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最新教案-2018高考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 精品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方法。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能够应用匀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方法。

2.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能够将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2.理解加速度为零的物理学概念。

四、教学过程1.模块一:引入1.1.教师寻找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并用其引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1.2.学生回答问题,简单介绍匀速直线运动概念和描述方法。

2.模块二:学习2.1.教师通过给出不同时间和位置的物体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2.学生借助计时器,细心地进行实验记录,并得出其运动规律。

2.3.学生把实验得出的规律列出来,并简单解释其意义。

3.模块三:巩固3.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2.分享讨论结果,各小组可以解释其解决方案。

4.模块四:实践4.1.学生在实际中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反应时间测量,集中讨论,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2.讨论和分享法3.实践运用法六、教学手段1.实验器材:计时器、磁力观测器、直线运动轨道等。

2.计算器和电脑。

3.录像、PPT等多媒体教具。

七、教学评价1.学生在实验中的记录是否精细、准确。

2.学生在讨论中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思维。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难易程度。

四、教学小结通过本课,学生掌握了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方法,理解加速度为零的物理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领会了物理学中规律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深入理解。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高考物理总复习课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XX
PART 05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生活中 的应用
REPORTING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及应用
01
02
03
04
自由落体运动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 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
在地球表面附近,自由落体加 速度约为9.8m/s²,方向竖直
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位移
通过图像直接读取某时刻的速 度。
通过计算斜率求得加速度。
通过计算面积求得某段时间内 的位移。
x-t图像特点及应用
特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像是一条抛物线(或直线,当初速度为0时)。
抛物线的开口方向表示速度的方向,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x-t图像特点及应用
• 抛物线的曲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曲率越大加速度越大。
随时间平方增加。
应用举例
测量重力加速度、研究物体下 落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等。
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及应用
竖直上抛运动定义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 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物体先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到达最高点后,再自由下落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对称性
上升和下落过程具有时间对称 性,即上升和下落的时间相等 。
实验目的和原理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理解加速度、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 系。
实验原理
利用打点计时器、纸带等实验器材, 记录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 位置和时间信息,通过分析数据得出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验器材和步骤
• 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刻度尺、 电源等。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课件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课件

(1)管理人员至少用多大的平均速度跑到楼底? 答案
6 m/s
(2)若管理人员在奔跑过程中做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最大速度
不超过9 m/s,求管理人员奔跑时加速度的大小需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
分析 解析
a≥9 m/s2
题组阶梯突破 1.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0.5 m/s,第9 s内的位移比 第5 s内的位移多4 m,则该质点的加速度、9 s末的速度和质点在9 s内
解析
显然,严重超载后的刹车距离是正常装载时刹车距离的两倍.
(3)若此货车不仅超载而且以20 m/s的速度超速行驶,则刹车距离又是 多少?(设此情形下刹车加速度大小仍为5 m/s2答案 ).
解析
40 m
v0′2 202 货车在超载并超速的情况下的刹车距离 x3= 2a = m=40 m 2×5 1
由此可见,超载超速会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答案 解析
3+ 2)∶( 2+1)∶1
4.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一个3 s内的平均速度比它在第一个
答案 5 s内的平均速度小3 m/s.则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解析
A.1 m/s2
B.2 m/s2
C.3 m/s2 √
D.4 m/s2
第1个3 s内的平均速度即为1.5 s时刻瞬时速度v1,第1个5 s内的平均速
隔内通过的距离之比为1∶3∶5„,从而间接证实了他提出的“落体速
度与时间成正比”的假说
√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了
C.在当时的实验中,伽利略已经可以较精确地测量自由落体时间,直接
D.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探究中,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数学推 论—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的科学推理方法
7.(多选)一根轻质细线将2个薄铁垫片A、B连接起来,一同学用手固定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高考物理复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高考物理复习

内的位移,故s1∶s2=15∶(1+3)=15∶4,故C正确。
目录
3
提升素养能力
目录
提升素养能力
A级 基础对点练
对点练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1.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已成功下水,该航母上有帮助飞机起飞的电磁弹射
系统,若经过弹射后,飞机依靠自身动力以16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滑行100 m,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1.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刹车,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s=(24t-6t2) m,则它在前3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A )
A.8 m/s
B.10 m/s
C.12 m/s
D.14 m/s
解析 由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s=(24t-6t2) m,结合运动学公式 s=v0t+21at2 可知, v0=24 m/s,a=-12 m/s2,由 vt=v0+at 可知,汽车停止运动所用时间 t=-av0 =2 s,故它在前 3 s 内的位移等于前 2 s 内的位移,则 Δs=24×2 m-6×22 m =24 m,汽车在前 3 s 内的平均速度v-=ΔΔst=234 m/s=8 m/s,故 A 正确。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2)该同学在第16 s末的速度v3; 解析 设减速运动阶段的加速度为a2,因为v2=v1+a2t3 所以a2=-0.4 m/s2 当t=16 s时,质点已减速运动了t4=2 s, 此时质点的速度为v3=v1+a2t4=7.2 m/s。 答案 7.2 m/s
目录
研透核心考点
(3)该同学这段时间内的位移x。 解析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s1=12a1t21=16 m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s2=v1t2=80 m 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s3=v1t3+12a2t23=35 m 则总位移s=s1+s2+s3=131 m。 答案 131 m

