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的艺术脉络和传承——定县秧歌戏研究述论

合集下载

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进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进展的调研报告

留住咱们的文化基因——关于推动全国戏曲剧种传承进展的调研报告我国戏曲剧种数量曾经多达374种,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戏曲艺术处境艰巨,一些剧种淡出了人们视线,社会各界要求国家重视戏曲、爱惜剧种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为此,从2021年4月开始,文化部艺术司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历时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戏曲剧种的数量及演显现状开展了调查。

调查采取抽样、实地调研、问卷普查方式进行,还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国内戏曲界权威专家予以遴选甄别。

这一调研结果尊重了历史、吸收了剧种研究最新功效,纠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为进一步爱惜和扶持戏曲艺术摸清了家底,取得了戏曲界的普遍认可。

全国戏曲剧种大体状况戏曲剧种是依照各地址言语音、音乐曲调的异同和流布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类中国戏曲艺术品种的统称。

剧种的形成与方言、作品、人材等艺术因素,与行政力量的扶持爱惜与否,都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关于演出、声腔进展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剧种,有多大不同才能区分不同剧种,判定剧种存亡的标准是必需有能演出整场大戏的国有或民营院团,仍是只要有民间班社不按期演出即可,学术界尚无定论。

最近几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惜工作的宣传发动,各地政府对地址性文化愈来愈重视,戏曲志书中没有记载的,与已有剧种、曲艺、歌舞等难以区分的艺术形态,纷纷以剧种的姿态出此刻公众视野。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统计,全国剧种为317个。

1983年开始编纂、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搜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原说法394种有误)。

2007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进展中心牵头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调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踊跃配合开展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为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相衔接,只要有民间班社演出,即认可该剧种。

同时,为了维持稳固,大体上以《中国戏曲志》和2007年各省市区的调查为参照。

从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谈陕北秧歌的继承与创新

从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谈陕北秧歌的继承与创新

从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谈陕北秧歌的继承与创新一、民间文化资源催生地方文化艺术精品近些年来,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云南省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广西桂林山水大型实景歌舞剧《印象·刘三姐》、山西省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等作品的相继亮相,频频摘得国际国内各项大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仅如此,这些原生态歌舞极大程度地让人们感受到了地域特色文化大餐所带来的艺术震撼,也是近年来国内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

在当今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形势下,陕北民间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机,许多依靠“口传身授”传承的各种技艺、礼仪、习俗等文化遗产,以及许多民间艺术也逐渐消失。

为使其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继承与发展,继而接续陕北传统文化的血脉,并以此来丰富陕北民俗性艺术的时代建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孕育而生,该剧是对陕北民间艺术的继承与人文风貌的展现,并对陕北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秧歌剧对陕北秧歌的继承与舞台创新1、根植本土文化,打破传统剧情早在70年前,延安艺术工作者就曾创作出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传统的陕北秧歌剧,它是边区“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得到具体贯彻的产物,亦是在认真研究民间艺术、继承和借鉴陕北秧歌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出的熔歌、舞、剧于一体的崭新艺术形式。

在这些传统的秧歌剧题材中,爱是永恒的主题,情歌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走西口》《三十里铺》《蓝花花》等。

而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以下称《米》剧)也展示了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围绕绥德汉子虎子、牛娃、石娃和米脂婆姨青青展开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似简单的三男一女之间的恋情,体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与自主意识,男性的敢于担当、豪侠仗义和敢取敢舍。

编剧为迎合观众的审美意愿,体现人之大爱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之后,用主人公虎子的舍弃成全了情敌与心上人的爱情来表达大爱情怀,而这在以“得到”为目的的农村题材的剧作中是并不多见的。

《中华戏曲》目录(1996-2009)

《中华戏曲》目录(1996-2009)
51 明代士子眼中的《琵琶记》 冯俊杰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47
52 古本《琵琶记》说略 孙崇涛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20
53 赵五娘贤德新解 谢雍君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35
76 山西师范大学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8
77 中国古代戏台测绘图(二) 罗德胤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31
78 阿甲遗作两篇(别一篇) 李春喜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2
79 吴伟业《秣陵春》传奇考论 孙书磊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23
80 木兰代父从军考 薛若琳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19
81 从《青衫泪》到《青衫记》演变的多元文化解读 郝青云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6
85 论宋元时代的船台演出 康保成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18
86 山西民间演剧概述 王福才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9
87 山西和顺合山神庙剧场及其碑刻考 陈美青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10
57 冯梦龙戏曲序跋研究 李志远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35
58 案头场上说“四梦” 元鹏飞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21
59 《元杂剧通论》出版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9
60 作为跨国商业的华埠粤剧——20世纪初温哥华排华时期的新例证 伍荣仲; 罗丽 中华戏曲 2008-06-15 期刊 0 10
91 清代江春康山草堂戏曲活动考 杨飞 中华戏曲 2007-12-15 期刊 0 9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

