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1虚词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1虚词归纳

虚词之1.行李之往来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2.将焉取之指代土地3.而伤长者之意的4.今闻购将军之首的5.可以解燕国之患的6.为之奈何指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7.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的8.取之百金指代“它”{刀}9.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他10.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他11.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的12.秦王闻之,大喜这番话13.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此14.愿大王少假借之他1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的1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于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对2.燕王拜送于庭在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在4.良曰:“长于臣。

”比5.因击沛公于坐在以1.越国以鄙远来2.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来3.臣乃有以报太子来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目的连词,来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目的连词,来6.使使以闻大王来7.可以解燕国之患用8.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用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10.丹不忍以己之私为了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12.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依13.以故荆轲逐秦王因为1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来15.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用16.遂拔以击荆轲目的连词,来17.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把18.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用来19.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把20.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用来虽则虽欲尝侍足下即使且1.且贰于楚也并且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3.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而1.今行而无信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3.而报将军之仇并4.而善见臣因而5.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只要6.图穷而匕首见连词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却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2.焉用亡郑以陪邻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4.将焉取之哪里为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做,干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予3.皆为戮没介词,被4.乃为装遣荆轲准备,打点5.乃令秦武阳为副做6.嘉为先言于秦王替7.愿举国为内臣当8.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对9.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平)相做10.旦日飨士卒,为(仄)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11.皆为龙虎是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平),替,给第二个(仄),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的计策13.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 文言文重点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 文言文重点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或乎即既莫乃其且然若安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3沛公安在?(《鸿门宴》)而4.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7.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8.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尔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10.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夫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1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1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盖1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1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故16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何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1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20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5.何以战?(《曹刿论战》)或26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27.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登泰山记》)2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其2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30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3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3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必修一古文虚词整理

必修一古文虚词整理

• B用作副词
不解矣d
• e.表示揣测
•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 f.反问
吾a
• g.期望
•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a
• h命令。
•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a
• C用作连词
•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i.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 6.其皆出于此乎j
“是……还是……” 。 •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其可怪

• b.判断词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 c.副词,表顺承“于
是”“就”
• d.副词,表转折
“却”“竟然”“反而”
• e.“【无乃】表猜测,
译为“恐怕……”。
.
6
其 • A用作代词。
• a. 第三人称
• 《劝学》
• b.第一人称
• 1.其曲中规
• c.第二人称
• 《师说》
• d. 指指示代词“这”“那”•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
13
以 A介词,
•a.因为 •b从,在 •c拿,用 •d按照、依照 •e依靠 •f凭借 •g跟,同
B连词
•h表目的 •i表修饰 •j并列 •K因为 •所以:l1……的原因;l2用来…… •以为:m1以之为,m2认为 •无以:n没有办法
可以:o1可以用来,o2可以
D动词,p通“已”停止
• 《劝学》
被动。
.
19

• A介词。 • a.比,和……比较。 • b. 和,跟,同。 • B连词
c.“和”“同”“跟”。
• d.句末语气词,表示反
问、疑问或感叹,后作 “欤”,此义项读音为 yú。
• e.【孰与】【与……孰】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它们是:乎、之、者、也、则、耳、矣、矣、矣、其、于、乃、焉、兮、而、所、曰、为、以。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频繁,它们的作用是起到衔接、修辞或语气助词的作用,可以增强表达的凝练性和文雅性。

以下是对这18个虚词的进一步解释和使用示例:1. 乎:用于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人乎,吾何以知之?”(《论语·子张篇》)2. 之:表示代词或名词的所有格。

例如:“子非三思而行之,则必有所失。

”(《论语·为政篇》)3. 者:用于句中,表示引导主语或宾语。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篇》)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确认或疑问的语气。

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 则:用于句中,表示转折或引导下文。

例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则为之矣。

”(《论语·泰伯篇》)6. 耳:用于句末,表示充实语气或陈述的结束。

例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乎君也。

”(《论语·正则篇》)7. 矣:用于句末,表示断定或陈述的语气。

例如:“知之矣,其不言而信者,余之愚也。

”(《论语·为政篇》)8. 其:表示代词或名词的所有格。

例如:“其臭如兰,其味如蜜。

”(《金瓶梅》)9. 于: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庄子·逍遥游》)10. 乃:表示因果关系或推断。