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全面攻略

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全面攻略

不变的运动.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规律
(1)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0+at
.
1 2
(2)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at .
2
庆威物理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常用推论
2
2
1.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 v -v0 =2ax
v=v0+at
.
推导
−0
1
−0 2
1 2
x v 0t+ at = 0 + 2 ( )
太过瘾了,还有其他方法吗?且往下看
庆威物理
方法七:推论法
【例题2】有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所
发生的位移分别为10 m和16 m,时间间隔为2 s,求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a.
[解析]
Δs
由 Δs=aT 可得 a= 2 =1.5 m/s2.
T
2
庆威物理
方法八:极值法
【例题3】两个光滑斜面,高度和斜面的总长度都相等,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小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
位移之比为x1∶x2∶x3∶…∶xn=1∶3∶5∶…∶(2n-1)
因为
1
3
xCB : X BA x AC : x AC 1 : 3
4
4
而通过xBA的时间为 t,所以通过xBC的时间tBC=t
庆威物理
方法四:时间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相等的各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之
地面.某一竖井的深度约为104m,升降机运行的最大速度为8m/s,加速度大小不超过 1m / s 2

假定升降机到井口的速度为零,则将矿石从井底提升到井口的最短时间是(【正确答案:C】

高考物理复习专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总结

高考物理复习专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总结

高考物理复习专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在恒定时间内,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
向某一方向(正方向或负方向)运动的运动方式。

2、运动的时间t和速度v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v=at,其中a是加速度。

3、运动的时间t和位移s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s=1/2at²,其中a是加速度。

4、当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a向正方向运动,它的速度v和位移s都随时间t呈线性增长。

5、当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a向负方向运动,它的速度v和位移s都随时间t呈线性减少。

6、物体以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根据它所处时刻t的位置,可
以求出它在该时刻t时的速度v,也可以求出它在该时刻t时
的加速度a。

7、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运动的速度v之
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用s=vt来表示。

8、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物体运动的速度v和时间t之
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用v=at来表示。

9、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a和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用a=v/t来表示。

10、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a、速度v和位移s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用s=1/2at²来表示。

总的来说,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向某一方向(正方向或负方向)运动的运动方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存在物体运动距离s与速度v、时间t、加速度a之间的物理关系,可以用物理公式来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教案标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规律,掌握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掌握速度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直线轨道、小车、计时器、计量尺、秒表。

教学素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数据和图表。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导入,引入新课,与学生简单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讲解,上课时间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和规律实验设计,上课时间10分钟,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并解释实验步骤,强调数据记录的重要性实验操作,上课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上课时间20分钟,与学生一同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规律总结,上课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练习,上课时间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作业布置,上课时间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问题检查反馈,上课时间5分钟,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评价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作业布置和练习的反馈,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可利用其他现象进行教学延伸,如自由落体运动、抛物线运动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

