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_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3. 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2. 文言虚词的辨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辨析;2. 文言虚词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文言虚词的概念,简要介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知识讲解(25分钟)(1)文言虚词的分类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文言虚词的分类,并详细解释每一类虚词的特点和用法。

a. 介词:如于、以、自、由等;b. 连词:如而、乃、且、若等;c. 副词:如复、亦、已、未等;d. 助词:如之、乎、焉、兮等。

(2)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师通过例句和实例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3. 练习与讨论(30分钟)(1)练习教师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空或选择正确的虚词。

教师可以提供多组练习题,涵盖不同的文言虚词和用法,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文言虚词的辨析和运用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如“在句子中如何选择适当的虚词?”、“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有何异同?”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4. 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提供一篇文言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选择一篇篇幅适中、内容有趣的文言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够熟练辨析虚词的用法等。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2. 阅读一篇文言文,标注其中的虚词,并分析其用法和作用;3. 针对文言虚词的运用写一篇短文,注意使用正确的虚词,体现所学知识。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文言虚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文言虚词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
2. 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教学准备:
1. 教材:相关文言文课文和阅读材料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 学生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文言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教师讲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包括“乃、其、者、焉、所、之”等虚词的
用法和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第三步:练习(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四步:拓展(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古文课文或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发现其中的文言虚词,并讨论其运用和意义。

第五步: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鼓励学生
在阅读和写作中多加练习。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学习文言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
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用法。

2. 使用例句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的代替作用,“乎”的疑问作用等。

3. 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如虚词在句首、句中、句末等位置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应用。

5.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理解。

3. 考察学生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如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以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乃”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练习法: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分析: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2. 掌握“之”、“乎”、“者”、“也”、“乃”等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3. 学习虚词在文言文句式中的作用,如倒装、省略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2. 难点:虚词在复杂句子中的辨析和运用。

八、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教学辅助材料。

2. 相关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例证和分析。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虚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虚词的分类、用法及搭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一、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掌握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案内容详细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三、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灵活运用文言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 实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教学内容: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起实际意义,或不表示具体事物和动作的词语。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语气词、助词、连词、介词等。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教学内容:本课时以“之”、“乎”、“者”、“也”、“矣”等虚词为例,讲解其用法和意义。

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如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助词用于词或词组之间表示关系等。

4. 第四课时:练习运用文言虚词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句子中运用所学文言虚词,巩固所学知识。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难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练习法: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复习。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乎”、“者”、“也”、“矣”等。

3. 举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的正确使用。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后布置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复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虚词的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虚词用法。

3. 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虚词。

八、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文言文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举办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十、教学计划:1. 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文言文虚词。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难点: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正确运用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示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练习法: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回顾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分析典型例句。

3. 练习:进行虚词填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注意虚词的运用,并做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虚词的用法。

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体会虚词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献和练习题。

2. 制作PPT,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典型例句。

3. 准备虚词填空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对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虚词的能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虚词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三文言虚词复习教学案 通用

高三文言虚词复习教学案 通用

届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考纲要求和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的文言虚词沿用传统提法。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本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自主学习指导一】、用分钟时间,自读、小结《核梳理》“而”的意义和用法。

、试试看:用分钟时间,写出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蟹六跪而.二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吾尝终日而.思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翁归,自与汝复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提学生上黑板写答案,讲评。

【自主学习指导二】、用分钟时间,自读、小结《核梳理》“何”的意义和用法。

、试试看:用分钟时间,写出下列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3)大王来何.操?()())徐公何.能及君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提学生上黑板写答案,讲评。

【自主学习指导三】、用分钟时间,自读、小结《核梳理》“乃”的意义和用法。

、试试看:用分钟时间,写出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教学课题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之”“而” “以”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一、考点阐释 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3个,限制在以下15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 2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规律总结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3 用作动词(实词)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成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 3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教师明确: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规律总结 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 3、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探讨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4

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

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四、复习“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教师明确: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5

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规律总结 A 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 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 连词,与“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 D副词,通“已”,已经。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 6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乃”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教师明确: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探讨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