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课件
合集下载
《凝血项临床意义》课件

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详细描述
凝血酶时间是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当凝血酶时间延长时,可能表明纤维蛋白原缺 乏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止血能力下降,增加出血风险。同时,某些疾病如异 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能导致凝血酶时间延长。
03 常见凝血项指标与疾病的 关系
尿液pH值
尿液pH值异常可能影响尿液中溶解 的钙、镁等离子的浓度,从而影响 凝血过程。
方法。
凝血项的参考值范围
一般来说,凝血酶原时间(PT)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 11-14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正常 参考值范围为25-40秒,凝血酶时间(TT)的正常参 考值范围为16-20秒,纤维蛋白原(FIB)的正常参 考值范围为2-4g/L。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诊断血管性血友病
凝血项检查可以检测出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有助于诊断血管性血友病。
诊断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项检查可以检测出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诊断DIC。
评估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评估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凝血项检查中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 白原水平可以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风 险。
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若凝血项指标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 的诊断和治疗。
02 凝血项异常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提示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 凝药物。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是一项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当凝血酶 原时间延长时,意味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出现障碍, 或者维生素K缺乏,或者抗凝药物的作用。这些情况都可能导 致凝血功能下降,增加出血风险。
详细描述
凝血酶时间是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当凝血酶时间延长时,可能表明纤维蛋白原缺 乏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止血能力下降,增加出血风险。同时,某些疾病如异 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能导致凝血酶时间延长。
03 常见凝血项指标与疾病的 关系
尿液pH值
尿液pH值异常可能影响尿液中溶解 的钙、镁等离子的浓度,从而影响 凝血过程。
方法。
凝血项的参考值范围
一般来说,凝血酶原时间(PT)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 11-14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正常 参考值范围为25-40秒,凝血酶时间(TT)的正常参 考值范围为16-20秒,纤维蛋白原(FIB)的正常参 考值范围为2-4g/L。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诊断血管性血友病
凝血项检查可以检测出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有助于诊断血管性血友病。
诊断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项检查可以检测出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诊断DIC。
评估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评估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凝血项检查中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 白原水平可以评估静脉血栓形成的风 险。
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若凝血项指标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 的诊断和治疗。
02 凝血项异常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提示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或使用抗 凝药物。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是一项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当凝血酶 原时间延长时,意味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出现障碍, 或者维生素K缺乏,或者抗凝药物的作用。这些情况都可能导 致凝血功能下降,增加出血风险。
常见凝血项目检测及临床意义PPT幻灯片课件