2018高中物理人教版一轮参考课件:1.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 律及应用

2018高中物理人教版一轮参考课件:1.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 律及应用
2 2
1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 规律及应用 考点1 考点2
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
主干层析
高考热点
(5)位移中点公式:某段位移中点的速度等于初、末速度二次方和一半 的二次方根,即vx =
2
v0 2 +vt2 . 2
(6)位移中点速度与中间时刻速度的比较:
结论:无论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小于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 (7)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 T 为时间间隔): ①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v1∶ v2∶ v3∶ …∶ vn=1∶ 2∶ 3∶ …∶ n.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 规律及应用 考点1 考点2
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
主干层析
高考热点
思维激活 1
根据基本公式怎样证明推论 Δx=aT2? 答案:利用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第 1 个 T 内的位移 x1=v0T+ aT2,第 2 2 个 T 内的位移为 x2=(v0+aT)T+ 2aT2,二式相减得 Δx=aT2.
1
④ ⑤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 规律及应用 要点一 要点二 要点三 要点四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 规律及应用 要点一 要点二 要点三 要点四
考点梳理
主干层析
高考热点
要点一 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
1.基本公式法 利用两个基本公式 vt=v0+at,x=v0t+2at2 求解问题. (1)这两个公式均是矢量式,使用时一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其余 与正方向相同者为正,反之为负. (2)每个公式含有四个物理量,“知三求一”或联立速度、位移公式“知二 求二”. (3)当题中涉及加速度、时间时,一般考虑使用这种方法. 【例 1】 一客运列车匀速行驶,其车轮在铁轨间的接缝处会产生周期性 的撞击.坐在该客车中的某旅客测得从第 1 次到第 16 次撞击声之间的时间 间隔为 10.0 s.在相邻的平行车道上有一列货车,当该旅客经过货车车尾时, 货车恰好从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沿客车行进方向运动.该旅客在此后的 20.0 s 内,看到恰好有 30 节货车车厢被他连续超过.已知每根铁轨的长度为 25.0 m,每节货车车厢的长度为 16.0 m,货车车厢间距忽略不计.求: (1)客车运行速度的大小. (2)货车运行加速度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Ⅰ)一、考点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公式v = v 0 + at ,s = v 0t + 21at 2,v 2 -v 02 = 2as 。

v -t 图 二、知识扫描 1.匀变速直线运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 为一恒量;当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 时,物体速度增大,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 时,物体速度减小,做匀减速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两个基本公式 v t =v 0+at 2021at t v s += 两个推论 as v v t 2202=- t v v s t20+=三、典例精析例1 升降机从静止开始上升,先做匀加速运动,经过4s 速度达到4m/s ,然后匀速上升2s ,最后3s 做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求升降机上升的总高度。

例2 物体沿某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的路程为s ,它在2s处的速度为,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为.则和的关系是 ( ) A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 B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C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D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例3 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运动,其图像如图1-2-1所示.试计算:(1)从乙车开始运动多少时间后两车相遇?(2)相遇处距出发点多远? (3)相遇前两车的最大距离是多少?图1-2-1图1-2-2例4 在火车站站台上有一观察者,在列车开动时恰好站在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列车起动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4s 第一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整个列车经过他历时20s ,设每节车厢等长,车厢连接处长度不计,求: (1)这列列车共有多少节车厢(2)最后9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所经历的时间.例5 质点以加速度a 从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刻t 加速度变为2a ,时刻2t 加速度变为3a ……,求质点在开始的nt 时间内通过的总位移。

四、变式迁移1.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 s 内通过的位移是3 m ,则 ( ) A .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是3 m /s B .物体的加速度是1.2 m /s 2 C .前3 s 内的位移是6 m D .3 s 末的速度是3.6 m /s2.如图1-2-2所示的光滑斜面上,一物体以4m/s 的初速度由斜面底端的A 点匀减速滑上斜面,途经C 和B ,C 为AB 中点,已知v A ∶v C = 4∶3,从C 点到B 点历时(23 )S ,试求:(1)到达B 点的速度? (2)AB 长度?五、能力突破1.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它的加速度为2 m /s 2,那么它在任何1 s 内的( ) A .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 /s B .后1 s 的位移总比前l s 的位移大2 m C .后1 s 的位移总是前1 s 的位移的2倍 D .以上结论都不对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为10 m /s ,方向沿x 轴正方向,经过2 s ,末速度变为10 m /s ,方向沿x 轴负方向,则其加速度和2 s 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 A .10 m /s 2;0 B .0;10 m /s C .-10 m /s 2;0 D .-10 m /s 2;10 m /s3.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1s后速度大小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4.有一个物体开始时静止在O点,先使它向东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5秒钟,使它的加速度方向立即改为向西,加速度的大小不改变,再经过5秒钟,又使它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东,但加速度大小不改变,如此重复共历时20秒,则这段时间内()A.物体运动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B.物体最后静止在O点C.物体运动时快时慢,一直向东运动D.物体速度一直在增大5.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为5m/s2,那么刹车后2S与刹车后6S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A.1∶1 B.3∶1 C.3∶4 D.4∶36.物体沿光滑斜面匀减速上滑,加速度大小为4 m/s2,6 s后又返回原出发点.那么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开始沿斜面上滑时速度为12 m/s B.物体开始沿斜面上滑时速度是10 m/s C.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是18 m D.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是15 m 7.质点在x轴上运动,t=0,质点位于坐标原点;图1-2-3为该质点的图像,由图线可知,此质点的s-t关系为_____________,在t =_________s时刻质点与坐标原点的距离最大,从t= 0到t= 20 s过程中质点位移是________,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图1-2-38.在正常情况下,火车以54km/h作匀速直线运动。

