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三赏析佳句教案

合集下载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板块 高考题型三 小说阅读 第3讲 小说艺术技巧赏析题课件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板块 高考题型三 小说阅读 第3讲 小说艺术技巧赏析题课件
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 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手法 线索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 络。 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 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般是以作品中的两 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3.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 结构完整严谨。 (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第 3 讲 小说艺术技巧赏析题
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较 为复杂、丰富的技巧系统,与散文鉴赏中的表达技巧系统是完 全相通共用的,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表达特色。近年来,高 考小说命题有向此方向发展的趋势。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 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技巧、描写艺术、语言艺 术等几个方面。本讲重点讲叙事艺术、描写艺术,小说语言艺 术因与散文语言艺术异曲同工,故本讲不再涉及,而是放在散 文中去做讲解。
作用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 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 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 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 响故事的完整性
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 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020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第3大题 考点1归纳内容要点

2020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第3大题 考点1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一归纳内容要点(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间两联,第一句写自己登高望远,乾坤狭窄,这是所见之景,寓“愁”于其中,但未明“愁因”;第二句写两个方面,一是中年得病,二是日月(指时间)紧迫(遒:迫近);第三句“空许国”言自己壮志难酬;第四句“五更画角”(画角:乐器名,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振奋士气。

在姜夔《扬州慢》中有“渐黄昏,清角吹寒”句)言战事未息。

中间两联,句意并不含蓄,考生认真思考,不难概括出答案。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每点2分)一、“3步骤”解答诗歌内容提取与概括题1.读懂全诗,尤其要细读将要概括的内容文字。

2.仔细审题,听从题干指令,如实概括,不要仅是翻译或描述。

有的概括,其实就是要求考生揣摩叙述描写的角度,把这个角度找出即可。

3.具体概括时,以句为单位,紧扣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作答。

这类题有时要点很多,要注意多要点提取和概括。

二、“7入手”整体读懂诗歌1.从诗歌的标题入手标题是诗歌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例如:李绅的《悯农》,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有的标题反映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例如:曹操《观沧海》,诗中一定会有对景物的描写,鉴赏者可以紧扣诗中是如何描写客观景物的来研究诗歌;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就告诉我们,诗人的感情是快乐喜悦的。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1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1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了解命题秘诀,备考有方向 [能读懂] “读懂”古诗词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而“读没读懂”最直接的就是看考生是否把 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高考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 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读懂”是基本要求,而“理解和体会”则是对考生能力方面 的更高要求,因此,鉴赏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技巧成为命题的一大亮点,也成为考查考 生鉴赏能力的关键。
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 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明确设题方向 设题方向一 形象 所谓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大难点。形象对于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 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 关注诗人的背景。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 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诗歌中的物象主要是对咏物诗而言。作者塑造物象是 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对诗歌表情 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设题“点面结合”,以面上设题为主。两道小题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点上设 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局部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或针对个别字词句的分析; 面上设题则重在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或艺术手法的鉴赏,主要涉及诗歌中情景关 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虚实关系、思想感情等整体分析的考查。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4题型2赏析句子课件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4题型2赏析句子课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首先应分析首联的内容, 首联交代了诗人被贬之后的住处及季节(秋季);其次应分析首联与其他诗句的联 系,尾联中的“云际雁”“南来”与首联中的季节(秋季)相呼应;最后分析首联 与诗歌思想情感的联系,首联营造了凄苦孤愁的氛围,而全诗都是在表达这种 情感。
第八页,共35页。
一、解答赏析句子题的“3 步骤”(针对“短板一”) 步骤 1:确定赏析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 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 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两个角度切入。如涉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第十九页,共35页。
【答案】 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3 分)作者 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祐之千里独行的宽慰。(3 分)[或:运用了①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晚山”对“秋水”,“翠”对“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 生动传神。(3 分)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 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3 分)]
第十八页,共35页。
1.赏析“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 目要关注两点: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 情的关系等。②相关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

(江苏专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

(江苏专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翻译文言句子教案

训练三翻译文言句子练前提醒1.准确判断得分点,做到“点点落实”。

翻译得分点,从基础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词),虚词(其、之、以、乃、因、为等),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从词性看,主要是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等,特殊句式主要看标志词。

