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症状
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
感染后绝大多数无症状。
有症状者大部分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肢体疼痛、头痛等症状,随之出现肢体瘫痪。
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根据埃及木乃伊的尸骨推断,本病在公元1400 年以前即已存在。
我国在明、清两代的医学记载中,可以看到类似本病的记载,称为“小儿惊瘫”。
1908 年Landsteiner 与Popper 首次将患者脊髓接种猴子成功获得感染。
1949年Enders 等成功地用人胚细胞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并加以传代。
1953年Salk发现接种甲醛溶液(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可预防本病,并在1955 年获得推广,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被誉为本世纪医学科学一大成就。
1960年开始使用Sabin 等发明的减毒活疫苗后,本病在世界许多地区受到控制。
1.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由于隐性感染者可以60~6000倍于有症状者,因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在流行季节,从2%~3%儿童的粪便中可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人感染后,从咽部检出病毒的时间为10~14 天,从粪便中检出病毒时间平均为2~4 周,最长为123 天。
患者的传染性以发病后7~10 天为最高。
2.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各种用具和玩具都可传播本病。
在家庭内、托儿所、学校内很容易传播本病。
虽然在苍蝇和污水中都曾分离出病毒,但消灭苍蝇并不影响本病发病率。
水型和食物型暴发流行亦罕见。
本病亦可通过空气飞沫而传播。
3.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体液免疫在本病中起重要作用。
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在肠内可产生局部IgA 抗体,在血清中出现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并可维持终身。
当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由于病毒已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刺激免疫器官,产生免疫反应,故在血中即可检出中和抗体,在病程2~3 周达高峰,1~2 年后下降4 倍,然后保持终身。
小儿麻痹的早期症状,看完这些要警惕了!

小儿麻痹的早期症状,看完这些要警惕了!
当小孩子出现身体发热等轻微症状的时候,很多没有经验的父母不会警惕起来,觉得孩子不会有什么大事的,但这有可能是小儿麻痹的早期症状,所以要尽早送孩子去检查。
1、前驱期小儿麻痹症的表现有发热、乏力、全身不适、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炎症状,持续1~4天。
2、瘫痪前期可在前驱期表现消失后1~6天再次发热(双峰热),而至本期,或由前驱期直接进入,或以本期直接起病,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克氏征阳性等,同时小儿麻痹症的表现常有全身肌肉疼痛、多汗等。
3、瘫痪期多于病程2~7日,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后停止。
瘫痪有以下几类:①脊髓型:最常见,呈不对称弛缓性瘫痪,多为下肢,其次上肢,颈背肌、隔肌、
胁间肌亦可瘫痪,近端大肌群较远端小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感觉多不受影响。
这些都是常见的小儿麻痹症的表现。
4、麻痹症起先是发烧、头疼、腹泻、呕吐和全身不舒服,家长往往认为是伤风感冒,或是消化不良。
经过1-4天以后退烧,退烧几天以后,再次发烧,而且比第一次还高。
突出的表现是知觉过敏样疼痛,不让别人触摸,同时伴有脸红、头痛、喉咙痛、呕吐、多汗,接着出现嗜睡等症状。
经过3-7天以后出现麻痹,常见的部位是下肢。
麻痹出现后1周,如果不继续发展,则可以逐渐恢复。
小儿麻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小儿麻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一、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
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二、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
体检可见:1、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时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体位。
2、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唇不能接触膝部。
3、出现头下垂征:即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正常者头与躯干平行。
如病情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腱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三、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
可分以下几型:1、脊髓型:此型最为常见。
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仅出现单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瘫痪,如累及颈背肌、膈肌、肋间肌时,则出现梳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
2、延髓型:又称球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被侵犯所致。
此型占瘫痪型的5%-10%,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
颅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面神经及第X对颅神经损伤多见。
一、外敷外蒸法1、桑枝15克,川芎、当归、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煎汤,加黄酒1盅。
每日用清洁纱布蘸药液在瘫痪部位搽擦2—3次,以利筋脉流通。
2、醋蒸气疗法,将鹅卵石烧红,淬醋产生蒸气,熏蒸局部,能舒展肌腱,通经软坚,改善挛缩以达到纠正硬瘫的畸形,适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之肌腱挛缩、关节强直等症状。
小儿麻痹症残疾鉴定