4
凝血检测的方法学
• 目前可开展的血栓/止血成分检测主要包括三种方 法:凝固法、底物显色法、免疫比浊法。 • Stago公司: • PT、APTT、FIB、TT:凝固法。 • D-二聚体/ FDP:免疫比浊法。 • AT-Ⅲ:发色底物速率法。
5
摆动磁珠法
6
摆动磁珠法
7
检测原理
D-二聚体/ FDP检测原理:免疫比浊法。 用光度计检测含有乳胶颗粒的悬浊液吸光度的变化。 含有共价包被特异抗体的乳胶颗粒悬浊液与待检样本进行 混合。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导致乳胶颗粒发生凝集,诱导 反应介质浊度增加。浊度的增加反映在吸光度的增加上, 用来测试样本中D-二聚体/ FDP的水平。 AT-Ⅲ检测原理:发色底物速率法。 AT在肝素存在时是快速有力的凝血酶抑制物。①待测 血浆与肝素和过量凝血酶(试剂1)共同孵育;②剩余凝 血酶通过对合成产色底物(试剂2)的酶促反应来定量。 由于凝血酶的数量在第一步中被血浆AT成比例地消耗,因 此剩余的凝血酶在第二步反应中与血浆AT水平呈反比。此 测定不受治疗剂量肝素影响。
–FIB水平升高
• 炎性综合征,糖尿病,肥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
16
D-Dimer
• 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FnDPs) • 继发性纤溶特有代谢产物,反映凝血与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 • • • 生理性:抗血栓; 降解纤维蛋白/原; 降解凝血因子( FV、FVIII、FX、FVII、FXI、 FXIII); 病理性:纤溶亢进→出血。
TT
10
APTT
• APTT是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 测定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用以反应内源性和共 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因子XII,XI,IX,VIII, X,V,II 和I)是否异常。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凝血机制
凝血过程涉及一系列的酶反应和 蛋白质互作,最终形成血栓以阻 止出血。
凝血四项检查内容
凝血酶原时间(PT)
评估凝血因子活性和外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血小板计数(PLT)
评估血小板数量,判断止血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评估凝血因子活性和内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纤维蛋白原(FIB)
评估血浆凝血级联反应,判断纤维蛋白形成情 况。
3 定期质控检验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验,确保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药物或血浆制品来纠
维生素K缺乏
2
正缺乏。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来补充。
3
血小板减少
补充血小板制剂进行治疗。
纤维蛋白形成异常
4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如 纤维蛋白浓度富集等。
凝血四项检查的注意液标本,避免造成误差。
2 严格操作规范
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检测,避免干扰因素影响结果。
凝血四项检查结果的解读
1
PT延长
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等
APTT延长
2
问题。
可能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异
常等问题。
3
PLT降低
可能存在血小板减少疾病、骨髓抑制等
FIB异常
4
问题。
可能存在纤维蛋白形成异常、凝血酶原 缺乏等问题。
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凝血四项常用于评估血液凝结功 能,辅助疾病诊断和治疗。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及临床疾病诊断。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凝血四项的原理、检查内容、结果解读以及在临床中的应 用和意义。
凝血功能讲解ppt课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 我国发病率为9.4%,国外报道7%~12%。本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减低:可导致血栓形成,可见于先天性AT-Ⅲ 缺乏和功能异常,如肺梗塞、深部静脉血栓等 血栓性疾病;后天性减低,如DIC、慢性肝病、 心肌梗塞等。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学物 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
纤溶是体内重要的抗凝血过程。它和血凝过程一样,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对体内血液经常保持液体状态 与管道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纤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纤溶酶的激活物与抑制物3个组成部分。纤 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
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合成的一种酸性蛋白聚糖,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甚微,所以生理条件下抗凝作用较小。
蛋白质C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糖蛋白,可螯合钙离子,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血浆中蛋白质S是蛋白质C 的辅助因子,可使激活的蛋白质C作用大大加强。
增高:可导致出血,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 乏,如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 肝炎、肾移植、使用抗凝药物等
AT、FDP、D-D检测的应用
• 邳州市东大医院检验科 郁亚运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
是一个较小的蛋白质分子,可灭活凝血系统几种酶类。抗凝血酶是一种由肝产生的糖蛋白,由432个氨基酸组成。它 包含三个二硫键和四种可能的糖基化位点。α-凝血酶是在血浆中发现的主要形式的抗凝血酶,它的四个糖基化位点各 由一个低聚糖所占据。而居次要形式的β-凝血酶则保有一个未被占据的糖基化位点·主要有:抗凝血酶三,肝素,蛋白 质C,蛋白质S即组织因子·AT-三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球蛋白,通过与因子二,四,五,六,七,十二,PK等形成1:1的 共价复合物而灭活这些因子它是体内最强的一种物质。
凝血四项解读PPT课件

1、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 血液,带负电荷的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于血液而启 动。
2、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 露于血液而启动。
凝血的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凝血酶时间(TT) 4、纤维蛋白原(FIB)
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
乏抗凝治疗。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缩短见于:
a、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早期。
b、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时间(TT)
简介: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 固的时间。在共同凝血途径中,所生成的凝血酶使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可用凝血酶时间(TT) 来反映。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 使TT延长,故也有人将TT作为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疾病状态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 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 塞;生物瓣换瓣;急性 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 栓塞);瓣膜病房颤
机械瓣换瓣(高危); 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 肌梗死复发);某些血 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 合征
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
INR INR 2.0-3.0
INR 2.5-3.5 INR 2.0-3.0
情况。
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于APTT的评价:
(1)因APTT对肝素的敏感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 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疗监测中(倍为宜),但对于低 分子肝素的监测,APTT不敏感。
2、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 露于血液而启动。
凝血的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 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凝血酶时间(TT) 4、纤维蛋白原(FIB)
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
乏抗凝治疗。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缩短见于:
a、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早期。
b、血栓性疾病
凝血酶时间(TT)
简介: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 固的时间。在共同凝血途径中,所生成的凝血酶使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可用凝血酶时间(TT) 来反映。由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能 使TT延长,故也有人将TT作为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疾病状态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 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 塞;生物瓣换瓣;急性 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 栓塞);瓣膜病房颤
机械瓣换瓣(高危); 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 肌梗死复发);某些血 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 合征
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
INR INR 2.0-3.0
INR 2.5-3.5 INR 2.0-3.0
情况。
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于APTT的评价:
(1)因APTT对肝素的敏感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 普通肝素的抗凝治疗监测中(倍为宜),但对于低 分子肝素的监测,APTT不敏感。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ppt课件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2、PT缩短: ①DIC早期(高凝状态); ②先天 性FⅤ增多; ③口服避孕药; ④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 增多。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3、口服抗凝药的监测INR: 口服抗凝剂治疗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INR。一 般值为2 ~4时作为 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 适用范围。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正常情况下,组织损伤后形成的止血栓在 完成止血使命后将逐步溶解,从而保证血管的 畅通,也利于受损组织再生和修复。止血栓的 溶解主要依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 解。简称纤溶。
P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纤溶系统亢进。 增高或阳性主要见于: ①运动和紧张; ②血 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血栓形成、肺栓塞; ③原发性纤溶亢进或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但不能鉴别; ④恶性疾病、感染、妊娠高血 压综合症、器官移植; ⑤溶栓治疗。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PT---凝血酶原时间:
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 否异常。
PT的测定原理:
外源性凝血途径:来自血 液 之 外 的 组 织 因 子 TF 暴 露 ,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共同途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 成的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 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 活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PT和INR的临床意义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 ①先天性FⅡ、FⅤ、FⅦ、FⅩ减低及纤维蛋白原缺 乏(﹤500mg/L),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 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 症、阻塞性黄疸和维生K缺乏、血循环抗凝物质增 多等。
浅谈凝血功能检测PPT课件