在找出得分点后,关键要译到位,如依据语境确定多义实词,句式要翻译出其特征,用好必要的标志词等。

千万不可因得分点未落实到位而丢分。

2.依据语境,合理推断疑难词语。

(1)联系句子“语境”,进行合理推断,这里的“语境”,一是从句子的整体出发,二是关注该句前后句子表达的意思,甚至关注上下文相关的内容。

(2)依据知识积累,尤其是课本知识、成语知识,甚至文字学知识,合理推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章叟讳文,字简甫,后以字行。

其先赵宋时,已负善书名,兼工镌刻,至叟则益著。

叟生而美须眉,善谈笑,动止标举有儒者风。

宁庶人①国豫章,慕叟能而罗致邸中,与故知名士唐伯虎、谢思忠偕。

伯虎觉其意,佯清狂不慧以免。

而庶人卒谋反,挟叟与思忠从行,谋脱身不得,至中道乃尽出所赐金帛予守者,宵行乱军中,几死者数矣。

裸袒二千里,而归谒其父,相抱哭。

分宜②相欲登肃帝所赐制书,札谕于石,而聘变往,留相邸四岁而后归。

分宜败,邸客无得免者,于叟略不濡。

人谓叟善为客,往客宁庶人不死,今客分宜相复不濡。

叟笑曰:“吾向者以智免,今者以廉免,虽然,去待诏(指文徵明)与孔嘉远矣。

待诏故辞宁庶人聘者也,孔嘉则辞分宜相聘者也。

”(选自《弇州山人续稿》,有删节)注①宁庶人:宁献王。

②分宜:严嵩别号。

(1)谋脱身不得,至中道乃尽出所赐金帛予守者,宵行乱军中,几死者数矣。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向者以智免,今者以廉免,虽然,去待诏与孔嘉远矣。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__单诗精练单诗精练三念奴娇•过洞庭含解析2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__单诗精练单诗精练三念奴娇•过洞庭含解析2

单诗精练三念奴娇·过洞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2.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不完全相同。

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点: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

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的感受。

二人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1.“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映。

②词人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

2.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说说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2:诗歌鉴赏(三)(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2:诗歌鉴赏(三)(含答案)

专项训练二十二诗歌鉴赏(三)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闻觱篥杜甫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课件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任务(五)“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课件

自我诊断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
审题
是否了解这类题型的特点? 是否把握了这类题型的审题要点?
读诗
是否能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 是否能结合内容读懂手法?
答题
是否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赏析角度? 是否能结合位置赏析其表达效果?
总体印象
返回

