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高考一轮 选考专题检测卷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浙江省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选考)复习(检测)选考专题检测卷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答案

选考专题检测卷(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B[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三大改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公私合营"可知,该历史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排除;计划经济刚刚出现,不存在改造的问题,故D项错误.]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D.“一五”计划的完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项。
]3.(2016·宁波选考模拟)“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的“大会"指的是()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二届三中全会B[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故B项正确。
]4.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都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图一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二人民公社好A.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B.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C.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D.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人民公社化”运动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指导,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村从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公有制,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浙江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探究与演练名师课件

视角四 历史规律认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精要点拨] 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第一手 资料,但往往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与其他历史 资料的相互印证,也能成为研究历史的有力证据。 [演练4]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 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 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 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因为其不理解 ()
[方法突破] 理解“新词”代表的时代变迁是解答本题的 关键。 解析 材料中“中国梦……期货交易”等属于改革开放 以后出现的新事物,D项正确。 答案 D
对接学考31~32题 学法4 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例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 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 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 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 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Ⅱ》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制度创新方 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过程。 答案 (1)表现:政治制度创新:分权与制衡,确立联邦制、 民主共和制;经济体制创新: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国 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影响:确立和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 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学法2 设置场景考查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 【例2】 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决定
当年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因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证 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对这一现象解 读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化大革命”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2018年浙江高考一轮 必修2 专题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即时训练

即时训练一、选择题1.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①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前完成全部内容②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④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A.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②④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不仅包括三大改造,还包括“一五”计划,故①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时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并未实现,故③错误。
]2.下列关于中共八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④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C[中国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但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7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故②不选,①③④均符合题意。
]3.19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一年。
下列事件中不是发生在1956年的是()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②“一五”计划完成③中共八大召开④“大跃进”运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D[“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故选D项。
]4.根据下面图片,判断它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A.改革开放初期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C.“文革”十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B[改革开放初期国营经济应该是主体,故A项错误;饼状图显示合作社经济是主体,说明时间是三大改造完成前,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营经济为主体,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故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含答案 精品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估检测(十)第十单元(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 )A.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析】选B。
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满足即将开始的工业化的需要,因此要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故B正确。
2.(2017·江南十校模拟)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断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B.工业生产稳步增长C.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解析】选C。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同时从增长率也无法判断工业基础的雄厚,故A错误;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数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故B错误;从1953年到1957年工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故C正确;从工业增长率也不能看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故D错误。
3.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
”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抵制计划经济体制B.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C.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D.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
材料主张用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没有反对计划经济体制,故A错误;“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故B正确;这一设想在于弥补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与“左”倾错误思潮的影响无关,故C错误;这一设想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故D错误。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综合测试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江西)吉安土布业,素为县属妇女的主要手工业,亦为当地最重要之土产也。
往昔原料,均自种自纺……自海禁洞开,洋纱充溢国内,业是者,均转采购舶来品,农家棉产,几告绝种。
”材料中的现象( )A.反映了崇洋风气日益盛行B.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C.不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D.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解析:材料中的“自种自纺”“几告绝种”等信息说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项正确;采取外来原料进行纺织,不能说是崇洋,A项错误;材料虽然反映了洋纱充溢国内,但并不能说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也可能是正常的中外贸易的结果,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
答案:D2.1872年5月《申报》上刊登的某首竹枝词中写道:“银刀锋利割鲜来,脯脍纷罗盛宴排。
传语新厨添大菜,当筵一割已推开。
”竹枝词所描写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北京B.天津C.广州 D.南京解析:材料中的“银刀”“割鲜”等信息说明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西餐,这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北京不是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天津、南京作为通商口岸晚于广州,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固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
”材料表明( ) A.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B.商业风气渐开,从业观念渐变C.知识逐步贬值,士人社会地位下降D.科举仕途不畅,士人追逐名利解析:洋务思想是指“中体西用”思想,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商战在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晚清重商思潮兴起,人们的经商观念开始转变,故B项正确;C 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仕途不畅,故D项错误。
【配套K12】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