小儿麻痹症残疾鉴定小儿麻痹症,又称为儿童麻痹症或者儿瘫,是一种由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的疾病。
该疾病主要影响儿童,特别是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更为常见。
小儿麻痹症主要由多种病毒引起,包括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病毒通过口腔、鼻腔或眼睛进入人体,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最终进入神经细胞,导致神经肌肉系统的损伤。
小儿麻痹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肉僵硬和肌肉痉挛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发展,但通常在数天内出现。
有些儿童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疼痛。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儿童恢复肌肉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和镇痛药等,用于减轻疼痛和控制病情。
小儿麻痹症残疾鉴定是对患者残疾程度的评估,旨在确定患者是否符合残疾人的标准,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残疾鉴定主要包括医学鉴定和社会功能鉴定两个方面。
医学鉴定主要通过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的残疾程度。
社会功能鉴定则主要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以确定患者是否符合残疾人的标准。
小儿麻痹症残疾鉴定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会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符合残疾认定标准的患者可以享受国家和社会的相关福利政策,包括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医疗和残疾人社会保障等。
因此,对于小儿麻痹症患者及其家庭来说,进行残疾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儿童。
该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
小儿麻痹症残疾鉴定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会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符合残疾认定标准的患者可以享受国家和社会的相关福利政策。
小儿麻痹症的案例

小儿麻痹症的案例小儿麻痹症,也被称为急性松果脑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
它通常表现为肌肉无力、瘫痪和肌肉收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个小儿麻痹症的案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疾病的真实影响和挑战。
案例描述:小明,男孩,10岁,过去一直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
然而,最近几个月,他的家人观察到他逐渐变得乏力。
起初,他只是感到疲倦,但很快他开始发现他的腿部变得无力,并且行走困难。
他的家人决定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
经过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测,小明被诊断为患有小儿麻痹症。
医生告诉他的家人,这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攻击脊髓神经元,导致肌肉无力和瘫痪。
治疗过程:小明的治疗过程包括康复治疗和药物干预。
他接受了物理治疗,包括肌肉锻炼和康复训练,旨在恢复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
此外,他还接受了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和抗炎药物,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的进展。
尽管治疗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小明仍然需要长期的康复和关怀。
影响和挑战:小儿麻痹症对小明及其家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挑战。
首先,小明面临着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困扰,限制了他的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
他需要依靠助行器和轮椅来移动,并且无法参与许多他曾经喜欢的体育活动。
这给他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小明的家人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他们不仅需要应对孩子长期的病情治疗,还需要承担康复治疗和药物费用。
同时,他们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包括陪伴他去医院、监督他的康复训练等。
小儿麻痹症案例分析: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和其家庭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除了肌肉无力和瘫痪,疾病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和智力发育延迟。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康复治疗在小儿麻痹症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肌肉锻炼和康复训练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
此外,康复治疗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小儿麻皮症就是注意什么

小儿麻皮症就是注意什么小儿麻痹症(也称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由肌肉痉挛导致的瘫痪性疾病,通常影响儿童。
小儿麻痹症的主要病因是皮质下的运动神经元损害,常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麻痹症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小儿麻痹症的病因可以追溯到多种类型的病毒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副腺病毒。
感染病毒后,病毒通过神经细胞进入脊髓,并对运动神经元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损害和死亡。
这种程度的神经系统受损可以导致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和抽搐,最终导致瘫痪。
小儿麻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的瘫痪,通常出现在患儿5岁以下。
最常见的症状是肌肉弱化或瘫痪,主要影响四肢的一侧或双侧。
肢体的瘫痪程度可以从轻微的肌肉无力到完全瘫痪的程度不等。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关节僵硬、呼吸功能障碍、饮食困难以及与抽搐相关的不自主运动。
小儿麻痹症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临床表现和病史。
医生会询问患儿的症状、动作发育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等信息。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神经学检查,包括测试运动能力、感觉、反射以及肌肉活动度等。
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脊髓液分析和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支持性治疗。
这包括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旨在恢复肌肉的功能和运动能力。
物理治疗师通常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减轻症状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一些药物,如肌肉松弛剂和抗痉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痉挛和痉挛引起的不适。
此外,预防是减少小儿麻痹症患病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小儿麻痹症。
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已经开展了口服小儿麻痹症疫苗的例行接种。
疫苗接种能够产生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此外,个人卫生和预防传染病的良好卫生习惯也是预防该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总之,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肌肉痉挛引起的瘫痪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
病因多为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肢体瘫痪,可能伴有关节僵硬和呼吸功能障碍等。
儿童常见十大疾病