SHEN DU DA JING ZHUN TU PO
自主检测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 明朝有封事③,数问夜如何? 注 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757年,唐军收复被安史叛军控制的长安, 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 ②金钥,即金锁。玉珂,即马铃。③封事,密封的奏疏。
江月
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鉴赏 全诗对月伤怀。前四句,写羁人之感,属自叙。后四句,写离妇之情。江月漾 光于水上,高楼一望,顿觉身寂影孤,真堪思杀。盖天边久客,至老不还,恐远死他 乡也。因想清影之下,玉露浓重,半轮之傍,天河掩没,月色明皎如此,此时绣字空 闺者,烛残挑罢,得无对之而颦眉乎?当与上沾巾者,同一愁思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行
郑谷① 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 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 夜雨荆江涨,春云郢②树深。 殷勤听渔唱,渐次入吴音。 注 ①郑谷:晚唐诗人,江西宜春(古属吴地)人。在黄巢起义时,逃奔西蜀。 ②郢: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鉴赏 这是作者作于自西蜀回乡途中的作品。这首诗情景交融颇有韵致。诗歌前 两联抒发居蜀时的愁苦。作者漂泊异乡时,疾病缠身,遇到熟人,不由泪水沾湿 衣襟。由于战乱,作者只能流浪天涯,但满心都是思乡的愁苦。后两联抒发归乡 的喜悦。现在,终于可以回归故里。一路行来,已见水面不断上涨又春云弥漫的 荆江与树木幽深的古楚大地。江面一次又一次传来渔歌互唱声,作者已渐渐听到 了家乡吴地的声音。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身逢战乱的愁苦以及 终归故乡的喜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训练三 赏析佳句 练前提醒 赏析佳句常见的提问方式:请赏析某一联(句);赏析某一联(句)的妙处;赏析某联(句)的表达效果。“赏析”是题干关键词。 赏析从四方面入手:①手法。(最常考的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用典等。)②内容。(写了……内容,或者……情景。)③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奠定了某种情感基调,或渲染了……的气氛。)④结构。(与题目或前后某个词语对应;引出后面某处内容;为后文抒情做铺垫;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五律+羁旅思乡 江 月 杜 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鉴赏 前四句写诗人羁旅他乡的愁绪,属自叙的内容。江月漾光于水上,诗人高楼一望,顿觉身寂影孤,愁思逼人。诗人远在天边,长时间离开家乡,久居在外。看着逐渐老去的身影,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想着自己是否会客死他乡,眼泪不觉地湿了衣襟。颈联写月影沉沉,引出下文。尾联写思妇的月夜之悲,收束全篇。露水在月光的折射之下,显得晶莹剔透,呈现出一片清影。月亮半掩在如天河般的云层之中。虽然夜已深了,但仍有织锦回文、思念远人的妇人并未休息,吹灭蜡烛,蹙眉赏月。通过“眉颦”,写出了妇人忧愁的神态,暗示了其愁思与诗人相同。诗人站在思妇的角度写自己的念远怀乡,思乡之情更加真挚感人。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的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做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 解析 诗歌首联写高楼赏月,引出孤寂愁绪;颔联写久居他乡,感叹年老体弱以至落泪;颈联写月影;尾联通过“挑”“灭”“眉颦”写思妇月夜下的行为。诗人先由周边环境引出情感,再解说原因,最后以月下思妇作结。 2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一同愁思,表达思乡念远之情。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怀乡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尾联中,诗人发挥想象,描写思妇的行为,表达思乡念远之情;“谁家”扩大了望月怀乡者的范围,使思乡之情更加真挚动人;化用典故,用苏蕙为在异乡变心的丈夫写就凄婉哀痛的情诗、织成锦绣回文图的故事,写思妇与游人之间的情感;“灭烛翠眉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隐逸生活 渔家傲 谢 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鉴赏 本词描写的是一位独来独往、自由自在的渔翁,隐蕴着词人对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词上片写景,下片在景中插入渔翁,抒发情致。开篇两句淡淡着笔,轻轻点染,将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秋景中,“一叶小舟”的出现,为渔翁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而“一叶小舟”又自然和谐地融入了这一派秋景之中,浑然无间,令人叹服。“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紧承上句,呼应“一叶小舟”,写渔翁垂钓归来靠岸泊船时的情景。“双鲤”是渔翁垂钓的成果,但渔翁本人此时仍未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呼之欲出却又难觅其迹的神秘感,为下文渔翁的出场渲染了气氛。 下片突兀而出,直叙渔翁的自叹。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接着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中顿现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后三句写渔翁享用鲜美的鱼肉,畅饮美酒,枕蓑衣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全词轻快活泼,画面生动,清秀典雅,极富情致,颇有隐逸之风。词中之渔翁,正是词人自己真实的写照! 3.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是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是对秋日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②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③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 3

