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共13张PPT)

专题复习: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涉及教材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七课 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 第二框:维护祖国统一
• 1、知识网络
①民族关系:平等 团结互助和谐 ②处理民族关系的 基本原则:民族平 等、民族团结和各 民族共同繁荣 ③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常与“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 和“民族常识” 结合考查
少数民族舞蹈特色:维吾尔族舞蹈(十二 木卡姆);朝鲜族舞蹈(长鼓舞、扇子 舞);蒙古族舞蹈(筷子舞、顶碗舞、 安代舞);藏族舞蹈(弦子舞、踢踏舞)
(4)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服饰特点: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 苗族、壮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 (要求同学们上网查看)
饮食特点:维吾尔族饮食(肉串、手抓 饭、烤馕);回族饮食(油炸馓子、油 香);蒙古族饮食(手扒肉,奶茶); 藏族饮食(酥油茶、青稞酒、奶制品、 牛羊肉)
少数民族文字使用情况:22个少数民族有本民族文 字 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从网上查看一下: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的文 字形态
(3)各民族文学艺术:
少数民族歌曲,如:蒙古族歌曲《吉祥 三宝》;维吾尔族歌曲《阿拉木罕》; 傣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土家族 歌曲《龙船调》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 请你留下来》等
⑤青少年 履行维护 民族团结 的义务:
增强意识; 尊重各民族的语言 文字、宗教信仰和 风俗习惯; 关心帮助少数民族 同学;等等
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反对 分裂
维护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 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 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
• 2、核心观点(要求:彩笔描出,加强记忆)
• ①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型民族关系91。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现代史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949 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 确立 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被载入__宪宪法法
__。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47 年,__内内蒙蒙古古自治自区治__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 实施 数民族自治区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__新新疆疆__ 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 个自治区,30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 意义 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 途径 决
点 现状 已解决
尚未解决
①基本方针都是“一国两制”。②都享有高度自治权。③ 相同点
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正确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从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看:反对分裂,实现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主流。事实说明,团结统一则国昌民富,敌对分裂则国弱民贫。 (2)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华民族有着强 大的凝聚力。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 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 国统一
【主题线索归纳】
民族区域自治制
“和平统一、
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项基本方针
度
一国两制”
两大创新
民族区域自治制
香港、澳门回
两地回归
度、“一国两制”
归
考点 1:民族大团结(八下第 12 课 P60-64)(2022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5 周年)
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 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民族特点(格局):以汉族为主的大杂居、小聚居 的格局。 2、民族关系: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不可 分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一律平等政策,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949年, 政协提出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4、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 基本政治制度。(是一项促进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 的基本国策) 5、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域,由当地民族 行使自治权。 6、级别: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知县。
考点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7、省级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1947年设立的, 也是最早设立的民族自治区。
考点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8、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 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 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例1 】 (2015·广东)这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 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一张照片(下图)请 你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 ( )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LOGO
考纲解读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 科学构想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 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2.作用: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五大自治区:全国已成立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二、“一国两制”1.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
3.内涵:“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三、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回归进程(1)香港: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
(2)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
2.意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1.1978年后,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实际步骤,结束了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和人为隔绝的局面,缓和两岸关系,促进了两岸人员交流。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经贸、文教交流更加广泛,人员往来频繁,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情感,加深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
1对应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主协商政治制度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①保障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②维护了国家统一③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④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3. 20世纪80年代初,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的中央领导人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4.下列史实有利于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是①三大战役的胜利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③香港、澳门的回归④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A.社会制度B.主权归属C.经济制度D.社会生活6.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历史条件包括①1949年中国成立独立的主权国家②邓小平提出切实灵活的“一国两制”构想③改革开放使中国得到极大的发展④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7.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正确的认识是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②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③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④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会谈之余两人均唱了几段自己喜爱的国粹艺术——京剧,这一段佳话说明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具有A.相同的心理素质B.共同的文化传统C.相同的经济基础D.共同的生活习俗9.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些同学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一国两制”的理解不正确,正确的应该是①都是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政策②民族自治区与实行“一国两制”的地区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③都有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④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和独立的外交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
专题一 至六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专题一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
②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官员与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汉族的礼法。
⑧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2、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新疆地区⑴汉朝:①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②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⑵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立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
⑶清朝:①乾隆帝时,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2、西藏地区⑴唐朝:①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②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关系日益密切。
⑵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⑶清朝:①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
②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西藏。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实行: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意义:对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四、祖国的统一大业1、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古代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⑴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二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特点:各民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 缩小 古代 元朝 概况: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之 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特点:恩威并施,因地制宜 概况:修筑长城、建立制度、设立机构及官职、平定 古代 明清 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巩固了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
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观点:中国古代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 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 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综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政府是从哪些角度巩固和发展“大一统” 国家的?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 因素:兼并战争、国家政策(统治者的改革)等。
2.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 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 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 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线索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角度一:原因类 1.指出我国古代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分析这种统一局面能 够长久保持的原因。
(1)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①各民族之间交流与交融的加强;人 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愿望;统治者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作出的努力。②长 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 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
国务院任命何厚铧为第一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5月20日 1999年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A.英国 C.法国
B.西班牙 D.葡萄牙
5. (2007年浙江台州市)2007年是香 港回归10周年。有人说:“收回香港, 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 才创造”是指
A.市场经济 B.家庭联产责任制 C.“一国两制”方针 D.经济特区
6.(2007年河南省) 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 年,我国之所以能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基础知识识记】
1987年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月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 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 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港澳回归的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 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邓小 平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我 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不动摇。
A. 回到大陆 B.台湾独立 C.维持现状 D.祖国统一
7.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部队通过天安门广
场,接受检阅。这次阅兵时至少可以看到( )兵种的方队。
①陆军 ②海军 ③航天部队 ④导弹部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中、印、缅三国总理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包括
• C.四川康定 D.新疆吐鲁番
• 3.“10、9、8、7……”,随着迎回归倒计时牌上红色数字
的闪动,人们有节奏地高呼着,最后,“香港回归了!”的
呼声响彻云霄。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 )
A. 1984年12月24日
B.1997年6月30日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知识清单)-【固本强基】八年级历史下学期(部编版)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必背清单必背知识清单0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特点、性质(地位)(★★★★)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特点: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性质/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必背知识清单02民族自治区的建立(★★★★)1.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民族自治区。
必背知识清单0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意义以及民族关系(★★★)1.意义:①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②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必背知识清单04民族地区的政策(★★★)1.20世纪末,中央决定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
2.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友爱一家亲;民族问题是国情,区域自治好制度。
自治制度入宪法,自治权力有保障;广宁内新和西藏,省级自治有五个。
民族自治受尊重,巩固祖国大统一;记忆口诀民族发展不平衡,历史地理有原因。
因地制宜好政策,共同繁荣是目标;西部开发有战略,战略覆盖五大区。
知识自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确立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在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3、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确立: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将实行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实施。
5、实施:(1)1947年自治区成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