2/16/2020
7
3、质控物变质应对策略
1.1 质控品分装冷冻 • 凝血四项正常水平:无需分装 • 凝血四项异常水平:分装2支,每支500微升 • DD质控品:分装5支,每支200微升 • FDP质控品:分装5支,每支200微升 • -20℃可保存两星期 1.2 37℃水浴复融,避免反复冻融
2/16/2020
8
(二)、试剂方面
1. 试剂溶解:注意避免瓶间的污染 纤维蛋白原试剂的溶解
2. 试剂仓放置时间:易变质的试剂不宜加过 多,如DD胶乳试剂,FIB等;
2/16/2020
9
(三)、标本方面
1.溶血标本:破碎红细胞释放促凝物质会激 活凝血活酶; 甚至会导致体外凝血,干扰光 学法检测,影响相关检测的进行。 溶血的表现: a.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降低; b.PT、APTT缩短或延长; c.DD可升高;
2/16/2020
3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 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 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 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 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 肝素首选指标。
6、DD(D-二聚体)
临床应用: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 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 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 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2/16/2020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PPT课件

18
血小板功能
药物引起血小板功能紊乱
• 低分子右旋糖酐, • 羟乙基淀粉, • 麻醉药, • 放射造影剂, • 维生素E,鱼油ω-3脂肪酸的提供, • NSAIDS, • 抗血小板的制剂
19
二、凝血/抗凝血功能检查
A 筛选试验 B 相关诊断试验 C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20
筛选试验
A内 P凝 T途 T径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内源),4-6mg/L • Ⅻ: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2.9mg/L • 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 stabilizing factor 25mg/L
5
凝血系统
凝血系统
• 12个凝血因子I-XIII(FVI=Va)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PK)
凝 内凝途径 血 期
体液 神经 因素 反射 血管收缩 血流缓慢
纤维蛋白 血栓
释放组 织因子 外凝途径
9
抗凝血系统
抗凝血机制
• 1、细胞抗凝机制: 巨噬,单核细胞吞 噬凝血过程中物质
• 2、抗凝系统: • AT-Ⅲ抗凝血酶, • 血栓调节蛋白
蛋白C/蛋白S系统 肝素辅助因子Ⅱ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 物
•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 纤溶系统 • 综合因素
一期止血缺陷 二期止血缺陷 纤溶系统缺陷
14
血管壁和血小板监测
血管壁监测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血小板的监测 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 血小板功能的监测
– 凝血瀑布没有形成,无凝血酶生成,纤溶酶 活性↑,导致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被降解;
血小板功能
药物引起血小板功能紊乱
• 低分子右旋糖酐, • 羟乙基淀粉, • 麻醉药, • 放射造影剂, • 维生素E,鱼油ω-3脂肪酸的提供, • NSAIDS, • 抗血小板的制剂
19
二、凝血/抗凝血功能检查
A 筛选试验 B 相关诊断试验 C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20
筛选试验
A内 P凝 T途 T径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内源),4-6mg/L • Ⅻ: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2.9mg/L • 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 stabilizing factor 25mg/L
5
凝血系统
凝血系统
• 12个凝血因子I-XIII(FVI=Va) 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和前激肽释放酶(PK)
凝 内凝途径 血 期
体液 神经 因素 反射 血管收缩 血流缓慢
纤维蛋白 血栓
释放组 织因子 外凝途径
9
抗凝血系统
抗凝血机制
• 1、细胞抗凝机制: 巨噬,单核细胞吞 噬凝血过程中物质
• 2、抗凝系统: • AT-Ⅲ抗凝血酶, • 血栓调节蛋白
蛋白C/蛋白S系统 肝素辅助因子Ⅱ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 物
•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 纤溶系统 • 综合因素
一期止血缺陷 二期止血缺陷 纤溶系统缺陷
14
血管壁和血小板监测
血管壁监测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血小板的监测 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 血小板功能的监测
– 凝血瀑布没有形成,无凝血酶生成,纤溶酶 活性↑,导致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被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