儿童常见十大疾病1. 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又称婴儿麻痹、婴儿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婴幼儿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肢体瘫痪或者肢体僵硬、无力,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脑部可有智力障碍等,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2. 小儿麻风病:小儿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的病原体—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皮肤、神经、肝脏等系统的损害,病人身上可以出现红斑、脱屑、疤痕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以导致智力障碍和神经系统损伤等,所以应及时对其进行诊断治疗。
3. 小儿肺炎:小儿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道感染、低热、乏力、头痛、咳嗽、流鼻涕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因此应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4.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腹部出现的拉肚子状况,主要表现为拉肚子、腹痛、腹泻、腹胀等,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治疗,小儿可能会出现水肿、低血糖、贫血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应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5. 小儿肾炎:小儿肾炎是婴幼儿肾脏发炎,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尿量减少、腹痛、四肢酸痛、肌素改变等,原因可能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药物性肾炎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治疗,有可能造成肾功能损害、肾综合征、肾衰竭等。
6. 小儿败血症:小儿败血症是一种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贫血、出血、咳嗽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造成组织损伤、脑病变、心脏病变等,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应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7. 小儿癫痫:小儿癫痫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突发性失去知觉、肢体抽搐、不明原因发作性惊厥等,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会导致脑部损伤、智力障碍,因此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8. 小儿肝炎:小儿肝炎是一种可能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脏发炎,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肝脏肿大、黄疸、腹痛等,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有可能导致肝功能障碍、肝硬化等,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健康。
小儿麻痹症的意思是什么

小儿麻痹症的意思是什么当发生小儿麻痹症这种疾病的时候我们是需要积极治疗的,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人不明白小儿麻痹的意思是什么?告诉大家患上小儿麻痹症之后会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
下面来一起看一下吧!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
我国在明、清两代有类似本病的记载,称为“小儿惊瘫”。
近年来普遍采用疫苗预防后,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es)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直径为20~30nm,内含单股的核糖核酸,无包膜。
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园形颗粒状。
大量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3个血清型,型间偶有交叉免疫。
病毒可用人胚肾、人胚肿、猴肾及hela细胞等培养。
脊髓灰质炎病毒耐寒,低温(-70℃)可保存活力达8年之久,在水中,粪便和牛奶中生存数月,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但对干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冻干燥法保存。
为耐热。
60℃30分钟可使之灭活,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其杀死。
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
但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白粉等敏感,可将其迅速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数可达4月。
由于无症状感染者可以50~500倍于有症状者,因而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
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三)易感者 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岁小儿发病者最多。
近年来,小儿普遍服用疫苗,故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小儿麻痹症症状
导语:最近几年人们发现小儿麻痹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虽然专家们也正在努力地研究攻克这种病症的方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小儿麻痹症多发于五岁
最近几年人们发现小儿麻痹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虽然专家们也正在努力地研究攻克这种病症的方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小儿麻痹症多发于五岁以下的小孩身上,据专家介绍,细菌病毒感染是小儿麻痹症状发生的常见原因。
虽然专家们还没有完全研究出治愈这种病症的方法,但是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从小儿麻痹症的一些病症和原因上面进行研究,对症下药,虽然避免不了后遗症的出现,但是给很多患者也带去了希望,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小儿麻痹症的各种临床症状。
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1.潜伏期平均为7~14天,短者2~3天,长者可达3~5周不等。
在此期间一般并无明显症状,属隐性病例,但本期末有传染性。
2.病变发展期有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前驱期: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
此期一般持续1~4天。
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
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
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
项背部可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