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

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

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

创刊《音乐杂志》。

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

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

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

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

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

民间文学概论整理(下)

民间文学概论整理(下)

六、民歌与中国记忆(抢救、保护、传承)民歌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产生和流传的,由未受过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地人演唱的口头歌曲。

被西方关注的现代民歌:娱乐歌曲;意义歌曲;情绪歌曲。

民歌反映:文化真实,艺术真实,社会真实,剧场真实。

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现在民歌包含在民谣内。

《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一)劳动歌:配合农业生产劳动演唱的民歌东北:哈腰挂;江南民歌:采茶歌二)生活歌:凡是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都可称为生活歌。

内容:①描述小农经济生活;②描述农民受剥削的根源是缺乏粮食;③描述缺乏土地和粮食导致贫困问题;④描述勤劳为本的农民观念。

三)儿童歌:出生文化,提前社会化,《摇篮曲》《小耗子上灯台》四)仪式歌:是一种产生并盛行于人类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歌谣形式。

它总是在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上吟诵和歌唱,有与该仪式的目的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

我国古代的庆节祈年、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活动,大抵都有一定的仪式,并伴有有关的韵语。

大部分家庭中都是母亲版《祭灶歌》五)领导歌(焦裕禄)中国文化动力:1翻身(农民);2提前社会化(儿歌);3好运(祭灶)通俗歌曲:是采用民族音乐形式的,接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在创作和传播中增加了专业成分,政府倾向和商业演事的,用普通话演唱的。

引导大众参与的,追求个性化,也十分现代情绪化的流行歌曲。

功能:运用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和激励大众情绪的机制,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整合,促动社会成员接受现代生活的实际知识,也接受外来知识,它也批判全球化和现代化下的社会病,呼唤人文和人性,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文化反思和文化重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与原生态民歌相比不同:①原生态民歌具有公有性,没有作者;通俗歌曲有公众性,有作者,是专业歌曲大家唱。

②原生态民歌是民俗的一部分;通俗歌曲是超民俗的现代表演,在通俗歌曲中,吸收原生态民歌还是一种时髦,能让人感到更前卫更现代,通俗歌手还能从这种演唱中获得非同小可的现实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这是原生态民歌所没有的。

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特刊中国戏曲的摇篮

特刊中国戏曲的摇篮

特刊中国戏曲的摇篮﹎﹎﹎﹎﹎﹎﹎﹎﹎﹎﹎﹎﹎﹎﹎﹎﹎﹎﹎﹎﹎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历史最悠久、特色最鲜明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中国人文化生活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品种。

中国传统戏剧统称“戏曲”,由歌舞演变而来。

歌与舞、舞与乐相互依存,很难分割。

音乐依赖歌,舞而存在,歌、舞凭借音乐而表现。

山西以其悠久深厚的戏曲渊源、古朴珍贵的戏曲文物以及品类繁多的戏曲剧种,为光辉绚烂的中国戏曲平添了流光溢彩的一页,从而被誉赞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中国戏曲文化与山西的因缘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像在戏曲发展史上,被戏班普遍敬奉的戏祖李隆基、李存勖与山西有着特殊的缘分。

李隆基在潞州做别驾时,常去道观听法曲,而法曲正是他后来教授梨园子弟的主体音乐。

后来唐庄宗李存勖爱戏成癖,懂音乐,能度曲,以至“汾、晋之俗,往往能其声。

”宋代山西泽州人孔三传创造了“诸宫调”,为金代山西侯马人董解元创作《西厢记》那样的鸿篇巨制提供了艺术形式,为戏剧的成熟期和高潮期所出现的“元杂剧”之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岁月,优秀剧作家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除了马致远一人之外,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三人都是山西籍人。