火车在经过某小站时要作短暂停留。

火车将要到小站时以-0.5m/s2的加速度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停留2分钟后,又以0.3m/s2的加速度驶出小站直到恢复原来的速度,求:火车因停靠小站而延误的时间。

9.某人以接近于竖直方向从地面朝天开枪,子弹的初速度大小为30 m/s,每隔1 s时间发射一颗子弹,在发射了许多颗子弹后(子弹仍在发射中),问:(1)在任一时刻空中有几颗子弹?(2)对任一颗子弹,在空中可遇到多少颗子弹从它边上擦过?(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10.甲、乙两汽车沿同一平直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行驶的速度均为16m/s 。

已知甲车紧急刹车时加速度a 1=3m/s 2,乙车紧急刹车时加速度a 2=4m/s 2,乙车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5s(即乙车司机看到甲车刹车后0.5s 才开始刹车),求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多大距离?参考答案二、知识扫描1.相等 加速度 相同 相反 三、典例精析例1 〖解析〗升降机运动的全过程由三个不同的运动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升降机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初速度v 0 = 0,运动时间t 1 = 4 s ,末速度v 1=4m/s第二阶段:升降机做匀速运动,速度:v 2 = v 1 = 4 m/s ,运动时间t 2 = 2 s第三阶段:升降机做匀减速运动,初速度v 3 = v 2 = 4 m/s ,运动时间t 3 = 3 s 且末速度v t = 0分段求和:第一阶段:由=-=1011t v v a 1 m/s 2==22111t a h 8 m 第二阶段:==222t v h 8 m 第三阶段:由34323-=-=t v v a t m/s 2 =+=23333321t a t v h 6 m 上升的总高度h = h 1 + h 2 + h 3 = 22 m〖点评〗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一般解法较多。

本题的解法属于规范的基本解法;这类问题物体的运动过程较多,解题的关健是弄清物体的运动过程,再分过程求解。

例2 〖解析〗通过题中的已知量求出用同样的物理量表示的的表达式,这样就可运用数学知识比较的大小设初速度为,末速度为.由公式 得解得由公式 得解得又因有因物体做单方向直线运动,速度总是正值,所以。

上式表明物体无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间位置的速度都大于中间时刻的速度,只有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个速度才相等.所以选项A 、B 、C 都正确.〖点评〗由公式 及 ,运用数学知识:为2次幂平均值(方均根值),必大于1次幂平均值(算术平均值), 即可得出无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总有。

例3 〖解析〗从图像知两车初速,加速度分别为:,做匀加速运动.(1)两车相遇位移相等,设乙车运动t 秒后两车相遇,则甲、乙两车的位移为由于,代人数据解题(舍去),(2)相遇点离出发点的距离为(3)由图知甲车行驶t=4 s 时两车速度相等.此时两车距离最大,二者距离为:〖点评〗运动图像能形象、直观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且图线的斜率,与t 轴所围成的面积等,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因而利用运动图像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和技巧,甚至可以解决一些用解析法在中学阶段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4 〖解析〗设每节车厢长度为L ,则有L =221at =8a nL =221n at =200a 解得:n =25节前16节车厢经过他的时间为 a a a L a s t 832162216⨯=⨯===16s故最后9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所经历的时间为:20-16=4s〖点评〗利用位移求时间,若初速度不为零,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比较困难,本题求最后9节车厢通过观察者所经历的时间时,为使初速度是零,利用整个列车经过他历时与前16节车厢经过他历时之差就能达到,这类题正确选择研究的过程尤为重要。

例5 〖解析〗第一个t 时间末,质点的速度和通过的位移为:v 1=at 2121at s =第二个t 时间末,质点的速度和通过的位移为:v 2 = v 1 + 2at = 3at s 2=v 1t +222at =242at第三个t 时间末,质点的速度和通过的位移为:v 3 = v 2 + 3at = 6at s 3 = v 2t +232at =292at同理:第n 个t 时间末,质点的速度和通过的位移为:2)1(at n n v n += 222at n s n =所以质点在时间nt 内通过的总位移为s = s 1+ s 2 + s 3 + …… s n = (1+22+32+……+n 2)221at 212)12)(1(at n n n ++= 〖点评〗根据物理条件列出一般数学表达式,分析关系式遵循何种性质的数学规律,找出通项,能很容易地根据数学规律求出物理量。

四、变式迁移1.ABD 2.1.414m/s 、7m 五、能力突破1.AB 2.C 3.AD 4.C 5.C 6.AC 7.;10;0;50 m 8.160s9. (1)任一时刻空中子弹颗数n=6颗(2)任何一颗子弹在空中可遇到10颗子弹从它身边擦过 10.3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