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过关训练岳麓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60年初,毛泽东在比较中苏两国发展工业化的道路时说道:“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
”这表明毛泽东( )A.希望工业和农业均衡发展B.主张有计划扩大农业生产规模C.肯定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D.不否认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D[材料不能表明毛泽东希望工业和农业均衡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没有提到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故B项错误;中苏发展工业化的道路具有“共同规律”,没有肯定哪一方,故C项错误;重工业一般生产的是生产资料,材料表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即毛泽东肯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要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国营经济在改造之前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私人资本的消亡”的信息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资本私人所有到国家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与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进行的,故D项错误。
]3.(2017·永州一模)下面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B[表格反映了1952年到1965年的变化趋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故A项错误;网点从47.6锐减至9.5,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折射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不会必然导致网点从47.6锐减至9.5,故C项错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与表格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浙江选考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1.(2018·8浙江“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指出,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实践有( )①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②实施“一五”计划③办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④普及人民公社提高公有化的程度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49年至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故①正确;实施“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故②正确;办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是在1953年到1956年,故③正确;普及人民公社提高公有化的程度是在1958年,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2.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
……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
”此会议(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根据社会主,中共八大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台州高三上学期期末卷)1978年3月,在四川大邑县委书记常光南的带领下,金鱼公社进行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
同年10月,金鱼公社2万多亩土地,增产503万斤,一亩地平均增加了200多斤。
当时,大邑县委的做法( )①改变了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②使土地集体所有制转变为个体所有制③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④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B.②③C.①④D.②④,可知该做法改变了之前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故①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该地区实行生产责任制,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故②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从材料“‘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可知该做法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2018-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强化提升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阅读下表: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上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我国农业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是( )A.土地改革B.农业生产合作社C.公私合营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本次会议取得的初步成果有( )①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③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④强调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宣传画是党和国家宣传其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
如图所示宣传画反映出(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②严重泛滥的“左”倾错误③国人超英赶美的迫切愿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胡忠茂在《慈中情结》里面回忆了他们那时候的暑假生活,“我们也加入了全民大炼钢铁的洪流,去龙山装来白泥,在学校西北角近河处筑起小高炉,还从实验室拿来酒精引火,日日夜夜拼命炼,一天深夜终于炼出了一点铁块,连夜敲锣打鼓去县委报喜。
”胡忠茂回忆的事情可能发生在哪一年( )A.1953年B.1956年C.1959年D.1967年6.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其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考专题检测卷(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B[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三大改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公私合营”可知,该历史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
A、C两项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排除;计划经济刚刚出现,不存在改造的问题,故D项错误。
]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D.“一五”计划的完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项。
] 3.(2016·宁波选考模拟)“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的“大会”指的是()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二届三中全会B[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故B项正确。
]4.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都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图一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二人民公社好A.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B.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C.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D.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人民公社化”运动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指导,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村从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公有制,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5.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多次变化,下列对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B.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发展C.改变了中国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B[农业合作化运动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土地由农民个人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经营,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由此可知备选项A、C、D三项都是正确的;B项说法错误。
]6.(2016·温州十校联考)右面的邮票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B.“一五”计划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D[关键信息是“1958年”“庆祝生产1108万吨钢”,表明邮票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故选D项。
]7.《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关于这个“新的社会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C.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D.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根据材料中“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可判断出是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 8.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①③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B.②的形成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C.④的出现是由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D.④→⑤的变化是由于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挫折B[①的出现是因为我国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三大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导致的结果,①→③我国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未发生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②的形成是1958年推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的,故B项正确;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苏联解体,因此④→⑤的变化是由于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时期C[通过材料的关键词“泰山做枕头”“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等可以看出这明显脱离当时中国的实际,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犯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这与1958年“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是一致的,故选C项。
A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B项是在三大改造时期;D项是在改革开放时期。
]10.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画中题诗:“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
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
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中的浮夸行为B.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步C.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D.农业合作化的丰硕成果A[由材料中“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浮夸风”现象,故选A项。
材料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中脱离实际的不正常现象,B、C、D三项均是正面肯定的,故均不符合题意。
]11.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现在和合作化前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C[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的消极影响。
农村的“民怨沸腾”“生产凋零”“濒于破产”等信息揭示了人民公社化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瓦解和破坏,C项正确。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与题干无关;“八字方针”是1960年冬实施的,其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D项错误。
]12.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
”下列事件属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上“走弯路”的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执行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C[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社会主义建设走上“弯路”,故选C项。
]13.(2016·嘉兴期末)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下列对这一方针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生产力B.目的是巩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的成果C.重心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D.结果是到1961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主要是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生产力的状况实行的,故A项正确。
]14.周恩来曾经在全国财经会议上题写对联:“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一对联是对当时哪一方针路线的通俗解读() A.“一化三改”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根据材料中“综合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扭转局面,周恩来在整顿中提出了“八字方针”,以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A、B、C三项都没有体现出调整,故均排除。
]15.“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
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D[“文革”期间经济破坏严重,期间有周恩来、邓小平对“左”倾错误的“文革”(1966—1976纠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A项出现于60年代初,年)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排除A、B、C三项。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两权分离,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又实行“三权分置”,拉开了第三次土地改革的序幕。
“两权分离”中的“两权”是指()A.所有权、承包权B.经营权、承包权C.自主权、承包权D.所有权、经营权A[1976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拥有对土地的承包权,但是所有权仍然归国家,也就是所有权和承包权分离,故A项符合题意。
]17.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这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项经济政策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D.都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D[这两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都坚持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这是其与合作化的不同,但这两次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8.(2016·温州适应性测试)从甲图到乙图,可以表明()甲图乙图A.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深化D.生产资料私有制对公有制的胜利C[人民公社体制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C项正确。
图片体现内部体制的改革,而非对外开放,A项错误;B项材料体现不出;无论是实行人民公社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均是公有制,排除D项。
]19.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