农业,为此要培育具有现代新思维、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的政府公共服务。
第二产业要淘汰过剩产业并培育新技术产业,这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就业的难度,但也是促进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契机。
与此同时,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产业,通过政府扶持、强化职业培训等,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低碳产业,这些产业都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综上,劳动力的就业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大环境下,要将扩大就业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在选择促进就业政策的时不能仅仅注重政策的短期效果,更应注重长期效应,实现充分就业才是未来经济政策的主线。
参考文献:[1]张东生.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9,(4).[2]赵海均.“十二五”规划应突出“平衡”理念[N].中国经济时报,2010-05-07.[3]王瓯翔.当前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09,(1).(责任编辑/石银)J i n g J i Y a n J i u☆经济研究☆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