《西厢记》剧中传唱千古的爱情故事发生地——永济市普救寺《赵氏孤儿》剧中赵武的藏身地——盂县藏山洪洞县苏三监狱山西戏曲文化遗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地方戏,上世纪80年代,专家经过深入调研,考证出共计有52个戏曲剧种,占到了全国36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这些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就是所谓的“梆子戏”。

山西有“四大梆子”,即山西梆子、北路梆子、蒲州梆子、上党梆子。

梆子戏的腔调高亢激越,对南方诸剧种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剧种中的“乱弹腔”,有的就是梆子腔。

除“四大梆子”之外,山西的地方小剧种还有晋南眉户、河东线腔、耍孩儿、上党落子、孝义碗碗腔、晋北道情、祁太秧歌、太原秧歌、汾孝秧歌、襄武秧歌、壶关秧歌、繁峙秧歌、曲沃碗碗腔、平陆高调、左权小花戏、五台登台秧歌等,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剧种。

滇剧研究报告

滇剧研究报告

滇剧研究报告一、引言滇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云南省。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滇剧的历史演变、剧种特点以及发展现状,以期为滇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历史演变滇剧起源于明朝,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

明代末年,滇剧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清代时期,滇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逐渐扩大了影响范围。

近代以来,滇剧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传统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调整。

三、剧种特点滇剧在表演形式、题材内容和音乐伴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1. 表演形式滇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基础,即唱腔、念白、做旦角和打武功。

其中,唱腔注重气势磅礴和感情表达,念白流畅自然,做旦角注重形象塑造,打武功追求技巧和华丽的动作。

2. 题材内容滇剧的题材内容广泛多样,既有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也有经典名著和现实题材。

常见的故事情节包括爱情、宫廷斗争、英雄豪杰等。

3. 音乐伴奏滇剧的音乐伴奏由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组成,音乐旋律独特、悠扬动听,为演员的表演增添了魅力和情感。

四、发展现状滇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1. 挑战由于互联网和电视娱乐节目的普及,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数量减少的问题。

同时,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滇剧的接受程度减弱。

此外,滇剧传承人的断代问题也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2. 机遇滇剧作为云南的地方戏曲,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

同时,可以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和创新,拓宽滇剧的表演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兴趣。

五、传承与发展策略为了推动滇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策略:1. 加强教育与培训建立完善的滇剧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滇剧演员和传承人。