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接着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④最后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蓑衣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解析 前两句借景抒情,以自然景物“秋水”“蓼花”“汀”“西风”勾画出清新的秋景图,词人的心境如同秋水般“无痕清见底”,抒发了词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叶小舟”并未直接引出人物,为后文渔翁的出场做了铺垫,从“一叶小舟”与“穿双鲤”可以看出词人驾舟垂钓有所收获的欣喜之情。“自叹”直叙渔翁即词人的叹息,用直钩钓鱼,收获终究是很少的。但叹完便吹起笛子,不再计较收获的多少,索性把钓来的鱼做成美食,品尝美酒,醉了就枕着蓑衣睡去。这样闲适自在的生活,反映了词人隐逸的生活态度,也表现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 4.请赏析词句“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意是: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这里运用了夸张和视听结合的手法,以声衬静,写出了笛声的优美,山谷的幽静,描写了渔翁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词人的隐逸之乐。 解析 “笛声”是听觉描写,“云山翠”是视觉描写,以“吹彻”来夸张地描写“笛声”之大,反衬出“云山”的幽静。词人寓情于景,将自己的隐逸之乐、悠闲之情通过笛声缓缓流露出来。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盛衰无常 思佳客·题周草窗《武林旧事》① 张 炎 梦里瞢腾说梦华,莺莺燕燕已天涯。蕉中覆处应无鹿②,汉上从来不见花③。 今古事,古今嗟,西湖流水响琵琶。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 注 ①周草窗:张炎好友。《武林旧事》:周草窗在宋亡后所写的一本笔记,记载了南宋百余年间临安的风土人情。②《列子·周穆王》载,郑人击毙一头鹿,藏到蕉叶下,后来去找却忘记了地方,以为是一场梦。③《韩诗外传》载,周人在汉上与二神女交谈,神女解佩赠珠而去,不料刚走数步,珠与二神女皆不见踪影。 鉴赏 这首词围绕临安(今杭州)、西湖来写。上片说临安盛景都成梦影。“梦里瞢腾”二句,引用典故、化用诗句。“梦华”引用《列子》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一个“梦”字表现了感慨之深、回思之痛。“莺莺燕燕”化用苏轼“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这里代指歌姬舞伎,说往日的歌姬舞伎都已散走天涯。次二句“蕉中覆处”引用典故。此二句对偶工整、意理深含,不论是“蕉中无鹿”,还是“汉上无花”,都说明书中所记临安的“梦华”,实质上就如同“痴梦”“空华”。淡淡四句,情意无穷,感伤至深。 4

下片以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国仇家恨的痛楚。“今古事”三句,承接上片言古今兴衰,古今都难以摆脱,只能哀叹世事的无常,如西湖流水演奏的琵琶曲。“铜驼烟雨栖芳草,休向江南问故家”,抒发人世难料,不要问家乡变迁,人生巨变的感慨。 5.有学者认为该词“平淡中见出悲愤”,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片先从平常的梦境写起,(1分)再用平淡的语言写当年莺歌燕舞的繁华远去,(1分)最后化用典故,(1分)表达出临安昔日盛景不再之悲(1分)和国家破亡之痛。(1分) 解析 起笔写梦,一个普通的“梦”字表现出感慨之深、回思之痛。然后写往日的歌姬舞伎都已散走天涯,书中所记临安的“梦华”,实质上就如同“痴梦”“空华”。淡淡四句,情意无穷,感伤至深。写法上,这些句子都用典。 6.简要赏析“铜驼烟雨栖芳草”和“休向江南问故家”两句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铜驼烟雨栖芳草”句,借景抒情,(1分)借宫前铜驼栖于芳草中的凄凉之境,(1分)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1分)②“休向江南问故家”句,直抒胸臆,(1分)以不要再到江南寻找自己家乡的劝告,(1分)表达出对故土、故国的眷恋。(1分) 解析 “铜驼烟雨栖芳草”,用典,西晋索靖手指洛阳宫门前的铜驼,感叹天下将要动乱。这是作者的感慨,应是借景抒情。“休向江南问故家”意为不要面对江南询问家乡故园的情况,这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闺怨 风入松 田中行 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画楼尽日凭阑意,与谁同捻花枝。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 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塞鸿不到双鱼远,恨楼前、流水难西。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 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词。词的上片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与怀人之情。首句为全词定下了伤感的基调,一番风雨又送春光归去。“绿暗红稀”,“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暗”形容雨后的叶子颜色绿得更深,枝叶繁茂;“稀”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红稀”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暗”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语言极富概括性。此时整天独自在画楼凭栏举目,同谁一起采摘花枝?门外的蔷薇花盛开,正是枝头黄梅变酸之时。词的下片“数归期”“翠敛愁眉”传达出抒情主人公思念远人而远人却无归期的愁情。“塞鸿”“双鱼”用典,“不到”“远”直写远方之人音讯渺茫的怅惘。“恨楼前、流水难西”写尽抒情主人公因思念而反常的心理。尾句一个“欲”字,欲题而未题,细腻地传达出主人公想要表达思念却又无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