例如:“巧偷者乃贼也。

”(《庄子·齐物论》)11. 焉:表示所在的位置或引导下文。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焉。

”(《论语·公冶长篇》)12. 兮: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反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人皆曰爱人,乃吾所爱者可得而见乎?”(《论语·公冶长篇》)13. 而:表示并列或表示目的、结果等。

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人教版必修一18个重点文言虚词用法

人教版必修一18个重点文言虚词用法

复音虚词 [乃今] 第三人称 表第一人称 远指代词 指示代词 表推测 语气副词 表反问 表商量 表期望 连词 表假设 调节音节 助词 形容词词头 复音虚词 [其往] 表并列 连词 表递进 表让步 表假设 副词 语气助词 表肯定 复音虚词 [且夫] 代词 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 连词 表假设 动词 动词 名词 表地点 量词 助词 与动词成“ 与“为”成 [所以]表原 复音虚词 [所以]表凭 [所谓] 代词
《鸿门宴》 我为鱼肉,何辞为?(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鸿门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若入前为寿(你进去上前祝酒 《鸿门宴》 君王为人不忍(君王的做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 《鸿门宴》 《师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还跟从老师向他们请教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 《游褒禅山记》 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烛之武退秦师》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公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 《劝学》 且焉置土石(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呢? 《愚公移山》 《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 《赤壁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阿房宫赋》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今日„者,竖子也!(今日„的人,是没用的人! 《荆轲刺秦王》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赤壁赋》 则秦未可亲也(那么就无法接近秦王 《荆轲刺秦王》 毋从俱死也(不要跟着他们一齐送死) 《鸿门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了《诗经·氓》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能够说得完呢! 《游褒禅山记》 敢以烦执事(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烛之武退秦师》 不然,籍何以至此?(否则,我凭什么会这样呢? 《鸿门宴》 使工以药淬之(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荆轲刺秦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艰难才来投奔我《荆轲刺秦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地势平坦路程又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游褒禅山记》 遂拔以击荆轲(于是秦王拔出剑击杀荆轲 《荆轲刺秦王》 使使以闻大王(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荆轲刺秦王》 以其无礼于晋(这是因为他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 《烛之武退秦师》 《游褒禅山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日以尽矣(时间已经快到了 《荆轲刺秦王》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出师表》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大家仓猝间惊慌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荆轲刺秦王》 余独好修以为常(我唯独爱好修身养性,认为那是常规而坚持 《离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攻郑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 „者,可以无悔矣(„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 《游褒禅山记》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是不仁道《烛之武退秦师》 周因于殷礼(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 《论语》 《张衡传》 伺者因此觉知(守候仪器的人因为这样得知发生了地震 或因寄所托(有的人依照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 《兰亭集序》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宾客做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请求舞剑,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 《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道饮酒 《鸿门宴》 于今无会因(到今天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孔雀东南飞》 《赤壁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头升起 以其无礼于晋(这是因为他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 《烛之武退秦师》 良曰:“长于臣。”(张良说:“他年龄比我大。” 《鸿门宴》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赤壁赋》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梳理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虚词安而尔夫盖故何或乎即既莫乃其且然若安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例解] 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

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4.沛公安在?(《鸿门宴》)[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而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例解]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例解]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例解]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例解]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例解] 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7.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解]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例解] 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例解]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尔1.尔何知!(《肴之战》)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肴之战》)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例解] 用作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

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

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

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

课内课外兼顾。

散文、诗词兼顾。

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

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在高一语文必修一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升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必修一中常见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一、实词1、爱喜爱,喜欢。

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爱护。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安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表示被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通“披”,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本来,原来。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6、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陋,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军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8、病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困苦不堪。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9、察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0、朝早晨。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11、曾曾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连……都……,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12、乘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13、诚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如果,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4、除授予官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

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

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

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

课内课外兼顾。

散文、诗词兼顾。

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

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

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

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

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

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

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

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

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

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

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

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