同时,加强对滇剧艺术的研究和讨论,提高艺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2. 拓展演出渠道积极参与各类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扩大滇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结 论 部 分 ,指 出 在 戏 曲 口头合 成 创 作 中存 在 的反 权 威 倾 向状 况 。 另 一 篇博 士 论 文 是孙 惠 柱 ( S u n Wi l l i a m H u i z h u )的 《 河 北 定县 农 民 戏 剧 的尝 试 》 [ S u nWi l l i m H a u i z h u .
k o H s u a n ” . P h . D. d i s s , 1 9 7 9 . ) , 本 论
晓萍、欧达伟 的 《 乡村戏 曲表 演与 中国现代 民众 》 、《 定县秧 歌调 查研
究 的经 过 》等 。欧 达 伟 是 一位 历 史 学家 ,他 于 上世 纪 8 O 年 代后 期 开始 研究 《 定县秧 歌 选 》 ,将 它作 为 了解 中 国现 代 社 会 民众 思 想 的 一种 下层 历史 文献 。在 上 面 两 篇 文 章 中,他 运 用 法 国年 鉴 学 派 的方 法 ,考 察 中 国特 定 区域 的 民间 文 艺 活 动 史 ,研
和 功 用 ,包 括 对 定 县 秧 歌文 本 基 于
活 存 在 密 切 关 系 的 时候 ,观 众 常 常
结构 主义视角 的文学分析、以及对
《 白蛇传 》 、《 木 匠与 妖 怪 》 、《 反堂》 、 《 扇坟 》上述 四剧 的综合分析 ; 第 六 章 节 研 究 了定 县 秧 歌 戏 的 音 乐 , 包 括 其 常 用 乐 器 、 音 乐 形态 和 戏 曲
戏 文 浅 显 易懂 , 明 白如 话 , 有 大 量 方 言 俚 语 ,生 活 气 息 浓 厚 ; 男 女 唱 腔 均 以宫 调 式 为主 , 演 唱 是 用本 嗓 、 真 嗓 大 喊 的演 唱 方 法 。传 统 演 唱 没 有 文 乐伴 奏 ,没 固 定 调 门, 演 员 随 意 起 调 ,加 上 管 弦 乐 伴 奏 后 ,调 值
在以观众 为中心的戏剧 中,而且其
中的 演员 是 观 众 所熟 悉 的人 。 定县 秧 歌 戏 的 研 究成 果 ,除 了 上 述 两 篇 博 士 论文 外 ,还 有 美 国 学 者欧 达伟 ( Da v i d A r k u s h )的 《 华 北
= . 定县秧歌戏研 究现状
关于河 北定县秧 歌戏 的研究 ,
定县秧歌戏概况等 ; 第 四章节为秧 剧形 式,并融入本地秧歌戏的歌舞
文在戏 曲领域 范围内首次对河北定
县大 秧 歌 戏 进 行 了深 入 的学 术 性 研 究 探 讨 。其 论 文 共 分 为 七 个 章 节 。 第 一 章绪 论 部 分 ; 第 二 章定 县 概 况 , 包括定县的历史、 地理 、 政治、 节庆 、 宗教 、 民俗 等 方 面 ; 第 三 章 节 为 定 县 秧 歌 戏 综 述 ,包 括 其 文 学 渊 源 、
Cr i t i c a l S t u d y o f t h e“ Ti n g - h s i e n Y a n g -
民间小戏 中的恋爱婚姻观 》 、《 河北
乡村 戏 曲 中的伦 理道 德 观 》 、 以及董
从 1 9 3 2年 持 续 到 1 9 3 7年 ,“以 文 艺 教 育 功 愚 ” 为 重 任 ,采 用 “ 以戏
T h e P e a s a n t s ’ Th e a t r e Ex p e r i me n t i n
形式 , 以此来反映适应时代的内容。
该 文 同时 也探 讨 了在 偏 僻 农 村 能 够
接 受 如 此 巨大 的戏 剧 变 革 的 内在 因
素,并对 当代戏剧所遇到的观众参 与意识难题提供 了一个可能的解决
方案 : 真 正 的观 众 参 与 ,必 定 出 现
泛,包括爱情类 、节孝类 、公案类、
滑稽 类等 ,琳 琅 满 目。
Di n g Xi a n C o u n t y ( 1 9 3 2 — 3 7 ) . P h . D,
d i s s . Ne w Y o r k U n i v e r s i t y , 1 9 9 0 . ] 。
会很 自然地在演出过程 中走上舞台
加 入 表 演 。孙 惠柱 在 文 中追 溯 了这 场 运 动 的 历 史 进程 ,也 就 是 首 先 以
新剧替代秧歌戏,再逐步融入本地
秧 歌 戏 的 歌 舞 因 素 ,后 发 展 成 为 参 与 式 、情 景 式 、 以新 老 结 合 的艺 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D 调。唱腔 中大量运用衬 字虚词 。
旋 律 以下 行 旋 律 较 多 ,但 唱 法 中 不 乏诙 谐 俏 皮 ; 节 奏 以一 板 一 眼为 主 , 传 统板式 达 2 8种 之 多 , 仍 旧 保 留 了全 用 打 击 乐 伴 奏 ( 即 大锣腔 ) 的 形式 ; 定 县 秧 歌 剧 目丰 富 ,涉 域 广
传统 、曲谱的遗存等问题 ; 第七 章
教学 ,学 演结合 ” , 熊佛 西等 学者
将河 北 定 县 的秧 歌 戏 ,改 成 西 方 的 话剧 形 式 , 以西 方 式 的写 实 性 演 出 主 要 社会 问题 剧 。本 论 文 认 为 熊 佛
西 的这 种 改革 受 到 了当 地 农 民的认
可 。 他们 ( 主要 是 青年 农 民) 自发 组成 戏 班 ,学 习并 编 演 这 种 新 的 戏
比较 瞩 目的 当属 约 翰 森 ・ 朱迪丝 ( J . J o h n s o n J u d i t h )的博 士论文 《 定 县
该 论 文 主 要 研 究 了 美 国华 人 受 命 于
晏阳初和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所组
织 的 华 北 农村 秧歌 戏 改革 尝 试 。该
秧 歌 选 研 究 》( J . J o ns h o n J u d i t h . A 活动 由美 国洛 克菲勒基 金会资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